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审美无利害0作为现代美学的奠基性概念,倍受尊崇也屡遭质疑。西方当代美学家舒斯特曼、伊格尔顿、福柯分别从各自的立场、观点出发,对/审美无利害0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批判。这为我们思考/审美无利害0以及美学学科的问题提供借鉴。
[关键词]当代西方美学;审美无利害;批判
中图分类号:B8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09)06)0250)04
作者简介:刘艳梅(1975-),讲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6级文艺学博士。四川成都6100
/审美无利害0是现代美学的奠基性概念,也是现代美学与古代美学的分水岭。康德认为审美是所有愉快中唯一超功利的,并以此赋予审美以自律性。/除非我们能理解-无利害.这个概念,否则我们无法理解现代美学理论。0[1](P117)作为美学学科知识合法性的依据,/审美无利害0受到历代美学家的关注:或在赞同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发挥;或质疑其合法性和有效性;或采取一种价值中立的立场,从学理的角度进行反思,,不同的阐释汇成/审美无利害0概念的问题史。本文主要探讨舒斯特曼、伊格尔顿、福柯等当代西方美学家对审美无利害的反思和批判。
一、舒斯特曼:以实用主义立场质疑/审美无利害0
舒斯特曼5实用美学6一书在对杜威实用主义美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挑战实用-审美的对立,企图将审美从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意识形态和文化经济赋予它的狭隘领域和角色中出来,处理当下活的美学问题。舒斯特曼将批判的重心集中在康德关于/审美无利害0的观念上。在舒斯特曼看来,审美无利害观念试图将审美、艺术从任何功能中纯净出来,把它的价值置于工具价值之外或之上。这种策略,为的是将审美从手段)目的理性中区分开来,让审美成为自由的代表,以保护人类的精神领域。但是,康德假定手段)目的的二分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它僵硬和严格地将审美辩护为一种纯粹的内在价值而忽视了审美的工具价值。舒斯特曼因此主张更多地把事物联系起来,从整体、多元的角度,考察人的审美愉悦。
舒斯特曼详细研究了康德的审美判断,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审美无利害0提出质疑:
首先,舒斯特曼对静观的主体发出质问:谁负担得起无利害呢?谁可以不怕费时和费事去特别就事物的形式去细读它们,且忽视它们在满足一个人的要求和需要上的工具性?显然,只是那些拥有安逸、闲暇和财富去这样做的人,那些其根本需要得到满足的人)))一句话,在社会-经济上和文化上享有的人。由此,舒斯特曼认为,所谓审美无利害是一个区分性的概念,它将审美主体进行了阶级划分,并且肯定了其地位。因而,康德对审美判断的说明是/以特殊的文化训练和等级为条件0[2]的。
其次,舒斯特曼认为,康德为了替审美无利害观念的普遍有效性找到根基而最终求助于人的本性,但康德认为只有那种从认识能力生出,仅仅由形式满足而来的快感才是恰当的审美,源于感官愉快的自然满足,由于涉及利害和欲望而被排除在审美趣味之外。因而,审美判断在康德那里实际上成为一种超越自然领域之上的东西,其形而上学特点虽然使审美从其他领域中纯净出来,但却因此而割断了审美同丰富多彩的人性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
第三,审美无利害假定了审美/实践的对立,试图引导审美经验去增进合理性和精神性,这是一种审美的/空灵化0的做法。它建立在将手段和目的的功能区分看作二者之间根本对立的区分的误解之上。舒斯特曼举例说,绘画的颜色、线条不仅仅是实现审美欣赏的外在原因,它们是绘画构成整体所需要的部分。美的艺术从作为技艺的艺术中的分离,本身就犯了不断狭窄和不断排除的专门化错误,艺术从此远离多数人的审美经验,成为专业领域内的言说,/高高在上的无利害性的严厉姿态,反映出一种狭隘和专业化的哲学的保守主义,,,更危险的是,对无利害中立的盲目崇拜掩盖了这样的事实:哲学的最终目的是有益于人的生活,而不是为它自己的原因而服务于纯粹的真理。0[2](P170)
第四,舒斯特曼重申审美和艺术并不具有普遍永恒的本质,只要做详细的社会-历史的调查研究,我们就不难发现,它们是由社会和历史条件决定的文化产品。在雅典时代,艺术栖息于日常生活世界和功用之中,服务于一定的宗教、社会和政治目的,但这些并不剥夺希腊艺术的审美力量。德国古典美学阶段,为了更深刻的物质利益和隐蔽的社会利益,审美被改造为/无利害的0、/纯粹的0审美。审美通过与实际功用的分离,来确定和证明了自身的正当性。但是,绝对的往往又会走向孤立,艺术和审美退缩到美的艺术的领域,失去了生命力。进入后现代社会,审美无利害的观念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审美突破了形式的阈限向所有生活领域突进,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舒斯特曼强调审美的社会-历史之维,关注审美与日常生活的连续性,反对将审美无利害作为艺术合法性的根据。
第五,通过对拉谱音乐5侃侃爵士6的文本分析,舒斯特曼进而指出,审美判断并不像它被标准地认为的那样,是对形式的纯粹的、超越的和无利害的沉思,在审美的背后有着深层的权力关系, /它是深深地被社会-政治(种族)的偏见和利益所制约和支配的。0[2](P1299)黑人音乐之所以遭受排斥,不是因为缺乏审美优点,而是与种族歧视联系在一起的。
最后,舒斯特曼倡导/身体美学0,拓展了传统美学的研究范围。他认为,/审美无利害0把审美愉快在理智性的愉快上,这种太过狭隘,无视身体经验在审美活动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其实,身体不仅是审美价值和审美创造的对象,还是愉快的场所和媒介,即使所谓纯粹思想的快乐,也受到身体条件的影响。身体的和完善,能够使我们的行为变得更加高雅,使我们的意识变得更加愉快和敏锐。因而,现代美学以/审美无利害0为准则,将身体从感知心灵中分割出去,无视人的感性认识对身体的依赖,犯了形而上学的毛病,美学也从生活的艺术收缩为狭小、专门的大学学科。舒斯特曼极力反对以审美无利害为核心概念的现代美学将审美从实际生活中隔离出来,使之成为纯粹的精神游戏的做法,转而主张审美应该涉及具体生活,尤其应该包含鲜活的身体经验。
二、伊格尔顿:以审美意识形态批判/审美无利害0
与舒斯特曼对身体经验的重视相似,伊格尔顿在其著作中5审美意识形态6中,借鉴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回到审美本身思考美学问题,指出作为理论话语的美学必然具有意识形态的语境和深层指向,以审美意识形态来批判/审美无利害0。
在具体分析过程中,伊格尔顿指出/美学是作为有关肉体的话语而诞生的,,这个术语首先指的不是艺术,而是,,指与更加崇高的概念思想领域相比照的人类的全部知觉和感觉领域。0[3](P11)所谓/肉体话语0是指美学关注的是感性领域,/审美是朴素唯物主义的首次冲动)))这种冲动是肉体对理论的长期而无言的反叛的结果。0[3](P14)伊格尔顿坦言5审美意识形态6意在为肉体主题进行辩护。他认为,只有从肉体出发才能真正理解审美。审美与思想或概念不同,/既涉及理性又涉及现实0[3](P14),审美须向身体体验回归,进而打破了将审美视作纯精神性存在的看法。
伊格尔顿在5审美意识形态6一书的导言中开宗明义就指出:/在本书中,我试图通过美学这个中介范畴把肉体的观念与国家、阶级矛盾和生产方式这样一些更为传统的政治主题重新联系起来。0/在写本书时,我确实想驳斥这样一些批评家,他们认为,美学与政治意识形态的任何联系都必定是令人厌恶、反感的或是让人无所适从的。,,正如我所希望证明的那样,从百分之百的历史意义上说,美学的确是个资产阶级的概念0。[3](P18)他以美学在德国的兴起源于对政治问题的回应为例,认为美学话语可解读为/主义统治内在的意识形态困境的预兆0,[3](P13)伊格尔顿认为资产阶级统治秩序得以稳固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将理性原则镌刻在被统治者的身心之上,从而真正实现阶级主体的塑造。这种主体塑造方式并非强制性的,而是基于主体在审美状态中对权力本身的认同。
审美调和了感性和理性的矛盾,以/和解之梦0介入了资产阶级主体的建构过程。资产阶级正是通过利用审美对人心的作用,诱使人们沉迷于审美自由的幻想之中,忘却反抗,自动服从资产阶级主体建构的需要。因而,审美不可避免的带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
所以,在伊格尔顿看来,虽然康德所建立的现代美学体系以审美/无利害0作为核心范畴,但是,从激进的政治观点来看,这种无利害的观念是含混的,它既为资产阶级提供了一种主体性的意识形态,又通过强调自我决定的特征,为性地反对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提供了人类学基础。这样伊格尔顿就以身体话语为基础,努力挖掘和阐发了审美的意识形态内涵,并以此对/审美无利害0形成了强有力的批判。
三、福柯:以对主体性的批判解构/审美无利害0
真正对/审美无利害0原则进行彻底清理,包括清理它隐含人文主体性内容的是福柯。
福柯对康德的/审美无利害0持一种怀疑和否定的态度,这种否定与福柯对主体性的批判密切相关。福柯认为,自笛卡尔以来,主体主义哲学家们无一例外地给予主体以优先性:人成为认识论的起点,一切问题都是有关人的问题。世界成了摆在主体面前的世界,人取代神成为世界的中心。福柯并不否认主体哲学在反对先验神学思想上所起的积极作用,但他认为这种哲学以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为指导,实际上抹杀了人以外的世界。福柯对400年的西方思想史进行考察,认为主体是一种历史性观念。古希腊、中世纪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体,主体是在19世纪初才诞生的,康德哲学是主体诞生的标志,从此普遍化的主体)))人)))成为知识的对象。按照福柯的说法,康德哲学归根结底就是解决/人是什么0的问题。康德一方面通过先验统觉排除了主体中实体性的内容,另一方面又通过三大批判解决了人能够认识什么、能够做些什么、能够期望些什么,最终得出/人是目的0这一结论。但是,康德哲学中的人并不是单个的具体的个人,而是一种/先验自我0,一种类的人。福柯明确反对这一普遍化的主体,认为人的主体性的体现只能是在特定时期,不存在自主、无处不在的普遍形式的主体性。他说: /我不相信存在一种、无所不在的普遍化的主体,我十分怀疑和反对这种主体观。相反,我相信主体是在被奴役和支配中构建起来的,或者像在古代那样,以一种更主动的方式,通过和自由的实践构建起来。0[4](P150)福柯致力于揭示主体的:不存在所谓的先验的自我,主体实际上是在现代性进程中的构成物)))知识主体是通过遮蔽个体的身体经验而得以诞生的。
福柯进而以自我身体的体验为基础,提出/生存美学0。把/关怀自身0作为核心内容,将自我及自我的生活作为审美的着眼点,注重人的感性存在和身体体验,在美学实践中实现主体的自我塑造,把美学对自我的关心真正地落实到了生活之中,使美学走出/审美无利害0的自我封闭的逻辑思辨的魔圈,还原为一种开放性的生成性美学。
对福柯来说,/美学首先是自身的生存实践,一种贯穿于身体与思想精神两方面的生活风格,一种以-关怀自身.为中心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的技术。美学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有利于指导人们将自身的生活转变成具有艺术价值的-生存美.。只有懂得生活,使生活过得有智慧和有气质,才能明白什么是生存美学。0[5](P1345)那么,我怎样才能将自己锻造为一件艺术品,成为美好的存在呢?在福柯看来,只有关切、呵护自我才能达到这一目的。而关切自我就是要将自我构成为主体,自己成为自己的君主。具体表现为:享受自我,成为自己欲望的主人,在自己身上找到全部快乐,不受他人支配,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塑造自己。通过历史地研究,福柯发现,审美并像康德所宣称的那样,是与那些实用的、功利的人类活动判然有别的领域,在希腊人那里,审美与道德是结合在一起的,审美蕴涵着道德价值。希腊人认为至美就是至善,把生活艺术和生存美学归结为/关怀自身的艺术0,它环绕着/同自身的关系0以及/自身同他人的关系0。希腊人试图将生存活动本身,直接理解成人自身的审美过程,从而将美感延伸到生活领域,将生活本身当作艺术品。/各种生存的艺术0,也就是/那些审慎的和自愿实践,人们通过它们不仅确定了各种行为的规则,而且还试图自我改变,改变自己独特的存在,把自己的生活改变成一种具有审美价值和反映某些风格标准的作品。0[6](P1112)所以,/关怀自身0的生存美学,绝不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超然的存在,也不是一种抽象的精神满足,而是非常实际和具体的生活实践。作为主体的人需要通过一系列可操作的技术和技巧,在对自己进行教育、纠正、体验、反思的过程中具体地实施关怀自身的原则。无利害的审美欣赏在福柯这里演变为一种实践或生存智慧。
在对性史的谱系学研究中,福柯发现,古希腊人并不以性文化来、控制人们的性行为,而是将其视为对满足自身快感的审美生存智慧的总结。作为一套严密组织起来的价值体系,性文化成为充满快感的审美愉悦,快感成为美感的基础。对性快感的肯定、对美感生理特征的强调间接表达了福柯对/审美无利害0的质疑,也表明了福柯将审美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立场。对于福柯来说,以快感为基础的审美体验与道德也是相通的。个体的审美体验,与社会的伦理标准可能是一致的。个体,不仅是审美体验的主体,也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使主体自身的生活变成为生存美的展现过程,不但可以不断创造和鉴赏真正的美,而且,还可以引导自身深入真理的殿堂,陶冶最美的道德情操,保障我们和更广泛的社会之间的和谐性,审美在此具有了伦理学的意义。
正是通过对普遍主体性的解构,福柯从个体身体经验提出/生存美学0,将审美与道德、生理欲望相勾连,彻底否定了康德的/审美无利害0。
四、结语
从舒斯特曼到福柯,美学家们从各自的理论立场出发,或以身体体验为由,或以审美的意识形态内涵为据,或以对主体性的解构为基,从不同层面对审美无利害概念进行了深入地反思和批判。虽然每种理论反思都有其具体的语境,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与不足,但是,这些思考无疑丰富了我们对审美无利害的理解,有益于我们对美学学科本身问题的探讨。
综合各家观点,我们可以看到,对/审美无利害0的批判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首先,/审美无利害0概念的思想基础问题。在舒斯特曼等人看来,审美无利害是二元对立思维的产物,是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体现。作为一种先验设定,虽然它无法证实也不能证伪,但它并不能作为一种普适性的美学原则。因为审美并不是于生活之外的静止的、相对封闭的存在,审美现象本身的具体性和流动性决定了形而上学的思辨不能有效地把握人类的审美活动。尽管在康德美学体系中,/审美无利害0不依赖概念而具有主观普遍性,但这是从超验的世界去寻求对美的问题的最终解答,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存在,美不在审美现象后面,而就在审美现象之中。事实表明,超越现象去研究一切现象的本质,这样一种超越不能解释现象的审美内容。
其次,审美无利害的历史性。在伊格尔顿等人看来,虽然康德通过先验假定赋予审美无利害以超越历史时空的特质,但它实际上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作为一个理论概念,它有兴起的时代语境。舒斯特曼对审美主体阶级性的分析,伊格尔顿将美学视为18世纪统治危机的产物,对美学作为资产阶级的诗性政治学的阐释是切中要害的。的确,从来就没有一种天生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审美无利害0也不是/必然性知识0,它的提出有其社会背景和价值指向,因此,不能将其作为普遍性的不证自明的真理。应在新的社会文化的深刻变迁中对其进行反思性的运用,即是说,/还原0审美无利害的历史语境,看到其中的矛盾:审美无利害作为对审美的一种本质性的形而上的认识,得到康德、席勒等人的普遍认同,成为现代美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和权威话语;但是,这种话语在凸显自身的同时将审美活动的其他层面边缘化,因而它并不完整并具有理论限度,它只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具有阐释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所以,我们需要在当下语境中对它进行细致周到的分析和考察。
第三,审美无利害对审美本身多元性的遮蔽。在康德那里,审美经验在审美无利害的先验共通感中被提纯为清除了差异性、丰富性的纯粹精神性的存在。审美本身的多元性被遮蔽。为了获得审美无利害的先验本质,康德区分了纯粹美和依存美。前者被规定为美的高级形态,它不涉及对象的性质和内容,只以纯形式令人愉快,审美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不依附任何先决条件,只为自身而存在的无条件的美;而后者则因以概念、合目的性为根据,与日常生活世界的联系而成为低级形态的美。审美无利害因而成为一种本质的、无需证明也毋庸置疑的超历史的存在。而福柯等人对审美的超越性持否定的态度。舒斯特曼极力反对以审美无利害为核心概念的现代美学将审美从实际生活中隔离出来,使之成为纯粹的精神游戏的做法,转而主张审美应该涉及具体生活,尤其应该包含鲜活的身体经验;伊格尔顿直言审美是一种身体话语,以西方美学史的事实为例,指出任何一种审美活动都具有意识形态的内涵;福柯强调美感以生理快感为基础,与道德体验相通,充分认识到了审美与生活实践、人的生存体验的联系,,在这些当代美学家对审美无利害批判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康德以无利害的自由愉快来界定审美判断的性质,第一次在人类的最高价值体系中为审美争得了一席之地。但是,康德是从抽象的人出发来研究审美问题,/审美无利害0这一先验法则脱离了活生生的人的具体生存状态。当现代美学学科将审美无利害视作学科的基石,把它当作超越时空的普遍法则,这种形而上的思辨分析缺乏对审美经验的历史观照和动态考察,存在可能抽空审美经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问题,与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是脱节的;它用不变的知识原则去理解流变的现实,前提性地排除了与无利害原则不相融的事实。这样的理解很难说是全面的、有效的。这就是当今美学学科所遭遇的尴尬和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美学学科要走出尴尬,需要深入反思审美无利害的问题,并且将审美与人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1]杰罗姆#斯托尔尼兹./审美无利害性0的起源[A]//美学译文(3)[C]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
[2][美]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M]1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
[3][英]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M]1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4]M i chel Fou cau lt,Politics.Ph il os ophy.Culture.Intervie ws and O ther W riti ngs1067-1984.ed ited by L.D.K ritz m an,R i ut2 ledge,Ne w York and London,19881
[5]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M]1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1
[6][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1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
收稿日期:2009-03-18责任编辑尹邦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