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孙小焕 韩娅娟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3年第10期
【摘 要】 本文根据不同语言中的习语反映了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了英汉习语的对等问题并对其翻译方法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注释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翻译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功能对等;英汉习语;翻译
一、引言
习语是人类语言的精华。因为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习语通常包括俗语,谚语,成语,典故,格言,英语中还有俚语,汉语中有歇后语等。习语不仅使用形象而且寓意深刻,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各种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习语,人类的语言就没有生气,变得枯燥乏味;没有习语,人类的文化显得单薄,索然无味。因此,在英汉翻译中,习语的翻译更是值得研究。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是大家公认的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他最有代表的理论是“动态对等”理论,后发展为“功能对等”。他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的信息。“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包括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以及文体对等四个方面。到了20世纪90代,奈达考虑到双语交流中语言和文化等因素的不同,提出对等中有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在奈达看来,翻译的目的就是寻找与原文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语。索达的动态或功能对等理论实质上是等效翻译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
三、英汉习语中的对等
不同国家的习语有其相似的地方,但也蕴含着其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内容以及其鲜明的民族特征,因此,在形式和内涵上,英汉两种语言有三种对等关系:完全对等、部分对等和零对等。
1、完全对等
完全对等是指形式和含义( 包括句法含义和文化含义)完全等值。这在英汉语中的比喻中经常见到, 比如,as sly as a fox 像狐狸一样狡猾, as light as feather轻如鸿毛;as cold as ice 冷若寒冰;castles in the air 空中楼阁;crocodile’ s tears 鳄鱼的眼泪; dark horse 黑马;sour grape 酸葡萄; be 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 like father, like son 有其父必有其子等。
2、部分对等
部分对等, 顾名思义, 一部分对等,或是形式, 或是含义对等。英汉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因而他们也有不同的文化,对于同样的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对于同样的现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会用不同的意向来比喻,那么,在习语中就出现了部分对应的现象。如 talk horse 吹牛; as strong as horse 力大如牛;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at a stone’ s throw一箭之遥;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 to gild the lily画蛇添足等。
3、零对等
零对等即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含义上在两种文化中都没有重合的地方,即“对应空缺”。不同语言的形成因素和发展特点使得习语往往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以及地域特征,这就导致在英语和汉语中,习语的形式和意思可能在两种语言中毫无对应关系,比如:An apple does not fall far from the apple tree落叶归根; all at sea不知所措; Better say "here it is" than "here it was" 好汉不提当年勇等等。
四、对习语的翻译
习语的译法大致可分为直译、直译加注法、套译、意译、直译加意译和意译加注法6种。这里,对我们通常使用的直译法,意译法和直译加注法3种译法进行简单的阐述。
1、直译法
直译就是要在译文中保留原文意思,与此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表达特点的翻译方法。直译可以使我们在再现原文意思的同时, 将原文中所包含的文化现象, 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独特的表达风格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因而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例如: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of two in the bush. 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As a man sows, so he shall rea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The best horse needs breaking, and the aptest child needs teaching.最好的马儿也要驯,再机灵的孩子也要教; as light as a feather 轻如鸿毛;all things are difficult before they are easy. 万事开头难;He laughs best who he laughs last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Give him an inch and he will take an ell, 得寸进尺等等。
2、意译法
直译法是我们在翻译时最先考虑的翻译方法。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习语都可以使用直译法来翻译。有些习语采用直译法会让人觉得莫名奇妙, 不知所云。比如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如果我们采用直译法译成“那个孩子是那个男人的父亲”这显然使人迷惑,所表达的意思也与源习语背道而驰。因此我们用意译法将其译成“三岁看老”。正所谓“能直译则直译,不能直译则意译”。 所谓意译法,是指我们翻译时不做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根据原文意思来翻译。意译强调的是译语和源语两种文化体系的相对性。意译更能够体现出各自的民族特征、文化特点、地域特点。即“形相远而意相近”。比如: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to expect one' 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望子成龙;The best fish smell when they are three days old.再好的鱼三天也要变臭/久住招人嫌;Beggars can’t be choosers.饥不择食。因此,当英汉习语的语义不完全对应时, 要在充分理解原习语的基础上使用适当的意译,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恰当。
3、直译加注法
如直译法,意译法都不能译出源习语的意思和它的文化寓意时,我们不妨使用直译加注法。所谓直译加注法, 就是指直译后再对其做出相应的解释、说明。加注的内容既能很好地传达源习语的文化内涵又能使读者更准确地把握源语的意思。直译加注法通常在典故的翻译中使用较多。例如:The apple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all are the sweetest.隔墙的苹果最甜——这山看着那山高;The best fish swim (are) near the bottom.好鱼居水底——有价值的东西不能轻易得到;a bull in a china shop公牛闯进瓷器店──肆意捣乱;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surpass Zhu Geliang (note: Zhu Geliang--- the mastermind,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等,由此可见,直译加注法既补充了直译的不足又充分传达了源语的文化内涵。
五、结束语
正如尤金·奈达所说,翻译不应该单纯地寻求两种语言在词、句子或语法方面的对等,而应从交际和文化的角度寻求等效。习语形象鲜明,比喻生动, 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征,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因此, 翻译习语时要注意处理语言和文化的矛盾,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 获得最佳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 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1998(2).
[3] 罗选民.英汉文化对比与跨文化交际[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