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记叙文常识:了解记叙文写作顺序和记叙顺序的区别,尤其记住插叙。
2、概括主要内容:理清事件的六要素,和文段的中心句,语言组织注意简明扼要。
3、归纳文章中心:根据文章内容、类型,判断中心;围绕中心思想答开放题。
4、品析词句: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学会分析词语、句子的妙处。
(黑体,小三)(教学上:15分限时做完,10分钟教师讲解)
1、拼音与汉字
呼啸(xiào ) 汹涌澎湃(xiōng yǒng péng pài) 寡(gǔa)妇
蜷(quán)缩 吱嘎(zhī gā) 揍(zòu) 搔(sāo) 刻骨铭(míng)心
瞥(piē)见 嗫嚅(niè rú) 蹑(niè)手蹑脚 水槽(cáo)
搁板 勉强(qiǎng) 魁梧 荒唐 残疾 瘦削(xuē)
张皇失措 竭力 泰然 茫然 流连忘返 身无分文 溜之大吉 十指连心 怒目圆睁
军阀(fá) 阎王(yán) 僻静(pì) 皮靴(xuē) 匪徒(fěi) 乱蓬蓬(pēng) 李大钊(zhāo) 围歼(jiān) 姓郝(hǎo) 黑魆魆(xū) 千钧一发(jūn) 璀璨(cuǐ càn) 迁徙(xǐ)
追悼会(dào) 朦胧(méng lóng) 喔喔(wō)直叫 瞅见(chǒu) 鼎盛(dǐng)
书籍(jí) 抽屉(tì) 粗暴(bào) 剥削(bō xuē)解救(jiě)精兵简政(jīng) 残暴 匪徒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死得其所 憧憬(chōng jǐng) 阻击(jū) 转椅(zhuàn)
二、成语积累
1、AABB:高高兴兴 开开心心 家家户户 轰轰烈烈
2、ABCC:小心翼翼 兴致勃勃 怒气冲冲 想入非非
3、ABAC:快人快语 难舍难分 尽心尽力 百发百中
三、古诗归纳
A、朋友惜别:
1、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秋)赠刘景文 宋·苏轼(二上)】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唐·李白(二上)】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四上)】
B、儿童生活/田园生活: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四下)】
2、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五下)】
3、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三上)】
四、句子练习
双重否定句
1、少年小明只有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
改为双重否定句:
答案:少年小明不得不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
2、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喜欢王老师
改为双重否定句:
答案:幼儿园的小朋友没有一个不喜欢王老师。
3、你一定知道这件事。
改为双重否定句:
答案:你不会不知道这件事。
注意:老师主要引导分析考试题型,先别讲题。
小白杨,太棒了!
(1)天灰蒙蒙的,银灰色的云笼地头顶,给人以沉闷、压抑乃至窒息的感觉。
(2)我呆呆地坐在小河边,暗自垂泪,愤懑、凄苦、悲凉,多种伤感时时袭扰着我的心。我流泪幽泣,时而愤怒地抓起地上的石子向远处掷去……想想考试的不理想,喉间又涌上了几丝痛楚的哽咽。
(3)小河静静地流,毫不懈怠。条条河流归大海,可我的归宿在哪里?
(4)愣愣地望着小河,忽然有一株树的倒影映入眼帘。抬头看,那株小白杨,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这不是茅老先生笔大的“英勇斗士”的形象吗?
(5)风拂杨叶,哗哗作响。白杨,你是在可怜我?你是在安慰我?还是在鼓励我?
(6)夜间,暴雨骤至,电闪雷鸣,狂风大作。
(7)次日清晨,许多人跑向村北小河。我也走过去,见那株白杨昨夜被狂风吹折,倒在小河中。有个青年走到树旁,看了看说:“扶起它,兴许还能活。”于是大家七手八脚地把它扶起。我摸着断痕,那儿有几点黏液,白杨啊,这是你的泪?
(8)过了几天,我再去小河边,那株白杨叶片已经微黄,有几片已经飘落下来。多可怜的白杨树!
(9)从此,我不再去河边……
(10)开学之期将至,家中决定让我去补课。我背起行李,走在村边小路上。将近小河,忍不住内心某些微妙感觉的驱使,我抬起头,把目光移向那株白杨。只见那白杨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依然是笔直的干和枝,依然显示着它不屈不挠的气质!
(11)我紧紧地盯着它,细细地打量它,深深地体会它。白杨啊,你莫不是想送我一份生活的启迪?你莫不是想告诉我顽强奋斗可以战胜一切困难?你莫不是在鼓励我要努力奋斗下去?
(12)擦干了眼泪,眼前一片光明。今后的路,我要好好地走下去……在我心中有一株非常棒的树,一株坚韧、挺拔、不屈不挠的白杨啊!
1 文章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环境描写的作用】
2.第(7)段中“有个青年走到树旁,看了看说:‘扶起它,兴许还能活。’”句中的“兴许”可换成“肯定”吗?为什么?(5分)【词语赏析中的词语的删或换】
3.第(9)段“从此,我不再去河边”,为什么(3分)【把握文章内容】
4 第(11)段加点的词语,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3分)【词语的赏析】
5. 结尾“在我心中有一株非常非常棒的白杨!”在文章中有何作用?这句话有什么含义?(6分)
【句段作用赏析句子】
善良是开在尘世间的莲花
赵功强
去年年关,我去了一趟外省。
火车上,为了打发时间,我买了几份报纸消遣。对面坐了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小伙子,戴着眼镜,挺斯文的样子。待我看完报纸,他满脸堆笑地向我讨报纸。我一股脑都给了他。他一边道谢,一边接过去,一边问我还要不要。几张报纸看完了还能做什么呢?于是我很干脆地说不要了。
他谢了又谢。
没多久他又向邻座要了一些。
可是,直到他下车,他都没有看那些报纸,也没用报纸做什么。并且,他从座位起身时还顺手拿了几个空座上丢下的报纸。我很奇怪,忍不住问他要这么多报纸做什么。他嘿嘿一笑:“您有所不知,眼下春运,外出讨生活的经常会滞留在车站,又没钱住宿,只好在车站将就了。有些报纸垫在身下,既不会弄脏衣服,也好防潮。我是想把这些报纸放到候车室,等那些需要的人拿走。哦,我父亲这些年外出打工,一直就是靠废报纸熬过等车的时间。”瞬间,我的心激起一阵温暖的波澜。
记得还在乡村教书的时候,有一年,县里要到我所在的学校检查工作。
学校严肃强调环境卫生千万不能出纰漏。我任教班级外面走廊的天花板上恰好有一个新垒的燕子窝。那天,我安排学生捣燕子窝。正在这时,学校的清洁工王师傅看到了,他连声叫住手。他告诉我,燕窝里还住着燕雏,捣了燕窝就是害命。他说他有办法既保住燕窝,又不影响美观。
第二天,我发现,燕窝被石灰水涂成了白色。不仔细看,根本就发现不了。结果,并未影响到检查结果。
还记得小时候,村东头打豆腐的胖婶家门口有一棵桂花树。每到桂子飘香时节,我们一群小孩都会偷偷去摘桂花。一次午休,胖婶听到动静,就出来大声叫嚷着阻止。我们都一溜烟跑掉了。晚上放学,我们被胖婶拦住。我们以为她要臭骂我们,不料她说的却是:“你们以后要摘桂花,千万不要用手硬折,要用剪子利索地剪断。用手撕扯,桂枝皮开肉裂,它会疼的。受伤太重,明年就不会再开花了。”受她的教训,再去采花,都会带一柄妈妈剪裁用的剪刀。
读过许多禅语故事或者宗教笔记,似乎纯而酽的善与慈只是盛产在那个虚幻的世界。殊不知,在红尘之中,尘世之内,有那么多看起来渺小卑微的人,凭借一颗温厚善良的心,演绎着的美好故事,丝毫不逊于那个彼岸世界。他们的善念善举,让我想到传说中观世音净瓶中的那枝莲花。
1.文章写道:“在红尘之中,尘世之内,有那么多看起来渺小卑微的人,凭借一颗温厚善良的心,演绎着的美好故事,丝毫不逊于那个彼岸世界。”请你概括写出,文中的美好故事指:
答案:
(1)一名大学生收集废报纸,留给需要的人。
(2)清洁工王师傅,阻止捣毁燕窝,想办法解决了问题。
(3)胖婶劝告我要爱惜桂花树。
题型二:
请概括本文主要内容。(或一句话概括本文故事)
答题方法:要素归纳法:记叙文的段意可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为据进行概括。
答题格式:
时间、地点,谁做了……,结果……
时间、地点,谁为了/因为/想……,做了……,结果……
一间改变命运的房间
很多年前,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有一对老夫妇走进旅馆的大厅向柜台定房。
“很抱歉,”柜台里的人回答说,“我们饭店已被参加会议的团体包下了。往常碰到这种情况,我们都会把客人介绍到另一家饭店,可是这次很不凑巧,据我所知,另一家饭店也客满了。”
他停了一会,接着说:“在这样的晚上,我实在不敢想象你们离开这里却投宿无门的处境,如果你们不嫌弃,可以在我的房间住一晚,虽然不是什么豪华套房,却十分干净。我今晚就在这里完成手边的定房工作,反正晚班督察员是不会来了。”
这对老夫妇因为造成柜台服务员的不便,显得十分不好意思,但是他们谦和有礼地接受了服务员的好意。第二天的早上,当老先生下楼付住宿费的时候,这位服务员依然在当班,但他婉拒道:“我的房间是免费借给你们住的,我全天在这里,已经赚取了很多额外的钟点费,那个房间的费用本来就包含在内了。”
老先生说:“你这样的员工,是每个老板梦寐以求的,也许有一天我会为你盖一座旅馆。”
年轻的服务员听了笑了笑,他明白老夫妇的好心,但他只当它是一个笑话。
又过了好几年,那个柜台服务员依然在同样的地方上班。有一天他收到老先生的来信,信中清晰地叙述了他对那个暴风雨夜的记忆。老先生邀请柜台服务员到纽约去拜访他,并附上了一张来回的机票。
几天之后,他来到了曼哈顿,于坐落在第五大道和34街之间的豪华建筑物前见到了老先生。老先生指着眼前的大楼解释道:“这就是我专门为你盖的饭店,我以前曾经提过,记得吗?”
“您在开玩笑吧?”服务员不敢相信地说,“你把我搞糊涂了!为什么是我?您到底是什么身份呢?”年轻的服务员显得很慌乱,说话略带口吃。
老先生很温和地微笑说:“我的名字叫威廉·渥道夫·爱斯特。这其中并没有什么阴谋,因为我认为你是经营这家饭店的最佳人选。”
这家饭店就是著名的渥道夫·爱斯特莉亚饭店的前身,而这个年轻人就是乔治·伯特,他是这家饭店的第一任经理。
尽可能真诚地帮助更多的人赢得成功,成功就会来陪伴你。生活常常就是这样。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旅馆里,一对老夫妇没有房间住,年轻的服务员免费把自己的房间让给老夫妇住,过了几年,老夫妇专门为服务员盖了一间饭店。
考题形式:
1、找文章的中心或者分析文章思想感情。
如: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用“——”画出全文的中心句。
2、开放题:谈感受、启示。
如:1、用波浪线画出对自己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一个语句,并在下面横线上写出自己的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文章的收获和体会。(2012年大联盟)
题型一:找文章的中心或者分析文章思想感情。
答题方法:
1、审题概括法。
2、中心句概括法 :
★从过渡句、段找中心概括法。★从抒情找中心。★从议论找中心。
3、从重点和主要内容出发:★分析重点段概括法。 ★了解主要内容概括法。
答题各式:
小学记叙文体裁的中心思想的基本概括句式:
1、写人的文章,主要以人为主,以事件的铺叙来反映人物的特点、品质和精神。概括中心思想,就要抓住人物在事件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精神品质为主来归纳。有些文章也概括文章的思想感情。基本句式如下:
本文通过写……的事,表现了……品质 或 赞扬(歌颂)……精神
2、记事的文章,主要以叙事为主,由人穿插其中来完成整件事。概括中心思想,就要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写的事情所包含的感情与道理进行概括。有些文章也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基本句式如下:
本文通过写……的事, “表达……思想感情”或 “说明了……道理”。
3、写景状物的文章,主要抓住作者对景物的思想感情来概括中心思想,如“喜爱、热爱、赞美、愉悦”等。基本句式如下:
本文通过描写……(景色/物体),表达/表现……思想感情,赞扬了……品质(精神)。
上将与下士
乔治·华盛顿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任总统。就是他领导美国人民为了自由为了浴血奋战,赶走了殖民者。
乔治·华盛顿是个伟人,但并非后人所想象的,他专做伟大的事,把不伟大的事都留给不伟大的人去做。实际上,他若在你面前,你会觉得他普通得就和你一样:一样的诚实、一样的热情、一样的与人为善。
有一天,他身穿没膝的大衣独自一人走出营房。他所遇到的士兵,没一个认出他。在一处,他看到一个下士领着手下的士兵在筑街垒。
“加把劲儿!”那个下士对抬着巨大水泥块的士兵们喊道:“一、二、加把劲儿!”但是,那下士自己的双手连石头都不碰一下。因为石块很重,士兵们一直没能把它放到位置上。下士又喊:“一、二、加把劲儿!”但是士兵们还是不能把石块放到位置上。他们的力气几乎用尽,石块就要滚下来了。
这时,华盛顿已经疾步跑到他们跟前,用强健的臂膀,顶住石块。这一援助很及时,石块终于放到了位置上。士兵们转过身,拥抱华盛顿,表示感谢。
“你为什么光喊‘加把劲’而让自己的手放在衣袋里呢?”华盛顿问那下士。
“你问我?难道你看不出我是这里的下士吗?”
“哦,这倒是真的!”华盛顿说着,解开大衣上的钮扣,向这位鼻孔朝天、背着双手的下士露出他的军装。“按衣服看,我就是上将。不过,下次在抬重东西的时候,你就叫上我!”
你可以想象,那位下士看到站在自己面前的是华盛顿本人时,是多么羞愧,但至此他才真正懂得: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决不做逼人尊重自己的人所做出的那种倒人胃口的蠢事。
1.用“ ”划出短文的中心句。
2.文章通过乔治·华盛顿 这件事,告诉人们
答案:1、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决不做逼人尊重自己的人所做出的那种倒人胃口的蠢事。
2、援助士兵将石块放到正确位置上,身体力行地教训了袖手旁观的下士;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决不做逼人尊重的人所做出的那种倒人胃口的蠢事
题型二:开放题:谈感受、启示。
考题形式:1、用波浪线画出对自己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一个语句,并在下面横线上写出自己的感受。(2008年)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文章的收获和体会。(2012年大联盟)
答题方法:
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属于开放型题。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言之有理。(至少写2行,一定要有实际的例子)
答题格式:总分总结构,围绕文章中心答题
1、谈感受、启示题;根据文中关键句或者“中心句”谈感受题。
我从文中/句子中学到了……,在生活中/学习中,我/我们……(怎么做)
2、结合实际谈看法题。
我从文中学到了……,在生活中/学习中,我……(举事例),所以,我们……(回归中心)
3、赞不赞同文章的做法,谈理由。
表态(一般顺主旨),文中的做法是什么,这样做有利于(评价)……在生活中/学习中,我……(举事例),所以,我们……(回归中心)
梯子
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后花园放风筝。小小的园地,小小的风筝。
小小的风筝飞呀飞的,就飞到了墙外。墙头上的野花,把风筝紧紧地缠着。于是爸爸说,必须去拿一架梯子下来,然后爬上梯子,取下墙头上的风筝。爸爸要爬上梯子,但是儿子说:“爸爸,让我来吧!” 爸爸看了看九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也好,让你来就让你来。” 猴子一般地,儿子爬到梯子的最高一级了。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
解开了风筝绕在野花上的线,正要下来,爸爸却用一只大手一个声音制止了他,爸爸说:“慢着!”
儿子停住了,望着爸爸,用眼睛问爸爸:“怎么啦?”
爸爸说:“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了,你再下来。”
于是儿子笑得更开心,他一手抓住梯子,一手拿着风筝,等爸爸讲故事,爸爸讲的故事,没有一次不好听的。
爸爸说:“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你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就像游泳时跳进水里去一样,纵身一跳。哪里知道当儿子就要投入爸爸的怀抱里的前一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边。儿子扑了个空,掉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就开花。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儿子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爸爸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停了一停,爸爸继续说:“我们也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儿子一听,脸都变白了。爸爸说:“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你以后长大了,容易上人家的当。” 但是儿子显然并没有被爸爸的话所说服。他脸上的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然而他还是不敢违抗命令。他站在那儿,动也不敢动。
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听着啊,我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时候,你就跳下来,然后我就把伸出去假装要接住你的手缩回来,让你跌一个屁滚尿流!”站在梯子上,儿子的脸像一个还没熟透的橘子。爸爸喊了:“一……二……三!”咬紧牙根,忍着泪,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了。他等待着自己的身体像一个南瓜,扑的一声,摔得支离破碎……
然而,好奇怪,爸爸的手竟然没缩回去,他的身体也没移开。他还是定定地站在原来的地方。他把掉到他手中的儿子,牢牢固固、结结实实地接住了,抱住了。
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张大了眼睛,他问:“爸爸,你为什么骗我?”爸爸笑出来,爸爸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他搂住爸爸,不住地吻爸爸的双颊。
爸爸和儿子拉着风筝,向后园的一角跑去。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
2、你赞成文中哪一个爸爸的做法?请结合自身实际经历谈谈你的理由。(4分)
参:1、通过爸爸要儿子跳梯子的故事,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还是可信任的道理。
2、提示:故事中的爸爸是教育孩子不要轻易相信别人,文中的爸爸是教育孩子别人的话有时是可以信任的。两种教育方式,赞赏哪一种都可以,只要言之有理。
主要考题形式:
1、请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2、这个词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3、这个词可否删去或换掉。
答题总技巧:——“回归”
(1)回归文章,在文章中找到该词。
(2)联系上下文作答,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
题型一:解释词语
考题形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2011年大联盟语文真题)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喜出望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格式:本义+文中义
即:(A: 原指……,在文中指……)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问:请解释“消瘦”的含义。(或请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消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按“本义+文中义”作答。消瘦本指体重减轻变瘦。在文中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漠(或者是真情逐步消失)。注意“文中义”不是简单的粗暴的意思替换或同义词的替换,而是回归原文原句的进一步理解。即不可写成“在文中指‘在真情有些消失的年代里’”
题型二:双词语的理解
(老师将相矛盾的两个词称为“双词语”,如:悲喜交加、又快乐又惆怅)
考题形式:A词与B词两个矛盾吗?
答题格式:不矛盾,A的意思+B的意思
即:(不矛盾,A是指……,B是指……)
主要的解题方式:如果句中有相矛盾的两个词,分别解释两词(可探讨词在文中代表的含义或者其原因)
她是瘦弱的,又是坚毅的。身体的残缺没有击破她的内心,她用她的汗水谱写了生命最美的篇章。
加点的两个词矛盾吗?
【思路点拨】不矛盾,因为“瘦弱”是指她的身体是残缺的,“坚毅”是指她的内心是强大的、坚强的。
题型三:词语的妙处分析。
题形式:这个词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分析词语的妙处或者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本义+文中义+表达效果(联系上下文,找准这个词所描写的对象,再结合主题进行答题。)
即A词用得好,是……意思,在文中写出了对象……,表现了/体现了……
《我与书》一文中“我很喜欢看书,一看到喜欢的书,就贪婪地读起来”。
“贪婪”在这里用的好不好?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按“本义+文中义+表达效果”作答。
好,贪婪本是贪得无厌的意思,这里贬词煲用,生动地写出了我(对象)读书读得很认真,表现了我对书的热爱之情(主题)。
题型三:词语的删或换
考题形式:加点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或者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答题格式:不行,A词的本义+文中义+表达效果
即:不行。因为该词是什么意思,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删去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特别注意: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1:弟弟盯着桌面上的蛋糕。 这句话的“盯”可否换为“看”,好不好?
———————————————————————————————
【思路点拨】按“本义+文中义+表达效果”作答。答:不行,“盯”有专注地看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弟弟对蛋糕的喜爱和渴望。若换为“看”,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所以不能换。
2:弟弟一会儿就把蛋糕吃掉了。 这句话的“一会儿”能删掉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不能。“一会儿”表示时间很短,写出了弟弟吃蛋糕的速度之快,如果删掉了,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
主要题型:
1、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理解句子的含义;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3、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或者 句子的结构作用是什么?
题型一:修辞手法分析句子的妙处。
考题形式:句子的好在哪里?
答题格式:修辞手法+具体作用
即:本句使用了……修辞手法+作用
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
答题格式:本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本句子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把……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
答题格式:本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
答题格式:本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
答题格式:本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强调了......
5对比:
答题格式:本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
强调了……
7、对偶:增加节奏感。
1、于是,就是这篇作文,深深地打动了他的老师,那位妈妈式的老师不仅给了他最高分,在班上带感情朗诵了这篇作文,还一笔一画地批道:你很聪明,你的作文写得非常感人,请放心,妈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老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大家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捧着作文本,他笑了,蹦蹦跳跳地回家了,像只喜鹊。但他并没有把作文本拿给妈妈看,他是在等待着一个美好的时刻。
题: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男孩比作喜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男孩高兴的样子。
2、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溪流拟人化,写出了溪流的声音悦耳与活力,表达了我与对溪流的喜爱之情。
(点拨:除了分析修辞的效果外,句中若蕴含着作者或者其他人物的主题感情的,要分析出来。即:修辞手法,写出修辞对象的什么效果+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感。)
题型二:品味句子。
考题形式:理解句子的含义;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答题格式:表面意义 +深层含义(联系文章主题思想)
1、如今妈妈已经白发苍苍了,但妈妈在黑发时代讲的故事,至今在我的脑海里还是绿油油的。
题:如何理解这句话?
参:这句话写出了妈妈讲的这个故事在我的脑海里记忆犹新(表面义),说明了这个故事对我的影响之大。(深层义)
2、怎么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注: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的一句话)
参:答:这句话写出了通往广场的路有很多条,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如果用一种方法行不通,就可以换一种方法试试,这样就能成功。
题型三:句段的作用。
考题形式: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或者 句子的结构作用是什么?
答题格式:内容上的作用(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结构上的作用
即:(内容上主要写了……,表现了……,起到……作用)
注意:句段过于简短,可不写主要内容。
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结构作用)
1、句子处于文首:总领全文、开篇点题、 作铺垫、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2.句子处于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 、引出下文、
3、句子处于文末:总结全文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照应标题
(“总引点照铺承设”)
昨天,我上完课走出少年宫大门,就听见人们的议论声,小女孩的哭声,修自行车的“铛铛”声。发生什么事了?这么热闹!好奇心促使我走向人群。
题:这是一篇同学习作的开头,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参: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
| 核心内容 | 答题思路技巧 |
| 记叙文常识 | |
|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概括文中事情 2、概括主要内容 | |
| 归纳文章中心: 1、找中心的方法 2、开放题解答 | |
| 品析词句: 1、词语含义、妙用 2、句段的结构和内容作用 |
1、阅读练习:
讨债
①那是一个除却精神,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十二块四毛钱,全在这儿了。昏暗的灯光下,妈摊开自己的掌心,怎么数还差十块。 明天——我们就要开学,姐妹仨的学费便成为父母的负担, 大姐那笔不少的开支和她班主任对欠款学生鄙夷的面孔更令全家焦虑万千。
②全家人惟一能做的只有等待和希望。爸眉头紧锁,欲言又止,这微妙的举止难逃妈犀利的目光,她紧紧地逼视着爸:有办法吗?
③爸终于下了很大的决心:“你还记得年前借给陈家的十块钱吗?说好过完年就还,可是直到现在……”
④妈呆楞了片刻,突然直立起身,咬咬牙说:“我带小三子去要!”
⑤陈家满目窘迫、凄凉。惟一值钱的恐怕就是那张摇摇欲坠的木板床,一位骨瘦如柴、眼窝深陷的女人头上扎根花布病恹恹地斜躺在上面。看到我们,女人眼里掠过一阵恐惧,男人缩了缩身子,近似卑微怯生生地嗫嚅着:“那十块钱早就该还了,可他妈生下孩子后,病倒了,几口人吃饭,还要看病,实在还不出来,缓一缓行吗?”
⑥妈深深地埋下了头,犹豫片刻,还是艰难地吐出:“我们如果有办法,也不要了,可三个娃明天要交学费,再穷不能穷孩子呀!”
⑦女人眼里浮着招人怜悯的微光,溢满了忧伤和无助。他们太穷了,妈也真够狠心的,简直是釜底抽薪,我对妈产生了一丝怨恨,甚至寒心:“妈——别要了……”
⑧不知什么时候男人不在了。当男人裹着一阵寒风进屋的时候,手里攥着不知如何弄来的十块钱。母亲和我坐了一阵冷板凳,终于捏着钱讪讪地走了。妈一路无言,临近家门时,她沉甸甸地叹了口气。
⑨日子一天天滑去,不知怎的,我有点挂念那家人,并深怀内疚,不知他们过得怎样了。
⑩一年后的一个傍晚,陈家男人突然亲自上门,并带来一包水果糖,憔悴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男人刚坐下就从怀里掏出十块钱,妈直推搡,埋怨道:“不是说好送你们吗,不用还。”“不,欠钱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况且孩他妈病已经好了,家里境况已大大改善了。”
妈双手颤抖着,无语凝噎。我拉了拉她的衣襟,脸上写满了疑问。
后来,妈轻轻地说出了我永生难忘的一段话:“我一个家庭妇女又有什么法子,我只有第二天替你们交了学费后再想法子挣钱,把十块钱给他们送去。看他们那般困难,真不忍心,否则我会一辈子也不心安的。”
那一瞬间,我不禁泫然泪下。
我终于读懂了一颗熠熠生辉、美丽如金子般的心。
那一瞬间,我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敬畏,她为我拉开了认识善良的帷幕,使我终生感念人性的美丽,并埋下一颗仁爱的种子。
1.根据上下文,依次填入第①段中空缺处最恰当的一组关联词语是( )
A.可是 尤其 B.因为 而且
C.因为 尤其 D.可是 而且
2、“母亲那一颗熠熠生辉、美丽如金子般的心”是通过哪几件具体的事体现出来的?
3.文中主要写“讨债”,可第①段却是写那个年代,写“我”的家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4.第段共两句话。
第二句中“脸上写满”的“疑问”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5.简要解释第⑧段中“坐了一阵冷板凳”的含义。
6.第段中“她为我拉开了认识善良的帷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参】
结合语境来填写 A
2、【参】
①年前借10元钱给极贫的陈家②因差学费年后到陈家讨还这10元钱③随后挣钱又给陈家送去10元钱④一年后陈家主动上门还这10元钱
3.【参】
第一段写的是讨债的背景,为后文作铺垫。假如不是那个“年代”,不是“我”那样的家境,“讨债”的故事就不会发生,也就表现不出母亲善良、仁爱的美丽人生。(意思对即可)
4.【参】
当初那钱已经讨回来了,为什么陈家又来还钱?
5.【参】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参考:我们去要钱,不是受到了热情接待,而是受了冷落。
6.【参】
要结合文章的中心来理解。参考:母亲用自己的行为告诉了我什么是善良,什么是仁爱,我从她身上开始认识人性的美丽。
2、古诗运用
1、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被杜甫称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被世人尊称为“诗仙”。李白想象力丰富,少时就通过比喻来表达对月亮形状的认识: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古朗月行》);其诗句也经常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来描写瀑布从天而降的景色,又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来抒发内心的愁苦;拟人手法亦不时出现,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将山人格化,表述自己孤独的心思唯有此山才了解。
2、李白一生长期漫游各地,遍览祖国山川河流,留下不少歌颂山水美景、借景抒情的佳句。如在游长江三峡时,写顺水行舟的畅快之感,坐在顺水疾驶的船中,两岸景色一晃而过,“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游天门山时,写出两山夹江而峙、江水汹涌的奇观壮景,“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3、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我们自然会想到送别诗,李白送别孟浩然时写下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离别之情。他还在送别好友汪伦时,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
4、 唐代诗人(杜甫)写的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两句写出诗人听到长达七年多的战乱结束后无比兴奋的心情。
5、杜甫,被尊称为“诗圣”,他居于风景清幽的草堂,曾写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摹草堂近处春景,远景则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三、歇后语填空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关公赴会—— 单刀直入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