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第七单元每课评课稿(附目录)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0:42:02
文档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第七单元每课评课稿(附目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第七单元每课评课稿第七单元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23“诺曼底号”遇难记24*黄继光25*挑山工口语交际:自我介绍习作:我的“自画像”语文园地第七单元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课所编排的内容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卢纶的《塞下曲》和王冕的《墨梅》。《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的。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塞下曲》这首诗写将
推荐度:
导读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第七单元每课评课稿第七单元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23“诺曼底号”遇难记24*黄继光25*挑山工口语交际:自我介绍习作:我的“自画像”语文园地第七单元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课所编排的内容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卢纶的《塞下曲》和王冕的《墨梅》。《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的。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塞下曲》这首诗写将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第七单元

每课评课稿

第七单元
22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塞下曲
墨梅
23 “诺曼底号”遇难记
24*黄继光
25*挑山工
口语交际:自我介绍
习作:我的“自画像”
语文园地
第七单元

22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塞下曲

墨梅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课所编排的内容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卢纶的《塞下曲》和王冕的《墨梅》。《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的。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塞下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体会古诗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句表现出诗人的高尚品格。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重点,老师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每首诗的旁边都有注释,这些注释是理解诗意的工具和帮手。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老师让学生注意旁边的注释,用好注释自己解释诗意。大部分学生借助注释可以理解诗歌的大概意思,从而教给学生理解诗意用好注释。另外理解诗意时可以逐字翻译,运用字面意思理解诗意。

(二)把握重点诗句,体会人物高尚品格

这三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每首诗的后两句是本诗的关键句和主旨句,通过后两句体现诗人的高洁情操,因此学习时应让学生把重点放在每首诗的后两句上。学生可以自己先探讨,老师加以补充,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一些。

 二、成功之处

这节课老师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两个:

(一)教给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借用注释法和逐字翻译法理解诗歌的含义。

(二)把握重点诗句,体会诗歌主旨。学生经过反复朗读,发现了诗歌的后两句是诗歌的主旨句,并让学生小组讨论每首诗的后两句的意思,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理解诗歌的主旨。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没有进行范读,也没有给学生画分节奏,学生读起诗歌节奏来不对,下次应该给学生范读,并画分好诗歌的节奏。其次,把握重点句方面仅仅看后两句,没有结合上下文,表达的意思就会单一、不丰满。没有告诉学生学习古诗要结合整首诗来理解。

四、改进措施

下次再讲诗歌时,老师一定先范读诗歌,并与学生一起探究诗歌的朗读节奏,让学生在节奏中体会诗歌的意思。其次把握文中重点句子,部分学生只看后两句,对诗歌的总体含义并不是很了解,下次在旁边指导学生对后两句理解时,应结合整首诗包括题目,这样才能全面理解诗歌的真正含义。

   

23 “诺曼底号”遇难记

1、文中船长这个人物形象,在老师的课堂中,整堂课下来,在学生心中还没有形成一个非常丰满的形象。虽然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船长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等,品词品句,船长这个形象,在学生心中有一定的印象,但还不够,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有血有肉的船长。而且整堂课应该是结合文本,逐步的呈现船长这一形象,让船长形象在学生心中,一步步的深化,升华。

2、教师的主观感受过多,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感悟。举一例子:‘船长和船同沉大海,值不值?张老师认为,不能这样问,因为值不值,老师的主观上就有了指向性,以至于对学生是一种暗示,让学生没有更好的发挥的空间。

3、解读教材还要刚透彻。例如“大家立刻不作声……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和“人们凝视雕像沉入大海”要挖掘内涵。

4、不管是读课文还是教课文,要给学生一种整体性,特别是六年级的孩子,不能让课文有些割裂的感觉。“例如,老师让学生先读7到11自然段,思考一个问题。然后再读哪些段落,在完成一个什么任务,…”这样不好,不能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学习,应该是通读课文,让学生自由表达,教师牢牢把握自己的教学核心点,不管学生怎么说,始终要把学生引到这几个重要的点上来。

5、整堂课还是感觉老师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让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一步步的往老师既定的内容,要求上牵的感觉。还没有完全放手学生,让学生没有太多自老师的空间。感觉老师牵的比较多。

听到张老师的评价,老师不禁感叹;专家不愧为专家,指出了很多没有引起老师重视,甚至是老师根本发现不了的问题。虽然她提得意见中,有些老师无法在课堂上实施,甚至并不明确到底该怎么做,但是老师依然有很多收获。当时谈到“不割裂课文,给学生整体性,放手让学生,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这个话题时,老师当时提出,这样的方式,那么老师将会更难掌控课堂,会担心收不回来,这样对老师的要求会更高。老师流露出不敢尝试的想法,张老师当时的一句话”你是教研员,你都不敢尝试吗’让老师顿生许多感悟。

是啊,最初听到张老师和老师们谈到的对语文课的种种想法和要求时,感觉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好难,如果能做到像张老师说的那样,那简直都成特级教师了,心想,她怎么能给老师们定位这么高的要求,似乎拿老师们和特级教师再靠。但是,细细思考后,觉得这样未尝不可,只要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有什么方法不能尝试的呢,也许,一下子无法达到那样一个高度,不能尽善尽美,但是起码要尝试,努力过后,就会一步步的靠近目标,就会离要求越来越近。

24*黄继光

《黄继光》记叙了抗美援朝时期的战斗英雄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为了消灭敌人的一个火力点,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口,最后壮烈牺牲的事迹,赞扬了黄继光为人民利益英勇献身的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课文以“上级命令——请求任务——英勇献身——占领高地”为线索,字里行间流露出黄继光为利益,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伟大精神,具有很强的文字感染力,同时对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感悟描写黄继光语言、动作的词句,体会黄继光英勇顽强的品质。  

教学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黄继光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一、教学效果 

(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老师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开课伊始,老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老电影《黄继光》片段。这不仅触发了学生心底深处的感情,也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问题引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黄继光》的电影片段结束之后,老师问:“黄继光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胸膛去堵住敌人的眼?”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一找。

(三)抓住关键词句,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在同学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之后,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因为小组合作学习,他们都非常地投入,交流时也妙语连珠。这样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学会学习的能力。 

(四)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例如:黄继光在用自己的胸膛堵住眼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你会怎样做?请同学们练习课文中描写黄继光此时所处的情况来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一下。老师们看哪一位同学说得最好。

(五)立足文本,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合理拓展。

在当年那场伟大的抗美援朝的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人物。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他们用自己的鲜血维护了祖国的安宁,维护了朝鲜人民的幸福生活。黄继光和杨根思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徽“特级英雄”。

二、成功之处

(一)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课程新理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二)运用课文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明白了老师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老一辈烈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三、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朗读指导还是有点儿少了。

四、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教学中,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才会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用语言把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或道理读出来。

25*挑山工

《挑山工》是一篇篇幅相对比较长的课文,又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怎么处理呢?后来我们经过集体备课,做了这样的处理:1、(第一课时)扫除生字、读书;2(第二课时)质疑,估计学生会提出的问题中,需要重点解决的有这三个:(1)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为什么这样登山?(2)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为什么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3)“我”为什么需要这幅画?这些问题既是教学的难点又是教学的重点。

“简简单单就是美”。教学《挑山工》这一课,一幅画、一个动作,帮我解决了不少用语言很难表达的东西。也让我明白简单其实也是一种美。

 《挑山工》的第一小节是描写挑山工上山的情形,为了学生便于理解挑山工的工作,更快地掌握这一段的内容,我先在黑板上画了阶梯的简笔画,然后让学生帮我来画挑山工行走的路线。这下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到书本中去寻找相关的句子,过了一会儿,他们便纷纷举手,画的路线也很是恰当。线路画完,挑山工上山的动作又该如何安排呢?我拿着直尺对学生说:“同学们,假如你是挑山工,这是你的扁担,你上山的时候会怎么做呢?请你先看看书,过一会儿我请同学来表演一下。”话音刚落,学生就边看书边舞动着双手,俨然一副挑山工的样子。

 就这样,在欢声笑语中学生愉快地了解了这一小节的内容,我想这么做远比我一个人在台上喊破喉咙地讲解要好得多。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学习下面的知识也特别来劲,对我所提问题也是积极思考、认真回答。所以,有时候文中内容很难讲解时,我们不妨换种角度去思考,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去掌握,也乐于去掌握,让他们自主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注意让学生紧紧围绕问题进行解答,这样一来,利于学生口语的表达,让别人听了也会觉得很有条理。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认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让学生读写结合,练习做读书札记,学会读书的方法。理解课文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紧紧抓住“作者需要它什么?”进行理解,理解深刻叙述理由也很有条理。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当别人的理解对自己有所启示时,同样会毫不迟疑的举手参与补充。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认真思考,使得大家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也就十分明确的摆在大家的面前了。在最后总结概括时学生用词准确无误,使整个学习的过程非常完整。

口语交际:自我介绍

成功之处:

这节口语交际课的重点是交流如何进行“自我介绍”,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我认为这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每个同学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了讨论,并发表了自己所任角色的意见,有理有据,比较成功。

不足之处:今后,我要切实从课堂实际情况出发,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遇到任何事情都能随机处理,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多种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

习作:我的“自画像”

成功之处:

本次习作练习充分体现了“主体参与,分层指导”的原则,做到以人为本。同学之间的交流恰恰渗透了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以学生的说为主,教师的导为辅,适时加以点拨,顺利完成说、写任务。课后反馈中,孩子对此种贴近自己的作文内容颇感兴趣,特别是交流讨论中,学生做到了实事求是。

不足之处:

教学中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大概第一次习作是自由命题自由选材,对四年级学生来说相对比较容易,而这一篇写《我的自画像》,有了框框,有了约束,加之老师可能对四年级的学生写人的习作期望值偏高,学生对自己长相的特点抓得不准,用词不恰当等。在今后的习作教学中,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用简洁而朴实的语言有条理按顺序描绘出事物的主要特点,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语文园地

成功之处:

注重放手给学生练习,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每个小题,都让学生首先自己尝试去理解,然后在课件展示的帮助下,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进一步把题目完成,从而达到边学边做积累理解的目的。

不足之处:

学生通过学习,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要求。美中不足的是讲解稍微多一些,能放手的就放手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己讨论交流。

文档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第七单元每课评课稿(附目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第七单元每课评课稿第七单元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23“诺曼底号”遇难记24*黄继光25*挑山工口语交际:自我介绍习作:我的“自画像”语文园地第七单元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课所编排的内容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卢纶的《塞下曲》和王冕的《墨梅》。《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的。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塞下曲》这首诗写将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