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和谐劳动关系的营造
学 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小宝就是我888
学 号
二 ○ 一 三 年 六 月
摘 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而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内容。劳动与资本的利益关系是社会最基本的利益关系, 劳资矛盾是市场经济中不可回避的矛盾。要使劳资关系在和谐的轨道上运行, 就必须正视劳资之间的利益矛盾, 并通过制度化的手段平衡双方力量, 规范双方行为, 实现制度化合作。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劳动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论述了其产生的原因,最后在针对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关键词】和谐 劳动关系 合法 问题 措施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劳动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百姓能否安居乐业、经济社会能否繁荣。因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及问题
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显示, 在各种分类的统计里面,劳资关系引发的件是第一位。说明当前我国劳动关系领域中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需要亟待解决。
1、劳资纠纷日益增多
劳资纠纷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益增多,近年来更是成倍地增长,出现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纠纷的增长更呈迅速爆发的态势,集体纠纷尤为突出。纠纷数量逐年上升,涉及的职工人数剧增,处理难度不断加大。集体上访,围堵,阻碍交通、罢工、静坐,甚至非法拘谨企业领导者等恶性事件也不少见。
2、相对弱势的劳动关系群体数量上升
由再就业困难的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组成的相对弱势的劳动关系群体初步形成。1997年以来,国有企业累计下岗2800多万人,虽然大部分已经重新找到了就业岗位,但随着近年来再就业率的下降,一些年龄偏大,技能偏低的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日益成为再就业困难的劳动者主体,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就业壁垒的打破,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我国大约有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且绝大部分将进入低技能,低收入的就业市场,由于此类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也处于明显弱势地位。这两类人员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一个普通的劳动岗位,通常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一些合法权益,甚至不敢对用人单位提出签定劳动合同等方面的要求,以至于出现了许多有劳动没关系的现象,初步形成了一个相对弱势的劳动关系群体。
3、劳动关系不稳定
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和就业形式的日益多样化、灵活化,使非全日制,小时工等就业人员大副增加,初步统计全国已经达到几千万人。这类人员的劳动通常时间性较强,工作成果易量化,雇主和劳动者双方只在提供劳务期限内存在简单的权利义务关系,不需要长期固定的劳动关系。这种状况加上原来缺少相关法规,致使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下的劳动关系呈现出非正规,动态和不稳定等特点,成为当前劳动关系整体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比例还在逐步上升。
4、劳动合同实施不够规范
如国有改制企业改制后签定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突出。并且由于转制过程中缺少制约和监督机制,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集资款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的转制企业还强迫职工以低价买断工龄等等。
5、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当前工资支付立法层次低,对扩大就业、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加强企业工资分配和指导,发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对工资水平的引导作用、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等措施,操作性不强;对拖欠工资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够,非全日制用工、劳务派遣等在立法方面还基本上是空白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法》的全面贯彻实施,制约了加强和改善驾驭行政能力的领导、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营造和谐劳动关系的途径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对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个人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从根本上改善劳动关系问题。
1、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形成和谐劳动关系是企业责任的最后体现。企业管理者应认识到,企业和员工是共生、共赢和共长的关系。企业对员工负责,员工才会对企业负责。因此,企业应该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来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护员工的就业稳定,给予其合理的薪酬和福利,为其提供增长才干的机会,帮助和促进员工实现个人发展。
2、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加强劳动执法
广泛存在的劳动违法现象使得加强劳动执法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应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国劳动执法地位低下、缺乏执法手段的状况,大大强化劳动执法的法律地位,加强劳动监察的力度。为此,应尽快制定和出台相关法律,提高劳动执法的法律地位,并赋予劳动监察机构广泛的权力,确保劳动监察机构在劳动执法中的调查权、审核权、请求协助权等诸项权力,大大强化劳动监察机构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权力。同时,要强化对劳动执法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保证这一权力落到实处并得到正确的运用,包括加强工会的力量,加强自下而上的监督;强化劳动监察组织内部的监督,主要是强化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的监督。鉴于我国目前地方保护主义是劳动违法行为难以制止的一个重要原因的情况,应考虑建立纵向管理的劳动执法体系。
3、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
积极落实就业、再就业,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提高企业参保率,为劳动者提供较为健全的劳动保障。要加大《劳动法》落实力度,依法保障劳动关系。要畅通诉求,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诉求表达机制,畅通劳动者信访、投诉、举报渠道,使劳动纠纷得到有效处理。
4、加强宏观经济
基于目前我国资强劳弱的状况,居于弱势一方的劳动者容易在自然状态的竞争中受到伤害,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宏观。1)是要调整发展观,把充分就业作为宏观的优先目标。2)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创造就业岗位,为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改善劳动力供求总量不平衡的态势。3)是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以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造成社会不公引发各类矛盾。4)是完善社会保障。5)是构建国民教育体系,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改善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也是平衡劳动关系的重要方面。
5、加强工会组织建设
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会组织建设,是工会在解决劳动关系问题中发挥职工合法权益代表者和维护者作用的基本保证。在企业开展工会活动是法律所赋予并受到保护的,按《工会法》的规定,在我国设立的企业都要设立工会组织。工会的任务和职责:一方面是反映职工的呼声,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利益,另一方面,也协助企业对员工进行管理教育,代表职工民主参与企业管理,维护企业的利益。所以,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离不开工会的力量。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工会组织要把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常态化,形成企业主动参与,职工广泛认同的局面;要密切与职工的关系,及时帮助困难职工和弱势群体,为职工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要创新工会工作机制,当好企业与职工的桥梁,定期在职工中开展调研,及时向企业主反映职工诉求,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6、完善集体谈判机制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项专门的集体谈判法律或法规,《劳动法》只对集体谈判作了原则性规定;《劳动法》颁布后,劳动部制定了一个集体谈判的规章,即《集体谈判规定》,这是目前我国集体谈判的主要依据。这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关于集体谈判的立法层次太低;无论是《劳动法》还是《集体谈判规定》,都没有明确集体谈判的责任问题。应尽快完善在集体谈判的结构和层次问题、谈判内容方面的问题、雇主在谈判中提供有关信 息的责任问题、关于集体合同的批准问题、关于违约的责任和处罚问题。
7.从劳动者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和法律意识
劳动者应该经常参加相应的培训,加强自身学习,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提高职业素养,恪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干一行爱一行。劳动者还要学法、懂法、守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善于、敢于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身利益。积极参加相应的法律讲座特别是有关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内容。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劳动者应当树立共同体观念,企业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强化责任感,与企业共荣辱。同时还要尽可能加入工会,以加强自己在工资等一系列与企业发生冲突方面谈判的力量。
8、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协调机制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加强对劳动关系的干预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劳动关系市场化问题,要成为一只“看得见的手”,发挥重要的宏观协调作用。要发挥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平等协商的促进者的作用,为企业经营者和工会组织之间开展集体协商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积极促进双方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矛盾,寻求共识,实现劳动收益和资本收益的共同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如何调动职工劳动积极性[J].王智会.科技创新导报2009(9)
[2]浅谈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性及其途径[J].苗惠萍.2007, 23(1)
[3]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J].戴春.中国劳动关系学报2006
[4]对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影响的分析[J].李俊奎.扬州大学学报,2006
[5]对构建我国和谐劳动关系应对措施的探讨.陈雪平.福建论坛,2006,(4)
[6]现状与问题思路与对策[J].涂晓亮.劳动关系.2009,4(260).
成绩比例及赋分依据:
| 评价指标 | 评 价 要 点 | 分 值 |
| 能力水平 | (1)查阅文献资料能力;(2)综合运用知识能力;(3)研究方案的设计能力;(4)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能力;(5)外文应用能力 | 15 |
| 分析论证 | (1)文题相符;(2)框架结构;(3)分析论证 | 20 |
| 写作规范 | (1)文字表达;(2)中文摘要与关键词;(3)英文摘要;(4)参考文献;(5)篇幅;(6)书写格式 | 10 |
| 答辩情况 | (1)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2)思维的敏捷性与逻辑性 (3)语言清晰、流畅程度 | 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