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互联网影响公共制定的初步分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0:38:25
文档

互联网影响公共制定的初步分析

第10卷第1期2008年1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IT(SOCIALSCIENCESEDITION)Vo.l10No.1Jan.,2008收稿日期:2007-11-08作者简介:黄丽华(1961-),女,黑龙江明水人,副教授,从事技术社会学和技术研究;姜晓宁(1978-),女,山东掖县人,助教,从事科技哲学与科技研究。互联网影响公共制定的初步分析黄丽华1,姜晓宁2(1.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01;2.潍坊医学院临床学院,山东潍
推荐度:
导读第10卷第1期2008年1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IT(SOCIALSCIENCESEDITION)Vo.l10No.1Jan.,2008收稿日期:2007-11-08作者简介:黄丽华(1961-),女,黑龙江明水人,副教授,从事技术社会学和技术研究;姜晓宁(1978-),女,山东掖县人,助教,从事科技哲学与科技研究。互联网影响公共制定的初步分析黄丽华1,姜晓宁2(1.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01;2.潍坊医学院临床学院,山东潍
第10卷 第1期2008年1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 IT (SOCIAL SCIENCES ED ITION )

Vo.l 10N o .1J an.,

2008

收稿日期:2007-11-08

作者简介:黄丽华(1961-),女,黑龙江明水人,副教授,从事技术社会学和技术研究;姜晓宁(1978-),女,山东掖县人,助教,

从事科技哲学与科技研究。

互联网影响公共制定的初步分析

黄丽华1

,姜晓宁

2

(1.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01;

2.潍坊医学院临床学院,山东潍坊261042)

摘 要: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为公众参与政治提供了一种非常方便和有效的手段和途径,为进一步扩大政治民主、实现普遍民主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随着互联网的逐步普及和公众的触网率的提高,它的作用也因而直接影响到公共制定程序的每一个环节,使公共制定更趋于理性。互联网所具有的即时性、互动性,快速的聚集和放大效应等特点,使小范围的社会问题在短时间内得到广泛传播,由此形成的压力能够促使问题尽快得到相关部门的确认、加速议程的建立、拓宽方案的选择空间和及时调整和改变。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是通过五条路径以及三个机制即倍增机制、互动机制和整合机制而对公共的制定施加影响的。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1971(2008)01-0039-04

一、互联网影响公共制

定的路径

公众参与公共制定的途径除了立法机关代表制度、调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协商谈判制度、公民和公民投票制度外[1]

,还可以通过BBS 、新闻跟贴、论坛发贴、网上签名、网上论坛、专题讨论、网上征询意见、网上调查、网上议政、网上互动等多种方式影响行为。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主页、电子投递以及与信息和行政系统的电子链接广泛听取,推进运行过程的民主性;通过改善不同层级的电子链接向公民提供的连贯信息。 在公共的制定过程中,互联网在影响公共制定的路径中有很明显的表现。 1.社会问题的快速传播

互联网能够跨越时空的,将社会中某一地区、某一个事件迅速传播、扩散,使其变成整个社会公众共同关注的问题。互联网这一将社会问题放大的功能通常经过某些具体形式表现出来,比如BBS 、网上论坛等,它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真实政治态度和意见、宣泄不满情绪的场所。使公众因为对某一政治、热点问题有着共同的热

情,而达成一致,并采取共同的行为。/孙志刚事

件0[2]

引发的问题是一大学生的非正常死亡,从

而暴露了原有的5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6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本来是救济性质的在执行中发展成具有强制与治安管理的性质,致使公民流动受到,人身权利遭到侵犯。这一社会问题表现为改革后城市化中人们的自由流动的需要同原有公民流动之间的矛盾。从/孙志刚事件0来看,在事件发生后,首先介入的是地方报纸媒体的报道,却没有得到人们的关注,这一事件也没有得到传播。但由于互联网的转载使发生在广州地区的关于收容遣送问题的这一事件迅速在网上传播,才使得这一地区事件成为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2.问题的尽快确认

从公共制定的过程来看,只有当某一局部的社会问题转化为关系整个社会公众利益的社会问题时,才能将这一社会问题确认为公共社会问题。互联网的传播,使某一事件迅速进入公众的视线,那些关系公众自身利益的事件在网上得到强烈的反映。当公众认为这一社会问题都与自己息息相关时,这一公共社会问题才得以成立。互联网成为问题得以成立的最有力的传播媒介。人民网在2003年4月25日中午以5谁为一个公民的非正常死亡负责6为题转载了5南方都市报6的

3.加速议程的建立

某一公共社会问题只有提上的议程时,这样的公共社会问题才成为公共问题。但以往的与公众的沟通方式还很受局限,在中国,传统的方式主要是信访。但是从群众的来信、来访到问题的最终解决,这其中经历的时间较长,容易错过时机,延误问题的解决,造成群众对部门的误解。互联网大大缩短处理信访问题的时间,让能在问题发生的第一时间了解事情的,争取解决问题的时间,同时也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2003年5月14日,一份题为5关于审查3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4的建议书6传真到全国常委会,提交建议书的三个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认为1982年5月12日颁布的5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6与国家和有关法律相抵触,特向全国常委会提出审查5城市流浪乞讨人员遣送办法6的建议。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问题的关键一步。某一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之后,就可能向部门提出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关于/孙志刚事件0,互联网上众说纷纭,形成了强大的压力,迫使将这一问题列入议程。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关键。它把发生在少数人身上的个体事件通过互联网进行广泛传播,赢得了多数人的反映和支持,并且制造了强大的压力,促使接受来自公众的愿望与要求。它使公众参与公共制定过程成为可能,增加了了解社会问题的来源,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社会信息。如果没有互联网这一技术手段,那么这一问题很可能长久地存在而引起不了社会公众的注意,自然就不会考虑到这一问题,/孙志刚事件0也许就会悄悄过去。

4.拓宽方案的选择空间

公共制定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公共最优化,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根本利益的需求是每项公共的根本准则。部门只有了解公众的切身需要,才能更加合理完善和优化公共。从各种方案中选择出一个最优的,是我们部门的职责所在。互联网上的信息量与知识量是任何媒体都无法代替的,部门可以从中选择解决社会问题最有利的信息,来制定公共。5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6的出台,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网页上的几万条帖子和指定邮箱里的几千封信件就是很好的证明。粗略统计,征求意见期间,他们每天收到的邮件在200封以上。共有22大类,涉及了一百多个方面的内容。共收到公众有效邮件3162封,涉及乙肝、心脏病等诸多方面。从2004年2月底到4月初,人事部与卫生部共同组织召开了六次座谈会,广泛听取医学专家、法律专家、31个省区市人事部门、部委负责公务员录用工作的人员、基层用人部门对体检标准的意见。经过两次公开征求网见、两次专家论证和两次易稿,备受关注的中国5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6于2005年1月20日宣布定稿。利用互联网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扩大了信息的来源,增加了标准制定的合理性。

5.的及时调整与改变

出台的每一项公共都要经过理论的评估和实践的检验,在这一过程中会发现有一些公共已经不再适合当时的社会需要,不宜继续执行,需要对此作出必要的调整。不断修正、适合社会发展需要是每项公共的必由之路。当某一社会问题出现时,利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功能,使这一问题快速反馈给公共的制定者,引起公共制定者的关注,这样新的公共就要代替旧的,新一轮的公共制定过程随之展开。在社会公众压力的迫使下,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2003年6月20日,宣布废除实行二十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0。两天后,第十二次常务会议通过的5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6正式公布,于2003年8月1日起施行,1982年5月12日发布的5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6同时废止。这也是在/孙志刚事件0的整个过程中最令人赞叹的环节。那就是在人们提议对旧的展开违宪审查不久就制定出了新的

#

40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卷。两种最大的不同就是由前者的社会救济和治安管理职能转变为后者的在自愿基础上的社会救助。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收容遣送制度的进步。新办法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0和对社会弱者的责任,显示了福利救助的性质。在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越来越成为世界性潮流的今天,显示了救助和社会救助最大人性化,充分体现了公共选择的人道主义价值取向[3]。在/孙志刚事件0中,互联网所起的作用可谓居功至伟。

二、互联网影响公共制定的典型机制

1.倍增机制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信息传递工具或方式,它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公共的制定也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体的效应已成为改变公共制定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这种机制来自于社会生活的本身,是社会生活和公共利益的最真实、最直接的反映。在日益信息化的今天,只有正视并积极去引导它,才是最明智的做法。一些社会问题反映在互联网这一大众媒体上,经过公众的评说,通过聚集和放大效应对形成强大的压力,从而改变的公共制定或某一行为。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如/孙志刚事件0、/刘涌改判案0等等,都是利用互联网这一媒体造成了强大的压力,迫使改变原有的,从而加速解决某一社会问题。

2.互动机制

互联网在部门的广泛运用,为新时期的社会民主开辟了新渠道。这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民主形式。首先,上网使得工作的透明度大大提高,互联网络为公民了解的工作提供了经济而快捷的渠道。的制定、决策和执行过程不再是神秘的东西。网络技术能够提供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从而有利于公众的广泛参与;其次,可以通过互联网这条便利的渠道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收集各种意见,获得信息反馈。由于是以最直接的方式获得信息,避免了因经过多层过滤而使信息失真的情况发生。网络的快速信息传递同时也使公众的信息反馈速度大大加快,并且与高层次的直接对话成为可能。顺畅通达的互联网络大大削弱了严格的科层制等级观念,为平等自由的交流铺平道路。从案例能够看出,不管是收容遣送制度的变迁,还是公务员录用体检新标准的出台,都是网络与的一种交流。如果没有网络这一媒体使二者进行交流与互动,那么这样的社会问题也许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3.整合机制

在互联网上出现的一系列事件,不管是突发事件,还是政治事件,无疑都是公众的一种需求,面对这些杂乱无章、涉及方方面面的需求,所要做的工作就是使各种散乱的利益诉求转化为系统化的方案,并使其合法化在实践中产生积极、持久和稳定的作用。无疑是网络时代最大、最重要、最有力的整合者[4]。公共制定中的整合机制主要解决利益整合、方案整合、价值取向整合、行为整合、思想整合等多方面的问题[5]。由于网络信息系统作为一项技术吸纳、整合了多种多样的利益要求,它的建设规划被称为/迈向后工业信息时代的日程表0[6]。在利用互联网对信息进行整合的过程必须是系统的、有机的和科学的。通过这一整合,社会将越来越由互联网的文化所决定,个人将失去其性。政治、经济、文化正在被同质化而不是被多元化了。/所有这个社会的分化都在自由的名义下重新兼并,这意味着在进步的祭坛里,将牺牲掉传统、多样性、历史。0[7]例如,在网上公开征求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意见的这一个月中,面对网上涉及方方面面的建议和每天二百多封的邮件,部门首先做的工作就是要从这些信息中提取出有价值的部分。只有做好这一工作,才能制定出适合中国的公务员录用体检新标准。

三、几点启示

1.健全和完善互联网影响公共制定的畅通渠道和表达方式

目前在网络上已经出现了许多关于公共问题的讨论,但都没有统一讨论的板块。因此,在未来的公共制定过程中,利用互联网建立专门的制定信息系统网站就显得尤为必要。这样一来,可以使公众与就某一问题,在互联网上有一个专门的讨论场所,既加强了公众对公共的输入性参与,又促进了输出性参

#

41

#

第1期黄丽华,等:互联网影响公共制定的初步分析

与。从而改变了在中国以输出性参与为主、忽略输入性参与的局面,使公共网络信息系统化。有了这样一个类似公共问题的网站后,公众与都可以变被动为主动,把自身的情况、问题反映给对方。

2.增强互联网影响公共制定的深度,实现从/暗箱行政0到/阳光行政0 传统的媒体(如报刊、电视)在信息的传播方面缺乏高效性、连续性,更不便于公众检索,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对信息的垄断,出现了/压稿通知0泛滥的现象。作为新兴媒体的网络克服这些缺陷,使可以更便利、更广泛地收集社会各阶层的意见和偏好,并获得及时准确的信息反馈。但值得一提的是,在网络上又出现这样的字样:@@案的/暂不评论0;@@案/不得继续报道0等,一些关系到部门敏感的话题被。因此,/阳光行政0是否能够从/可能性0变为/现实性0仍然取决于行政管理者。为了防止机密信息的泄漏,管理系统会采用一系列的网络安全措施。这些安全措施在为网络安全保驾护航的同时也有可能成为维护其信息专有权的工具。/开放性0和/保密性0的合理把握,是能否真正利用互联网对公共有效制定的关键所在。从而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与公众沟通的平台。

3.拓展互联网影响公共的广度 网络代表的程度毕竟有限,/按照中国互联息中心的统计,到2003年底中国的网民总数为7950万,这只占中国人口的大约6%~7%。如果一定要说网络代表的话,

至多也只是代表了网民的想法,网络与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0

[8]

同时,在利

用网络制定公共过程也是十分有限的。因

此,只有让更多的公众和利用互联网参与公共制定,才能使公共制定更加科学化、民主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经过这样的完善后,利用互联网为中国公共制定服务将会更加科学与合理。

总之,互联网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在积极影响公共制定的同时,也存在其自身的不足。因此,我们只有对其进行正反两面的分析,才能更全面地把握互联网对公共制定产生的影响,这也将是今后研究的目标之所在。参考文献:

[1]朱亚民.我国公共制定的弊端及改善建议[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5,(2):33-36.

[2]罗淼.孙志刚事件与户籍制度改革[J].研究,

2003,(12):26.

[3]刘小年.孙志刚事件背后的公共过程分析[J].理论探讨.2004,(3):-92.[4]黄旭.互联网、行政权与/新利维坦0[J].行政学研究,2003,(3):43.

[5]苏孔孝,等.公共制定的模式和机制[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1,(3):14-17.

[6]HOGGET,HAM BETEN R.Decent R ealizati on and D e -m ocracy :L oca li zing P ublic Serv ice [M ].B risto :l P o licy

P ress .1987:224.[7]W I LH EL M A.D e m ocracy i n t he D i g ita l A ge :Cha llenges

to P oliti ca l L ife i n Cybe rspace [M ].N ew Y ork :Rou-t

ledge ,2000:153-162.

[8]王润泽,丁雪梅.互联网:表达新渠道[J].国际新闻界,2004,(4):49-53.

A Preli m inary Ana l 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et on Public PolicyM aki ng

HUANG L i O hua 1

,JI ANG X iao O n i n g

2

(1.Schoo l ofH u m anities and Soc ial Science ,H arb i n Institute of T echno logy ,H arb i n 150001,Ch i na ;

2.Schoo l o f C li nica,l W eifang M ed i ca l Co llege ,W e ifang 261042,Ch i na)

Abstract :A s a ne w type of co mmunicati onsm edia ,the Interne t prov ides a very conven i ent and effecti ve approach f o r po lit-i

ca l pa rtic i pati on .It would a lso prov i de mo re chances for en l arg i ng t he po litical democracy and realizi ng t he to tal de m ocracy i n so -ciety .A s t he Internet popularizes g radua ll y and m ore and m ore people can use the Internet ,the ro l e t he Interne t p l ays w ill there -fore affec t every li nk i n the procedure of t he pub lic po licy m ak i ng ,and t hen t he pub lic po licy m ak i ng w ill tend to be m ore ra tion -a.l T he advan tages of t he In ternet ,such as i nstantane ity and interacti on and so on ,make s m a ll-sca le soc i a l prob le m s trans m i-t ted qu ick l y .The press caused by the pub lic op i n i ons w ill fo rce the government confir m the prob l em ,speed up the agenda ,w iden the space o f po licy cho ice ,and change the policy ti m e l y .There are fi ve w ays and three mechan i s m s wh i ch the Internet can i n fl u -ence the public po licy m ak i ng dur i ng the course . K ey word s :i n ternet ;pub lic po licy ;publi c parti c i pation

[责任编辑 王 春]

#

42#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0卷

文档

互联网影响公共制定的初步分析

第10卷第1期2008年1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IT(SOCIALSCIENCESEDITION)Vo.l10No.1Jan.,2008收稿日期:2007-11-08作者简介:黄丽华(1961-),女,黑龙江明水人,副教授,从事技术社会学和技术研究;姜晓宁(1978-),女,山东掖县人,助教,从事科技哲学与科技研究。互联网影响公共制定的初步分析黄丽华1,姜晓宁2(1.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01;2.潍坊医学院临床学院,山东潍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