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 题 目 | 杭州市南星街道A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
| 学 院 | 管理学院 |
| 专 业 | 工商管理 |
| 姓 名 | 天边微微 |
| 班 级 | |
| 学 号 | |
| 指导教师 |
(一)国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际社会对社区的关注自19世纪末期横扫整个欧洲和北美的社区睦邻运动开始,世界上的第一个社区服务中心是由英国的巴纳德在伦敦建立的。最早从社会学的角度使用“社区”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1881年他将德文gemeinschaft(一般译为共同体、团体、集体、社区等)一词首先用于社会学。从滕尼斯提出到现在,社区的涵义已发生很大变化。社区研究虽然起源于西欧,但在美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有关社区理论的研究大致包含两类:一类是社区本身的静态研究,一类是对社区发展和建设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的动态研究。其中比较有影响的理论有:社区人文区位理论、社区权力理论、社区社会关系理论、社区变迁理论和社区行动理论。[1]
目前国外有不少国家的社区发展格局特色,但社区建设的参与主体却大致相同,主要是、社区自治组织、社区非营利组织、社区企业和社区居民。社区建设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分配和关系各具形态,表现出自治型、主导型和合作型三种模式。在国外众多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中,较为突出的有:宜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主导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模式。[1]
在宏观层面上,国外城市社区管理将会呈现三大趋势:一是社区管理日益全球化、国际化;二是社区管理逐步转向可持续发展战略;三是社区发展与社区建设日渐趋向融合。[2]
在微观层面上,国外城市社区管理也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组织体系趋于自治化、公众化;二是社区经济管理趋于市场化、多元化;三是社区管理日趋法制化、规范化。[2]
(二)国内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内对于城市社区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①社区建设的良性运行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②经费投入不足,社区设施不够完善;③思想观念陈旧,相关法制不健全;④老社区功能混乱,新建社区缺乏生活气息;⑤现有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社区发展新要求。[3]尽管到目前为止城市社区深层次的问题仍然处于混乱状态,国内仍缺乏真正贴近国情、具有指导力的理论,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城市社区建设在蓬勃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我国社区管理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国内很多专家和学者开始专注于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地的社区管理理论,意在将国外先进的社区管理理论“本土化”,应用到社区管理上,尤其是城市社区管理。
通过十多年的实践和总结,我国形成了四种有代表性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一是以上海卢湾区五星桥街道为例的行政侧重型模式;二是以沈阳市春河社区为例的自治型模式;三是以武汉市江汉区社区为例的混合型模式;四是一会(分)两站的“盐田模式”。这四种创新模式各有千秋。上海行政侧重型模式有效克服了“条块分割”关系,但并没有改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居民社区参与度不够。沈阳自治型模式形成了“议行分离、相互制约”的互动运行机制,理顺了条块关系,但角色“越位”与“缺位”并存,资金供给与运行机制也还不完善。江汉混合模式重构了社区微观组织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建立了社区自治系统与行政系统的共生机制,但是仍存在行政化倾向,低配套率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也与日益增长的居民需求不相适应。直到2005年,深圳“盐田模式”的出现,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管理和建设的创新成果工作有了近一步的发展。这种“一会(分)两站”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将社区居民委员会回归到其自治组织的法律原位。同时让提高了执行能力又降低了行政成本。当然这种模式也有其不足之处:在社区仍然保留着行政末梢,不能真正体现居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2]
综合以上四种模式的利弊,我觉得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都无法体现自治性。国内未来城市社区管理的趋势:国内城市社区的管理会不断创新,城市社区管理工作新格局会更加完善,正如吴新叶(2008)所说“社区发展的组织日趋自治化、公众化”,“社区发展的管理日趋市场化、多元化”,“社区发展的手段日趋法制化、规范化”。[4]围绕和谐社会的标准建设的城市社区必将呈现多种新形式,例如服务型城市社区、自治型城市社区、学习型城市城市社区、数字型学习社区和生态型城市社区。
(三)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第一,从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城市社区实践远远走在理论的前头,因此综合研究方法,形成新的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综合能力的理论方法体系,就成了推进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个理论任务。杨团(2002)曾总结说“城市社区管理在国内的发展缺乏创新和自治性,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在理论上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城市社区管理方面的自治研究水平,使研究更上一层楼,为未来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创新提供理论基础”。[5]
第二,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王永平(2008)指出“社区建设是我国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社区建设是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载体”,“社区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广阔舞台”,“社区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微观体现”。[6] 本文从社区入手研究城市社区管理,有助于响应和谐社会建设的号召,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三,在市场经济下,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滞后,呈现出社区居民日渐增长的社区参与需求和社区服务需求同滞后的城市社区管理和方法的矛盾。
第四,安东尼﹒吉登斯说过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以社区为重点”成为了可能,还变成了必须。“社区”意味着促进街道、城镇和更大范围的地方区域的社会和物质复苏的可行办法。[7]
本文通过对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A社区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的研究,不仅可以对其自身的管理提供帮助,也可以对其他的相关社区提供参考。当然,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助于推进城市社区的建设,揭示城市社区目前发展的问题根源,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应对措施。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主要问题
(一)本文研究的基本内容:
针对社区管理的分支——城市社区管理进行研究,将国内外的社区管理理论和研究成果与我国的城市社区实际情况相结合,对我国目前城市社区管理的和管理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针对目前在和管理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在理论的指导下,我对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A社区的研究内容如下:
1、在理论分析部分,对关于国内外城市社区管理的研究文献进行参阅,确定研究步骤和方法。
2、在实际操作部分,以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A社区为研究对象,分析社区现状,找出社区组织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A社区的管理,探究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缺陷;说明A社区的管理主体,分析多方管理主体间错综复杂、职责交织的关系现状;论述A社区的管理内容,引出A社区在管理工作方法中的各种不足并同时深入分析问题的存在原因。
3、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社区管理角度出发,提出优化城市社区管理的成效。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居住、就业、养老、医疗等制度不断地深入改革,城市居民与所在的社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社区的发展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大方针下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城市居民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医疗卫生、治安等方面提出了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使得多数的城市社区的管理绩效与社区居民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社区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不容小觑,例如Gerald Wistow and Brian Hardy(2007)说到在社区照顾方面,共同管理的社区管理项目在面临威胁它们持续发展的组织压力时,它的本质有固有的脆弱性。[8] 又由于我国社区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头,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我国城市社区的管理缺乏先进的“本土化”的理论指导,社区模式的改革创新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论文将通过对A社区进行研究,来解决我国目前多数城市社区在管理和方法上的缺陷:
1、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理论研究
从理论方面综述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
2、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A社区的管理、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从社区的构建与运行、管理内容的繁杂现状,来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
3、管理模式对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A社区的运行影响
从内部因素(社区发展计划的制定,个人效率,信息化程度等)对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A社区的影响进行分析。
4、优化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A社区管理模式的措施
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解决,提出如何优化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A社区管理,解决现存问题。
论文框架:
第一章 绪论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社区管理理论与模式
(一)社区、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
(二)国外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三)中国城市社区管理
(四)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第三章 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A社区的管理问题分析
(一)A社区概况
(二)A社区的管理主体及内容
(三)A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四)A社区管理问题的分析
第四章 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A社区的管理问题对策
(一)A社区的改革
(二)A社区的管理方法改革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三、研究步骤与方法及措施
(一) 研究步骤:
1、查阅相关图书,浏览电子图书,获得大量的社区管理方面的国内外资讯,大致确定论文构架。
2、到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A社区的居民委员会实习,了解城市社区实际发展情况。通过与居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各委员的交流获得实际信息。通过e家人社区事务综合管理系统,了解A社区的具体管理运行方向和工作内容。
3、通过访谈法,将社区居民经常来居民委员会反映的问题拿来与主任、副主任、各委员交流,询问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效果。
4、将访谈结果进行归类,做好实习日记。
5、访谈分析结论阶段,将访谈结果进行分析,结合我国部分城市社区的管理案例,找出我国城市社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应对措施。
6、初步形成论文,将数据进行整理,用于论文研究,为论文提供事实依据。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了解社区管理的发展趋势。
2、实习调查法。在A社区居民委员会实习,就居民反映的真实问题与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分析和总结。
3、新闻研究法。关注杭州各大民生新闻,就社区问题进行归纳,做好记录。
4、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对A社区管理的了解基础上,结合社区管理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三)应对措施
1、在城市社区管理上的措施
第一,做到“政社分离”,将居民委员会承担的行政、自治和服务三种功能分化。由基层设立街道综治工作中心,把公共服务职能和行政职能从居民委员会中剥离出来,赋予街道综治工作中心,使其对街道所属的多个社区进行统一的综合治理。同时,在居民委员会下设立社区服务站,把自治职能交予社区服务站。要明确的是街道综治工作中心隶属于事处,是派出机构,工作人员享有编制和财政工资,从而改变资金来源与民政部门的四方筹款现状。将社区服务站成为非营利机构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而让居民委员会成为真正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民间自治组织。
第二,我们居民应该呼吁全国尽快出台物业法,给业主委员会一个坚强的法律后盾,赋予业主委员会选聘或解聘物业管理公司,审定物业管理公司提出的服务年度计划、年度财务预算和监督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工作的权力。
第三,业主委员会只能由物业管理行政部门指导和产生,改变由物业管理行政部门和开发商共同指导和产生的局面,剥离在推荐和选举业主委员过程中的政治色彩,由物业管理行政部门监督,杜绝走过场形式,实现选举自治,扩大社区居民参与力度。
2、在社区管理方法上的措施
社区管理工作的方法有三种:个案工作、社区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社区社会工作者在开展社区社会工作时要注意以下原则:确定社区问题的原则、分解社区工作任务的原则、社区自决原则。[9]在城市社区管理方法上的应对措施有:
第一,建立明确的互信的、协作的良性业务工作关系,明确管理主体的职责。J.A.Piper(2007)曾提到贯穿格里菲斯报告的是关于有着清晰指挥线路的传统组织原则,或者是实际上经常参考的一个清晰的个人管理责任链条。[10]Gerald Wistow and Brian Hardy 也曾提到社区照顾的结构包括服务机构分散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职责。[8] 例如物业管理公司和居民委员会要重新职责定位,社区居民要积极地投入监督队伍,促使物业管理公司和居民委员会就一些治安纠纷能主动的解决,而非通过媒体曝光后才硬着头皮解决。
第二,在采取社区活动过程中,要加速人力资源开发建设和社区关系协调工作,实行社工只有获得社工上岗许可证才能上岗的制度。并且要尽快建立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考评、培训机制,同时充分利用国内高校有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优势,培养并向社区积极输送社区服务的专门人才,有计划、多层次地培养社区领导者和志愿者。在社区关系协调方面,要以和谐沟通和真诚协作的“人本主义”管理理念来消除社区中的不和谐因素。
第三,要积极培育中介组织,给非营利机构创造良好条件,使得社会能更多地向城市社区居民提供低偿或无偿的高质量的服务,让居民少花钱或不花钱就能享受到与心中要求相符的服务。
第四,加强社区资料收集与分析的周期,随时更新变化中的社区基本资料、社区资源和问题。
第五,建立社区项目事后评估系统,做到有计划,有评估,有反馈。
第六,各社区要加快建设社区信息网络化发展,对外提供社区网络信息平台和互动渠道,并且拓展社区服务计算机网络、电话网络和实体服务网络的“三网联动”,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资源,提升高服务效率,加强外部民主监督,落实社区政务公开制度。刘杰、彭宗政(2005)提议社区信息化可以分三步走:首先,在事处和居民小区建成内部局域网,并分别应用相应的内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其二,建设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内部局域网和外部公共服务平台网站,最后,进行系统集成。[11]
四、研究工作进度:
| 序号 | 时间 | 内容 |
| 1 | 2010年11月8日 | 开始毕业设计(论文)的动员工作 |
| 2 | 2010年11月26日前 | 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和分配 |
| 3 | 2010年12月10日前 | 教师和学生见面,教师下达任务书,开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
| 4 | 2011年3月10日前开题 | 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完成开题报告 |
| 5 | 2011年4月中旬前 | 论文的中期检查 |
| 6 | 2011年5月31日前 | 成果验收 |
| 7 | 2011年6月 1 日至2日 | 论文答辩 |
| 8 | 2011年6月3日 | 召开答辩委员会会议,对无争议的同学毕业答辩成绩进行投票 |
| 9 | 2011年6月5日至6日 | 由组织对答辩争议相关问题的处理学院 |
[1]顾建健.现代社区管理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24-29,380
[2]汪大海,魏娜.社区管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76,279,288-296
[3]谢守红.城市社区发展与社区规划[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12:33-35
[4]吴新叶.社区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310
[5]杨团.社区公共服务论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王永平.构建社会生活共同体:新时期城市社区建设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11:2-5
[7]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2-85
[8]Gerald Wistow and Brian Hardy. Joint Management in Community Care, Nuffield Institute for Health Services Studies, Leeds, UK,2007:43,41
[9]戚学森.城市社区建设思路与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4:76
[10]J.A.Piper,A.Stewar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eneral management in a community unit,MCB UP Lth,2007:280
[11]刘杰,彭宗政.社区信息化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6
[12]于燕燕.社区建设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13]陶铁胜.社区管理概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14]方明,王颖.观察社会的视角——社区新论[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
[15]唐晓阳.城市社区管理导论[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16]孟临,韩狄明.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7]王建军,夏志强,王建容.社区管理的理论与方法[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18]美国德鲁克基金会著. 以未来的社区[M]. 魏青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9]吴亚东, 柳遂文. 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社会实践的几点体会[J]. 知识经济 , 2008
[20]J.E.TropmanJ.L Erlich and J.Rothman,Tactics and Techniques of Community Intervention,Wadsworth Publish ing,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