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课教研室: 临床技能学 开课院(部): 临床医学院
课程类别: 专业课 课程性质: 必修课
开课学期: 第八学期 学 分: 2.5
总 学 时: 42 理论学时: 6 实验(见习)学时: 36 课外学时: 0
开课对象: 临床医学专业(圣地医师班)
教 材:临床技能学,刘成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第2版
参考资料:【1】内科学,葛均波、徐永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第8版
【2】内科学,陆再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第7版
【3】外科学,陈孝平、汪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第8版
【4】妇产科学,谢幸、苟文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第8版
【5】儿科学,王卫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4年6月第8版
【6】诊断学,万学红、卢雪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第8版
一、课程目标及基本要求
临床技能教学是一门临床医学实践课程,是临床医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课程整合了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护理学、急救学科的临床技能教学内容,临床技能是医务人员和医学生的基本功,医学生能否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是衡量临床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临床技能学主要包括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伦理和医患沟通技巧等人文技能,问诊和病历书写、全身体格检查、外科手术学基本技能、临床常用操作技术、无菌术、判读心电图、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技能,以及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综合临床分析能力等。以“全球医学最基本要求”的内容为依据,临床技能学课程着重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临床实际动手能力,学生应首先相互之间反复训练问诊的技巧及体格检查的基本手法,再通过临床技能中心各实验室的教学模型模拟教学、临场综合能力训练、计算机模拟病人临床思维训练、手术操作训练等方式的教学,达到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的教学目的,体现了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的优势,建立了多阶段、多途径的临床技能考核体系,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沟通与临床思维能力。
二、课程学时安排
课程学时安排表
| 章次 | 内容 | 总学时 | 理论学时 | 实践(见习)学时 | 课外学时 | 备注 |
| 第一篇 | 病例分析(呼吸、消化、循环) | 6 | 6 | |||
| 第二篇 | 护理:常用注射技能(皮内、皮下、肌内、静脉注射)、血液标本采集技术(静脉采血术、动脉采血术)、吸氧 | 4 | 4 | |||
| 第三篇 | 内科:胸膜腔穿刺术、腹膜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骨髓穿刺术 | 8 | 8 | |||
| 第四篇 | 外科:手术人员的无菌准备、手术区域的无菌准备、外科打结法、手术基本操作技能 | 6 | 6 | |||
| 第五篇 | 妇产科:胎位检查四步触诊法、女性骨盆内、外测量、双合诊、三合诊和阴道窥器检查 | 2 | 2 | |||
| 第六篇 | 儿科:新生儿窒息复苏术、儿童体格发育指标测量 | 2 | 2 | |||
| 第七篇 | 急救技术:急救技术理论、心肺复苏术(单人、双人操作)、电除颤术、气管插管术 | 4 | 4 | |||
| 第八篇 | 脊柱损伤病人的搬运、四肢骨折急救外固定术、开放性伤口的止血包扎 | 4 | 4 | |||
| 思维训练 | 4 | 4 | ||||
| 综合练习 | 2 | 2 | ||||
| 合计 | 42 | 6 | 36 | |||
第一篇 病例分析(6学时)
第一章 呼吸系统疾病
(一)基本内容
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基本检查方法在胸部及肺脏检查中的应用;掌握肺脏检查的内容、方法及顺序;掌握肺脏异常体征的发生机理、特点及临床意义;熟悉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与体征及诊断思维程序
(二)重点、难点
重点:肺脏体格检查方法;正常肺脏呼吸音、病理性呼吸音、啰音及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制、听诊特点;肺脏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难点:肺部听诊;肺部疾病的诊断程序。
(三)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
1.青年男性,搬家时抬家具突然出现右侧胸部剧痛,伴呼吸困难,急送医院,你作为首诊医师应该如何处理?
2.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人的常见病因及主要症状和体征有哪些?
第二章 消化系统疾病
(一)基本内容
掌握腹部视诊、触诊、叩诊、听诊检查的方法及内容;熟悉腹部异常体征及临床意义;熟悉腹部常见疾病主要症状和体征的临床意义及诊断思维程序;了解腹部体表标志、分区与腹腔内脏对应关系。
(二)重点、难点
重点: 腹部视诊、触诊、叩诊、听诊检查方法及检查内容。
难点:腹部触诊检查,特别是肝脏、脾脏的检查方法;腹部疾病的诊断程序。
(三)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
1.腹部体格检查特别是肝脏、脾脏的触诊方法。
2.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常见原因及特点。
第三章 循环系统疾病
(一)基本内容
掌握心脏视、触、叩、听检查的方法;掌握第一、第二心音的产生机理、鉴别要点,以及心脏杂音的听诊要点;熟悉心脏浊音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熟悉心脏杂音、额外心音、第二心音、心包摩擦音的产生机理、临床意义,及常见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过早搏动、心房颤动)的听诊特点;熟悉血管检查方法及体征;了解循环系统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及诊断思维程序。
(二)重点、难点
重点:心脏的视、触、叩、听方法;第一与第二心音的产生机理、听诊特点及鉴别方法;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及听诊特点;周围血管征内容、临床意义。
难点:心脏浊音界的改变及临床意义;常见额外心音、心音的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心脏杂音产生机制。
(三)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
1.分别回答何谓负性心尖搏动、震颤、心包摩擦感、心音改变?
2.影响心尖搏动位置改变的病理因素有哪些?
四、实验(见习)安排
实验(见习)安排表
| 序号 | 实验(见习)项目 | 学时 | 类型 | 完成要求 |
| 1 | 护理部分:常用注射技能(皮内、皮下、肌内、静脉注射)、血液标本采集技术(静脉采血术、动脉采血术)、吸氧 | 4 | 验证性实验 | 必做 |
| 2 | 内科部分:胸膜腔穿刺术、腹膜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骨髓穿刺术 | 8 | 验证性实验 | 必做 |
| 3 | 外科部分:手术人员的无菌准备、手术区域的无菌准备、外科打结法、手术基本操作技能(切开、分离、止血、结扎技术) | 6 | 验证性实验 | 必做 |
| 4 | 妇产科部分:胎位检查四步触诊法、女性骨盆内、外测量、双合诊、三合诊和阴道窥器检查 | 2 | 验证性实验 | 必做 |
| 5 | 儿科部分:新生儿窒息复苏术、儿童体格发育指标测量 | 2 | 验证性实验 | 必做 |
| 6 | 急救技术:急救技术理论、心肺复苏术(单人、双人操作)、电除颤术、气管插管术 | 4 | 综合性实验 | 必做 |
| 7 | 脊柱损伤病人的搬运、四肢骨折急救外固定术、开放性伤口的止血包扎 | 4 | 验证性实验 | 必做 |
| 8 | 思维训练 | 4 | 综合性实验 | 必做 |
| 9 | 综合练习 | 2 | 综合性实验 | 必做 |
| 合计 | 36 | -- | -- | |
课程考核坚持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形成性评定和终结性评定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反映学生的学业实际综合水平与能力。
课程成绩=实验考核成绩(70%)+ 过程考核成绩(30%)
过程考核包括:阶段测验(85%)+ 学习表现(15%)
实验考核包括:临床技能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