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备课组长签字: 教研组长签字: 课型:综合课
【教师导案】
一、导入新课
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是安史之乱,它不仅改变了唐王朝的命运,也改变了诗圣杜甫的命运。杜甫的生活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诗人的命运。
二、自主学习
简介补充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指导学生朗读掌握各节的情感:痛惜、痛心、痛苦、忧国忧民。
三、组织小组讨论
每小组一节。
每人只限回答一道题。
A.1.拟人手法运用
2.卷字形象化,有力度。
3.飞、洒、挂罥、飘转、沉;动感画面。
4.秋风破屋
B.1.家境贫困
2.心理成面、家境状况。
3.一叹自己苦,二叹周围的人苦。三叹战乱带给人们的痛苦。
4..群童抱茅
C.2.麻、铁
3.夜雨湿屋
D.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祈求广厦
| 4.忧国忧民。 | 【学案】 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形象;疏通文意,赏析诗歌。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交流、展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文章中作者复杂的情感,把握他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学习重难点】体会文章中作者复杂的情感,把握他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当中。 | 【课前培训】 【学生笔记】 | |||
| 一、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杜甫是光照万古的诗圣。他一生命途多劫,饱经苦难和流离,直到最后病死在湖南。虽然如此,但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却始终不改。他的大部分诗作都有这种情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这样一首好诗。上元二年(761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这就是杜甫草堂。从此,颠沛流离的杜甫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彻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内容深广、情怀博大的动人诗篇。 二、自学 1. 了解作者。 2. 给加点的字注音。 怒号( ) 挂罥( ) 塘坳( ) 布衾( ) 恶卧( ) 丧乱 ( ) 大庇( ) 突兀( ) 见此屋( ) 3.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风怒号( )②长林梢( ) ③为盗贼( )④倚 杖( ) ⑤俄 顷( )⑥安 得( ) ⑦大 庇( )⑧俱欢颜( ) 4.朗读。注意节奏、声调、语速。突出杜诗沉郁顿挫的特点。 三、合作交流 A.研读赏析第一诗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3、“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4、给此段加一个什么标题? C、研读赏析第三诗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1、茅屋被吹破后,诗人最怕的是什么? 2、看看第三诗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大家赏析一下. 3、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好呢?
D、研读赏析第四诗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1、面对“夜雨湿屋”,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 2、漫漫长夜,诗人在想些什么呢?
3、你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呢? 4、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 1、作者是如何描写秋风的?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 2、“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3、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 4、给此段加一个什么标题? B、研读赏析第二诗节, 思考下面的问题 1、茅草被一群儿童抱走了,孩子们为什么要抱走茅草? 2、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 四、小组展示 五、教师总结。 | ||||
| 【达标检测】 1.当堂背诵这首诗。 2.拓展应用 杜诗中有不少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作品。查查资料,抄下几首,读一读。 3.以下各句加点的词语,其意义与现代汉语一致的是:( ) A.铁骑突出刀鸣 B.秋天漠漠向昏黑 C.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D.似诉平生不得志 E.凄凄不似向前声 F.汝岂得自由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正确读法是:( )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下面各句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于受权贵排挤离开长安之后,故诗中弃满了对权贵的蔑视。 B.杜甫字子美,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现实,所以被称为“诗史”。 C.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他与元稹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也是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D.唐以前的诗被唐人称为古体诗,唐人的诗被称为近体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它的特点是要格律的严格,《唐诗三百首》都是近体诗。 | 【反思反馈】 | 【纠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