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运用猜想、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或句子。(语言建构与运用)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第五自然段中“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和“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读出小沙理发时的痛苦。(审美鉴赏与创造)
3. 比较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过程的不同,感受人物特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真与童趣。(审辩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
二、教学过程:
(一)1、课前谈话,从老师童年时期的外号“小麻雀”说起,初步感受有人物特点的词语。
(二)引入课题:由身边熟悉的人出发,从“小书虫”、“热心肠”等词语初步感受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为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做铺垫。顺势导入课题:剃头大师
【设计题图:结合单元写作主题,从身边有特点的人开始说起,扣题导入,巧妙地链接文本。】
1、相机出示实物图片:剃刀、推剪,理解词语“锃亮”、“老掉牙”。鼓励学生猜一猜,想一想,理解生词。学法小结1:猜、想
(三)初读课文
1、要求:自由朗读课文,了解 “剃头大师”和“害人精”分别指谁?为什么这样称呼他们?遇到不懂的词语,试着猜一猜,想一想。
2、汇报交流,相机指导理解词语:耿耿于怀。
3、学法小结2: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
(四)小组合作,精读课文
同样是给小沙剃头,一个被叫“害人精”,一个却被称为“剃头大师”。老剃头师傅和“我”分别是怎么给小沙理发的?
1、默读课文,请把关键的句子分别勾画下来。
2、组内合作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老师傅和“我” 给小沙理发的过程。小沙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精读要真正走进文本,通过充分的朗读,并结合生活经验思考与交流,充分感受人物特点,体会字里行间流动的童真与童趣,既得文旨,又得文趣。】
3、交流反馈:
预设1.老师傅是怎么给小沙剃头的?
指导朗读,体会小沙的痛苦,理解小沙说老剃头师傅是害人精的原因。
预设2:那“我”又是怎么给小沙剃头的呢?
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为什么“我”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小沙更优秀的顾客了”?
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就凭着我这么乱剪,最后我把小沙的头发剪得像层层梯田。”并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4、学法小结3:理解难懂的句子方法个理解词语的方法相似,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
5、审辩交流:故事到这里,你还觉得我是剃头大师吗?那老师傅是剃头大师吗?鼓励学生大胆讨论,充分尊重学生想法,无论是与否,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6、思考:那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
【设计意图:扣题导入,结题而出,“剃头大师”是文旨与文趣所在,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为题,不能不探究一下。通过学生的交流,检验读书是否“识趣”“解味”,进一步升华文章主旨和单元主题】
7、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揭晓故事结果,充分感受“有趣”。
(五)总结延伸,推荐读物
1、这个故事有趣吗?
小结:是呀,童年的许多事情就是这么有意思,有时候虽然做错了事,甚至闯了祸,但纯粹是出于天真和调皮,过后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十分有意思,在童年,小沙是个胆小鬼,推剪会咬人,只要能把头发剪下来就很了不起,剃头老师傅是个害人精,而我从来没有学过剃头,却是一位(剃头大师)。这就是童真与童趣(板书)!
2、这么有趣的故事,选自秦文君《调皮的日子》。推荐秦文君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鼓励学生把今天总结出的学习方法运用到日常的阅读中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倡导“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所以,教学重要有意识地由此及彼,由一篇带多篇,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把学生真正引导到读书的“快车道”上。】
三、板书设计
剃头大师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剃头大师 害人精 联系上下文
我 老师傅 联系生活
童真童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