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绍成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和价值体系中最根本、 最重要和最集中的价值内核。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大学生意义重大 ,必须探索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
任何一个社会都给其成员提供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 ,鼓励和引导他们完成社会所期待的事业 ,其中的一些价值观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起着主导作用 ,这就是核心价值观 ,它反映着该社会所提倡的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 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 ,是在社会主义、 建设和改革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指导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是国家软实力构成的基本框架和核心要素[ 1 ]。
一、 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1 . 作为未来国家主人的当代大学生由于处
在一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中 ,经济的全球化、 国际政治的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所导致的人们价值观念和价值评判标准的多元化 ,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他们在多种价值导向和自身需求选择中 ,其价值观也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中存在多元倾向 ,有的是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的。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人 ,如果不对他们加以引导 ,势必会使他们价值观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 ,从而影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论证了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 ,为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斗争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而且“从根本上体现着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愿望和要求。 ” [ 2 ]
同志指出“ 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精神支柱 ,就会导致思想混乱、 社会 ,那将是党、 国家和民族的灾难 ”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生 ,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 ,是为我国现代化建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人的根本保证。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党领导下带领中国人民最终实现主义理想的阶段性理想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它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 国家的发展、 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在共同理想方面 ,大学生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怀疑 ,对党领导、 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活水平、 社会公平、 民主正义的怀疑及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的怀疑。这种价值判断的迷惘与困惑会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取向产生消极的影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和统领大学生理想教育 ,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实现大学生个人理想升华 ,是非常重要的。在当代中国 ,只有牢固地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广大青年学生 ,才能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 ,使他们在情感上和理性上都自觉接受、 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天下为己任 ,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 ,并为这个理想而奋斗 ,积极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 ,使他们的个人理想沿着正确的方向塑造。
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通过对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可引导大学生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 倡导者和实践者 ,同时可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 归属感 ,把个人目标和民族命运联系起来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精神基础和人才基础;而时代精神教育则可以协同社会价值观、 激发民族凝聚力 ,能鼓舞大学生磨砺意志 ,立志成才 ,勇于创新 ,成为大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加强对大学生时代精神的教育 ,就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 ,并且成为大学生热爱祖国、 刻苦学习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4 .大学生成才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 ,还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 ,关系到全
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到我国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大学生成才 ,首先必须成人 ,成人首先必须学会做人。修养问题 ,是做人的根基 ,“ 不辨是非难处世 ,不知荣辱不成人 ” 。如果一个人学业上有缺陷 ,并不一定根本上影响他的一生 ,但道德人格的缺陷连做人都有问题的人 ,是成不了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 ,导致社会生活中存在一些不健康、 不文明现象 ,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是非混淆、 善恶不分、美丑不论、 爱憎不明、 正不压邪等道德缺失的现象 ,这些不良风气和现象使青年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在这种情况下 ,“ 八荣八耻 ” 正是从基本道德观的根源上 ,明确了我国社会当前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成为大学生成才的思想基石和道德基础 ,成为衡量大学生成材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路径
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过程,需要社会、 学校和家庭的外部教育和影响 ,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 ,采取多种形式 ,开辟多种渠道 ,汇聚各方面的资源 ,形成合力 ,为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也更需要当代大学生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中 ,自觉地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进行自我审度、 自我教育、 自我锻炼、 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
1 .突出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和作为 ,创建适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
建的良好社会环境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自己个体信仰的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 ,伴随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心理积淀而成 ,是与大学生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作为意识形态一部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受社会生活总过程决定和影响 ,社会的利益分配导向、 价值取向导向 ,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 发展都具有决定姓作用。党和要成为国家构建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统领者 ,通过制度设计和宣传 ,在全社会范围内创造一个倡导核心价值观、 维护核心价值观、 赞赏核心价值观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 ,帮助大学生牢固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不可能自发地发挥作用 ,它必须依托一定的制度基础才能切实发挥道德教化、 凝聚人心、 稳定社会的效能。 ” [ 3 ]任何制度的本质都是利益制度 ,都是在利益关系中规范人们的行为而存在 ,它内蕴着由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而升华的价值观 ,党和所制订的一系列亲民、 惠民、 为民的方针、 、 制度就蕴涵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方针、 、
制度落实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社会主义直接实践和社会现实中 ,使大学生在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利益和幸福 ,对他们在内心深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 ,在对人们日常行为的调整的机制与制度设计中,要使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并存 ,使符合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得到鼓励 ,违背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受到制约甚至制裁 ,形成正确社会导向 ,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觉积极的行动。最后 ,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规范媒介行为 ,要求媒介工作者要恪守文化理想和精神操守 ,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为社会也为当代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 .发挥学校作为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主渠道的功能 ,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 ,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要高度重视发挥校园文化作用 ,加强其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精神面貌和行为举止的影响;转变价值观教育观念 ,树立“ 以
人为本 ” 的教育理念 ,以变迁中社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背景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统一起来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青年学生自身道德发展的需要;引导大学生投身实践 ,促进知行统一 ,让价值观的教育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密切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把青年学生引导到火热的现实生活和改革大潮去 ,促使学生面向社会、 面向现实 ,从而认识自我 ,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 ,引导大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去认识、 理解、 选择正确的价值观 ,在社会动态的发展中寻找大学生价值
观的准确定位 ,在追求实现自身的价值中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重视家庭教育在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和熏陶 ,家庭历来承载个人社会化的重要职能 ,家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加强学校与家长联系和协调 ,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大学生家庭价值观教育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相关 ,[ 4 ]家长需要以积极教养方式关注孩子的成长 ,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 ,多与孩子交流和讨论价值观方面的问题。社会与学校帮助、 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引导家长以良好的修养为子女作表率。使家庭、 学校、 社会协调一致 ,形成卓有成效的教育合力 ,共同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作用。
4 .加强自身修养 ,提升内在素质 ,培养价值自我选择能力
面对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局面 ,在加强价值观教育的同时 ,提高学生价值自我选择能力对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着重要作用。相对与大学生素质而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知识的学习和践履是手段性的 ,这种学习和践履必须转换为人自身的素质发展 ,才能完成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 ,但舍弃知识的学习和行为践履 ,上述目的是无法实现的。也只有自身内在素质提升 ,才能够在价值多元并存的情势下 ,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选择。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的当代大学生 ,应该自觉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 ,只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另一方面 ,要主动把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 学 ” 和“ 行 ” 结合 ,完成化“ 知 ” 为“ 智 ” 、 化“ 智 ” 为“ 行 ” ,以“ 德 ” 率“ 行 ” 的过程 ,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样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价值两难选择时 ,可以站在较高的层次上做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判断、 选择进而化为行为。总之通过社会、 学校和家庭的外部教育和影响 ,通过大学生主动自我修养和自身素质提高,齐抓共进 ,共同实现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参考文献:
[ 1 ]韩震 ,俞吾金 ,郭齐勇 ,等.社会公平正义与政治文明建设 [ J ].中国社会科学 , 2009 (1) : 45 .
[ 2 ]袁贵仁.价值观:从理论研究到教育实践 — — — 访袁贵仁教授 [ J ].哲学动态 , 2005 (12) : 5 .
[ 3 ]张萃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制度建设探析 [ 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2007 (9) : 33 .
[ 4 ]袁艳芳.大学生家庭价值观教育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 [ J ].高教论坛 , 2008 (4) : 190 .
[责任编辑 ∶ 陈永涛 ]
5 3 第 3期 宋绍成: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