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试分析通货膨胀成因。①需求拉上论: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社会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的上涨。②成本推动论:指对社会商品和劳务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因生产成本提高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的上涨。造成生产成本提高的原因基本有两个:一是工资增长率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二是一些垄断企业为了获得垄断利润,经常大幅度地提高垄断产品的价格。③菲利普斯曲线论:指即使社会尚未充分就业,同样可能产生通货膨胀,而且物价上涨率与失业率循反方向移动,即高的通货膨胀率伴随着低的失业率;相反,低的通货膨胀率则会引起高的失业率。 弗里德曼提出“自然失业率”理论,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正:当实际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时,物价将不断上升;相反,物价则不断下降,直至实际失业率达到自然失业率水平,物价便停止上升或下降。④结构失调论:指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由于需求结构变化,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结构失调论也将通货膨胀成因归结于需求,但是由需求结构变动引起,而非总量增加。导致需求结构变动的原因大致归为两类:一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二是消费结构的变化。⑤国际传导论:现代社会中,由于投资、贸易、旅游、劳务等国际经济交往的增多,一国通货膨胀很容易通过各种渠道传导至他国,引起他国共同发生通货膨胀。国际传导论通货膨胀可分为价格传导、需求传导、国际收支传导和示范作用传导。
3、如何理解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负效应? (一)通货膨胀对社会的影响:通货膨胀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上,因为它改变了社会成员原有收入和财富的占有比例。第一,通货膨胀通过物价上涨等于在社会成员之间强制地进行了一次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最大的受害者无疑是固定收入的社会成员,那些从事商业活动的企业和个人。特别是在通货膨胀中进行倒买倒卖,哄抬物价的投机商则是受益者。第二,通货膨胀影响社会成员的财富占有比例。通货膨胀时,实物资产增值幅度高于通货膨胀率,那么持有者就可受益。反之,必然受损;若持有存款货币,因物价上涨货币贬值而受损。若持有证券,则视物价上涨和证券价格变动情况而定;负债的社会成员因通货膨胀减轻了实际的债务负担,因此而受益。一般而言,、企业处于净负债人地位,是通货膨胀的受益者。而居民处于净债权人,是通货膨胀的受害者。(二)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第一,通货膨胀影响生产。首先,通货膨胀引起生产结构失衡;其次,促使生产衰退;再次,影响技术进步。第二,通货膨胀影响流通。首先,各地区、各种商品价格涨幅不平衡,商品盲目逐利流动;其次,物价持续上涨,人为加剧了市场供求矛盾,使商品流通更混乱。第三,通货膨胀影响消费。消费者实际购买力削弱,消费水平下降。消费者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形成畸形的消费行为。第四,通货膨胀影响分配。首先,通货膨胀对平衡财政收支不利;其次,造成货币流通混乱;再次,通货膨胀破坏正常的信用关系。
4、我国现在通货膨胀原因由于我国2008年积极的财政与货币,使存款准备金率降低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积累基金规模过大,使市场货币量过多,物价上涨重工业发展过快,超过轻工业与农业所承担的能力,重工业的发展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使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的迅速,结构失衡严重,导致膨胀。
5、我国应对通胀采取的措施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是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提高利率,减少通货膨胀压力公开市场业务采取紧缩性的财政,增加税收,压缩支出,缩小财政赤字发行国债保证经济低速增长
6、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的研究是从对经济主体的需求动机的研究出发的。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出于三种动机:①交易动机:为从事日常的交易支付,人们必须持有货币;②预防动机:又称谨慎动机,持有货币以应付一些未曾预料的紧急支付;③投机动机: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收益,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持有货币。在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中,由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均与商品和劳务交易有关,故而称为交易性货币需求( L1)。而由投机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主要用于金融市场的投机,故称为投机性货币需求(L2)。而货币总需求(L)等于货币的交易需求(L1)与投机需求(L2)之和。对于交易性需求,凯思斯认为它与待交易的商品和劳务有关,若用国民收入(Y)表示这个量,则货币的交易性需求是国民收入的函数,表示为L1=L1(Y)。而且,收入越多,交易性需求越多,因此,该函数是收人的递增函数。对于投机性需求,凯恩斯认为它主要与货币市场的利率(i)有关,而且利率越低,投机性货币需求越多,因此,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表示为L2=L2(i)。但是,当利率降至—定低点之后,货币需求就会变得无限大,即进入了凯恩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7、什么是流动性陷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一般是从利率下调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来认识流动性陷阱的。按照货币—经济增长(包括负增)原理,一个国家的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改变利率。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假定货币需求不变),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就必然会下降,而利率下降可以刺激出口、国内投资和消费,由此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如果利率已经降到最低水平,此时银行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再降低利率,人们也不会增加投资和消费,那么单靠货币就达不到刺激经济的目的,国民总支出水平已不再受利率下调的影响。经济学家把上述状况称为“流动性陷阱”。
8、量化宽松货币:主要是指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以鼓励开支和借贷。量化宽松所涉及的债券,不仅金额庞大,而且周期也较长。一般来说,只有在利率等常规工具不再有效的情况下,货币当局才会采取这种极端做法。量化指的是扩大一定数量的货币发行,宽松就是减少银行储备必须注资的压力。
9、三大货币:⑴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效果: ① 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 ② 其他货币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 ③ 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 ④ 即使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局限性: ① 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整的效果比较强烈,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 ② 存款准备金对各种类别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⑵ 再贴现:指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做的规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时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规定向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效果: ① 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改变货币供给总量; ② 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并能够改变资金流向。局限性: ① 主动权并非只在银行,甚至市场的变化可能违背其意愿; ② 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 ③ 再贴现率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⑶ 公开市场业务:指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行为。效果:①主动性强,它可以按照目的主动进行操作; ②灵活性高,买卖数量、方向可以灵活控制;③效果和缓,震动性小;④影响范围广。局限性:①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②要有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且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市场上证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③必须有其它工具的配合。
10、什么是货币乘数。完整的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是: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而货币()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供给等于通货(即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总和;而基础货币等于通货和准备金的总和。
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而货币乘数的大小又由以下四个因素决定:(1)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银行直接决定。通常,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2)超额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保有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显而易见,超额准备金的存在相应减少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因此,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之间也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超额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就越大。 (3)现金比率。现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的大小正相关。因此,凡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都可以影响现金比率。例如银行存款利息率下降,导致生息资产收益减少,人们就会减少在银行的存款而宁愿多持有现金,这样就加大了现金比率。现金比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现金比率越高,说明现金退出存款货币的扩张过程而流入日常流通的量越多,因而直接减少了银行的可贷资金量,制约了存款派生能力,货币乘数就越小。(4)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由于定期存款的派生能力低于活期存款,各国银行都针对商业银行存款的不同种类规定不同的法定准备金率,通常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要比活期存款的低。这样即便在法定准备金率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改变也会引起实际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改变,最终影响货币乘数的大小。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货币乘数就会变大;反之,货币乘数会变小。总之,货币乘数的大小主要由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超额准备金率、 现金比率 及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等因素决定。而影响我国货币乘数的因素除了上述四个因素之外,还有财政性存款、信贷计划管理两个特殊因素。
11、货币中介目标的选择原则:可控、可测、相关、抗干扰、适应性
12、货币的传导机制。①根据凯恩斯的分析, 货币供应量 M 的增加或减少将引起利率 r 的下降或上升。在资本边际效率一定的条件下, 利率的下降将引起 投资 I 的增加, 利率的上升将引起投资的减少。投资的增加或减少, 又将通过乘 数作用引起社会总支出 E 和社会总收入 Y的同方向变动。其基本传导过程是: R→M→r→I→E→Y 即准备金→货币供应量→利率→投资→总支出→总收入
上述过程说明, 银行货币的实施, 首先引起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数量发生增减变动, 然后引起货币供应量发生增减变动, 随之又引起利率、投资、总支出、总收入等变量的一系列变动。货币的作用首先改变货币市场的均衡, 然后改变利率, 通过利率的变动, 改变资产领域的均衡。货币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一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即一定量的货币供应变动能使利率发生变动的程度; 二是投资支出的利率弹性, 即一定的利率变动对投资的影响程度; 三是货币乘数的大小。在货币的传递过程中, 主要环节和核心是利率, 货币供应量增加以后, 利率是否随之降低, 以及降低的程度, 决定货币是否有效及具体效果。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 对利率不能产生影响, 说明存在流动性陷阱, 货币无效。
②货币学派的货币传导机制理论:货币学派认为, 货币供应量在货币传导机制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名义国民收入的变动。其具体传导过程如下: M→E→I→Y M→E 是指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支出。这是因为: ①货币需求有其内在稳定性。②货币需求函数中不包含任何货币供给的因素, 因而货币供给的变动不会直接引起货币需求的变化。③当作为外生变量的货币供给改变, 比如增大时, 由于货币需求并不改变, 公众手持货币量会超过他们所愿意持有的货币量,从而必然增加支出。E→I 是指变化了的支出用于投资的过程, 货币主义者认为这将是资产结构的调整过程。①超过意愿持有的货币, 或用于购买金融资产, 或用于购买非金融资产, 直至人力资本的投资。②不同取向的投资会相应引起不同资产相对收益率的变动, 如投资于金融资产偏多, 金融资产市值上涨, 收益相对下降, 从而会刺激非金融资产的投资, 如产业投资。产业投资的增加, 既可能促进产出增加, 也会促使产品价格上涨。③这就会引起资产结构的调整, 而在这一调整过程中, 不同资产收益率的比又会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最后是名义收入 Y, Y 是价格和实际产出的乘积。由于 M 作用于支出, 导致资产结构调整, 并最终引起 Y 的变动。这一变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实际产量的变化, 又有多大比例反映在价格水平上? 货币主义者认为, 货币供给的变化短期内对两方面均可发生影响; 就长期而言, 则只会影响物价水平。
13、货币均衡的意义: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 价格稳定 国际收支平衡
14、我国货币供应量:M0:流通中的现金;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农村存款;M2:M1+自筹基本建设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15、央行的类型:单一 复合 准银行
16、央行的职能:发行的银行 银行的银行 国家的银行
计算: 单利:利息额I=Prn,本利和S=P(1+rn)
复利:本利和S=P(1+r)n,利息额I=S-P=P((1+r)n-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