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镇光彩小学 郭明亚
一、单元教材与课标联系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5-6年级)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本单元重点引导学生“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这一部分的”,通过习作一进行这一方法的训练。
课标还指出:为解决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本单元依据“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设计了“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交流会,旨在训练学生借助各种渠道搜集资料的能力,并学会在活动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教材编写意图
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北京的春节》描述了北京过春节时的风俗人情。《腊八粥》作者用细腻的笔触,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写了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过程。《古诗三首》这三首古诗均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藏戏》作者介绍了藏戏的起源、面具、舞台形式、演出方式等。这些课文体裁和题材不同,但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样编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够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与风俗,感受不同地方的风采,体会不同的趣味。能让学生充分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另外还根据本单元的主题设计了《家乡的习俗》这一习作。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等要素基础上的延伸。文章对于材料的取舍、详略的处理十分到位,多处留白,给人想象。学习本组课文,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体会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表达方式,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的;还可以借助对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
三、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单元是六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单元,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本单元承接了寒假这特殊的时间段,设置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主题。四篇课文包括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这是在上学期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等要素基础上的延伸。因而本单元在整册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单元重难点
1、能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体会详写主要内容的好处。
2、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把主要部分写详细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体会课文不同的语言风格,感受丰富的民俗文化。
4、分清课文主次的意义及其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
五、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会读会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精彩片段
3.通过抓重点词句、段的朗读,默读思考写批注等方法感悟课文内容。
4.理解并熟练背诵三首古诗。
5.积累民间习俗及其寓意,感受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情感。
6.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六、学情分析
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本单元学习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小学六年级学生,习识生字词已不是学习难点。但是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需要提高,很多孩子只能运用工具书去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能力没有形成。
第二、在课文阅读方面,存在个别孩子读不懂文章,不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需要阅读方法精细指导。
第三,在教学时要注意精讲多练,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展开阅读,养成默读思考写批注,小组讨论与交流相结合的习惯,注意文本解读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增强问题意识,从揣摩写作方法角度加深对文本理解及学得习作方法,以读促学,以学促写。
七、教法、学法分析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本课也是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主要采用了启发诱导法、精读感悟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方法。
学生则主要采用自读自悟、圈点勾画、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探究、小组组合、讨论交流,以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为教学主线,营造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逐步深入,让学生在学习中解惑、积累,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有目的地阅读,感受学习的乐趣。
八、单元课时教学目标
| 内容 | 教学目标 | 课时 | 教学建议 |
| 1、北京的春节 |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课文采用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受春节的热闹和喜庆氛围。 | 2 | 1、利用音频将学生带入春节热闹非凡的境界。 2、与同学交流讨论关于他们家乡的文化。 |
| 2、腊八粥 | 1、初步了解小说借助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2、字词学习积累。 | 2 | 1、指导学生感受文字的美,分析作者运用语音的手法。 2、引导学生学习用读对话梳理情节的方法。 |
| 3、古诗三首 |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三首诗词的大意。 2、读懂诗词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3、读通、背诵三首古诗。 | 3 | 1、指导加深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感受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 2、引领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中,悟诗情、明诗理。 |
| 4、藏戏 | 1、了解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2、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 1 | 1、鼓励学生反复诵读。揣摩感悟。 2、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积累语言。 |
| 内容 | 教学目标 | 课时 | 教学建议 |
| 习作:家乡的风俗 | 介绍家乡的风俗活动或参加这个风俗的感受。 | 2 | 描写一种风俗习惯,对于自己的经历与感受详略得当的描写。 |
| 语文园地 | 1、学习写文章详略得当,中心突出,先想好要表达哪些主要内容,对于次要内容要简略表达。 2、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的好处 3、了解习俗的寓意。 4、提高书写速度。 5、积累古诗《长歌行》。 | 2 | 1、指导学生对文章详略进行表达。 2、让学生提前搜集民俗活动和对应的寓意。 3、试着写一写行楷,提高书写速度。 4、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 |
一、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为我们介绍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风俗。老舍先生的这篇《老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好过春的充分准备。接着详细描述了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初一、元宵,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情况,反映了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二、课时教学目标
1、写“蒜、醋”15个生字,正确读写“货摊、通宵”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根据本单元的编排主题及阅读要素,结合教材和学情特点,我将引领学生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作为教学的重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作为难点。
三、课时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重视中国传统节日,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及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我让学生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
设计意图: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并让学生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三)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学生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选择最喜欢一天深入地读文,读到印象最深的地方,画下来,并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 为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学习的更加有效。
(四)回顾全文,体会详略的好处
学生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详细说起来哪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五)作业
读一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说一说名家笔下不同的春节氛围,根据自己的经历想一想自己家乡过节习俗都有哪些?试着选一两个写出来。
(六)板书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员 祥和
写作特点:以时间为顺序,详略得当
语言特色:口语化、幽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