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设计资料
某二层框架结构,柱网布置见附图1。底层层高,二层层高,基础顶面到室内距离,框架柱截面尺寸为,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环境类别为一类。 面层做法:按江苏省标准图集苏 采用水磨石楼面(厚水磨石面层,水泥砂浆打底,荷载标准值取);该楼盖无其它特殊要求。设计时按双向板楼盖设计。
顶棚处理:厚混合砂浆抹灰,荷载标准值取。
活载取值:
材料选用:混凝土;梁内纵向受力钢筋采用,其余钢筋均采用。(,)
二、设计计算内容
1 确定结构平面布置图
2 板的设计(3.865标高楼板,弹性方法)
(1) 板的内力计算
(2) 强度计算
(3) 绘制配筋图
3. 次梁设计(3.865标高次梁,弹性方法)
(1) 内力计算
(2) 强度计算
(3) 绘制配筋图
4. 主梁设计 (3.865标高③轴主梁,弹性方法)
(1) 内力计算
(2) 强度计算
(3) 选配钢筋、绘制材料抵抗弯矩图及配筋图
三、设计过程
1. 结构平面布置图(见图1)
2. 楼板计算
(1)尺寸估算
① 由于主梁两端均与柱刚接,按弹性理论设计。主梁计算长度
查表,主梁,取;
宽度,取;
图1 楼盖结构平面布置图
② 由于次梁两端均与主梁整浇,按弹性理论设计。次梁中间跨计算长度;次梁边跨计算长度。
查表,次梁,取。
宽度,取。
③ 由于楼板两端均与主梁整浇,按弹性理论设计。计算跨度(C、D区隔),(A、B区隔),。各区板的计算跨度见表1。
查表,楼板,考虑到楼面活荷载比较大及其他影响,取。
(2)荷载计算
荷载标准值
面层 水磨石楼面
结构层厚楼板
| 平顶 |
活载标准值
荷载设计值
由可变荷载控制的组合
由永久荷载控制的组合
故荷载设计值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板内力计算时取
3)内力计算
双向板按弹性理论计算内力,在求各区板内最大弯矩时,按恒荷载满布及活荷载棋盘式布置,取荷载:
在作用下,各支座可视为固定,某些区隔板跨内最大正弯矩不在板的中心点处;在作用下,各区格板四周均可视为简支,跨内最大正弯矩则在板的中心点处,计算时可近似取二者之和作为跨内最大正弯矩值。
在求各中间支座最大负弯矩时,按恒荷载及活荷载均满布各区隔板计算,取荷载: 。
计算时,泊松比取,各区板的计算列于表1。
四周与梁整体连接的板区隔,计算所得的弯矩值,根据下列情况予以折减:中间跨的跨中截面及中间支座为;边跨的跨中截面以及从楼板边缘算起的第二支座截面:当时为,当时为时为。为垂直于楼板边缘方向的计算跨度,为沿楼板边缘方向的计算跨度。各区隔折减系数见表2。
(4)配筋计算
各跨中、支座弯矩已求得,即可近似按算出相应的钢筋面积。由于板的配筋率一般较低,故近似取内力臂系数。
截面有效高度的选定:跨中截面,短跨方向,长跨方向;支座截面近似取
。配筋计算见表2。
表1 各区隔板内力计算
| 区隔 | ||||
| 8.1 | 8.1 | 8.213 | 8.213 | |
| 4.5 | 4.5 | 4.5 | 4.5 | |
| 0.556 | 0.556 | 0.5479 | 0.5479 | |
| (0.00584+0.03634/6) ×8.54×4.52+ (0.02138+0.08834/6) ×4.34×4.52=5.23 | 5.23 | (0.00552+0.03856/6) ×8.54×4.52+ (0.02084+0.020/6) ×4.34×4.52=5.21 | 5.21 | |
| (0.03634+0.00584/6) ×8.54×4.52+ (0.08834+0.02138/6) ×4.34×4.52=14.52 | 14.52 | (0.00552+0.03856/6) ×8.54×4.52+ (0.02084+0.020/6) ×4.34×4.52=15.00 | 15.00 | |
| 0.05710×12.88×4.52 =14. | 14. | 0.05710×12.88×4.52 =14. | 14. | |
| 0.08115×12.88×4.52 =21.17 | 21.17 | 0.08146×12.88×4.52 =21.25 | 21.25 |
根据荷载就近向板支承边传递的原则近似确定:从板区隔的四角分角线与平行于长边的中线相交,将每一区隔分为四块,每块小板上的荷载就近传递至支承梁上。因此,除梁自重(均布荷载)和直接作用在梁上的荷载(分布荷载或集中荷载)外,沿区隔板长边方向的支承梁(次梁)上荷载为梯形分布,短边方向的支承梁(主梁)上为三角形分布。
(1)荷载计算(中间梁)
板传来的恒载(梯形)
恒载标准值
活载标准值
次梁自重
粉刷层重
次梁及粉刷
由可变荷载控制的组合
由永久荷载控制的组合
故荷载设计值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
对于边梁,计算方法同中间梁,设计时可以根据中间梁配筋,此方法是偏于安全的。
(2)计算简图
次梁计算简图见图2。
(3)内力计算
次梁按弹性理论计算内力,应该考虑活载的不利布置,板传来的恒载为梯形分布荷载,梁自重为均布荷载,分别按照梯形荷载和均布荷载可以直接查表得相应的系数,从而计算相应的最大最小内力,次梁最大弯矩计算结果见表3,次梁剪力计算结果见表4。
(4)正截面配筋计算
次梁跨中截面按T形截面进行受弯承载力计算。翼缘宽度边跨和跨中均按下面的较小值采用:,,故取。跨中截面按一排钢筋考虑,故取,翼缘厚度,支座截面按两排钢筋考虑,故取。
因,其值均大于跨中弯矩设计值的最大值,故各跨中截面均属于第一类T型截面。支座按矩形截面计算。次梁正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结果见表5。
(5)次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次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见表6。
(6)计算结果及次梁的构造要求,绘次梁配筋图,见大图。
表2 板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 截面 | 原弯矩 | 折减系数 | 折减后 | 计算 | 钢筋选配 | 实配 | |||
跨中 | 区格 | 方向 | |||||||
| 方向 | |||||||||
| 区格 | 方向 | ||||||||
| 方向 | |||||||||
| 区格 | 方向 | ||||||||
| 方向 | |||||||||
| 区格 | 方向 | ||||||||
| 方向 | |||||||||
| 区格 | 方向 | ||||||||
| 方向 | 1.0 | ||||||||
支座 | (方向) | ||||||||
| (方向) | |||||||||
| 边支座 | |||||||||
| 边支座 | |||||||||
| 边支座(方向) | |||||||||
| 边支座(方向) | |||||||||
图2 次梁的计算简图
表3 次梁弯矩计算
| 边 跨 | 支座 | 第中跨 | 支座 | 第中跨 | ||
| 计算跨度 | ||||||
| 均布恒载 | ||||||
| 梯形恒载 | ||||||
| 梯形活载 | ||||||
| 梯形荷载产生的 | ||||||
| 均布恒载产生的 | ||||||
| 总弯矩 | ||||||
表4 次梁剪力计算
| 支座 | 支座左 | 支座右 | 支座右 | 支座右 | |
| 计算跨度 | |||||
| 均布恒载 | |||||
| 梯形恒载 | |||||
| 梯形活载 | |||||
| 梯形荷载产生 | |||||
| 均布恒载产生的 | |||||
| 总剪力 |
| 截面 | 边跨中 | 支座 | 边跨中 | 中间支座 | 边跨中 |
| 或 | |||||
| 选用钢筋 | |||||
| 实际配筋面积 | |||||
| 最小配筋率验算 | |||||
| 截面 | 支座 | 支座左 | 支座右 | 支座左 | 支座右 | |
| ,截面满足要求 | ||||||
| ,按计算配箍 | ||||||
| 选配箍筋() | (双肢箍) | |||||
| 配箍率验算() | ||||||
(1)荷载计算
主梁荷载计算见表7。
(2)计算简图
(3)柱刚度为。梁的刚度为
。
柱线刚度
梁线刚度
边节点,中间点
,查表可知,按等跨简支连续梁计算内力。
主梁的计算简图见图3。
(3)内力计算
查表等跨连续梁内力计算系数表,主梁弯矩计算见表8。
(4)主梁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在正弯矩作用下,主梁跨中截面按T型截面配筋,边跨和中跨的翼缘宽度均按下面的较小值采用:,,故取;跨中截面按双排钢筋考虑,取。
因,其值大于跨中弯矩设计值的最大值,故各跨中截面均属于第一类T型截面。
主梁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由于支座处截面、板、次梁、主梁负筋相互交叠,使主梁的有效高度降低,故取。支座A内边缘及支座B截面弯矩按计算:
主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结果见表10,主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结果见表11。
(5)主梁附加横向钢筋计算
由次梁传给主梁的集中荷载为
配附加箍筋的范围。先选2 C 18吊筋,则所需附加箍筋的截面面积为
取B 10@50双肢箍,则,故次梁两侧各布置三排附加箍筋。
(6)绘制主梁施工图
纵筋锚固长度,对于C 25钢筋,
。
关于支座钢筋的截断,根据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出版的《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规定,梁支座上部纵筋的长度规定如下:第一排非通长筋从柱(梁)边起延伸到位置;第一排非通长筋从柱(梁)边起延伸到位置。的取值规定为:对于端支座,为本跨净跨;对于中间支座,为支座两边较大一跨的净跨值。
本设计净跨均为,第一排通长筋从柱边起延伸长度;第二排通长筋从柱边起延伸长度。
当梁端实际受到部分约束但按简支计算时,应在支座区上部位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积不应小于渠跨中下部受力钢筋计算需要面积的四分之一,且不少于两根;该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此处,为该跨的跨度。故支座上部直接延伸到端支座内。但端支座柱宽,该应延伸至节点对边向下弯折,其包含弯弧段在内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包含弯弧段在内的竖直投影长度应为。故竖直段长。下部纵筋入柱内长度。根据计算结果及主梁计算要求,绘主梁配筋图,见之后附加大图。
图3 主梁计算简图
表7 主梁荷载计算表
| 荷载类别 | 标准值 | 设计值 | |
| 集中荷载 | 恒载G | ||
| 集中荷载 | 恒载Q | ||
| 等效矩形荷载 | 恒载ge | ||
| 等效矩形荷载 | 活载qe | ||
| 主梁自重及粉刷 | 恒载gG | ||
| 边跨中 | 支座 | 中间跨中 | |
| 计算跨度 | |||
| 均布荷载产生的 | |||
| 集中荷载产生的 | |||
| 总弯矩 |
| 边跨中 | 支座 | 中间跨中 | |
| 计算跨度 | |||
| 均布荷载产生的 | |||
| 集中荷载产生的 | |||
| 总剪力 |
| 截面 | 边跨中 | 支座 | 边跨中 |
| 或 | |||
| 选用钢筋 | |||
| 实际配筋面积 | |||
| 最小配筋率验算 | |||
| 截面 | 支座 | 支座左 | 支座右 |
| ,截面满足要求 | |||
| ,按计算配箍 | |||
| 选配箍筋 | (双肢箍) | ||
| 配箍率验算 | |||
1、设计资料
某钢结构工作平台,结构平面布置如图4所示,铺板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平板,焊接于次梁上,次梁与主梁,主梁与柱均为铰接,柱与基础为刚性连接。平台均布恒荷载标准值(包括平台铺板自重)为,活荷载标准值为。钢材采用Q235B,焊条为E43型,手工焊接。平台基础顶面到平台铺板底部高度。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主梁GL2与次梁GL3平接,主梁GL2一端支承于中柱顶中,另一端支承于边柱侧(柱顶与梁顶部平齐),中柱采用格构式、边柱采用实腹式构件;次梁GL3采用型钢梁,主梁GL2采用组合梁。(,)
2、设计计算内容
1. 确定次梁和预制板的布置。(绘制平面布置图)
2. 平台梁的设计(绘制平台梁详图)
(1)次梁GL3的设计
(2)主梁GL2的设计
选择主梁(焊接组合梁)截面(截面可沿长度改变);计算翼缘焊缝;设计加劲肋。
3.平台柱的设计(绘制边柱及中柱详图)
(1)边柱GZ3设计(实腹式:按压弯构件设计)
(2)中柱GZ4设计(格构式:按轴心受压构件设计)
图4 平台结构布置图
4.梁柱连接设计(绘制连接详图)
(1)主梁GL2与边柱GZ3的连接设计
(2)主梁GL2与次梁GL3的连接设计
3、设计过程
1. 次梁GL3的设计
(1)荷载及内力(暂不计次梁自重)
次梁GL3为跨度的两端简支梁。
恒载标准值
活载标准值
总荷载标准值
总荷载设计值:
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故总荷载设计值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次梁内力计算时取
最大弯矩标准值
最大弯矩设计值
最大剪力设计值
(2)试选截面
设次梁自重引起的弯矩为(估计值)。因次梁上铺钢筋混凝土平台板并与之相焊接,故不必计算整体稳定性。截面将由抗弯强度确定,设翼缘厚度大于,取,则需要的抵抗矩为
均布荷载作用下简支梁的挠度条件为
需要的惯性矩为
按需要的和查型钢表,选用热轧普通工字钢,有关参数如下:
,
(3)截面强度验算(计入次梁自重)
弯矩设计值
剪力设计值
弯曲应力
(满足要求)
剪应力
(满足要求)
(4)截面刚度验算(挠度验算)
因提供的(需要值),故挠度条件必然满足。
2 主梁GL2设计
(1)内力计算(暂不计主梁自重)
由于柱截面尺寸未确定,为计算简便,偏安全地取轴线距离为跨度。故,主梁GL2为跨度的两端简支梁。
次梁传给主梁的集中力标准值
次梁传给主梁的集中力设计值
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
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
故取
最大弯矩设计值
最大剪力设计值
(2)试选截面
需要的截面抵抗矩为(假定翼缘厚度超过,取)
① 腹板高度
梁的最小高度:
根据主梁刚度要求,由梁的最小高跨比计算公式得
梁的经济高度:
故取腹板高度
② 腹板厚度(假定腹板厚度不超过,取)
故取腹板厚度
所需翼缘面积为
通常翼缘;不必计算整体稳定性的要求为:(受压上翼缘自由长度);构造及放置面板的要求为;放置加劲肋的要求;取上下翼缘宽度相同。综合以各上因素,确定取
,,满足要求。
受压翼缘自由外伸宽度与厚度之比。因此,受压翼缘的局部稳定得到保证。
(3)截面验算
① 内力计算
梁的截面积
梁的单位长度自重
(a)计算简图(未考虑自重) 图6 主梁截面尺寸
(b)计算简图(计入自重)
(c)弯矩图()
(d)剪力图()
图5 计算简图及内力图
取自重分项系数为,考虑构造系数,则:自重设计值
最大弯矩为
最大剪力为
② 截面特性
③ 强度验算
弯曲应力
(满足要求)
剪切应力
(满足要求)
折算应力(跨度中点处)
折算应力(离支座处)
故梁的截面强度满足要求。
(4)整体稳定验算
次梁可以作为主梁的侧向支承,主梁受压翼缘自由长度,受压翼缘宽度,则,故梁的整体稳定不必进行验算。
(5)梁的刚度验算
集中荷载标准值
等效均布荷载标准值(构造系数)
计算挠度时,不必考虑因翼缘宽度改变的影响,近似按下式计算
(满足要求)
(6)梁的截面改变
采用改变翼缘宽度的方法。取截面改变处离支座的距离,下面对截面改变处进行验算。
① 截面内力
变截面处的弯矩
变截面处的剪力
② 截面尺寸
需要的截面模量
需要的翼缘面积
取翼缘宽度为,厚度,则翼缘面积为
③ 截面参数
,
④ 稳定验算
受压翼缘外伸宽度与厚度之比,故受压翼缘的局部稳定满足要求。
⑤强度验算
弯曲应力
(满足要求)
剪切应力
(满足要求)
折算应力
故梁的截面改变处强度满足要求。
(7)翼缘和腹板的连接焊缝
采用直角角焊缝,所需焊缝的焊脚尺寸
构造要求,
故取焊脚尺寸
(8)局部稳定验算
① 各区格的局部稳定验算
,应配置横向加劲肋,在支座处和每根次梁处(即集中 荷载处)设支承加劲肋,且加劲肋间距,满足构造要求。
梁承受静力荷载,按规范要求,宜考虑腹板屈曲后强度。但为了节省钢材,已将梁设计成了沿跨度为变截面,若考虑腹板屈曲后强度,变截面处可能会不满足承载力要求,故本设计不考虑腹板屈曲后强度。
区格Ⅰ
用于腹板受弯计算时通用高厚比为
用于腹板受剪计算时通用高厚比为
次梁连接于主梁的加劲肋上,估腹板计算高度边缘的局部压应力。
支座附近区格Ⅰ的平均弯矩和平均剪力为:
平均弯矩在腹板计算高度边缘的弯曲应力
平均剪力在腹板计算高度边缘的剪切应力
(满足要求)
区格Ⅱ
用于腹板受弯计算时通用高厚比为
用于腹板受剪计算时通用高厚比为
次梁连接于主梁的加劲肋上,估腹板计算高度边缘的局部压应力。
支座附近区格Ⅱ的平均弯矩和平均剪力为:
平均弯矩在腹板计算高度边缘的弯曲应力
平均剪力在腹板计算高度边缘的剪切应力
(满足要求)
区格Ⅲ
用于腹板受弯计算时通用高厚比为
用于腹板受剪计算时通用高厚比为
次梁连接于主梁的加劲肋上,估腹板计算高度边缘的局部压应力。
支座附近区格Ⅲ的平均弯矩和平均剪力为:
平均弯矩在腹板计算高度边缘的弯曲应力
平均剪力在腹板计算高度边缘的剪切应力
② 中间加劲肋(横向)
截面估算
宽度
厚度,取
焊缝:
,取
③ 支座加劲肋
支座反力
根据端部承压条件:
得,取
支座加劲肋采用,有关参数如下:
, (b类截面)
加劲肋在腹板平面外的稳定性
(满足要求)
支座加劲肋与腹板的连接焊缝
,取
(满足要求)
3 边柱GZ3的设计
(1)初选截面
按轴心受压构件设计初步选取截面尺寸。柱GZ3一端铰接,一端刚接,侧面半柱高处设柱间支撑。计算高度;
边次梁GL3线荷载
GL3传到GZ3顶的轴力设计值
GL2传到GZ3侧的轴力设计值
轴向力的合力设计值
采用工字型组合截面柱,翼缘为轧制边。按轴心受压估算截面尺寸,但实际为偏心受压,故取增大系数。按照式和式,当取,时,。当取,时,,所以取,查表(C类),所需截面面积为:
按稳定性要求
按经济性要求
二者相差较小,而且前者比后者略大,截面符合要求。故取,则,取;高度应满足,取,腹板厚度。
取,,,。
则截面的几何特性为:
图7 边柱截面尺寸
(2)强度验算
偏心距
偏心弯矩
(满足要求)
(3)弯矩作用平面内稳定性验算
,查表,b类截面,
(满足要求)
(4)弯矩作用平面外稳定性验算
;查表,b类截面,
,取
(满足要求)
(5)局部稳定验算
腹板:
翼缘:
局部稳定满足要求。
4 中柱GZ4的设计
(1)初选截面
① 分肢截面(对实轴计算)
中柱采用格构式柱,按轴心受压构件设计
轴力,一端铰接,一端刚接
假定,查得
所需截面面积
所需回转半径
分肢采用一对槽钢翼缘内向,选用,则截面特性为
② 分肢间距
采用缀条式,柱内力偏大。缀条采用角钢,两缀条面内斜缀条毛截面面积之和。
按等稳定原则,得
解得
采用,实际
两槽钢翼缘间净距
(2)稳定性验算(绕实轴)
,查表得
(满足要求)
(3)稳定性验算(绕虚轴)
(满足要求)
,
如采用人字式单斜缀条体系,,交汇于分肢槽钢边线,则
,取
满足要求,不必验算分肢稳定和强度。槽钢为轧制型钢,也无需验算分肢局部稳定。
(4)缀条设计
① 柱的剪力
每个缀条面剪力
缀条采用,,
采用人字式单斜缀条体系,,分肢
斜缀条长度
② 稳定性验算
一根缀条内力
缀条。b类截面,
单面连接等边角钢按轴心受压计算稳定性时,强度折减系数
(满足要求)
③ 缀条连接
单面连接等边角钢按轴心受压计算连接时,强度设计值折减系数
缀条焊缝采用角焊缝,肢背
按构造要求,肢背和肢尖焊缝均用,,则
(4)横隔设计
柱截面最大宽度为,横隔间距和。柱高,上下两端柱头、柱脚处以及中间三等分点处设置钢板横隔,与斜缀条节点配合设置。
5 连接设计
(1)主梁与次梁的连接设计
次梁的支座反力
采用高强螺栓摩擦性平接法连接,高强螺栓采用,级,孔径为,安装时喷无机富锌烯。
一个螺栓的抗剪承载力设计值
所需的螺栓的数量(考虑连接处的约束作用,取次梁支座反力增大系数)
取
螺栓排列如图所示,螺栓间距,端距及边距均满足容许间距的要求。
次梁抗剪强度验算(削弱后)
稍偏于安全,验算近似按下式
(2)主梁与边柱GZ3的连接
梁支承于边柱侧,可先根据构造及经验初步布置,构造图如图所示,
承托板传递全部剪力,螺栓为安全螺栓。
承托板尺寸为。由于剪力较大,承托板与翼缘连续角焊缝采用三面围焊,取焊脚尺寸。
正面角焊缝所承担的内力
侧面角焊缝强度(考虑剪力对承托与柱翼缘连接角焊缝的偏心影响,取增大系数),根据
得
,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