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10章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0:43:37
文档

第10章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第10章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10.1复习笔记一、一般均衡1.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1)局部均衡,是指假定其他市场的供求为给定不变的情况下,单一市场达到的均衡状态。该市场的变动不影响其他市场,其他市场也不影响该市场。这种把单个市场孤立起来进行研究的方法,称为局部均衡分析法。局部均衡分析假设一个市场的活动与另一个市场的活动是相互的。(2)一般均衡,是指所有市场在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同时达到的状态。相应地,把所有市场放在一起同时研究所有市场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决定的方法,称为一般均衡分析法。一般均衡
推荐度:
导读第10章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10.1复习笔记一、一般均衡1.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1)局部均衡,是指假定其他市场的供求为给定不变的情况下,单一市场达到的均衡状态。该市场的变动不影响其他市场,其他市场也不影响该市场。这种把单个市场孤立起来进行研究的方法,称为局部均衡分析法。局部均衡分析假设一个市场的活动与另一个市场的活动是相互的。(2)一般均衡,是指所有市场在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同时达到的状态。相应地,把所有市场放在一起同时研究所有市场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决定的方法,称为一般均衡分析法。一般均衡
第10章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10.1  复习笔记

一、一般均衡

1.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1)局部均衡,是指假定其他市场的供求为给定不变的情况下,单一市场达到的均衡状态。该市场的变动不影响其他市场,其他市场也不影响该市场。这种把单个市场孤立起来进行研究的方法,称为局部均衡分析法。

局部均衡分析假设一个市场的活动与另一个市场的活动是相互的。

(2)一般均衡,是指所有市场在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同时达到的状态。相应地,把所有市场放在一起同时研究所有市场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决定的方法,称为一般均衡分析法。一般均衡存在并不意味着均衡是惟一的。

一般均衡分析的目的是,在考虑反馈效应的前提下,确定所有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和数量。

反馈效应是指一个市场上价格或数量的调整是由于其相关市场的价格和数量调整引起的。

2.一般均衡的存在性

是否存在一组均衡价格,在该价格体系上,所有商品的供求均相等,即所谓的一般均衡存在性问题。

2. 实现一般均衡的“试探过程”

为了证明一般均衡,瓦尔拉斯假定,在市场上存在一位“拍卖人”。该拍卖人的任务是寻找并确定能使市场供求一致的均衡价格。该拍卖人寻找价格的方法就想在拍卖市场上采取逐一试错法,将该市场供求一致的价格固定下来,将错误的价格收回然后重新提出,直到该价格使得需求与供给一致时停止。

二、福利经济学

1. 3. 3.3.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

规范经济学回答“应当是什么”的问题,根据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

2.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一种规范经济学,它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条件下,研究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的关系,特别是市场经济体系的资源配置与福利的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换句话说,福利经济学研究要素在不同厂商之间的最优分配以及产品在不同家户之间的最优分配。简言之,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

3.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

(1)帕累托标准

如果至少有一人认为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优于另一种,而没有人认为其劣于另一种,则从全社会来看该种状态也较优。

(2)帕累托改进

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其他人的状况变坏。

(3)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效率)

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否则这种状态就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资源配置状态的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人的境况变好而又不使其他任何人的境况变坏。

三、经济达到帕累托有效标准的必要条件

1.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在交换方面,任何一对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对任何使用这两种商品的个人来说都相等,即,此时该社会达到了产品分配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从而实现了交换的效率。当然,此时也就实现了交换的一般均衡。

把满足的条件的点连接起来所形成的曲线,称之为分配的契约曲线。在该曲线上任一点A、B两人的边际替代率都是相等的。只要参与分配的双方通过产品分配达到分配的契约曲线上,便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从而实现了分配的一般均衡。

2.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在生产方面,任何一对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用这两种投入要素生产的所有商品中都相等,即,此时该社会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从而实现了生产的效率。当然,此时也就实现了生产的一般均衡。

连接埃奇沃斯盒状图中无穷多个最优均衡点所得到的一条曲线通常被称为生产的契约曲线。在该曲线上,X、Y两种产品在生产中所使用的L和K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等的。只要生产者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到达契约曲线上,便达到了生产的一般均衡,实现了生产的帕累托最优。因此,生产的契约曲线上的所有的点都是生产的最优均衡点,也是生产有效率的点。

3.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将生产契约曲线转换到以商品为坐标量的平面直角图上便可得到转换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如技术、要素供给等)不变情况下,生产产品X与Y所能达到的最大产量的组合。曲线上的每一点必会满足。生产可能性曲线具有如下特征:

(1)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为负;

(2)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即曲线自上而下变得越来越陡峭;

(3)边际产品转换率等于两种产品的边际成本之比。

将契约曲线转换到以效用为坐标量的平面直角图上便可得到效用可能性曲线。

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效用可能性曲线可以得到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在生产与交换两者之间,任何一对商品间的生产的边际转换率等于消费这两种商品的每个个人的边际替代率,即。

只要MRT与MRS不等,重新配置资源都会使消费者受益。只有MRS=MRT时,才能使生产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又使资源达到有效的配置。实现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四、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状态

在完全竞争市场下,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可以导致生产资源和产品的分配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从而将使得经济效益体系达到经济效率的境界。现说明如下:

(1)完全竞争市场会导致,实现产品分配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2)完全竞争市场会导致,实现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3)完全竞争市场会导致,实现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总之,在产品及要素皆为完全竞争市场时,将使得经济体系达到经济效率,即满足:①,②,③。

五、社会福利函数

1.效用可能性曲线

效用可能性曲线派生于交换契约线,是最优效用组合的轨迹(包络线)。

效用可能性曲线表示给定一个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后,另一个消费者可能达到的最高效用水平。

曲线内的任何点都是非效率的,曲线外的任何点都是无法实现的,从曲线上的一点移动到另一点会降低一个人的效用。

2.社会福利函数

社会福利函数是社会所有个人的效用水平的函数,在两个人的社会中,社会福利函数可以表示为:W=(UA,UB)。式中W表示社会福利,UA、UB表示两个人的效用水平指标。

上式表明社会福利取决于UA、UB的大小,利用该关系可以得到社会无差异曲线,如图10-1所示,该图横轴和纵轴分别代表UA、UB,与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一样,社会无差异曲线也具有无限个,它们表示社会福利水平的高低。

图10-1  社会福利函数

在图中,有三条社会无差异曲线:W1、W2、W3,这种曲线不计算社会福利的大小,但能比较社会福利的高低,位置越高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代表的社会福利越大。是总效用可能曲线,它类似于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收入约束线。同样的道理,最大的社会福利只会出现在总效用可能线和社会无差异线W2的切点上,这一点叫做“社会下的最大满足点”。这是能导致最大社会福利的生产、交换和分配的惟一一点。之所以叫做条件下的最大满足点,是因为最大社会福利并不允许为任何可能值,而要受到既定的生产资源、生产技术条件等的,曲线和W1相交于A点和点,这些点所代表的社会福利都低于W2,而和W3没有交点,说明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达到W3的社会福利水平。

3.阿罗不可能定理

社会福利函数的形成,就是在已知社会所有成员的个人偏好次序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的程序,把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次序归结为单一的社会偏好次序。但是这往往是很难做到的。

阿罗认为:用投票的方式不可能把个人的偏好集中起来,形成合乎理性的社会偏好。即在非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这就是著名的阿罗不可能定理。

4.均衡的多样性

在存在社会福利函数的条件下,可以确定所谓“社会”的最优状态——它就是社会无差异曲线与效用可能性曲线的切点。社会福利函数(从而社会无差异曲线)取决于环境、制度、文化、信仰、道德、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当这些因素不同(或者,当这些因素变化)时,社会福利函数就可能不同,从而,社会的最优状态也可能不同。

(1)加法型社会福利函数

如果一个社会强调的是所有成员的效用总和(而非其分配),则它的社会福利函数就可以写成如下的加法形式:

其中,x表示所消费的商品数量,W(x)表示社会福利,它等于社会成员A的效用UA加上社会成员B的效用UB。加法型社会福利函数的无差异曲线如图10-2(a)所示。加法型社会福利函数或直线型社会无差异曲线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大小只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效用总和,而与其分配无关。换句话说,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其效用的增加对社会福利的贡献都是一样的。

(2)乘法型社会福利函数

如果一个社会比功利主义更加重视收入的分配和平等问题,则它的社会福利函数就可能具有如下的乘法形式:

W(x)=UA(x)·UB(x)

乘法型社会福利函数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如图10—2(b)所示。乘法型社会福利函数或双曲线型社会无差异曲线意味着,当社会成员的效用总量给定时,分配越是平等,社会福利就越大,反之,分配越不平等,社会福利就越小。

(3)罗尔斯社会福利函数

罗尔斯社会福利函数更加重视提高社会上状况最差的那些人的生活水平。它可以写成:

W=min(UA,UB)

罗尔斯社会福利函数的无差异曲线如图10—2(c)所示。按照罗尔斯社会福利函数,社会福利由状况最差的那些人决定。

(a)加法型社会福利函数    (b)乘法型社会福利函数    (c)罗尔斯社会福利函数

图l0—2  各种社会福利函数和社会无差异曲线

10.2  课后习题详解

1.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的关键区别在什么地方?

答:二者的区别可以从它们的定义中体现出来:

(1)局部均衡分析研究的是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其方法是把所考虑的某个市场从相互联系的构成整个经济体系的市场全体中“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在这种研究中,该市场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仅仅被看成是其本身价格的函数,其他商品的价格则被假定为不变,而这些不变价格的高低只影响所研究商品的供求曲线的位置;所得到的结论是,该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2)一般均衡分析是要将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因此,在一般均衡理论中,每一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格,而且也取决于所有其他商品(如替代品和补充品)的价格。每一商品的价格都不能单独地决定,而必须和其他商品价格联合着决定。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都供求相等时,市场就达到了一般均衡。

可以看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的关键区别在于它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不相同。

2.试评论瓦尔拉斯的拍卖者假定。

答:瓦尔拉斯为说明每个市场价格是怎样逐渐地调整到使商品和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和供给量都能够相等,从而实现—般均衡而提出了所谓的“拍卖者假设”。

如果现行价格恰好为均衡价格,则经济体系处于一般均衡状态而不再发生变化。但如果现行价格不是均衡价格,交易就有可能在“错误”的价格水平上进行,这将导致整个经济体系无法实现一般均衡。为避免上述困难,瓦尔拉斯假定,在市场上存在一个“拍卖人”,它的作用是在市场上高声喊出某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不同价格,然后进行交易,不断调整修正,一直到达到供给和需求相等的均衡为止。这个虚构的拍卖人,有时被称为“瓦尔拉斯式的拍卖人”,是达到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摸索过程的—部分。

瓦尔拉斯的“拍卖者假设”要有四个基本假设前提条件:

(1)经济系统中有一个作为信息中心和价格制定者的拍卖者,根据市场供求变化逐步调整价格体系,直到各市场供求都达到均衡。

(2)价格变化只是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不存在其他任何价格变动的非经济因素。

(3)市场上所有的需求者和供给者间没有任何直接联系,他们不知道其他信息,只是单纯地根据市场价格来决定自己的供给量和需求量。

(4)市场上所有的交换行为都要等到“拍卖者”制订的价格体系调整到均衡价格以后才进行。

瓦尔拉斯均衡论和现在的一般均衡论都依赖于这些假设,以此保证均衡价格的存在。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些假设的前提条件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拍卖者假设”只是—种违反现实的假设,没有实际意义。瓦尔拉斯的—般均衡理论只是一种理论的抽象。

3.试说明福利经济学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地位。

答:福利经济学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地位可以表述如下:

第一,福利经济学可以说是西方微观经济学论证“看不见的手”原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在于说明:完全竞争模型可以导致帕累托状态,而这一状态对整个社会来说又是配置资源的最优状态。

第二,西方的微观经济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做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简言之,实证经济学回答“是什么”的问题。除了“是什么”的问题之外,西方经济学家还试图回答“应当是什么”的问题,即他们试图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这些便属于所谓规范经济学的内容。

第三,福利经济学就是一种规范经济学。具体来说,福利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条件下,研究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的关系,特别是市场经济体系的资源配置与福利的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如果说实证研究是说明市场经济是否存在一般均衡的话,福利经济学则探讨这种均衡的效率是否是最佳的,以及最优的均衡状态对个体福利的影响。福利经济学除了研究效率问题之外,还研究公平问题,试图解决在不影响公平或者在个体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如何实现效率的最优。

4.什么是帕累托最优?满足帕累托最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答:(1)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2)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必须的满足的条件被称为帕累托最优条件,它包括交换最优条件、生产的最优条件以及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

①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在交换方面,任何一对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对任何使用这两种商品的个人来说都相等,即。

②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在生产方面,任何一对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用这两种投入要素生产的所有商品的生产中都相等,即。

③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任何一对商品间的生产的边际转换率等于消费这两种商品的每个个人的边际替代率,即。

5.为什么说交换的最优条件加生产的最优条件不等于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

答:(1)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指在交换方面,任何一对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对任何使用这两种商品的个人来说都相等,即,此时该社会达到了产品分配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从而实现了交换的效率。当然,此时也就实现了交换的一般均衡。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指对于有多个个人、多种商品、多种生产要素的经济,达到均衡时,要求在生产方面,任何一对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用这两种投入要素生产的所有商品的生产中都相等,即,此时该社会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从而实现了生产的效率。

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指将生产契约曲线转换到以商品为坐标量的平面直角图上便可得到转换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如技术、要素供给等)不变情况下,生产产品X与Y所能达到的最大产量的组合,曲线上的每一点必会满足。

(2)交换的最优只是说明消费是有效率的;生产的最优只是说明生产是最有效率的。两者简单的并列,只是说明消费和生产分开来看时各自地达到了最优,但并不能说明,当交换和生产综合起来看时,也达到了最优。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是要将交换和生产者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讨论交换和生产的帕雷托最优条件。

6.为什么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可以导致帕累托最优状态?

答: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条件下,如果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满足连续性的假设,那么,当经济系统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必要条件都通过一般均衡的价格比表示出来,从而使得这些条件得到满足。可见,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一般说来,消费者总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总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样市场的完全竞争结构必然能够实现帕累托最适度状态所需具备的三个条件。

(1)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每种商品的价格对所有消费者来说都是相同的,既定不变的。而消费者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一定会使其消费的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比率。既然相同商品的价格对所有消费者都是等同的,那么每一消费者购买并消费的任何两种商品的数目必使其边际替代率等于全体消费者所面对的共同的价格比率。因此,就所有消费者来说,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必定相同。

(2)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任一生产要素的价格对任一产品的生产者都是相同的,既定不变的。而生产者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一定会使其使用的任何一组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它们的价格比率。既然相同要素的价格对所有产品的生产者都是等同的,那么每一生产者购买并使用的任何两种要素的数量必使其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全体生产者所面对的共同的价格比率。因此,对所有产品的生产来说,任何一组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必定相同。

(3)任何两种产品生产的边际转换率即为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成本之比。每一消费者对于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比率。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任何产品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因此,对任何两种产品来说,其生产的边际转换率必等于任何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综上所述,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帕累托最优的三个必要条件都可以得到满足。换言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作用下,整个经济可以全面达到帕累托的最优状态,这样的经济必定是最优效率的经济。

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分析是西方经济学论证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用帕累托标准验证了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但是,完全竞争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表明的含义仍然受到严格的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的,而在现实经济中,任何一个条件遭到破坏都将引起帕累托效率的损失。所以说,有关完全竞争市场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证明只具有数学意义。

7. 生产可能性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为什么向右上方凸出?

答: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最好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的组合。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当这些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时,增加一定量的一种产品的生产,就必须放弃一定量的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整个社会生产的选择过程形成了一系列的产品间的不同产量组合,所有这些不同产量的组合就构成了社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假设一个社会把其全部资源用于A和B两种产品的生产。那么生产可能性边界可用图10-3表示。

图10-3  生产可能性边界

它表示,一个社会在资源一定、技术一定的情况下所可能生产的A产品和B产品的各种不同产量的组合。位于曲线右边的点(如C点)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而曲线左边的点(如D点)可以成立,但没有利用或没有有效利用全部可供利用的资源。而位于曲线上的点(如E点)则表示全部资源都得到了利用而又可以接受的组合。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条曲线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它向右下方倾斜;第二,它向右上方凸出。这条曲线向下倾斜是因为当全部资源都被利用时,要获得更多一些的一种产品,就必须以牺牲其他的产品为代价。在最优产出组合中,两种最优产出的变化方向是相反的:一种产出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另一种产出的减少。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边界以外无法达到的组合意味着资源的有限性;边界线上各种组合的存在意味着选择的必要;边界向下倾斜意味着机会成本。而它向右上方凸出则是因为边际转换率递增。边际转换率递增的原因在于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即当用减少一种产品产量的方法来增加另一种产品产量的时候,为了使另一种产品的产量增加值相同而减少的第一种产品的数量是递增的。

8.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指阿罗分析市场一般均衡时得出的一个定理。其结论为:试图找出一套规则(或程序),以从一定的社会状况下的个人选择顺序中推导出符合某种理性条件的社会选择顺序,一般是办不到的。阿罗不可能定理包含两项重要假设:每个人的偏好是可以排列的;每个人的偏好次序是传递的。

根据这两项假设,阿罗指出,要建立一种社会福利函数必定要违反他规定的下列五项条件的一项或若干项,否则社会福利函数就无法建立。其五项规定或条件为:

(1)自由三元组条件:在所有选择方案中,至少有三个方案,对之允许有任何逻辑上可能的个人选择顺序。

(2)社会选择正相关于个人价值条件:如果某一选择方案在所有人的选择顺序中地位上升或保持不变,且没有其他变化发生,则在社会选择顺序中,这一方案的地位上升,或至少不下降。

(3)不相关的选择方案具有性条件:第一,任何两个选择方案的社会选择顺序仅仅依赖个人对这两个方案的选择顺序,与个人在其他不相关的备选对象上的选择顺序无关;第二,任何两个选择对象之间的社会偏好顺序仅仅依赖于个人相应的选择顺序,而与偏好强度等因素无关。

(4)公民主权条件:社会选择顺序毕竟不是强迫的。

(5)非条件:选择规则不能是的,即不存在这种情况:一个人的选择顺序就是社会的选择顺序,所有其他人的选择是无足轻重的。

阿罗证明了不存在一个选择规则或选择程序能够同时满足上面两个假设和五个条件,这表明由个人选择合乎逻辑地转化为社会选择的过程包含巨大的困难。根据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在非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根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同时,它还意味着不能从不同个人的偏好中合理地形成所谓的社会偏好。换句话说,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函数并不存在,这表明,西方经济学没有能彻底的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9.如果对于生产者甲来说,以要素L替代要素K的边际替代率等于3;对于生产者乙来说,以要素L替代要素K的边际替代率等于2,那么有可能发生什么情况?

答:第一,当两个生产的边际替代率不相等时,产品的生产未达到帕累托最优。于是,他们会进行自愿的和互利的交易。

第二,生产者甲的边际替代率等于3,生产者乙的边际替代率等于2。这意味着甲愿意放弃不多于3单位的K来交换1单位的L。因此,甲若能用3单位以下的K交换到1单位L就增加了自己的福利;另一方面,乙愿意放弃1单位的L来交换不少于2单位的K。因此,乙若能用1单位的L交换到2单位以上的K就增进了自己的福利。由此可见,如果生产者甲用2.5单位的K交换1单位L,而生产者乙用1单位L交换2.5单位K,则两个人的福利都得到了提高。这是一种可能的交易。

通过不断交换,逐渐使要素L替代要素K的边际替代率对于二者来说相等,即MRSLKA=MRSLKB。这样,甲乙两生产者的福利均有所增加,而不损害任何他人的福利。

10.假定整个经济原来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如果现在由于某种原因使商品X的市场供给增加,试考察:

(1)在X商品市场中.其替代品市场和互补品市场会有什么变化?

(2)在生产要素市场上会有什么变化?

(3)收入的分配会有什么变化?

答:(1)如果X商品的供给增加,按局部均衡分析,其价格将下降,供给量将增加。由于实际生活中,各个部门、各个市场、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X商品市场的变化会对经济的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按一般均衡分析,X商品的价格将下降,会提高对其互补品的需求,降低对其替代品的需求。这样,互补品的价格和供给量将上升,替代品的价格和数量将下降(假定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2)在商品市场上的上述变化也会影响到生产要素市场,因为它导致了对生产X商品和其互补品的生产要素的需求增加,因此又引起了生产商品X和其互补品的要素价格和数量的上升。它同时又导致商品X的替代品的需求下降,因此又引起生产商品X的替代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下降。这些变化被替代生产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化所削弱。

(3)由于(2)中所述的变化,不同生产要素的收入及收入的分配也发生变化。商品X及其互补品的投入要素的所有者因对其要素需求的增加,其收入便随要素价格的上升而增加。商品X的替代品的投入要素的所有者因对其要素需求的减少,其收入便随着要素的价格下降而减少。这些变化转而又或多或少地影响包括商品X在内的所有最终商品的需求。这样,所有生产要素的派生需求都受到影响。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所有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又同时重新稳定,整个经济又一次进入全面均衡状态。

10.3  考研真题与难题详解

一、概念题

1. 帕累托最优状态(北师大2001研;华中科技2005研;北理2006研;南航2006研;上海交大2006研)

答:帕累托最优状态也称为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适度、帕累托最佳状态或帕累托最优原则等,指当社会中的一些人的境况变好就必定要使另一些人的境况变坏时,该社会所处的一种理想状态。该理论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因此得名。帕累托指出,在社会既定的收入分配条件下,如果对收入分配状况的某种改变使每个人的福利同时增加,则这种改变使社会福利状况改善;如果这种改变让每个人的福利都减少了,或者一部分人福利增加而另一部分人福利减少,则这种改变没有使社会福利状况改善。帕累托认为,最优状态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对该状态的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而又不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减少,这种状态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包括三个条件:①交换的最优状态:人们持有的既定收入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些商品的价格比率;②生产的最优状态:厂商在进行生产时,所有生产要素中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③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最优状态:所有产品中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产品在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如果所有的市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均是完全竞争的,则市场机制的最终作用将会使生产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在帕累托最优这种理想的状态下,有限的生产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配置,产量最高,产品的分配也使社会成员的总体福利最大。

2. 契约曲线(contract curve)(北京交大2003研;南京大学2006研;厦门大学2006研)

答:契约曲线又称效率线。契约曲线可分为消费者的契约曲线和生产者的契约曲线。消费者契约曲线指的是,在埃奇沃斯盒形图中,不同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切点的轨迹。在此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满足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即任意两个消费者对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两个消费者按此交换都在既定初始条件下获得最大满足。相应的,契约曲线的轨迹是帕累托最优轨迹。生产者契约曲线,是指在埃奇沃斯盒形图中,不同生产者的等产量线切点的轨迹。在此曲线上,任何一点都满足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即,按此点生产都是最有效率的生产。相应的,契约曲线上的轨迹是帕累托最优轨迹。

3.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中国地质大学2005研)

答: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指阿罗分析市场一般均衡时得出的一个定理。其结论为:试图找出一套规则(或程序),以从一定的社会状况下的个人选择顺序中推导出符合某种理性条件的社会选择顺序,一般是办不到的。阿罗不可能定理包含两项重要假设:每个人的偏好是可以排列的;每个人的偏好次序是传递的。

根据这两项假设,阿罗指出,要建立一种社会福利函数必定要违反他规定的下列五项条件的一项或若干项,否则社会福利函数就无法建立。其五项规定或条件为:①自由三元组条件:在所有选择方案中,至少有三个方案,对之允许有任何逻辑上可能的个人选择顺序。②社会选择正相关于个人价值条件:如果某一选择方案在所有人的选择顺序中地位上升或保持不变,且没有其他变化发生,则在社会选择顺序中,这一方案的地位上升,或至少不下降。③不相关的选择方案具有性条件:第一,任何两个选择方案的社会选择顺序仅仅依赖个人对这两个方案的选择顺序,与个人在其他不相关的备选对象上的选择顺序无关;第二,任何两个选择对象之间的社会偏好顺序仅仅依赖于个人相应的选择顺序,而与偏好强度等因素无关。④公民主权条件:社会选择顺序毕竟不是强迫的。⑤非条件:选择规则不能是的,即不存在这种情况:一个人的选择顺序就是社会的选择顺序,所有其他人的选择是无足轻重的。

阿罗证明了不存在一个选择规则或选择程序能够同时满足上面两个假设和五个条件,这表明由个人选择合乎逻辑地转化为社会选择的过程包含巨大的困难。

二、简答题

1. 什么叫一般均衡?一般均衡的实现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一般均衡分析的核心结论是什么? (北航2005研)

答:(1)一般均衡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一般均衡分析从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角度出发,考察每一种产品和每一个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和相应的均衡价格以及均衡供销量应有的量值。根据一般均衡分析,某种商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供给和需求状况,而且还受到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因此,某种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均衡,只有在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都同时达到均衡时,才能实现。

(2)一般均衡的实现的基本条件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当买卖双方都是价格的接受者时,经济中出现一组价格(包括所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能使所有的消费者和生产者接受。这种状况需满足以下条件:①完全竞争的市场;②资源具有稀缺性;③每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达到效用最大化;④每个厂家在其生产函数决定的投入—产出组合下达到利润最大化;⑤所有市场出清,即各自供求相等;⑥每个厂家的经济利润为零。

(3)一般均衡分析的核心结论

一般均衡分析的核心结论即一般均衡的存在性问题。

瓦尔拉斯最先认识到一般均衡问题的重要性,并证明了一般均衡的存在。瓦尔拉斯在其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理论体系中提出瓦尔拉斯定律,即: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中,在任何价格水平下,市场上对所有商品超额需求的总和为零。由该定律可以推出,经济体系中存在几个商品市场,若其中n-1个商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那么,第n个市场也必然是均衡的。据此,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断言,基于局部均衡分析的一般均衡价格存在。

事实上,瓦尔拉斯关于一般均衡存在性的证明逻辑是错误的。但是,后来的西方经济学家利用集合论、拓扑学等数学方法,在相当严格的假定条件下证明:一般均衡体系存在均衡解,而且,这种均衡可以处于稳定状态,并同时满足经济效率的要求。一般均衡体系只有在极其严峻的假设条件下才存在均衡解,这些假设条件有:任何厂商都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每一种商品的生产至少必须使用一种原始生产要素;任何消费者所提供的原始生产要素都不得大于它的初始存量;每个消费者都可以提供所有的原始生产要素;每个消费者的序数效用函数都是连续的;消费者的欲望是无限的;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等等。总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全部得到满足时,一般均衡体系就有均衡解存在。而且均衡可以处于稳定的状态,以及均衡同时是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的。

三、计算题

1. 假定小王(A )和小李(B )的效用函数分别为:

(1)请针对两人分别写出x对y的边际替代率公式。

(2)如果交易通过价格体系来实施,请写出均衡时的(可行的)价格比率。

(3)假定共有100单位的x和200单位的y。最初,小王有25单位的x和75单位的y,而小李75单位的x和125单位的y。请说明经过市场交易后,均衡时两人分别拥有的两种商品的数量。

(4)画出这种情形的埃奇沃斯框图(Edgeworth Box)。标出初始禀赋配置和所有的帕累托最优配置。(2006研)

解:(1)小王(A)的x对y的边际替代率公式为: 

小李(B)的x对y的边际替代率公式为: 

(2)如果交易通过价格体系来实施,均衡时的(可行的)价格比率必须满足条件:

所以均衡时的价格比为:。

(3)小王的初始禀赋配置为:=(25,75),小李的初始禀赋配置为:=(75,125)。假设经过市场交易后,均衡时两人拥有的商品的数量组合分别为:,。

均衡时,+===(100,200)

即:,                               ①

由(1)可得,均衡时,=1,所以            ②

同时,小王和小李必须满足各自的预算约束:

                                      ③

                                       ④

由(2)得,所以③、④两式可化简为:

                                 ⑤

                                ⑥

综合①、②、⑤、⑥四式可得均衡时两人分别拥有的商品数量为:

=(50,50),=(50,150)

(4)这种情形的埃奇沃斯框图如图10-4所示。初始禀赋配置为w,所有的帕累托最优配置为契约线上的EF段。

图10-4  埃奇沃斯框图和帕累托最优配置

四、论述题

1. 简述社会福利函数的基本内容。(厦门大学2003研)

答:社会福利函数是社会所有个人的效用水平的函数,在两个人的社会中,社会福利函数可以表示为:W=(UA,UB)。式中W表示社会福利,UA、UB表示两个人的效用水平指标。

上式表明社会福利取决于UA、UB的大小,利用该关系可以得到社会无差异曲线,如图10-5所示,该图横轴和纵轴分别代表UA、UB,和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一样,社会无差异曲线也具有无限个,他们表示社会福利水平的高低。

图10-5  社会福利函数

在图中,有三条社会无差异曲线:W1、W2、W3,这种曲线不计算社会福利的大小,但能比较社会福利的高低,位置越高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代表的社会福利越大。是总效用可能曲线,它类似于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收入约束线。同样的道理,最大的社会福利只会出现在总效用可能线和社会无差异线W2的切点上,这一点叫做“条件下的最大满足点”。这是能导致最大社会福利的生产、交换和分配的惟一一点。之所以叫做条件下的最大满足点,是因为最大社会福利并不允许为任何可能值,而要受到既定的生产资源、生产技术条件等的,曲线和W1相交于A点和点,这些点所代表的社会福利都低于W2,而和W3没有交点,说明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达到W3的社会福利水平。

社会福利函数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提出的。阿罗认为,社会福利函数必须具有人们可以普遍接受的性质,而这样的福利函数在逻辑上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他指出,一个能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社会福利函数必须具备如下性质:①与个人的偏好一样,社会的偏好必须能够用无差异曲线或直接用偏好来排定其顺序,而且排列的原则是始终一致的。②如果情况A是社会偏好的,而B不是,或者说社会把对A的偏好排在B之上,当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将其个人对B的偏好排在比A更高的位置时,社会必须仍保持对A的偏好胜于B的判断。③假设某一个人对A的偏好胜于B,对B的偏好胜于C,而且A又是社会的最大偏好。如果这个人改变了其偏好排列,认为A胜于C,C胜于B,那么,不管社会对C和B的偏好是否变化,A仍旧是社会的最大偏好。④对任意两种情况A和B,如果所有个人对A的偏好都胜于B,那么,社会对B的偏好就不可能胜于A。⑤社会对A的偏好胜于B,不能只是因为有一个人对A的偏好胜于B。但阿罗又认为,不可能有任何一个社会在同时满足上述五个性质的情况下排出各种情况的顺序。即这样的社会福利函数是不存在的。

文档

第10章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第10章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10.1复习笔记一、一般均衡1.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1)局部均衡,是指假定其他市场的供求为给定不变的情况下,单一市场达到的均衡状态。该市场的变动不影响其他市场,其他市场也不影响该市场。这种把单个市场孤立起来进行研究的方法,称为局部均衡分析法。局部均衡分析假设一个市场的活动与另一个市场的活动是相互的。(2)一般均衡,是指所有市场在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同时达到的状态。相应地,把所有市场放在一起同时研究所有市场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决定的方法,称为一般均衡分析法。一般均衡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