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面上看起来,从先秦到今天,姓的数量大大增多了,但这其中有很多姓已经悄悄地不见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首先,因为战祸或其他祸端,一些姓要么人口锐减、姓氏消失,要么直接改作他姓、免受牵连。周王朝大大小小的封国不计其数,仅见于史籍记载的就有170余个,到了战国时期仅剩下了七雄,160余个有名有姓的封国王族就失国、失姓了。到了战国晚期,许多先秦古姓如“秃”、“儇”,已经不知道消失在哪里了。司马迁遭受宫刑后,他的儿子们有的在“马”字前加了两点水,有的在“司”字的左边加了一竖,改成了冯姓或同姓,都与“司马”家族划清了界限。时期大量的满族人改为汉姓,单单“爱新觉罗”就改成了“金”、“王”、“罗”、“艾”、“皇”等姓。现在,我们身边的满族人还用满族姓氏的已经凤毛麟角了。
其次,由于某些姓本身的含义并
不好,在使用中也逐渐被抛弃了。当
初庶族获取姓氏的方式十分随意,千
奇百怪的姓都出现了,像“陶”“屠”一
类以职业作为姓氏的都很正常,但像
“马矢(屎)”一类十分不雅的姓氏不禁
让跌眼镜。这样的姓氏自然难以
长久流传,西汉末年的大司徒马宫本
姓就是“马矢”,基本相当于现在国务
院总理的大司徒怎么能姓这么不堪的
一个姓呢,于是,马宫就省去一字改为
姓“马”了。我们现在的姓氏统计中像
“死”“难”一类的姓的人口都只在千人
左右,还呈递减趋势,也许再过上三五
十年,这类姓氏也就没有了。
再次,帝王的意志有时也会让某
一个姓消失。比如雍正皇帝认为“丘”
姓是对孔圣人的不敬,就勒令天下
“丘”姓改为“邱”。至于某一个小的家
族因为帝王赏赐而放弃旧姓的情况就
更为普遍了。
此外,少数民族也常常为了快速
融入汉族文化而抛弃原本的族姓,改
用汉姓。像北魏皇室从“拓跋”改为了
“元”。辽代的后族看起来都姓“萧”,
其实是不同的契丹部族改为了同一个
汉姓,他们原本的姓氏有“乙室”“拔
里”等等。明清以来,随着《百家姓》的
普及,更是有很多弱势的小姓为求方
便或攀亲戚,就合并到大姓当中去
了。我们常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而实际上,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些
姓氏已经或即将沉沦于历史长河中
了。
迄今为止我国史籍中可查的姓要
超过两万个,而目前仍在通用的约
3000个。虽然姓氏的增减变化一直
都在进行,但姓氏中蕴含的家族认同
始终焕发着强大的力量。一部《芈月
传》让我们了解了一个现今已十分稀
少的古姓,而更多尘封在姓氏中的历
史掌故正等待着大家去探索,若有可
能,不妨回家找找家谱,也追溯一下自
己姓氏的来历吧!
(据《北京青年报》)
历史上那些
热播的《芈月传》激起了大家
对先秦古姓的兴趣,这个怪怪的字要
怎么读?又是什么意思?先秦古姓
还有其他我们不熟悉的吗?看起来
简单的姓氏,却引出了这么多疑问。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姓氏”
的发生、发展,看看那些曾经出现又默
默消失的“姓氏”。
早在混沌初开的传说时代,“姓氏”就已经产生了,文献可考的先秦古姓主要包括黄帝之子十二姓、祝融八姓等,大概有30个,其中既有我们比较熟悉的姬、姜、子、嬴,也有看起来十分陌生的字,就像我们刚刚认识的楚国国姓“芈”,还有僖、姞、儇、隗等。虽然数量只有30来个,但先秦古姓中却生僻字扎堆,要是多拍几部先秦时期的电视剧,大家的生僻字库容量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
大家肯定都注意到了,先秦古姓这么少,这得有多少人同名呀,当
时人的名又以单字为主,会不会叫
声“芈月”半条街的人都回头呢?在
这里我要告诉您,您多虑了。这一
方面是由于先秦时期能拥有姓的多
是贵族,庶民很少有姓;另一方面则
是由于古人名字中还有一个叫“氏”
的东西。
如今,“姓氏”表达的是同样的意
思,但“三代之上,姓、氏有别”,春秋
战国以前,姓和氏可是分开的两码事
儿。《左传》中的一段话是对姓、氏差
异最经典的解释:“天子建德,因生以
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简单来说就
是贵族生下来就有了姓,但只有有了
封地才会有自己的氏。所以,只有嫡
长子继承王位、继承姓,而其他儿子
会以自己的封地为氏,可以说“氏”是
“姓”的分支。就像《芈月传》中出现
的文学巨匠屈原,他的先祖是楚武王
的儿子瑕食,瑕食的采邑在屈,后人
就以屈为氏。所以屈原也是“楚之同
姓”,和楚怀王同为“芈”姓,其姓名完
整来说是芈姓,屈氏,名平,字原。
为什么古人要有这么复杂的“姓”“氏”两层结构呢?因为二者的功能是不同的,姓用于“别婚姻”,氏用于“别贵贱”。“别婚姻”也就是说“同姓不婚”,这“同姓不婚”的原因,除了优生学的解释,更为重要的就是通过婚姻可以结为亲属关系。我们的古人总是天真地认为只要是亲戚,就一定会相互扶持,“同姓同德”已经不需要通过婚姻关系加以巩固,而“异姓异德”要通过婚姻来结成联盟。但随着世代的更迭,同姓诸国间的亲缘关系越发淡漠,这些所谓“同姓不婚”“同姓相亲”的原则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破坏了。鲁昭公娶同为姬姓的吴国女子时尚要避讳“同姓不婚”的原则,遮遮掩掩地把她
的名字改作“吴孟子”。到了晋文公公
然攻打同为姬姓的卫国、曹国时,已经
完全不念同姓之情了。
与同姓之间亲属关系的淡漠相
反,同一氏的人往往能准确地说出先
祖的世系,真正做到相互扶持。外人
看到他们也能知道哪个是大儿子家的
后人,哪个是小儿子家的后人,也就是
所谓的“别贵贱”了。对于某一家族来
说,姓族是虚体,而宗族是实体,“氏”
才是重要的。可能正是由于“姓”“氏”
两层结构过于复杂,而“姓”原本应有
的功能被一次又一次地践踏,所以从
春秋晚期开始,“姓”和“氏”之间的界
限逐渐模糊,二者趋于合一。
春秋晚期开始,姓氏制度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就是前面所说的
“姓氏合一”,另一方面则是全民化普
及。前面说到,原本姓氏都是只有贵
族才有,庶族只有名而没有姓。但到
了动荡不安的春秋、战国时期,原本有
姓氏的贵族可能已经沦落为了平民,
而原本的庶族可能通过经商、做门客
等方式提高了社会地位,也在积极为
自己加姓。这样一来,姓的数量一下
子增多了,在类似《三字经》的汉代启
蒙读物《急就篇》中就已经能看到单姓
127个、复姓3个,
比先秦时期30个左
右的姓已经翻了好几番。
因战祸、含义不雅等原因,一些姓逐渐消失
姓用于“别婚姻”,氏用于“别贵贱”
孔子是传统中国士人的共同精神偶像,一直被模仿,无人敢超越,也无人能超越。那么作为偶像的孔子,其本人有偶像吗?如果答案肯定,这人又是谁?
任何一个对时代对历史做出过贡献的人,都具有承前启后性,既基于前人的功业,又为后世提供基础,做出铺垫。换句话说,再辉煌的历史,也有本源;再荣耀的当下,终会被未来踩在脚下,正如屠呦呦在诺奖颁奖仪式上引用的那句话:“凡是过去,皆为序曲。”
孔子之所以是孔子,若论首因,倒不在于他的“启后”性,而在于他的“承前”性。都说他是“集大成”,“集大成”就来自于承继前人的优秀成果。但这也不是笼统地继承所有前人,他主要继承的,是一个人的思想和志业。此人便是周公姬旦,周公也是孔子一生的偶像、“梦中人”。孔子年轻时常梦到周公,晚年还因梦不到他而沮丧失落:“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周公乃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辅佐了三代君王。如果说周朝江山的开拓者是文武二王,那么周公就是周朝基业的奠定者。周公甚至比文武二王还要完美,如汉初政论家贾谊所论:“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周武王去世后,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任摄政,他平定叛乱、分邦建国、制礼作乐、敬天保民,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把天下带上平稳发展的快车道。
周公受封在鲁国,他派长子伯禽赴鲁国就任,伯禽效法老爸,也把自己的封国打造成了天下的“首善之区”。这也是今天山东省依然有“礼仪之邦”之称的历史渊源。孔子生在鲁国,自然受周公思想的影响。普遍来说,我们一生中的第一个偶像,往往都是身边之人或者和自己有缘的人。或许周公就是这样走进幼年孔子的精神家园的。只是周公的确是跨越时空的伟人,后来随着孔子年岁的增长,他依然膜拜周公便是自然而然了。
儒学最重要的两大理念是“仁”和“礼”。其中,“礼”的发明权归周公,“仁”的发明权才归孔子。周公承其前代经验和教训,最终以“礼”而雄冠儒林,故而周公实为儒学史上首位集大成者、圣人和伟人。难怪清代史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有言曰:“周公集群圣之大成,孔子学而尽周公之道。”
大概由于周公兼具政治和文化两大领域的历史性奇伟功业,而孔子的业绩还主要集中在文化领域,且“仁”“礼”并举,周公反倒不如孔子那么“纯粹”,那么“全面”,所以索性就以“太上偶像”的身份,而退居儒门偶像体系的“二线”去了。(据腾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