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
1.如图所示,凸透镜焦距为f,烛焰在图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现将蜡烛沿主光轴向左移动2f的距离,移动蜡烛的同时移动光屏,使烛焰始终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光屏上的像()
A. 一直变小
B. 一直变大
C. 先变大后变小
D. 先变小后变大
【答案】A
【解析】【解答】解:烛焰在图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图可知,像距大于物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将蜡烛沿主光轴向同一方向移动距离2f,物距增大,像距变小,像变小.故选A.
【分析】首先根据烛焰在图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确定像的性质,然后再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来解答此题.
2.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如图所示,图中凸透镜焦距用f表示,与图中标注的L1和L2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 L1>f
B. L1>2f
C. L1 【答案】 A 【解析】【解答】由题图知,u<v,且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则f<u<2f,即f<L1 <2f,A选项正确,B、C选项错误;L1>f,L2>L1>f,所以f<, 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u<v时,f<u<2f,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自拍杆是最近风靡的自拍神器,它能够在20cm到120 cm长度间任意伸缩,使用者只需将手机固定在伸缩杆上,通过遥控器就能实现多角度自拍。下列关于用自拍杆拍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拍照时,人到镜头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到两倍焦距之间 B. 拍照时,人到镜头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 C. 自拍杆增大了物距,同时增大了取景范围 D. 使用自拍杆的好处是减小了物距,增大了像的大小 【答案】 C 【解析】【解答】用照相机拍照时,人到镜头的距离在镜头的两倍焦距之外,AB不符合题意;自拍杆增大了物距,同时增大了取景范围说法正确,所以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 ①当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的地方逐渐向凸透镜移近过程中,像逐渐变大,像距v也逐渐变大.但是,只要物体未到达二倍焦距点时,像的大小比物体要小;像的位置总在镜的另一侧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间. ②当物体到达二倍焦距之内逐渐向一倍焦距点移动过程中,像变大,像距v也变大.像的大小总比物体要大,像的位置总在镜的另一侧二倍焦距以外. 4.用普通照相机拍照时,要按被照物体距相机镜头的远近进行“调焦”,使用起来不太便捷.有一种“傻瓜”相机,只要把想拍摄的景物全部纳入取景器内,不论远处还是近处的物体,在照片上都比较清晰,从而使拍照的过程变得十分快捷.这种“傻瓜”相机不用“调焦”的奥秘是() A. 采用了长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 B. 采用了短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 C. 采用了长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同 D. 采用了短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同 【答案】 B 【解析】【解答】当物距大于凸透镜的2倍焦距时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成的像在凸透镜后的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这是胶片的位置,如果用短焦距镜头,其焦距本身就很小,像的位置变化不大,当用这种傻瓜照相机照相时,如果物体到相机镜头距离发生改变时,像距的变化范围很小,像的位置变化不大,可以认为能成近似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B。 【分析】照相机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当焦距较小时,凸透镜所成像在较小的范围内。 5.小明自制了一个简易投影仪(如图),在暗室中将印有奥运五环(红、黄、蓝、绿、黑五色环)标志的透明胶片,贴在发白光的手电筒上,并正对着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调整手电筒、凸透镜、白色墙壁之间的位置,在墙上得到了一个清晰正立放大的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手电筒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大于10cm小于20 cm,且胶片应倒立放置 B. 手电筒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小于10cm,且胶片应正立放置 C. 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墙上五环标志的像,是因为光在墙面上发生的是漫反射 D. 将白色的墙上蒙上一层红布,可以看到奥运标志的像中五环的颜色只有红色和黑色 【答案】 B 【解析】【解答】光屏上能呈现像,那一定是实像,又是放大的,那一定是投影仪原理,物距在一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墙面是粗糙的,光照到墙面发生的是漫反射,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传播,所以我们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墙上的像,故C不符合题意;红色的物体只能反射红光,其它的光被吸收,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投影仪原理:当f(2)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 (3)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6.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光滑镜面的反射叫做漫反射,若眼不在反射光束的方向上,镜面看上去是亮的 B. 把来自光源的光向四面八方的反射是镜面反射 C. 当光从空气射入透镜时,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D. 用激光器射出一束光线,当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答案】 C 【解析】【解答】解:A、光滑镜面的反射叫做镜面反射,若眼不在反射光束的方向上,镜面看上去是黑的,A不符合题意; B、来自光源的光向四面八方的反射是漫反射,B不符合题意; C、当光从空气射凹透镜时,出射光线会远离主光轴,说明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C符合题意; D、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但当光线垂直入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时,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此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相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平而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小明同学观察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与该现象所反映的规律相同的是() A. 试衣镜 B. 放大镜 C. 照相机 D. 投影仪【答案】 D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知,像是倒立放大的, A、试衣镜利用了平面镜的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规律,A不符合题意; B、放大镜利用了能成正立放大的像的规律,B不符合题意; C、照相机利用了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的规律,C不符合题意; D、投影仪利用了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像的规律,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结合图中成像特点,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析判断即可. 8.“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20 字小诗《苔》出自清代著名诗人袁枚,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孩子小梁在央视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舞台重新唤醒,孩子们最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让亿万中国人都在这一刻被感动。诗句中也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苔花是光源 B. 苔花虽然很小,也学牡丹花努力绽放,我们能看到苔花是因为光的反射 C. 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放大漂亮的苔花,此时放大镜所成的像是实像 D. 苔花生长在房屋背后的阴凉处,房屋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答案】 B 【解析】【解答】解:A、能发光的物体是光源,苔花不会发光,所以不是光源,A不符合题意; B、我们能看到苔花是因为光照在苔花发生了反射,反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B符合题意; C、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放大漂亮的苔花,此时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C不符合题意;D、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放大镜:原理、成放大、正立的虚像,u 9.用手机摄像头扫描如图所示导入二维码可快速登录网页,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 A. 二维码是光源 B. 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以内 C. 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 D. 摄像头能识别二维码本身发出的亮暗不同的光 【答案】 C 【解析】【解答】解:A、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A不符合题意; BC、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物体到摄像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D、当扫描黑白相间的条纹时,黑色条纹吸收所有光线,故黑色条纹不反射色光,而白色条纹能够反射所有色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 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的色光,不反射任何色光的物体看起来是黑色的. 10.如图所示,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B. 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一倍焦距以内C. 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 D. 要使屏幕上二堆码的像变小,只需将二维码远离凸透镜 【答案】 B 【解析】【解答】解:A、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在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A符合题意。 BC、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是利用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D、如果要让像变小一些,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所以应增大物距,应将二维码远离凸透镜,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 11.在做“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实验小组所描绘的图象如图所示。图中A、B、C 三点分别与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过程中的三个位置相对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凸透镜的焦距是 20cm B. 照相机是利用 A 点的成像原理制成的 C. 蜡烛在 C 点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D. 将蜡烛从 C 移到 A 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变小 【答案】 C 【解析】【解答】解:A、由图象知,u=v=2f=20cm,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10cm,A不符合题意; B、当蜡烛在A点时,由图象可知,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是幻灯机和投影仪的原理,B不符合题意; C、当蜡烛在C点时,由图象可知,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C符合题意; D、将蜡烛从C移动到A的过程中,即物距变小,所以此时像距应该变大,同时像变大,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结合像距-物距图像得出焦距,利用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即可. 12.小明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2 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蜡烛50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 A. 光屏上所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 光屏上所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 C. 该透镜的焦距f一定满足9 cm<f<16 cm D. 该透镜的焦距f一定满足18 cm<f<32 cm 【答案】 A 【解析】【解答】根据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则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在二倍焦距之外,此时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根据物距和像距范围列不等式:f<32cm<2f,50cm>2f,解得16cm 【分析】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可以判断成像特点,并且可以分析凸透镜焦距的取值范围。 13.小明用凸透镜先后两次观察书本上的字,看到如图所示两种情景。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图中成的是实像;乙图中成的是虚像 B. 甲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投影仪;乙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照相机 C. 甲图中书本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乙图中书本在凸透镜l倍焦距以内 D. 甲图中凸透镜靠近书本,所成的像变小;乙图中凸透镜远离书本,成的像也变小 【答案】 D 【解析】【解答】解:A、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则甲图中成的是虚像,乙图中成的是实像,A不符合题意; B、甲图中成像规律(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可应用于放大镜;乙图中成像规律(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可应用于投影仪,B不符合题意; C、甲图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小于焦距;乙图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即乙图中书本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C不符合题意。 D、甲图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小于焦距,且成虚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大,像变大;所以,此时凸透镜靠近书本,所成的像变小; 乙图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凸透镜远离书本时,成的像也变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结合成像特点,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析解答即可. 14.如图所示是小明看到老师拿着放大镜看自己时的情景,若放大镜镜片的焦距大约在10cm左右,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老师看小明是倒立缩小的 B.小明距离老师在10cm以内 C.老师在镜中放大的眼睛其实在真实的眼睛后面 D.小明若戴有近视镜则不可能看到图示情景 【答案】C 【解析】【解答】当凸透镜成像时,若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由图知道,可知小明刚好通过透镜能看到老师眼睛正立的虚像,所以此时老师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老师在镜中放大的眼睛其实在真实的眼睛后面,C符合题意;由于老师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所以,无论小明是否戴有近视镜,小明都能通过透镜能看到老师眼睛正立的虚像,D不符合题意;由于小明到凸透镜的距离是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是2f>v>f,眼睛中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而此时老师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所以老师从透镜中看不到小明的像,A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放大镜:原理、成放大、正立的虚像,u A. 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 B. 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右移动 C. 移动光屏,可以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 D. 移动光屏,可以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虚像 【答案】 A 【解析】【解答】根据图像,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若换用焦距更小的凸透镜,相当于物体离凸透镜的焦距更远,则像更靠近凸透镜,所以光屏要向左移动才能承接清晰的像,A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物体距离凸透镜焦点更远,像会更靠近凸透镜。 16.光学器件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的介绍有一项不切合实际,它是()A. 平面镜成像时,像、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B. 凹面镜能起到扩大视野的作用 C. 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D. 阳光通过凸透镜后可以点燃纸屑,是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答案】B 【解析】【解答】解: A、平面镜成像时,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故A正确; B、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应用在汽车的观后镜上,而不凹面镜,故B错误; C、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减强,即折光能力强,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故C正确; D、因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所以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会聚一点,热量集中,温度较高可以点燃纸屑,故D正确. 故选B. 【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2)凹面镜可以反射光线,而且可使光线会聚到一点;凸面镜可以反射光线,并使光线发散;(3)(4)凸透镜、凹面镜对光线都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凸面镜对光线都有发散作用. 17.如图是晓丽从生活中收集到的一些光现象实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甲隔着放大镜看物体,物体总是放大的虚像 B. 图乙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组成的 C. 图丙凸透镜只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 D. 图丁有经验的渔民叉鱼时对着看到的鱼 【答案】B 【解析】【解答】解: A、当物体在二倍焦距看到缩小的像;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能看到放大的像;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能看到放大的像,故A错误. B、电视画面由红、绿、蓝三种原色合成各种色光,故B正确. C、凸透镜能使所有的光线会聚,故C错误. D、鱼的实际位置在看到像的下面,有经验的渔民叉鱼时,要对着看到的鱼的下面叉去,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物体只有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能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2)电视画面由光的三原色红、绿、蓝合成的.(3)凸透镜对所有的光线都有会聚作用.(4)人从水面上斜着看水中的鱼,看到鱼的虚像在鱼的上方,叉鱼时要对着虚像的下面叉去,才能叉到鱼. 18.对图中所示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图甲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 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 图丙中,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 图丁中,平面镜成像时进入眼睛的光线是由像发出的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该选项说法错误. B、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矫正,该选项说法错误; C、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因为不同颜色的光通过玻璃时偏折的角度不同,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该选项说法正确; D、平面镜成虚像,虚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虚像不会发出光线.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分析】(1)平面镜成像时,物体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2)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应佩戴凹透镜矫正;(3)太阳通过玻璃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从上往下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说明了白光不是单色光,不同颜色的光折射时的偏折程度不同;(4)一束平行光射到粗糙的物体表面时,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9.如图所示,图甲测凸透镜的焦距,图乙“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图乙所示的位置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40cm B. 图乙的成像的特点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 C. 图乙中若用遮光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光屏上只出现像的下半部分 D. 图乙中若在凸透镜左侧“戴”上近视镜,光屏向右移动才能找到清晰的像 【答案】D 【解析】【解答】解: A、根据甲图可以知道f=10cm,故A错误; B、根据乙图u>2f,应用应该是照相机,故B错误; C、挡住了透镜上半部分,光能通过下半部分会聚成像,只是光线变少了能成一个变暗的完整的像,故C错误; D、戴上近视眼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像会成在后面,光屏向右移动.故D 正确. 故选:D. 【分析】(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研究的是成像特点与物距之间的关系,成像特点的变化与透镜的焦距有关.首先确定凸透镜的焦距;(2)然后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表格: 物距(u)成像特点像距(v)应用 u>2f倒立缩小实像f<v<2f照相机 u=2f倒立等大实像v=2f测焦距 2f>u>f倒立放大实像v>2f投影仪/幻灯机 u=f不成像 u,<f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 20.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4cm B. 当u=3.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 当u=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cm处移动到8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答案】D 【解析】【解答】解:A、由图知,当物距为4cm时,像距也为4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 所以2f=4cm,则f=2cm.故A错误;B、f=2cm,2f=4cm,当u=3.5cm时,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所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当物距u=5cm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故C错误;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cm处移到8cm处的过程中,物距逐渐增大,所以成的像逐渐减小,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要解决此题,首先要通过图象分析出该凸透镜的焦距.(2)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3)成实像时:物像异侧,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若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21.如图中正确的是()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 A 【解析】【解答】解:①在磁铁外部的磁感线是从N极出来,回到磁铁的S极,画法正确; ②过焦点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平行射出,经过光心的光心经过凸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画法正确; ③足球对斜面的压力方向垂直向下,作用点在斜面上,画法错误; ④图中F1的力矩画法错误,应该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画法错误; 故选A. 【分析】解决此题要结合磁感线的画法、凸透镜成像规律、压力的作用点和杠杆中力臂的画法进行分析解答. 22.一束平行光经过一凸透镜,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在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小明用此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当物体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是() A. 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虚像 D. 正立放大的实像 【答案】 B 【解析】【解答】解:从图中光屏上最小、最亮的光斑到透镜的距离就是焦距f=10cm; 当物体距凸透镜18cm 时,物距u=18cm,其介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故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答案为:B. 【分析】首先根据图甲确定该凸透镜的焦距,再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确定像的性质. 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物体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体在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时,物体成的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 23.远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正确的是() A. ②① B. ③①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解答】解:远视眼:如果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近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导致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形成远视眼.远视眼戴凸透镜进行矫,故为②④图. 故选C. 【分析】远视眼能看清远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远视眼的晶状体太薄,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要戴一个凸透镜来矫正,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戴上凸透镜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24.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 当u=1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 当u=2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答案】D 【解析】【解答】解:A、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u=v=2f=20cm 时,所以f=10cm.不符合题意.B、当u=15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不符合题意. C、当u=25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不符合题意. D、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凸透镜的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2)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25.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表明:中学生近视发生率急剧上升,且低龄化,甲、乙两眼 睛的成像示意图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甲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B. 甲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C. 乙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D. 乙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答案】D 【解析】【解答】解:近视眼是由于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近视要用凹透镜来矫正.故选D. 【分析】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分析. 26.下列实验现象所揭示的物理原理、规律与对应的实用技术的原理、规律不相符的是()A. 照相机 B. 电磁起重机 C. 电动机 D. 发电机【答案】 A 【解析】【解答】解: A、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制成放大镜,不是照相机.符合题意; B、线圈中通有电流线圈周围产生磁场,这是电流的磁效应,根据电流的磁效应制成电磁起重机.不符合题意; C、通电直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把直导成线圈,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转动制成电动机.不符合题意; D、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这是电磁感应,发电机是根据电磁感应制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1)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像在凸透镜的异侧,应用于照相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像在凸透镜的异侧,应用于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应用于放大镜. (2)电磁起重机是电流的磁效应的重要应用. (3)电动机的根据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转动的原理制成的. (4)发电机是根据电磁感应制成的. 27.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透镜及光屏处在图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A. 一定小于8cm B. 一定在8cm到10cm之间 C. 一定大于20cm D. 一定在10cm到16cm之间 【答案】B 【解析】【解答】解:如图物距大于像距,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为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 所以,20cm>2f, 2f>16cm>f, 所以10cm>f>8cm. 故选B. 【分析】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根据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物距和焦距,像距和焦距的关系,列出不等式,解不等式,确定凸透镜焦距的取值范围. 2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有镜面反射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B. 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C. 光是一种电磁波,它的传播速度是3×108米/秒 D. 近视眼的同学应配戴凸透镜 【答案】B 【解析】【解答】解:A、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A 错误. B、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散为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说明了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故B正确; C、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只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米/秒;在其他介质中传播速度都小于3×108米/秒,故C错误; D、近视眼是由于人眼的晶状体变凸,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故应佩戴凹透镜,使光线发散.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2)太阳光可以通过棱镜分散为七种色光,说明它是七种色光混合形成的,是混合光;(3)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米/秒,在不同的介质传播速度不同;(4)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分析. 29.图中所画的作图完全正确的是()A. 浮力力臂 B. 光的折射 C. 通过透镜的光线 D. 力和 【答案】 B 【解析】【解答】A、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A不合题意; B、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B符合题意; C、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发散,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过虚焦点,C不合题意; D、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不是从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D不合题意 . 故答案为:B . 【分析】A、不管容器怎样放置,水面总是水平的,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B、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玻璃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会发生折射,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C、根据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可知,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交于主光轴上一点,这个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D、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即过支点作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之间的垂线段 . 30.如图所示,为近期流行的一种“自拍神器”,这给旅行者自拍带来了方便。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自拍可以() A. 增大镜头中凸透镜的焦距 B. 增大像距 C. 增大物距 D. 增大像的清晰度 【答案】 C 【解析】【解答】利用自拍杆拍照时,可以增大人到照相机的距离,使拍照效果更好,C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分析】利用自拍杆拍照,增大了人到相机的距离,即物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