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记住血型的概念;
2.知道 ABO 血型和 Rh 血型的分型;
3.理解Rh血型的特点临床意义;
4.说出输血原则;
5.学会 ABO 血型的鉴定。
◆能力目标
1.分析推理能力:能够运用凝集反应的结果判定血型;
2.表达能力:在教师的设疑、互动、提问、讨论中提升表达能力;
3.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协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素质目标
1.培养批判性科学思维,探索求真、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2.培养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激发学生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3.树立积极参加无偿献血观念,奉献自己的爱心,挽救他人的生命;
4.培养“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
二、课程思政
(一)融入知识点
教学重点:ABO血型系统的分型。
确定依据:通过学习ABO血型系统的分型,明确ABO血型的抗原和抗体的分布,就能进一步理解红细胞凝集反应和血型鉴定的原理、Rh 血 型的临床意义以及输血的原则。
突出重点的策略:1.首先介绍人类输血史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引出血型对于输血成功与否的重要性;2.通过图片、表格讲解ABO血型系统的分型以及抗原、抗体的分布情况,解释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和溶血的原因;3.及时检测学生掌握程度,在后续知识点的学习以及实验课上进一步巩固。
教学难点:Rh血型系统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确定依据:Rh血型相比 ABO 血型,学生是比较陌生的,而且需要对之前所学的ABO血型的特点、红细胞凝集反应和溶血充分的理解,并能够比较两者的不同。
破解难点的策略:1.在学习Rh血型的特点时,要和ABO血型的特点进行对比;2.在学习Rh血型的临床意义时,举出具体案例,通过流程图 逐步揭开答案,帮助学生理解;3.加强和学生的互动,随时根据学生的反应把握讲解进度,课后通过习题强化。
(二)融入方式
本节课是通过学习通平台开展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
1.课前—预习:教师发布本节课的任务清单和相关的教学资源,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全文。帮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预习以及了解我国献血制度。
2.课中—实施:教师通过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演示法、对比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密切与临床相联系,不断设疑、互动,以学生为主导学习新知,逐
步揭开问题的答案。
3.课后—巩固:发布课后小测检测学习效果;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参与话题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无偿献血”的宣传海报。
教学手段:1.智慧树网和学习通平台:开展课前预习和课后延伸;2.多媒体教学结合板书。
(三)思政元素
体验感、代入感、分析推理能力、探索求真、大爱无疆、救死扶伤、批判性思维、敬佑生命、严谨认真、甘于奉献、职业责任感、获得感、社会责任感、不断创新、开拓创新、职业使命感、表达能力、责任感、不断探索、互帮互助、同舟共济、科学精神、职业素养、参与感、提高学习兴趣、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参与度
三、教学引入
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是护理专业在大一下学期开设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是连接药理学、病理学、临床各学科的重要桥梁学科。总学时60学时(理论50学时,实验10学时),理论和实践并重,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护理岗位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展开
(一)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
环节1:导课
时间:10min
设计思路
1.通过新闻事件,引起学生关注和思考,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职业素养的缺失,会对自己、对患者造成很大的危害,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树立患者至上的观念,做好生命的守护者。
2.通过讲输血历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批判性科学思维,探索求真、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3.通过讲白求恩的事迹使学生感受“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
教师活动
1.视频导课:播放一起发生在三甲医院输错血型的新闻视频资料。
2.讲人类输血历史。
3.讲人物故事。
学生活动及期待效果
1.学生观看视频,通过新闻事件感受到,从事护士职业,必须要严谨认真,具有高度责任感,遵守各项操作流程。
2.听历史故事,感受科学精神的浸润。
3.听人物故事,学习医者精神。
环节2:课堂实施
【内容1】:ABO血型系统
时间:10min
设计思路
1.观看课件上图片和表格,通过教师讲授,让学生掌握ABO血型的分型及依据,并知道红细胞膜上抗原和血清中抗体的分布。
2.通过学习红细胞凝集反应和溶血,让学生认识到:血型鉴定是安全输血的前提。
3.通过展示血型鉴定过程,让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4.通过提问,检测学生关于血型鉴定的掌握程度。
教师活动
1.给出血型的概念。
2.讲解ABO血型的分型、分型依据以及各血型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3.提出问题:如果两个人血型不相容,输血后会发生什么呢?讲解凝集反应及溶血。
4.讲解血型鉴定的原理以及两种方法。
5.展示4个人的血型鉴定结果,教师提问。
学生活动及期待效果
1.聆听教师的讲解,观看图片和表格,并认真思考教师的问题。
2.理解红细胞凝集反应和溶血的原因。
3.观看教师的演示,结合图片和教师讲解,学会血型鉴定的方法。
4.认真观看血型鉴定的结果,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内容2】:Rh血型系统
时间:10min
设计思路
1.通过设疑,引导学生思考,引出Rh血型系统。
2.以科学精神为主线,根据不同的时间节点,贯穿整节课,继续感悟不断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3.在学习Rh血型的特点时,要和ABO血型对比学习,比较二者的不同,同时进一步巩固之前所学。
4.在讲解Rh血型的临床意义时,举出具体案例,通过流程图的方式逐步给出结果和意义,加深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5.Rh阴性属于稀有血型,引申到各地组织Rh阴性献血者联谊会,保证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培养学生同舟共济、互帮互助的高尚品质。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为什么临床上有时只检测ABO血型并不能保证输血绝对安全呢?
2.介绍Rh血型系统的发现过程。
3.介绍Rh血型的分型与分布情况。
4.讲解Rh血型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学生活动及期待效果
1.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人体中会不会有其他的血型系统。
2.聆听Rh血型的发现过程,感受科学的持续探索。
3.看流程图逐步分析思考Rh阴性血输血的临床意义。
【内容3】:输血原则
时间:10min
设计思路
1.通过流程图,结合之前所学凝集反应的知识,讲解交叉配血试验的过程和临床指导意义。
2.给出一个场景并提出问题,通过试验分析给出科学结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质疑精神。
3.在讲解成分输血时,融入我国无偿献血制度,并展示自己的献血证,述说献血经历和感受,对学生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鼓励学生能积极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奉献自己的爱心,挽救他人的生命。
教师活动
1.介绍输血原则:首选同型输血、交叉配血试验、慎输异型血。
2.提出问题:O型血是万能输血者,是不是科学的?通过试验分析得出答案。
3.介绍交叉配血的方法和对输血的指导意义。
4.介绍成分输血及无偿献血制度,并展示自己的献血证,述说献血的经历和感受。
学生活动及期待效果
1.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观看试验过程,分析出科学答案。
2.再次了解我国献血制度,听教师讲献血经历和感受,观看学校献血志愿活动的照片,增强代入感,树立积极参与无偿献血的观念。
五、教学总结
小结时间:3min
设计思路:首尾呼应,形成闭环,课程最后再一次强化职业素养的教育,使学生内心的感触进一步升华,并引起学生课后的思考。
教师活动
1.教师总结本节课知识目标;
2.强调输血无小事、责任大于天。
学生活动及期待效果
1.聆听教师的总结;
2.引起内心情感的共鸣,提升职业素养。
六、目标达成检测
环节: 课后作业
时间:2min
设计思路
1.通过学习通平台布置课后作业,检测知识目标是否达成;
2.通过话题讨论引导学生对本节所学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将知识进一步拓展;
3.布置小组作业,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同时使课程思政教育进一步内化和升华。
教师活动
1.发布课后作业;
2.查看学生习题的完成以及参与讨论的情况;
3.查看并点评学生作品,收集优秀作品在学校展出宣传。
学生活动及期待效果
1.完成课后小测;
2.查阅相关资料参与话题讨论;
3.完成“无偿献血”海报并上传至平台。
七、教学反思
1.由于学生课前的充分预习,因此在课堂上对于知识接受更快,能积极思考教师的问题并和教师互动,通过答题反馈可见学生对于重点和难点知识掌握情况较好。
2.导课部分,通过引入临床护士输错血型的反面案例,能够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起学生对护士职业素养的思考。
3.本节课思政元素多元化,并和临床联系紧密,将知识点更加生动地讲授给学生,学生普遍反映这节课生动有趣,能够引起共鸣。
4.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不足,缺乏思考,考虑在后面的教学中逐步丰富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参与感和获得感。
5.缺乏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在以后的教学考核中,考虑通过设置包含课程思政客观题等方式加强改进。
6.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的“无偿献血”海报作品,制作的质量参差不齐,关于制作的形式和要求会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