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江苏南京市各区县2012年中考一模语文卷分类汇编 文言文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2:47:43
文档

江苏南京市各区县2012年中考一模语文卷分类汇编 文言文

南京市各区县2012年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白下】宋王偃伐楚宋王偃恶楚威王,好言楚之非,旦日视朝,必诋①楚以为笑,且曰:“楚之不能若是,甚矣,吾其得楚乎!”群臣和之,如出一口。于是行旅之自楚适②宋者,必构③楚短以为容。国夫传以达于朝,狃④而扬,遂以楚为果不如宋,而先为其言者亦惑焉。于是谋伐楚,大夫华犨⑤谏曰:“宋之非楚敌之旧矣,犹犪牛⑥之于鼢鼠⑦也。使诚如王言,楚之力犹足以十宋,宋一楚十,十胜不足以直一败,其可以国试乎?”弗听。遂起兵,败楚师于颍⑧上,王益逞。华犨复谏曰:“臣
推荐度:
导读南京市各区县2012年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白下】宋王偃伐楚宋王偃恶楚威王,好言楚之非,旦日视朝,必诋①楚以为笑,且曰:“楚之不能若是,甚矣,吾其得楚乎!”群臣和之,如出一口。于是行旅之自楚适②宋者,必构③楚短以为容。国夫传以达于朝,狃④而扬,遂以楚为果不如宋,而先为其言者亦惑焉。于是谋伐楚,大夫华犨⑤谏曰:“宋之非楚敌之旧矣,犹犪牛⑥之于鼢鼠⑦也。使诚如王言,楚之力犹足以十宋,宋一楚十,十胜不足以直一败,其可以国试乎?”弗听。遂起兵,败楚师于颍⑧上,王益逞。华犨复谏曰:“臣
南京市各区县2012年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

【白下】

宋王偃伐楚

宋王偃恶楚威王,好言楚之非,旦日视朝,必诋①楚以为笑,且曰:“楚之不能若是,甚矣,吾其得楚乎!”群臣和之,如出一口。

于是行旅之自楚适②宋者,必构③楚短以为容。国夫传以达于朝,狃④而扬,遂以楚为果不如宋,而先为其言者亦惑焉。

于是谋伐楚,大夫华犨⑤谏曰:“宋之非楚敌之旧矣,犹犪牛⑥之于鼢鼠⑦也。使诚如王言,楚之力犹足以十宋,宋一楚十,十胜不足以直一败,其可以国试乎?”

弗听。遂起兵,败楚师于颍⑧上,王益逞。

华犨复谏曰:“臣闻小之胜大也,幸其不吾虞⑨也。幸不可常,胜不可恃,兵不可玩,敌不可侮,侮小人且不可,况大国乎?今楚惧矣,而王益盈。大惧小盈,祸其至矣!”

王怒,华犨出奔齐。

明年宋复伐楚,楚人伐败之,遂灭宋。

(选自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诋:诋毁,污蔑。②适:到。③构:虚构,编造。④狃(niǔ):习惯,习以为常。⑤华犨(chōu):作者虚拟的人物。⑥犪(kuí)牛: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高大的野牛。⑦鼢(fén)鼠:鼠类,亦称盲鼠。⑧颍:颍河。⑨虞:戒备、防备。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4分)

(1)于是谋伐楚(    )       (2)使诚如王言(    )

(3)王益逞(    )           (4)胜不可恃(    )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必诋楚以为笑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B.国夫传以达于朝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C.狃而扬                    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

D.楚人伐败之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12.用斜线(/)为下面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而 先 为 其 言 者 亦 惑 焉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臣闻小之胜大也,幸其不吾虞也。

                                                                              

14.宋王偃“谋伐楚”是由于          ,最终他伐楚失败的原因是“”。(3分)

【答案】10.(4分)(1)攻打  (2)确实  (3)更加  (4)依靠(每个1分)11.(2分)B

12.(2分)而/先为其言者/亦惑焉 13.(2分)我听说小国战胜大国,是侥幸于大国没有防备小国。(每小句1分)14.(3分)宋王偃恶楚威王;宋王偃认为楚国不如宋国(2分,每点1分)   大惧小盈(1分)

【高淳】【古文阅读】

山人

清·陈鼎

山人①,号人屋。“人屋”者,“广厦万间”之意也。性孤介②,颖异绝伦。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尝写菡萏一枝,半开池中,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张堂中如清风徐 来香气常满室。又画龙,丈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善诙谐,喜议论,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

山人既嗜酒,无他好。人爱其笔墨,多置酒招之,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醉后见之,则欣然泼墨广幅间。或洒以敝帚,涂以败冠,盈纸肮脏,不可以目。然后捉笔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如爱书,则攘臂搦管③,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百镒④于前,勿顾也。其颠如此。

(节选《山人传》有删改)

【注释】①山人:即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②介:耿直。③攘臂搦管(nuò guǎn):伸长胳膊,执笔为文。④镒:二十两。

10.下列句子漏了标点,用“/”为其断句(两处)。(2分)

张 堂 中 如 清 风 徐 来 香 气 常 满 室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1)尝写菡萏一枝(     ) (2)数十幅立就(     )  (3)盈纸肮脏(   )    

12.下列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多置酒招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 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      贤于才人远矣

C. 或洒以敝帚                        辞以军中多务

D. 人爱其笔墨                        安陵君其许寡人

13.翻译句子。(4分)

(1)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

                                                                                 

(2)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

                                                                                 

14.作者最后用一个“颠”字来评价山人,根据选文,你是如何看待山人的“颠”的? (2分)

                                                                                  

【答案】10. (2分) 张 堂 中/如 清 风 徐 来/香 气 常 满 室

11.(3分)(1)曾经(2)完成(3)满   12.(2分)C   13.(1)(2分)如果叶公见到了,也一定会大叫着惊慌逃跑的。(2)(2分)即使陈放几百两黄金在他面前,他都不屑一顾(都不看一下)

14. (2分)山人的“颠”是他性情性格孤傲耿直(孤高傲世),聪明绝伦(才高艺绝),狂放不羁(恃才放旷)的表现,而不是真正的癫狂。(对“颠”的内涵分析、评判正确即得2分)

附译文:山人,号人屋。“人屋”就是“广厦万间”的意思。他生性孤傲,有骨气,聪明绝伦,无人能比。八岁便能作诗,善于书法,长于篆刻,尤其精于绘画。曾经画一枝荷花,半开于池中,横斜在水面,生气勃勃;张挂在堂中,好像有清风徐徐吹来,香气常充满整个屋子。又曾画龙,在丈幅之中蜿蜒升降,想要飞动一般;如果叶公见到了,也一定会大叫着惊慌逃跑的。他言语诙谐,喜欢议论,总是娓娓而谈,不知疲倦,使四座的人为之倾倒。

山人既已嗜好喝酒,也就没有其他的爱好。人们喜欢他的画,大多置办了酒来招待他,预先准备几升墨汁、若干纸张在座位右边。山人酒醉后见到了,便高兴地泼墨在宽大的画纸上,有时候用破笤帚洒,用坏帽子涂,弄得满纸肮脏,不堪入目。这以后他提笔渲染,有的成山林,有的成丘壑,有的成花鸟竹石,无不精妙。如果碰到他喜欢写字,那就撸起袖子,伸长胳膊,撮起裤管,狂叫大呼着,数十幅片刻就完成了,他酒醒了,要想索求他的片纸只字都无法得到,即使将百镒黄金陈放在他的面前,他也不屑一顾。他就癫狂到这样的地步。

【鼓楼】

陶侃逸事

陶侃①,字士行,本鄱阳人也。终日敛膝危坐,阃②外多事,千绪万端,未有遗漏。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

时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③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④,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温⑤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注:①东晋时期名将,陶渊明的曾祖父。②阃(kǔn)外:统兵在外。③籍:登记后收藏。④正会,皇帝元旦朝会群臣。⑤桓温:东晋将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1)常语人曰                      (2)执而鞭之           

(3)人咸不解所以                  (4)及桓温伐蜀           

11.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于是以屑布地”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 皆以美于徐公                D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12.按要求答题。(4分)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2分)

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

                                                          

13. 第三段中陶侃将木屑和竹头都收集的目的是                     和                      ,可见陶侃是一个                       的人。(均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答案】10. (4分)(1)告诉(2)鞭打(3)全、都(4)等到

11. (2分)D  12. (4分)(1)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2)因此百姓勤于农耕,达到家给人足。  13.(3分)以屑布地   作丁装船    综理微密 (每空1分)

译文:

陶侃,字士行,本是鄱阳人。他整天严肃端坐,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千头万绪,没有一点疏漏。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他曾出游,见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有成熟的稻谷。陶侃问:“你用这个作什么?”那人说:“我走路见到稻谷,姑且拔了一把。”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却又毁害别人的稻谷来戏玩!”让人捉住他打了鞭子。因此百姓勤于农耕养殖,达到家给人足。

当时造船,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元旦皇帝朝会群臣,长久下雪才停,大厅前剩余的雪化了,地还很湿。于是用木屑洒在地上。等到桓温攻伐蜀时,又用陶侃贮存的竹头做竹丁组装船只。他总揽事务细微缜密,都是这样。

【建邺】

金山夜戏    张岱①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②。日晡③,至北固,舣④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⑤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仆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⑥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填,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采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① 作者张岱生活于明清换代之际,崇尚个性自由。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②兖:兖州,位于山东省。③日晡bū:傍晚时分。④舣yǐ:停船。⑤噀xùn:喷洒。⑥韩蕲王:南宋名将。

9.解释加点字。(4分)

(1)移舟过金山寺(       )      (2)已二鼓矣    (      )         

(3)徐定睛      (       )      (4)视为何许人  (      )

10.下列加点字与“有老僧以手背采眼翳”中“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或以钱币乞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以光先帝遗德

11.翻译句子。(4分)

(1)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2)剧完,将曙,解缆过江。

                                                                                               

12.《湖心亭看雪》中深夜赏雪,本文金山夜戏,说说张岱具有怎样的个性和情趣?(2分)

                                                                                         

【答案】9.(4分)(1)到  (2)击鼓;打鼓  (3)慢慢  (4)处所(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10.(2分) B    

11.(4分)(1)(2分)月光洒进(照射)树林,稀稀落落地,如同残雪一般。(得分点:“漏”,“疏疏”)

(2)(2分)戏演完了,天将要亮了,解开缆绳,划船过江。(每句2分) (得分点:“完”,“曙”。)

12.(2分)狂放不羁,洒脱任性,率真自然,随性而为;沉醉于自然风景;(1分)赏玩风景的闲情逸致(1分)。(写出“洒脱不羁” 得1分;“沉醉于自然风景”得1分。意思对即可)

【江宁】

卖蒜老叟

清·袁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棒观者如堵①。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②而揶揄③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④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堵:墙。②睨:斜着眼睛看。③揶揄:出言嘲笑、讽刺。④纵:放开。 

7.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咳嗽不绝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B.陷入尺许                  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C.老人寂然无声              然数年恒不一见(《山市》)

D.叟能如是乎                否,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8.下列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旁睨而揶揄之              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B.能以一死成君之名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C.老人自缚于树              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D.以拳打砖墙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9.用斜线( / )为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一处停顿。(2分)

每 至 演 武 场 传 授  棒 观 者 如 堵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翻译:                                                                  

(2)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翻译:                                                               

11.读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2分)

                                                                                            

【答案】7.(2分)D   8.(2分)B   9.(2分)每至演武场传授棒/观者如堵

10.(4分)(1)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2)老人慢慢背起他

的蒜走了,一直到最后也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每小题2分)  11.(2分)我懂得了技艺无止境的道理(或懂得了即使你技艺精湛,也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闻鸡起舞,苦心研习,要做一个德艺双馨的拳术大家)。(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天到演武场传授棒技法,观看的人十分多。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咳嗽不断,他看了杨二的武艺后讽刺杨二。杨二听说后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傲然对老人说:“老头你能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了不要怪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用我的性命成全你的名声,死而无撼。” 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自己错了。”杨二想拔出拳头,但是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背起他的蒜走了,一直到最后也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溧水】【古文阅读】

游狼山记(张裕钊)

  山多古松桂,桧柏数百株。倚山为寺,寺错树间。最上为支云塔,危踞山颠,万景毕内①。迤下若萃景楼及准提、福慧诸庵,亦绝幽迥。……时秋殷中②,海气正白,怒涛西上,皓若素霓,灭没隐见。余与莼斋顾而乐之。 

昔阮籍遭晋室之乱,作《咏怀诗》以见志,登广武山,叹悼时之无人。今余与莼斋幸值兹世,寇乱殄息③,区内亡事,蕃夷绝域…… 

余又益槁枯朽钝,为时屏弃。独思遗外身世④,捐去万事,徜徉于兹山之上。荫茂树而撷涧芳,临望山海,慨然凭吊千载之兴亡。在挟书册,右持酒杯,啸歌偃仰,以终其身。人世是非理乱,天地四时变移,眇若坠叶与飘风,于先生乎何有哉?归书而为之记。 

注释①内:同“纳” 。 ②殷:正,中:同“仲”。 ③寇乱:指太平天国。殄息:灭绝,平息。殄,灭绝。④身世:此指所处的尘世。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危踞山颠(      )              区内亡事(      )        

顾而乐之(      )              为时屏弃(      )   

10.请选出下列加点虚词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3分)

荫茂树而撷涧芳                于先生乎何有哉

A                             B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作《咏怀诗》以见志            叹悼时之无人

 C                             D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11.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2分)

怒涛西上,皓若素霓,灭没隐见。

翻译:                                                      

12.请根据要求填空。(3分)

同是山水游记,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借小石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来表达         的心情;欧阳修则借“醉能同其乐”表达自己            的政治理想;张裕钊在这篇游记中则借用“                    ”表明自己藏身山水、超然脱俗的理想。

【答案】9.危:高  亡:通“无”没有  顾:看  为:被

10.A    

11.澎湃的波涛向西奔腾,好似素白的虹霓,时隐时现。(扣“西”、“素”、“没”即可)

12.自己郁郁不得志痛苦。(意对即可)  

与民同乐或乐民之乐  (意对即可)

独思遗外身世,捐去万事,徜徉于兹山之上或在挟书册,右持酒杯,啸歌偃仰,以终其身。

【联合】【古文阅读】

庞葱①与太子质②于邯郸③,谓魏王曰:“今有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④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魏策》)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②质:做人质。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首都。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首都。

8.用“/”划分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划两处。(2分)

夫 市 之 无 虎 明 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①谓魏王曰                     ②愿王察之       

③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④而谗言先至      

10.下列句中的加点的“于”字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中“于”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所欲有甚于生者               D.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11. 翻译划线的句子。(4分)

①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②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2.成语“三人成虎”就源自本篇,请根据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2分)

                                                                                   

【答案】9.(3分)B

10.(3分)A

11.(2分)吕蒙怕甘宁杀害小童,所以没有马上将他送回。(前后句各1分)

12.(2分)仁慈、顾全大局、孝顺、豁达(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满分)

【译文】

甘宁厨房里干杂活的小童犯了过失。逃到吕蒙那里,吕蒙怕甘宁杀害小童,所以没有马上将他送回。后甘宁带着礼物来拜谒吕蒙的母亲,吕蒙才叫出那小童来还给甘宁,甘宁答应不杀他。可是,过了一会儿,甘宁回到船上,却命人将小童捆在桑树上,亲自挽弓将他射死。完事后,自己解下衣服躺在船中。吕蒙大怒,鸣鼓聚兵,准备靠近船进击甘宁。甘宁听到动静,故意躺着不起来。吕蒙的母亲光着脚跑来劝阻吕蒙:“至尊待你像亲骨肉一样,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你,哪里有因为个人的怨怒而想要杀了甘宁(的道理)呢?(如果)甘宁死了,纵使至尊不过问,你身为臣子这样做也是不合法度的。”吕蒙向来非常孝顺,听了母亲的话,就一下子明白过来。他亲自来到甘宁船上,笑着招呼:“兴霸,老母亲等你吃饭,快上来!”甘宁流着泪哽咽着对吕蒙说:“我辜负了你”。(甘宁)和吕蒙一起回去见吕蒙的的母亲,大家一整天高兴地吃饭。

【六合】

庞葱①与太子质②于邯郸③,谓魏王曰:“今有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④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魏策》)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②质:做人质。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首都。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首都。

8.用“/”划分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划两处。(2分)

夫 市 之 无 虎 明 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①谓魏王曰                     ②愿王察之       

③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④而谗言先至      

10.下列句中的加点的“于”字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中“于”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所欲有甚于生者               D.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11. 翻译划线的句子。(4分)

①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②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2.成语“三人成虎”就源自本篇,请根据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2分)

                                                                                   

【答案】8.夫/市之无虎/明矣

9. ①对…… 说    ②明察     ③超过       ④到   10.C  11. ①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它吗?(“言”“市”“信”“乎”各0.5分)  ②后来太子结束了作人质,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罢”“质”“果”“见”各0.5分)  12. 谣言被多人传播后,极有可能变成一种可怕的力量。(意对即可)

【栖霞】【古文阅读】

肃王与沈元用①

(宋)陆游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②,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③,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④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⑤,略无矜色。元用骇服⑥。语云:“休夸我能胜人,胜如我者更多。”信不诬⑦也。   

   〖注〗①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肃王:北宋末年宋徽宗第五个儿子,封肃王,后出使金国不归。沈元用:宋朝大臣。②虏:指北方的金国。③偶俪:对仗工整。④矜:夸耀。⑤他语:说别的事情。⑥骇服:吃惊佩服。⑦诬:虚假。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  )    (2)元用素强记(  )

(3)取纸追书之(  )             (4)略无矜色(  )

9.下列句中加点的“其”与“即取笔尽补其所阙”中的“其”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B.而竖其左膝(《核舟记》)

   C.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

                                                                         

(2)(肃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11.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2分)

                                                                            

【答案】8.(4分)(1)出使  (2)平时/平素/向来/一向  (3)书写/写  (4)毫无/一点儿没有 (每处1分)9.(2分)C  10.(4分)(1)肃王一边听着一边走着,好像不在意的样子。(2)(肃王)就拿起笔将他所缺漏的字全部补齐,没有遗漏的地方。(每句2分,画线部分为得分点)

11.(2分)①肃王的记忆力比沈元用更好;②肃王并没有自夸自耀。(每点1分)

译文: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金国,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空闲时间无事可做,就一同到寺院游览,偶尔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对仗工整,共有三千多个字。元用平日记忆力就很强,朗诵了一两遍就记住了;肃王一边听着一边走着,好像不在意的样子。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夸耀自己的才能,就拿笔将文章默写下来,记不起来的就空缺着,一共缺了十四个字。(沈元用)写完了,肃王看后,就拿起笔将他所缺漏的字全部补齐,没有遗漏的地方。又修改了元用四五个错误的地方,(改完后)放下笔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毫无骄傲的脸色。元用既惊讶又佩服。俗语说:“不要夸耀我能胜过别人,真正胜过我的人还很多呢!”一点儿也不假啊!

【玄武】(二)阅读文言语段,完成9~13题。(14分)

韩适有东孟之会,韩王及相①皆在焉,持兵戟而卫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韩傀。韩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②,自屠出肠,遂以死。

    韩取聂政尸于市,县③购之千金。久之莫知谁子。政姊闻之,曰:“弟至贤,不可爱妾之躯,灭吾弟之名,非弟意也。”乃之韩。视之曰:“勇哉!气矜之隆。是其轶贲、育④而高成荆矣。今死而无名,父母既殁⑤矣兄弟无有此为我故也。夫爱身不扬弟之名,吾不忍也。”乃抱尸而哭之曰:“此吾弟轵深井里聂政也。”亦自杀于尸下。

(节选自《战国策 韩策二》)

【注释】①韩王及相:韩哀侯及国相韩傀。②皮面抉眼:划破脸皮,挖出眼珠。③县:同“悬”。

④轶贲、育:超过孟贲、夏育(这两人与后文“成荆”均为勇士)。⑤殁:去世。

9. 用“︱”为下列文字断句(画两处)(2分)

父 母 既 殁 矣 兄 弟 无 有 此 为 我 故 也。

10.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 持兵戟而卫者甚众     此教我先威众耳(司马迁《陈涉世家》)

B. 韩傀走而抱哀侯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林嗣环《口技》)

C. 韩取聂政尸于市       百里奚举于市(孟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D. 政姊闻之              村中闻有此人(陶渊明《桃花源记》)

11.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 县购之千金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B. 久之莫知谁子     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

C. 不可爱妾之躯     不能称前时之闻(王安石《伤仲永》)

D. 乃之韩           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12. 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聂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

                                                                  

(2)夫爱身不扬弟之名,吾不忍也。

                                                                  

13.结合文意简要说说聂政是个怎样的人?(4分)

                                                                 

【答案】9.(2分)父母既殁矣︱兄弟无有︱此为我故也。

10.(2分)A  11.(2分)C

12.(4分)(1)聂政(用剑)刺杀他,同时刺中了哀侯,(哀侯)左右的乱。(后两个分句翻译正确各1分) (2)吝惜自己的身躯而不传扬弟弟的英名,我不忍心这样做啊。(两个分句翻译正确各1分)

13.(4分)从聂政刺杀韩傀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是个勇敢的人;从他毁容自杀,可以看出他是个贤德的人。(概括文意,指出人物品质,各1分。)

【参考译文】

正好韩国在东孟举行盛会,韩侯和相国都在那里,他们身边守卫众多。聂政直冲上台阶刺杀韩傀,韩傀边逃边抱住韩哀侯。聂政再刺韩傀,同时也刺中韩哀侯,左右的人一片混乱。聂政大吼一声冲上去,杀死了几十人,随后自己用剑划破脸皮,挖出眼珠,又割腹挑肠,就此死去。 

   韩国把聂政的尸体摆在街市上,以千金悬购他的姓名。过了很久也没人知道他究竟是谁。聂政的姐姐听说这事后,说道:“我弟弟非常贤能,我不能因为吝惜自己的性命,而埋没弟弟的名声,埋没声名,这也不是弟弟的本意。”于是她去了韩国,看着尸体说:“英勇啊!浩气壮烈!你的行为胜过孟贲、夏育,高过了成荆!如今死了却没有留下姓名,父母已不在人世,又没有其他兄弟,你这样做都是为了不牵连我啊。因为吝惜我的生命而不显扬你的名声,我不忍心这样做!”于是就抱住尸体痛哭道:“这是我弟弟轵邑深井里的聂政啊!”说完便在聂政的尸体旁自杀而死。

【雨花】【古文】

    韩信拜将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①,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日:“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日:“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上曰:“若所追者谁? ”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安所决耳②! ”上曰:“吾亦欲东③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上曰:“吾为公④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上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 ”于是上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上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上:指汉王刘邦 ②顾安所决耳:只看您作哪种抉择了 ③东:向东进军,与项羽争天下 ④为公:为了您,看在您的面上

   

9.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  信数与萧何语    不可胜数       B.  臣追亡者耳   生死存亡

C .  若所追者谁      若无其事       D. 王素慢无礼    素昧平生

10.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是(       )(2分)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于是上欲召信拜之

C.策之不以其道            D.愿陛下亲之信之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2分)     

(2)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

                                                                     (2分)                

12.用文中词语完成下列填空。(3分)

“萧何追韩信”的故事脍炙人口,经久弥新。“        ”四个字,交待了韩信离开刘邦的原因; “         ”四个字,表明了萧何对韩信才干的欣赏;一个“     ”字表明了刘邦对萧何举荐的信任。

【答案】9.(2分)D  10.(2分)A   11.(4分)  (1)(大王您)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2)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加点处为主要得分点) 12.(3分)上不我用    国士无双   许(每处1分)

【附】《韩信拜将》译文

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奇才。(汉王)到达南郑,许多将领在半路上脱离汉王的有几十人。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重用,也脱离汉王另谋出路。萧何听说韩信不在了,来不及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不在了。”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来见汉王,汉王又是恼怒又是高兴。骂萧何:“你离开我,为什么?”萧何说:“我不敢脱离您,我是去追赶离队的人。”汉王说:“你追赶的人是谁呢?”回答说:“是韩信啊。”汉王又骂道:“离队的将领多达几十人,你没去追一个;却去追韩信,是骗我。”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杰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人。大王如长期想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就看大王您如何决定了。”汉王说:“我是要向东发展啊,怎么愿意长期憋屈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决意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终究要离开的。”汉王说:“我看在你举荐的份上让他当个将军。”萧何说:“如当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汉王说:“那就任命他当大将军。”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把韩信召来任命他当大将军。萧何说:“大王向来对人轻慢无礼,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决心要任命他当大将军,要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礼仪要完备隆重才可以呀。”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请求。众将听到要拜大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要当大将军了。等到任命大将时,被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将士都感到非常惊讶。

文档

江苏南京市各区县2012年中考一模语文卷分类汇编 文言文

南京市各区县2012年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白下】宋王偃伐楚宋王偃恶楚威王,好言楚之非,旦日视朝,必诋①楚以为笑,且曰:“楚之不能若是,甚矣,吾其得楚乎!”群臣和之,如出一口。于是行旅之自楚适②宋者,必构③楚短以为容。国夫传以达于朝,狃④而扬,遂以楚为果不如宋,而先为其言者亦惑焉。于是谋伐楚,大夫华犨⑤谏曰:“宋之非楚敌之旧矣,犹犪牛⑥之于鼢鼠⑦也。使诚如王言,楚之力犹足以十宋,宋一楚十,十胜不足以直一败,其可以国试乎?”弗听。遂起兵,败楚师于颍⑧上,王益逞。华犨复谏曰:“臣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