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集聚区建设,既是加快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本文在对南通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就如何加快南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 集聚区 南通市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下简称集聚区)是以某一服务产业为主体,相关服务产业相配套,产业特色鲜明,空间相对集中,具有资源集合、产业集群、服务集成功能,现代服务业集聚度达到一定水平的区域,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集聚区建设,既是加快南通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根据市安排,南通市就全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集聚区发展迅速,已成为南通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随着南通市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具有地方特色、具有特定功能的集聚区。在加快产业集聚、促进南通市服务业发展、服务全市经济腾飞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集聚区建设初具规模。全市现有省、市级集聚区21个,其中,省级集聚区3个,市级集聚区18个。省级集聚区个数居苏中第一。21个集聚区中,中心商务区2个、商贸集中区5个、科技创业园2个、市场集群8个、物流中心3个。2006年,全市21个省、市级集聚区共入驻企业6213家,实现营业额502.3 亿元,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江苏叠石桥家纺城集聚区,2006年实现市场营业额178亿元,从业人员达2.4万人。
(二)集聚区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全市21个省、市集聚区共吸纳从业人员20.88万人,其中,商贸集中区类集聚区吸纳从业人员3.18万人;科技创业园类集聚区吸纳从业人员850人;市场集群类集聚区吸纳从业人员17.5万人;物流中心类集聚区吸纳从业人员983人。(详见附表1)
附表1:
(三)集聚区成为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2006年,全市21个集聚区共实现税收7.4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地税总额的20%,其中,实现税收最高的是商贸类集聚区,其税收额占21个集聚区税收总额的68%(详见附表2)。海门叠石桥家纺市场集聚区,2006年,实现税收5200万元,占三星镇税收总额的42.8%;中国南通家纺城集聚区实现税收4436万元,占川港镇税收总额的 60%。
附表2:
(四)集聚区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家纺集聚区的发展,促进了南通市家纺产品生产企业的发展。海门叠石桥家纺市场的兴起,带动了当地家纺工业的发展,目前,叠石桥地区共有家纺产品生产企业2800多家,年生产家纺产品1.75万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出口26个国家和地区。电动工具集聚区的发展,促进了电动工具生产企业的发展。启东电动工具市场的兴起,带动了当地电动工具产业的发展,目前,启东天汾地区电动工具生产企业已达240多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部分产品销往国外。
(五)集聚区成为群众治富的重要途径。服务业集聚区成为带动城镇下岗职工致富的重要渠道。南大街集聚区吸纳了大量下岗职工从事商贸经营活动,使一批下岗职工摆脱了贫困。服务业集聚区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如东县天一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聚区,在加快市场发展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当地农户保证市场货源,与1000多户农户签订了产销合同,每年向农民收购海产品5万吨,支付采购资金5亿元以上,带动了一大批农户致富。
(六)集聚区成为提升地区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集聚区成为提升城市消费功能,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载体。如:南大街集聚区是南通市生活性服务业的集中区,集中了百货大楼、文峰大世界等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带动了南通市商贸、餐饮、金融业的发展。全区入驻企业90多家,其中:商贸类企业占70%左右,餐饮类企业占 18%左右,金融类企业占5%左右,邮电通信等其它企业占7%左右,2006年入区企业销售额达10.8亿元。集聚区成为提升产业服务功能,提高工业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市开发区物流集聚区的建设,使该区能够为区内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提供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结束了入区企业自行征地建设物流仓储设施的历史,减轻了工业企业投资,节约了土地资源。
二、集聚区产业集聚、综合服务功能亟待提升和完善,加快集聚区建设刻不容缓
近年来,南通市集聚区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是与发达的兄弟城市相比、与南通经济发展对服务业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总量偏少、规模偏小。一是集聚区数量偏少。南通现有省级集聚区仅3家,省级集聚区数量分别是苏州的25%、南京的27.3%、无锡的43%、常州的60%。二是集聚区规模偏小。除中国南通家纺城、江苏叠石桥家纺城两家集聚区外,其余省、市级集聚区与苏南城市相比,规模偏小。如南通软件园集聚区,建筑面积仅8500平方米,是苏州软件园的6.1%、无锡软件园的4.7%。三是集聚区入驻企业偏少。作为服务业企业的集中区,南通集聚区入驻企业偏少。如南通软件园入驻企业分别是苏州科技园和无锡软件园的17.3%、30.6%。(详见附表3)
注:南京市级集聚区中含11个省级集聚区,无锡市市级集聚区
中含7个省级集聚区,常州市级集聚区尚未评定。
(二)服务层次偏低。一是总体层次偏低。南通的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市场和传统的物流领域,商务服务、科技服务领域的集聚区偏少。全市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中,市场类集聚区占67%;市级服务业集聚区中,市场类集聚区实现营业额占全市各类集聚区营业总额的78%。软件园、商务区占比偏低,南通软件园实现营业额仅占全市各类集聚区营业总额的0.05%,2个商务区尚在建设中。二是产业内部层次偏低。南通各类集聚区发展层次普遍偏低,如市场类集聚区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市场形态上,网上信息发布、网上交易等高级形态的交易方式还没有实现。物流类集聚区中,物流信息化水平偏低,还没有一家企业完全实现内部管理和业务经营信息化;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大多数停留在运输、仓储搬运、城市配送上,相关的流通加工、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还无法提供。
(三)组织化程度偏低。一是缺乏组织推进机制。培育、推进全市集聚区建设的管理体系尚未健全,目标管理、工作考核等推进机制还无法建立。全市部分集聚区处于自发发展状态。二是缺乏管理机构。部分集聚区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集聚区公共设施建设主要由企业自发进行或由当地投资。如如皋花木交易集聚区就是由一家企业为主自发建设形成的,整个集聚区处于自发发展状态。三是缺乏发展规划。大部分集聚区没有编制总体发展规划和分阶段实施方案,集聚区发展处于无序状态;同时,各集聚区也缺乏科学的详规,建设中存在麻木性。如南大街集聚区在发展中就遇到了停车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集聚区的发展。
(四)设施普遍落后。首先,基础设施落后。南通部分自发形成的集聚区,由于起步较低,在初期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如通州东大商贸市场群集聚区,由于是自发建设形成的,因此,内部道路等基础设施较差,已经制约了该集聚区的发展。其次,配套设施不完善。由于集聚区建设起步阶段先天不足,南通部分集聚区内的物流、金融、商贸、星级宾馆等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市级18个集聚区中配套设施较为完备的仅南大街商贸中心集聚区一家。再次,信息化水平低。南通21个省、市级集聚区普遍信息化建设滞后,没有一家集聚区完全实现了电子商务。以市场型集聚区为例,电子商务建设起步较好的叠石桥家纺城集聚区,还没有能够实现网上交易,与义乌市场每个经营门面一台电脑终端,每个电脑终端就是一个网上经营门面的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相比明显滞后。
三、加快集聚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目标:
依托产业特色和交通优势,以促进产业集聚、提升产业层次为目标,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使之成为业态集聚、特色鲜明、带动作用较强的服务业产业功能区,成为南通服务业总量增长、投资增加、税收增收和容纳就业的集中区。重点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产品交易、研发设计、商务商贸、软件开发等不同类型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到2010年,全市新增省级集聚区2家以上,省、市级集聚区共实现销售总额800亿元,实现税收12亿元,实现就业30万人;所有集聚区全面实现信息化,电子商务得到全面应用。具体目标如下:
中心商务区:到2010年,商务区初步建成集餐饮住宿、会展、商贸等功能齐备的商务商贸集中区;到2012年,开发区能达商务区初步建成功能完备、服务一流的中心商务区。
商贸集中区:到2012年,南大街商业中心初步建成长三角北翼知名的商业步行街;火车站站前集聚区初步形成市区次商业中心;各县(市)城均形成1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层次的商贸集中区。
科技创业园(含软件开发、创意产业):到2010年,南通软件园年服务外包总额达1.5亿元,成为全省重要的服务外包基地;创业社区入驻孵化企业500家以上;开发区电子信息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园、生物医药和化工新材料专业园累计毕业研发设计企业10家以上;发展较快的县(市)区有1家市级科技创业园。
市场集群:到2010年,江苏叠石桥家纺城、中国南通家纺城两个省级集聚区年交易额分别达到300亿元、200亿元以上;新增省级市场型服务业集聚区1家以上。全市省、市级市场集聚区年营业额占全市市场营业总额的45%以上。
物流中心:到2010年,市级物流集聚区达到5家以上,有1家以上物流集聚区成为省级集聚区。省、市级集聚区实现物流量占全市物流总量的30%以上。
综合集聚区:到2010年,全市形成综合型集聚区2家以上。
(二)对策建议
1、提高集聚区建设的组织程度。一是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建议市发改部门将集聚区建设列入市服务业目标管理体系,科学确定年度发展目标和具体工作任务,强化目标考核、协调集聚区建设中的问题,推动各地加快集聚区建设;二是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建议建立由市发改部门牵头,经贸、规划、国土、科技等部门组成的会办会议制度,为集聚区建设特别是集聚区内重点项目的建设提供服务。三是建立集聚区管理机构。建议在集聚区内建立管理机构,负责集聚区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对外招商、项目申报等工作,推动集聚区加快发展。四是编制集聚区发展规划。建议各集聚区加快编制总体规划,科学布局区内项目,优化配套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集聚区。今年年底前,省、市集聚区都完成规划编制。五是建立集聚区统计体系。建议建立一套快捷、高效的集聚区经济运行统计体系,准确掌握发展动态,做好综合监测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2、制定鼓励集聚区发展的优惠。建议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鼓励企业、产业、人才、资金、信息资源向集聚区集聚,引导和推动集聚区快速发展。鼓励企业向集聚区集聚。建议对新进集聚区的企业实行注册登记“一条龙”服务,免收南通的各项地方行政规费,免代办服务费。集聚区内的企业,特别是服务外包及软件业、创意设计等企业业,用电享受工业用电价格;投资项目用地享受市重点投资项目有关土地;企业上交税收达到一定规模后地方财政给予奖励。鼓励人才向集聚区集聚。建议集聚区内的企业,在人才引进、员工培训方面的费用,市人才基金给予一定的补助;集聚区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其子女优先安排入学、购买用于自住的商品房市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鼓励各类资金向集聚区集聚。建议凡是符合条件的省、市级集聚区内的企业,优先享受市、县(市、区)服务业引导资金扶持,优先推荐申报国家和省相关资金扶持。凡入驻集聚区且被列入市服务业重点项目的项目,其项目贷款由受益地方财政贴息。
3、加强集聚区设施建设。加快集聚区经营设施改扩建步伐,重点加快江苏叠石桥集聚区三期工程、通州南通汇晟建材市场二期等一批集聚区经营设施建设,优化经营环境,提升经营层次;加快商务区、能达商务区、火车站站前区的规划建设步伐,尽快形成南通规划起点高、经营设施好、服务功能齐备的集聚区。改造提升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加快通州东大商贸市场群等一批集聚区内部和对外道路建设,畅通集聚区内外交通。加快集聚区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中国南通家纺城二期工程、如皋花木交易集聚区等一批集聚区的物流、酒店、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集聚区服务功能。
4、加快集聚区信息化步伐。引导省、市级集聚区加快信息化建设。一是加快市场类集聚区信息化建设。中国南通家纺城和江苏海门叠石桥家纺城2个省级市场集聚区应加快电子商务建设,争取明年上半年开通网上交易市场;其它有条件的省、市级市场集聚区在年内建设网站,为下一步电子商务建设打好基础。二是加快物流中心类集聚区信息化建设。加快3个市级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年内实现与南通市物流信息平台的连接,拓展物流业务、实现信息共享、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三是规划建设中心商务区、商贸集中区信息设施。加快南大街商贸集中区内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加快文峰大世界、百货大楼、金鹰国际、亚萍国际购物广场等重点商贸企业信息化建设,在提升企业经营层次,降低经营成本的同时提高集聚区的服务能级。同时,加快商务区、能达商务区规划建设步伐,高起点建设信息化系统,成为南通吸纳高端服务业的高地。
5、加大集聚区招商引资力度。建议以区、县为单位,以各集聚区管理机构为主体,加大各级集聚区招商引资力度。积极采取上门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会议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宣传南通、推介项目,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各种不同所有制企业到我市集聚区投资、发展。根据南通服务业发展现状和集聚区发展的特点,重点引进高端服务业企业。一是积极引进高科技企业。依托南通软件园,吸引软件外包的承接企业落户南通,尽快形成全省软件外包基地。依托创业社区吸引国内外掌握高技术的有志人才来通投资创业,使南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摇篮。二是加快引进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依托开发区通富路物流中心、海门叠石桥物流中心等3个物流中心,吸引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落户南通,提升南通物流服务水平。三是着力吸引大型商贸企业和苏中、苏北企业总部落户南通。依托南大街商业中心和商务区,吸引国内大型商业企业落户,尽快将南大街打造成为长三角北翼知名的商业街,将商务区打造成南通的次商贸中心;依托商务区和能达商务区,以南通市区位优势凸显为契机,吸引苏中、苏北地区企业总部落户南通,做大总部经济。
6、做优做强集聚区企业。一是引导企业走规范发展道路。江苏海门叠石桥家纺城和中国南通家纺城2个集聚区成立了专门机构抓专利申请和保护,目前,两个集聚区共获得家纺产品研发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13000多个。在鼓励两个集聚区继续规范经营的同时,引导各类集聚区内的企业瞄准本行业标准,积极创建自己的专利,走规范发展道路。二是引导企业走联合发展之路。重点引导软件园内的软件企业,通过联合承接国内外大型软件外包订单,提升承接大型软件外包业务的能力;通过与上海、大连、成都等承接软件外包发达地区企业的联合,提升承接软件外包的水平和层次。三是引导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重点引导通富路物流中心的大地物流有限公司,以承担制定江苏省物流行业标准为契机,树立行业品牌,走品牌化发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