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 文 试 题
一、积累与运用(12分)
1.(2分)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扶掖(yè) 谮害(jiàn) 恁地(nèn) 强聒不舍(guō)
B.拮据(jū) 诘难(jié) 朴刀(pō) 味同嚼蜡(jiáo)
C.腼腆(tiǎn) 诓骗(kuāng) 恣睢(zī) 吹毛求疵(cī)
D.怄气(òu) 抽噎(yē) 枘凿(ruì) 恪尽职守(gè)
2.(2分)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弥足珍贵 涕泗横流 精血诚聚 万罐家私
B. 媚上欺下 无与伦比 怒不可恶 狗血喷头
C. 饱食终日 登峰造极 恃才放旷 刻骨铭心
D. 郑重其是 袖手旁观 高谈阔论 面面相觑
3.(2分)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妄自菲薄,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B. 就冲着你三顾茅庐的这番情意,明天的宴会我是去定了。
C. 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人格和自强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D.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
4.(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文化与修养共存,智慧与幸福同在。[A]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B]一个真正的读者就要通过读书来最大限度地享用这些成果的过程。[C]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D]如果没有培养起对阅读从小的兴趣,就很难从阅读中体会到快乐与幸福。
5.(3分)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B.《范进中举》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故事抨击了对读书人进行精神的封建科举制度,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世态的炎凉。
C.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著名人物形象,其中藤野先生、闰土、阿长都是其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
D.《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二、古诗文阅读(24分)
【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②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吃惊、不安。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6.比较一下【乙】文和【丙】文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恒过然后能改也 孙叔敖蹴然易容曰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此之谓也
C.舜发于畎亩之中 何足以知之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可以免于患乎
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起)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责任,使命)
C. 八百里分麾下炙(形容路途遥远) D.主恶之(凶恶)
8.下面对【甲】文中词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沙场秋点兵”一句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等“记叙要素”,也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B.上片“梦”字点名是想象,写出点兵沙场准备出征的场面,下片写英勇杀敌、乘胜追击的场面。
C.词中“醉”、“梦回”、“看”等动词让人体会出词人壮志难酬的压抑复杂心情。
D.“可怜白发生”沉痛感叹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9.下面对【乙】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本文第一段主要论证了古代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从全文看,侧重于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
10.对【丙】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本文中可以看出孙叔敖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思想。
B.孙叔敖清醒从政,因而能善始善终,真是明智之人。
C.提醒世人在名誉、地位、金钱面前真要冷静小心。
D.狐丘丈人之说指出大多人得“三利”之后纵情傲物,放任自己,以至于以荣升开始而以失败告终。
11.(2分)请用“/”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共2处)
仆 闻 之 有 三 利 必 有 三 患 子 知 之 乎!
12.(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3.(2分)【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乙】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14.(8分)请将下面文段中引用的古诗文补充完整。
春夏秋冬,季节轮回,景物变幻,诗(词)人笔下描写尤具特点。春天里,“ ,梨花落后清明”,一派勃勃生机;夏日中,“ ,村南村北响缲车”,一幅祥和画面;“鸡声茅店月, ”秋天寂静的环境勾起了游子的思乡梦;“忽如一夜春风来, ”边塞早来的冬雪烘托出朋友的难舍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词)人既准确写出景物特点,又借助环境描写含蓄表达内心情感。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甲】给公交车鞠躬的少年
①周末的黄昏,我乘坐开往市里的公交车回家。公交车上,乘客摩肩接踵,拥挤异常。
②公交车路过位于市郊的第19中学时,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背着书包从前门挤了上来。
③少年的手里拿着一个巴掌大的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的写满了英语单词。
④我几乎可以断定,这个孩子是个上初三、即将面临中考的学生。在我的印象里,走在路上还想着背诵英语单词的一定是即将面临重大人生选择的孩子。
⑤车内的灯光很暗,只一会儿,少年便无奈的将小记事本放进了口袋,转身背靠在甬道旁边的椅子上。他刚想眯一会儿,忽然有人拉了一下他的胳膊。少年扭头去看,竟是隔着一排座上的一位老先生。老先生个子不高,头发灰白,脸上长满了老年斑。老先生冲少年招了招手,示意他坐到自己的座位上来。少年一脸惊喜,快速地挤了过去。老先生站起身,把座位让给了那个少年,然后自己向后车门挤去。
⑥汽车继续向前走,人群沉默着,只有车厢里的喇叭偶尔提醒着大家上下车,下一站又将到哪儿。
⑦少年也许是太累了,小小的脑袋靠在窗玻璃上,不一会儿,竟然睡着了。那一刻,我真的替那少年庆幸,庆幸他能有一个短暂的休息时间。
⑧窗外华灯初上。马路上,一辆辆大大小小的汽车像一群群等待迁徙的甲壳虫,步履艰难却秩序井然地在如流的车道上行驶着。
⑨过了半个多小时,车子终于驶进了市区,人们陆陆续续地下车,车厢里渐渐松了许多。
⑩我正盘算着晚上吃点什么,突然,一个骑着自行车的年轻人从旁边的人行横道上横穿过来。司机眼疾手快,猛地向右打了一下方向盘,巨大的惯性使毫无防备的人群齐刷刷地向左倒去,车厢里本能地发出一阵惊叹。
⑾车里的喧哗惊醒了昏睡中的少年,少年下意识地睁开眼,四处张望了一下,然后,不再睡觉,而是把头扭向了窗外。
⑿又过了几站,少年站起身往外走,看上去像是要下车了。然而,少年并没有挤到车门口,而是愣愣地瞅着车门旁边,脸上写满了惊讶。
⒀顺着少年的目光我看到那个刚才给少年让座的老先生竟然还在车上!原来,老人并没有下车,而是一直站在了后门旁边。
⒁下车的人群推拥着少年向前,路过老先生身边,老先生轻轻地冲少年笑了笑。
⒂车门关上了。站在路边的少年如梦初醒般冲着发动的车子深深地鞠了一躬。
15.(2分)请简要概括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
16.(2分)请具体说说文章第⑸段中划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7.(2分)文段⒀中加点的词“竟然”是一个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请结合文意,分析该词在这段话中的表达效果。
18.(3分)文章写老先生和少年,没有一句人物对话,人物形象是通过什么描写展现出来的?请选择一个人物举例分析。
19.(3分)读完本文,你有何感想?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
【乙】从香菱学诗谈起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几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救,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载:“子贡问曰:‘孔文于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到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时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甲】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谦逊,而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雅量,放下架子,不耻相师。【丙】我国清代的张曜,因仅有战功而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的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20.(2分)文章开头从香菱学诗的故事写起有什么作用?
21.(2分)根据你的理解,在第④段横线处写一句话,使文章结构完整。
22.(2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从第⑦段中抽出来的,它应在文中甲、乙、丙哪一处?为什么?
23.(3分)用“‖”划分本文的结构,并简述理由。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24.(3分)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全文举例说说。
四、综合性学习(10分)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接触到钱,也都离不开钱。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金钱呢?近期,某班准备以“金钱”为话题举行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25.(4分)辩论。请为你选择的辩方写出辩论词,要做到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辩题:金钱是不是万能的?
正方:金钱是万能的。
反方:金钱不是万能的。
26.(4分)调查。组织一次“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活动,假如你被指定为这次活动的策划人,请你为这次调查活动作一个策划方案,请把你的设想写在下面。
(1)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进行调查?
(2)请你设计两种具体的调查方案。
27.(2分)仿写。假如你来担任这次综合性学习的主持人,请仿照下面的示例,运用比喻手法写两个句子作为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结束语。
示例:金钱像一面镜子,照出人们灵魂的美与丑。
五、作文(50分)
28.一个孩子,因为有了期盼,就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一只丑小鸭,因为有了期盼,就蜕变成一只白天鹅,绽放出生命的美丽;一场春雨,因为有了期盼,就化作春的使者,满怀深情的祝福儿童……请以“因为有了期盼”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不得出现真实地名人名;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