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通过对25个土钉(喷锚)支护的深基坑工程事故案例进行分析,对有代表性的事故现象进行了分类和统计,结合案例特点揭示带有规律性的事故原因,并给予说明和解释。同时,本文还介绍了武汉市为预防基坑事故采取的对策和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深基坑;土钉;喷锚;事故
摘自:建筑技术.2009.第五期
土钉(喷锚)支护结构不阻碍主体施工,能发挥边坡土体的自立能力,卸载后坡面土体能继续排水、固结,可进一步提高土体与喷网组成挡墙的稳固性;喷网、上下排水设施、降水井构成了对边坡土体的防水保护;嵌人坡体的土钉(锚杆)能对挡墙产生锚拉力,形成“外支撑”【1】。武汉市的阜华大厦基坑选用了喷锚支护,被闲置了8年之久,却从未出现过险情。正是由于它有太多的优点,而被过多地利用,2005年的武汉市出现了使用土钉(喷锚)支护的深基坑事故频发的高峰。本文针对2002 至2007 年选用该支护形式基坑的事故案例进行分析.并讨论原因和对策。
1 近年来基坑事故工程
1.1工程事故案例见表1。
1.2事故案例的统计与说明
发生在老粘土地质区域的案例为14起,占总数的58.3% ,达半数以上。
所有案例均采用土钉(喷锚)支护;仅两起(案例9)
表1 工程事故案例
| 编号 | 地质情况 | 支护结构 | 出事情况 | 原因分析 |
| 1 | 武昌老枯土 | 喷锚+局部排桩 | “喷锚,段一侧边坡大面积失稳 | ① 强降雨及下水道偏水;② 马道堆积钢筋;遭翩挖3m |
| 2 | 武昌老粘土 | 喷锚 | 两侧边坡被水冲垮 | ① 边坡堆载过重;② 降雨及下水道漏水 |
| 3 | 枯土下卧软土 | 粉喷桩复合喷锚 | 两侧边坡局部被水冲垮 | ① 土方超挖;② 强降雨及邻近煤气管道沟漏水 |
| 4 | 武昌老粘土下卧观音土 | 喷锚 | 一侧边坡垮塌 | ① 土方超挖3m;② 地下自来水管漏水:③ 强降雨 |
| 5 | 杂填土下卧软土 | 喷锚支护+局部排桩 | “喷锚”段一侧边坡失稳,周围地面明显下沉 | ① 边坡载荷过大:② 勘察资料不准 |
| 6 | 沙性土下卧淤泥质土 | 喷锚支护+局部预应力锚杆水泥土档墙 | “喷锚”段两侧边坡垮塌,周围地面下沉 | 强降雨及邻近市政地下管道漏水 |
| 7 | 粘土下卧淤泥质土 | 浆喷桩复合喷锚 | 两侧边坡分三次垮塌 | ① 强降雨及地下管道漏水.② 施工质量差 |
| 8 | 填土下卧软土 | 浆喷桩复合喷锚 | 边坡失稳,毁坏周围房屋和道路 | 强降雨及废弃下水道漏水 |
| 9 | 填土下卧软土 | 上部喷锚放坡,下部桩锚,局部全坑深桩锚 | 两侧部分放坡区失稳,边坡位移过大 | ① 放坡区深度过大:② 地质勘察资料不准 |
| 10 | 武昌老粘土 | 喷锚 | 一侧边坡分两次垮塌 | ① 降雨及废弃下水道渗水;② 土方超挖;③ 勘察资料不准 |
| 11 | 深厚复杂软土 | 深层搅拌桩局部插钢管复合喷锚 | “插管”段边坡失稳,邻近路面严重塌陷 | ① 废弃下水道漏水.② 软土层处理不当 |
| 12 | 深厚复杂软土 | 粉喷桩复合喷锚+局部排桩附加角撑 | “喷锚”段三侧边坡部分失稳,邻近路面开裂 | ① 降雨及电缆沟漏水;② 施工质量差;③ 软土层处理不当 |
| 13 | 武昌老粘土 | 上部喷锚放坡,下部桩锚 | 两侧边坡垮塌,毁坏工程桩,推断支护桩 | ① 强降雨;② 放坡坡率过陡;③ 锚杆未按要求注浆 |
| 14 | 武昌老粘土 | 喷锚 | 一侧边坡下部被冲垮 | ① 强降雨及下水道漏水;② 放坡坡率过陡 |
| 15 | 武昌老粘土 | 喷锚 | 一侧边坡局部被冲垮 | 强降雨及废弃下水道漏水 |
| 16 | 深厚复杂软土 | 局部桩锚+粉喷桩复合喷锚 | “喷锚”段一侧边坡失稳,另一侧局部被冲垮 | ①强降雨及下水道漏水;② 软土层处理不当 |
| 17 | 深厚复杂软土 | 粉喷桩复合喷锚 | 一侧边坡局部失稳.邻近路面严重塌陷 | ①下水道漏水;② 地质勘察资料不准 |
| 18 | 武昌老粘土夹带软土 | 浆喷桩复合喷锚 | 一侧边坡分两次垮塌,另一侧严重漏水 | ① 土方超挖;② 强降雨及下水道偏水;③ 地质勘察资料不准 |
| 19 | 枯土下卧软土 | 土钉挂网放坡 | 大部分边坡失稳 | ① 设计欠妥;② 施工质量差;③ 强降雨 |
| 20 | 武昌老粘土 | 土钉挂网放坡 | 一侧边坡失稳 | ① 强降雨;② 施工质量差 |
| 21 | 老粘土 | 土钉挂网放坡 | 多处边坡失稳 | ① 设计欠妥;② 施工质量差;③ 环境资料不全④ 强降雨 |
| 22 | 武昌老粘土 | 喷锚+局部排桩 | 一侧边坡垮塌 | ① 强降雨及下水道漏水;② 边坡载荷过大 |
| 23 | 老粘土 | 喷锚 | 一侧边坡被冲出空洞 | ① 强降雨及热力管道沟漏水 |
| 24 | 武昌老粘土夹带杂填土 | 喷锚+局部排桩 | 一侧边坡局部垮塌 | ① 勘察资料不准:② 下水道漏水 |
| 25 | 老粘土 | 土钉挂网放坡 | 多处边坡失稳 | ① 勘察资料不准;② 强降雨:③ 坡顶未封闭 |
与降雨有关的19起,占总数的76%;存在着地下管道、箱涵漏水作为水源的18起,占72%。“超挖”4起,占16%,有施工质量问题的为6起,占24%;
地质勘察资料不准、软土层处理不当和设计欠妥的共有13起,占52%,一半以上在软土或复杂地质结构区域;
除案例14、19、20、21、25外,其余深度均超过6m。
2 事故原因分析
2.1 地表水的破坏作用
依据边坡的自立和锚固要求,在抗剪强度高的老粘土地域中使用土钉(喷锚)支护应该最为理想,但58.3%的案例却发生在此地域,再结合“强降雨”的76% 和 “地下管道、箱涵漏水”的72%,可见地表水对边坡的自稳能力有强烈的破坏作用。首先,喷网对外起防水作用,若内侧有水源(下水道漏水、坡顶未良好封闭),也会阻碍水的排出,形成出水量小于进水量的状态,根据K.Terzaghi的有效应力原理【2】,随着土体含水量的增加,杭剪强度会明显下降,案例21因坡顶未封闭,雨水渗入使土体软化,最终引发边坡的失稳(图1)。其次,老粘土的裂隙易发育性使管道、箱涵的漏水常顺着土中的缝隙流出,强降雨使水压和流速猛增,缝隙被冲刷成滑移面,与渗水共同作用形成滑坡;如果渗水不充分,可能出现“上稳下垮”的破坏形式,只在边坡下部“撕”开口子(图2),案例14的边坡下卧软土层,水源也在下部。其三,老粘土具有超固结特点和湿胀干缩潜势,渗水不仅破坏土的固结特性,产生的膨胀力也足以克服支护的锚固力,使喷网被“挤”破,边坡丧失自立能力,发生在此地质条件下的案例均呈现出锚固力失效的特征。
图2 下部被水冲垮,上部完好
图l 坡顶未良好封闭(箭头所指)
2.2 较低的结构安全冗余度
统计数据的52%表明了在设计依据不够充分的清况下,选用土钉(喷锚)支护就意味着边坡失稳概率的增大,而9起“局部加固”“均未发生险情”的效果也验证了这一观点,遇见复杂地质结构或对勘察资料存有疑问时,如果全部而不是局部地改用“加固”体系,这些事故就可能避免。此外,勘察资料主要服务于建筑物的基础设计,勘测点间距取20m即可满足规范要求,但“边坡局部垮塌”的长度可以不超过10m,存在着“粗”与“细”的不协调,案例24 的失稳区紧挨着邻近建筑物已回填的基坑,失稳滑出的是杂填土(图3) ,根本不具有勘察资料提供的(老粘土)自立和锚固性能。由此可见,这种柔性支护结构确有对地质条件过于敏感的弱点,不能给予边坡较高的安全冗余度。
图3 垮塌处的残留结构和填土
2.3 超挖或过大的放坡深度
表中案例只指坑底超挖,与放坡深度过大没有根本区别,只是前者不能将实际的边坡深度(如靠近边坡的承台坑或电梯井)计人计算书,否则无法通过边坡自稳能力校核;后者虽能通过校核,而未充分顾及环境、气候因素(水源等)对自稳能力的影响。案例4基坑原设计深度4m多,但桩基础被改为整板基础,坑深增加了3m,支护形式不改,雨后滑坡成为必然。案例8的设计放坡深度超过了6m,采取了坡脚打搅拌桩的加固措施,实际上只起到了抗隆起、保护工程桩的作用,滑坡仍严重地破坏了周围的房屋和小区道路。此类问题也发生在“上坡下桩”的复合结构中,上部实施放坡可以减少下部支护桩的长度,提高了桩身的稳定性,但放坡深度必须加以控制,案例9 的深度超过了7m ,达到下部的软土层,桩顶冠梁缺少稳固的定位,锚杆也找不到有效的锚固端,结果是两侧边坡局部失稳,还发生了拉断煤气管道等重大险情,而紧靠市政道路的一侧边坡只因桩顶提高了2m,未发生任何险情。
2.4 偷工减料
案例18原设计选用了预应力锚杆,按规范要求应建立锚固端团,伸至条分法滑动圆弧之外,但施工时全部换成Φ49mm的有缝管形摩擦型锚杆,且不增加密度和锚杆长度,仅使用自钻式嵌人。锚杆能被整排拔出的现象(图4)表明,杆长缩短、取消预应力、无注浆锚固等偷工减料行为会使支护结构失去抗滑移性能、锚固力下降,导致挡土墙的自稳能力丧失。同理,将钢筋网换为薄钢板网、喷面减薄等行为也会严重地降低边坡的自立能力。
图4 成排的锚杆被拔出〔箭头所指)
3 对策的制定
深基坑工程事故之所以难以控制,就在于其发生之后也不一定能明确地弄清主要原因,但是归纳专家现场会的意见(表1中的“原因分析”),往往能总结出某些规律。首先,地表水的作用尤为突出,常需两大因素的共同参与― 强降雨和边坡本身的缺陷,前者无法控制,是南方城市的共性问题,而后者可以整治,具体措施是:
(1)事先发现水源;
(2)假设水源存在,进行边坡最不利情况下的自稳性杖核;
(3)采取信息法施工,有意识地寻找并解决水源问题。其次,深度超过6m 的基坑容易发生失稳,也颇具规律性。针对武汉市多雨的气候条件,若要保证土钉(喷锚)支护的边坡具有充分的自立和锚固能力,不仅要重点防护地表水的侵蚀,还要严格控制放坡深度及施工质量,进而明确了制定对策的思路,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3.1限定土钉(喷锚)支护的使用条件
(1) 在雨季施工且深度超过6m 的基坑,慎用土钉(喷锚)支护;
(2) 锚杆和土钉不得伸出规划红线之外。
3.2控制地表水的不利影响
(1) 设计方案中要有详细的环境评估报告,标明附近既有建筑物的排水管网,设计单位应进行现场踏勘;
(2)及时、严格地封闭坡顶,必要时应加宽封闭面,并实施养护。
3.3其他措施
(1) 在审查基坑设计方案时,重新复核地质勘察资料,如发现问题,及时要求补勘。
(2)完善施工质量的监督机制,将施工情况纳人工程监理的质量控制范畴,实现现场旁站监督;质监部门也应加强现场监督力度口
4 结束语
经过了2005年前后的基坑事故高发期后,武汉市进一步加强了深基坑工程的安全管理,事故数量明显减少。据调查反映,由于对土钉(喷锚)支护的使用进行了,提高了安全等级,降低了事故发生率;工程监理、机构加大了监督力度,对喜欢偷工减料的施工单位确实起到了震慑作用。总之,土钉(喷锚)支护技术在显示优势的同时,也表露出相应的弱点,兴利去弊将使该技术不断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