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环境 稳态 负反馈 正反馈 反射 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也称细胞外液。约占体液的1/3,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
稳态:(homeostasis)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使受控部分向相反的方向改变以减弱或抑制过强的功能活动,是维持机体稳态的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正反馈:(post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并使其逐渐增强的功能活动。
反射:(reflex)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规律性应答。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的刺激发生一种适应性反应。
神经调节(humoral regulation )是指神经系统对人体功能的调节,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钠泵 静息电位 极化 去极化 复极化 超极化 动作电位 阈电位 阈强度 局部电位
钠泵(sodium-potassium pump)是钠-钾泵的简称,是由α和β两个亚基单位组成的二聚体蛋白质。当钠泵激活时,一分子ATP的分解能够使3分子钠离子移到胞外,2分子钾离子移进胞内,维持细胞内外的Na+、K+的浓度差,是生物电产生的基础。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并表现为内负外正的平稳的电位差的现象。
极化(polarization )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跨膜电位为内负外正的状态。
去极化(depolarization) 膜的极化状态减弱,这种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
超极化(hypolarization)膜的极化状态增强,这种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
动作电位(active potential )可兴奋性细胞受到适当的刺激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一个快速、可逆、可传导的电位变化。
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 )能引起钠通道大量开放,形成正反馈性钠离子内流并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阈强度(threshold intersity)是能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最小的刺激强度。
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 )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两侧产生微弱电位变化,仅有少量Na+通道被激活和产生少量Na+内流使受到刺激的局部产生的较小的去极化膜电位波动。
第三章 血液
血细胞比容 红细胞沉降率 促红细胞生成素 血型 血液凝固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血细胞(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血细胞比容为37%-48%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通常是红细胞在第一小时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正常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主要是由肾分泌的一种糖蛋白,能够促进红细胞的生成与网织红细胞的成熟与释放。
血型:(blood group)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血液由流动的液体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是止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第四章 血液循环
心动周期 每博输出量 射血分数 心指数 心力储备 房室延搁
收缩压 舒张压 中心静脉压 微循环 肾素
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 )心房或心室的收缩或舒张所构成的机械活动周期。
每博输出量(stroke volume SV)一次心跳一侧心室所射出的血液量,简称博出量,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约为70ml。
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正常成年人安静时为55%-65%
心指数:(cardic index)以单位为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正常成年人约为3.0-3.5L/(min*m2)
心力储备(cardiac reserve)心输出量随机体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可以用心脏最大输出量来表示,包括心输出量储备和心率储备。
房室延搁:(atrioventricular delay )房室交界区的传导速度缓慢,使兴奋从心房传到心室要经过一段时间延搁的这种现象。其意义是保证心房和心室不能同时收缩。
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 )心室收缩射血高峰时,主动脉血压最高,在收缩期最高的血压值
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心室舒张时主动脉血压降低,在心室舒张末期的动脉血压的最低值。
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其正常值为4-12cmH2O
微循环(micocirculation)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它对维持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和内环境的稳定起重要性的作用。
肾素:是球旁复合体中的球旁细胞释放的一种蛋白水解酶,经肾静脉进入血液循环,以启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链式反应。
第五章 呼吸
肺表面活性物质 潮气量 功能余气量 肺活量 用力肺活量 肺泡通气量 通气/血流比值 Hb氧饱和度
肺表面活性物质:是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以单层分子形式覆盖于肺泡表面的一种脂蛋白,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潮气量 (tidal volume TV)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功能余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 )平静呼气末尚留于肺内的气体量
肺活量(vital capacity VC)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正常成年男性约为3000ml,女性约为2500ml.
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尽力最大吸气后,尽力最快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肺泡通气量(aiveolar ventilation )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的空气量。
通气/血流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人安静时的比值约为0.84,是衡量肺换气功能的最好指标。
Hb氧饱和浓度(Hb oxygen saturation)Hb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为氧饱和浓度,1分子Hb结合4分子氧气。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脑-肠肽 容受性舒张 胃排空 胆盐的肠-肝循环
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 )在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中双重分布并起生理作用的肽类物质,包括胃泌素、胆囊收缩素等等。
容受性收缩(receptive relaxation )进食时,食物刺激口腔、咽、食道等处的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舒张。
胃排空(gastric emptying)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胆盐的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of bile salts)胆盐随胆汁排入小肠后,90%以上被小肠吸收,经门静脉回到肝脏,再组成胆汁分泌入小肠的这一过程。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基础代谢 基础代谢率 体温
食物特殊动力 (Food special power)由食物引起机体产热增加的现象。
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体温(body temperature)一般所说的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
肾小球滤过率 滤过分数 肾糖阈 渗透性利尿 水利尿 血浆清除率
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肾小球超滤过量,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肾小球滤过率为125ml/min。
滤过分数(ltration fraction)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滤过分数为19%。
肾糖阈(Sugar threshold)尿中不出现葡萄糖时的最高血糖浓度,正常人的肾糖阈为160-180g/100ml。
渗透性利尿(osmotic diuresis)由于小管液的溶质浓度升高,所形成的渗透压升高,对抗了水的重吸收而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
水利尿(water diuresis):大量饮水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
血浆清除率(plasma clearance):指两肾在每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的血浆中所含的某一物质完全清除,此物质的血浆毫升数成为该物质的清除率,是一个较好的肾功能测定方法。
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牵涉痛 视敏度 暗适应 明适应
视野 眼震颤 运动单位 脊休克 肌紧张 去大脑僵直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电位的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E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电位的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这种电位变化称IPSP
牵涉痛(referred pain)内脏引起的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 的现象。
运动单位(motor unit)有一个α运动的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纤维所构成的功能单位。
脊休克(spinal shock)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段后的脊髓,在术后引起丧失反射活动或进入无反应的状态 。
肌紧张(muscle tonus )快速持续牵拉肌腱所引起的牵张反射,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system)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的动物,肌紧张亢进,表现四肢僵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的这一现象。
视敏度(visual acuity)眼对细小物体的分辨能力,又称视力。
暗适应(dark adaptation) 当从亮处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清任何物体,经过一定时间后逐渐恢复视力过程。
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当人从暗处进入明处,最初只感到耀眼光亮而视物不清,稍后视力可恢复的过程。
眼震颤(mystagmus)当人体做旋转运动时,双侧眼球出现同步性的往返运动。
第十章 内分泌
允许作用 下丘脑调节肽 应激
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激素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关系,即某激素对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没有直接作用,但能对另一种激素发挥生理效应的必要基础,故称为允许作用。
下丘脑调节肽:(hypothalamic regulatory peptide)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合成分泌一些主要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激素,包括TRH GnRH CRH GHRH GHRIH PRF PIH 。
应激:(stress)机体遭受来自内外环境和社会、心理等因素一定程度的伤害性刺激时,除引起机体与刺激直接相关的特异性变化,还引起一系列与刺激无直接相关的非特异性适应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