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三坊七巷导游词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2:47:57
文档

三坊七巷导游词

三坊七巷导游词三坊七巷导游词13篇作为⼀位兢兢业业的旅游从业⼈员,时常需要⽤到导游词,导游词事实上是⼀种对旅游景点进⾏历史的、⽂化的、审美的解读的⽂体。怎样写导游词才更能起到其作⽤呢?以下是⼩编为⼤家整理的三坊七巷导游词,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三坊七巷导游词1⼤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叫郑嵘,你们可以叫我⼩郑。今天我将带领⼤家游览世界有名的五A级景区――三坊七巷。这是⼤名⿍⿍的三坊七巷,它被⼈们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三坊七巷占地约38.35平⽅公顷。其三坊是⾐锦坊、⽂儒坊、光禄坊。七巷分
推荐度:
导读三坊七巷导游词三坊七巷导游词13篇作为⼀位兢兢业业的旅游从业⼈员,时常需要⽤到导游词,导游词事实上是⼀种对旅游景点进⾏历史的、⽂化的、审美的解读的⽂体。怎样写导游词才更能起到其作⽤呢?以下是⼩编为⼤家整理的三坊七巷导游词,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三坊七巷导游词1⼤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叫郑嵘,你们可以叫我⼩郑。今天我将带领⼤家游览世界有名的五A级景区――三坊七巷。这是⼤名⿍⿍的三坊七巷,它被⼈们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三坊七巷占地约38.35平⽅公顷。其三坊是⾐锦坊、⽂儒坊、光禄坊。七巷分
三坊七巷导游词

三坊七巷导游词13篇

  作为⼀位兢兢业业的旅游从业⼈员,时常需要⽤到导游词,导游词事实上是⼀种对旅游景点进⾏历史的、⽂化的、审美的解读的⽂体。怎样写导游词才更能起到其作⽤呢?以下是⼩编为⼤家整理的三坊七巷导游词,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三坊七巷导游词1

  ⼤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叫郑嵘,你们可以叫我⼩郑。今天我将带领⼤家游览世界有名的五A级景区――三坊七巷。

  这是⼤名⿍⿍的三坊七巷,它被⼈们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三坊七巷占地约38.35平⽅公顷。其三坊是⾐锦坊、⽂儒坊、光禄坊。七巷分别是杨桥巷、朗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家跟我来,这是⾐锦坊。到了⾐锦坊,我就要给⼤家说⼀个故事。相传,古代有⼀位书⽣,才⾼⼋⽃,可次次应试都名落孙⼭,街坊邻居都看不起他。后来,他终于考中了进⼠,做了官。晚年⾐锦还乡,其地就叫⾐锦坊。

  ⼤家再看看这朗官巷,朗官巷是宋代有名的坊埠,因宋代刘涛居住在此,⼦孙数代皆为朗官。故名叫朗官巷。

  你们瞧,这是宫巷⾥的沈葆桢故居。他于道光20年中举⼈,过了七年中了进⼠。他是林则徐的次婿,是清代第⼀任船政⼤⾂。

  现在,我们要求品尝⼀下福州的特⾊⼩吃――鱼丸。鱼丸是我们福州的美⾷亮点。那⽩⽩的鱼丸⽪,像棉花⼀样软软的,咬⼀⼩⼝,⾁的⾹味扑⿐⽽来,味道⾹浓,就是你⼀点⼉也不想吃,也会被那⾹⽓迷住。

  时间过得真快,到了⾃由活动的时间了,我们可以⾃由玩耍,记住1⼩时后在这⾥集合,请您注意以下⼏点:

  1、请不要乱扔垃圾

  2、请不要乱刻乱画

  3、请不要折花

  4、请不要爬树

  希望您能做到,谢谢!

三坊七巷导游词2

  各位游客:

  福州⾄今还保存相当⼀部分⾃唐宋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

  “三坊七巷”的“三坊”,系指⾐锦坊、⽂儒坊和光禄坊。三坊均位于南后街之西侧,隔街与东侧之“七巷”相通。

  ⾐锦坊,旧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5年)陆蕴、陆藻兄弟居于此地,两兄弟才华横送,名重⼀时。陆蕴官任福州知州,陆藻官任泉州知州,两⼈回乡时命此坊为“棣锦坊”。南宋淳熙年间(1174—11年),王样任江东提刑,退休后也居于此地,将棣锦改名为⾐锦,以⽰⾐锦返乡之意。

  ⽂儒坊,旧名⼭阴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郑穆居于此,改为⽂儒坊。因为坊⾥除了郑穆之外,还先后住有九门提督、总兵⽢国宝,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清光绪皇帝⽼师陈宝琛之⽗陈承裘,《福建通志》主编陈衍等儒林名⼠,故称儒林坊名符其实。

  光禄坊,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以光禄⼤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师孟,常到坊⾥的法禅寺游览,见池畔有⼀块⼤岩⽯,便登⽯吟诗,故被称为“光禄吟台”,⽽此坊也改名为光禄坊。程师孟题吟的“光禄吟台”四个篆字⽯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于南后街之东侧,由北向南分别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导游词3

  福州是⼀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唐开元⼗三年(725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年(908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于⼭、屏⼭圈⼊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在城中,城在⼭中”的独特城市。“三⼭”成了福州的别名。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化中⼼。全市总⾯积11968平⽅公⾥,其中市区总⾯积1043平⽅公⾥;总⼈⼝48O多万,其中城区⼈⼝116万。“因州北有福⼭”,故名福州,⼜因900多年前就遍植榕树,“绿阴满城,暑不张盖”,故⼜有“榕城”的美称。现辖⿎楼、台江、仓⼭、马尾、晋安五个区和福清、闽侯、罗源、连江、长乐、平潭、闽清、永泰等⼆市六县。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畲、满、苗、回等20多个少数民族。福州依⼭傍海,⽓候宜⼈,绿树常青,属暖湿的亚热带季风⽓候。年平均⽓温为19.6℃,最冷1⽉平均⽓温为10.5℃,最热7⽉平均⽓温为28.6℃,年均降⽔量1342.5毫⽶。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市区内有闻名全国的温泉。

  各位团友,今天我讲解的内容是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东临⼋⼀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14000余⼈。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锦坊、⽂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物古迹,保存⼀批名⼈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板铺地;⽩墙青⽡,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是闽江⽂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座规模庞⼤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标志,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近代诗⼈陈衍诗云:“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这⼤约就是“三坊七巷”的由来。

  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常以三坊七巷为中⼼,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光光,照池塘;骑⽵马,过洪塘;洪塘⽔深难得渡,等妹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时返?”这是唐朝观察使常衮作的⼀⾸民谣。它曾给居住在三坊七巷的⼏代百姓带来多少童年的回忆。直到现在,特别是⽼⼀辈⼈听到这⾸琅琅上⼝的民谣仍激动不已。

  三坊七巷,以它近300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物闻名于世。古⽼的街巷,完整的坊⾥,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形成了古朴⽽富有特⾊的传统风貌,引起了国内外许多⽂物考古专家的⼴泛兴趣,成为游客前来福州的必到之处。可以说,它

是“全国少见,江南仅有”。⽽⽼家在福州的海外游⼦,三坊七巷是他们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故园乡⼟。

三坊七巷导游词4

  马尾船政⽂化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现在来到的是福州马尾船政⽂化主题公园,它位于福州市马尾区。马尾地处福建闽江下游出海⼝,与仅⼀⽔之隔,⾃古是福州母城的⽔上门户,近代被辟为五⼝通商⼝岸。在鸦⽚战争、洋务运动的背景下,早在1866年,左宗棠、沈葆桢就在这⾥创办了福建船政,这是近代中国创办的第⼀家专业机器造船⼚,由此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建船⼚、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严复、詹天佑、萨镇冰、邓世昌等为代表的⼀批优秀的中国近代⼯业技术⼈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并提出“冷眼向洋看世界”的⼤胆⼝号,被称为中国近代历史的“活化⽯”。有史学家认为,读懂了“船政”,就读懂了近代史。因⽽,船政⽂化主题公园已成为全国最⼤的船政⽂化基地和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各位朋友都知道,马尾不仅是中国般政和造船业的发祥地,近代海军的摇篮,也是中法马江海战的遗址地。马尾船政主题公园便是在这浓厚的历史⽂化背景下应运⽽⽣。它以罗星塔和马限⼭两座公园为基础,景点主要有“两园两馆⼀船玛”。“两园”即罗星塔公园、马限⼭公园,“两馆”是马江海战纪念馆和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船坞”则是⼀号船坞遗址。

  我们⾸先来到的是船政“时空遂道”,它将带我们⼀起去了解马尾四⼗余载的造船史。⾥⾯的这三个台阶展⽰的是船政造船四⼗余年中的三个阶段。⼤家有没有发现它们所⽤的材料都是不⼀样的呢?第⼀个阶梯是⽊制地板,反映的是船政的第⼀个时期,称为“⽊船时代”,就是从1869年到1875年,在这个时间⾥船政所造的⼗⼏艘船,都是⽊船,如中国第⼀艘千吨级轮船“万年青”号。-但是,很快我们就⾛进了钢⽊合构时代,从1875年到1886年,这个时期有第⼀艘铁胁船“威远”号,它标志着中国摆脱了⽊船制造时代,逐渐拉近了与先进造船国家的距离。再登上第三个台阶,就意味着我们进⼈了钢船时代,这个时代的代表是“威龙”号,它是由船政学堂毕业⽣所监造的,标志着近代中国造船的最⾼⽔平,⽽且这也是⼀艘中国⼈⾃⼰制造的铁甲舰,后来这艘船还被编⼊北洋⽔师,改名为“平远”号,成为了北洋⼋⼤远之⼀。虽然整个船政的发展只有40多年,但它却产⽣了许多的中国第⼀:如制造出兵商舰船40艘,是中国当时最⼤的造船和舰艇的⼯业基地;建⽴中国海军第⼀所学校⼀福建船政学堂;还有培养出中国第⼀批海军名将,有刘步蟾、萨镇冰及中国第⼀代⼯程专家魏翰、詹天佑等⼈。

  ⼤家有没有注意到前⽅的“磨⼼”⼆字?过去整座罗星⼭是由屹⽴在江⼼的岩礁形成,形状就像⽯磨的⼼,于是取名“磨⼼”。因为福州⽅⾔“磨⼼”有“⽆⼼”“没⼼”之意,为避不吉利,所以取其谐⾳“罗星”,⽽⼭便得名罗星⼭。罗星塔公园中以许多栩栩如⽣的⼈物雕塑形式展⽰了当年船政⼈物的风采,再现了船政的创办情况。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组雕塑是“左沈右襄”,端坐在中间的就是船政的创始⼈左宗棠,是晚清的军事重⾂、洋务派的重要⼈物、中国近代海军的积极倡建者。他于1866年奏请朝廷设局造船,获得批准后,他便决定在马尾选地办船⼚。船政⼯作才刚开始,西北边警⼜起,他只得奉命赴疆,此时船⼚的⼯作⼜刚起步,千头万绪,⼜苦于分⾝乏术,于是他便物⾊并⼤⼒举荐右边的这位来接任他的⼯作,他就是沈葆桢。⼤家知道沈葆桢是谁吗?没错,他就是林则徐的外甥兼⼥婿。因此,沈葆桢就成了船政的⾸任总理⼤⾂。任职期间,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把船⼚扩⼤为⼗三⼚,创办船政学堂,为国家造就了⼀⼤批科技⼈才和海军⾻⼲。可以说,整个船政是“始于左宗棠,成于沈葆桢”。因此他也被尊称为“中国近代海军之⽗”。⽽左⼿边的这位是当时的船政监督⽇意格。

  各位游客朋友,请看这组雕塑,叫“同⾈共练”,船政学堂可以说是我国最早培养科技⼈才的专科学校,学堂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实际能⼒。这⾥表现的就是船政后学堂⾸届驾驶班学员航海的情景。在中⽇甲午战争中,我⽅12艘舰船的管带就有11名是船政学堂驾驶班的毕业⽣,因此有⼈说:中⽇甲午战争,我国是⽤⼀个班的⼒量与⽇军⼀个国家的⼒量相抗衡。他们不畏强敌,英勇奋战,为国捐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页。作为海军摇篮的马尾,船政后学堂培养的海军军官数量约占中国近代海军的五分之三。

  三坊七巷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旅游区。它位于福州市中⼼,占地约383500平⽅⽶。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盛于明清,古⽼的坊巷格局⾄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块“⾥坊制度活化⽯”。它以南后街为中轴线,两侧形成坊、巷,呈鱼⾻状散开。其中“三坊”是指⾐锦坊、⽂儒坊、光禄坊。“七巷”分别是杨桥巷、朗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坊巷内⾄今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就有9处,省、市级⽂物保护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更是数量众多。这⾥还是“闽都名⼈的聚居地”,曾先后⾛出历代名⼈400多位,尤其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琢、林觉民、林旭、冰⼼、林纾等,都是曾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物,使得这块不⾜400000的热⼟充满了特殊的⼈⽂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从⽽成就了“⼀⽚三坊七巷,⼀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美誉。2015年,三坊七巷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先去看看“三坊”:⼀是⾐锦坊,旧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陆蕴、陆藻兄弟居住在此,两兄弟才华横溢,名重⼀时。陆蕴官任福州知州,陆藻官任泉州知州,两⼈回乡时曾命名此地为“棣锦坊”。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11年),王样任江东提刑,退休后也居于此地,将棣锦改名为⾐锦,以⽰⾐锦返乡之意。⼆是⽂儒坊,旧时叫⼭阴巷,最初叫儒林坊,到了宋代祭酒郑穆居住于此,改为⽂儒坊。因为坊⾥除了郑穆之外,还先后住有九门提督、总兵⽢国宝,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清光绪皇帝⽼师陈宝琛之⽗陈承裘、《福建通志》主编陈衍等儒林名⼠,因此称儒林坊也是名副其实。三是光禄坊,是福州“三⼭藏”之⼀。北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以光禄⼤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师孟,常到坊⾥的法禅寺游览,见池畔有⼀块⼤岩⽯,便登⽯吟诗,故被称为“光禄吟台”,⽽此坊也改名为光禄坊。程师孟题吟的“光禄吟台”四个篆字⽯刻⾄今尚存。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去看看“七巷”。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的⼀条巷,古名登俊坊,后因西能通杨桥⽽改名。时因城市建设需要,已被扩建为马路,所以后来也叫“杨桥路”。在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宅,是林觉民烈⼠⽣前的住处,这⼀烈⼠故居,后来卖给作家冰⼼的祖⽗谢銮恩。冰⼼⼩时候在这⾥居住过,《我的故乡》中,就有对这⼀故居的⽣动描述。

  杨桥巷往南,就到了郎官巷,巷的东头通福州市内闹区⼋⼀七北路东街⼝。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刘涛居此,⼦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郎官巷。宋代诗⼈陈烈迁居福州时也住在郎官巷。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内。郎官巷西头巷⼝⽴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写道“译著辉煌,今⽇犹传严复宅;门庭⿍盛,后⼈远溯刘涛居。”

  郎官巷再往南,就到了塔巷。塔巷有千年的历史,顾名思义,这⾥曾经有座塔,这便是唐代闽王王审知的部下建造的“育王塔”。这座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曾被视为是福州⽂运兴盛的象征。可惜在明代,这座塔就废弃消失了。到了清代,有⼈在巷内砌造了半;H的袖珍⼩塔,作为古迹纪念。20世纪50年代,⼩塔移置巷⼝坊门之上。塔巷旧有旌孝坊,为明代孝⼦⾼惟⼀所⽴,并流传有⼀⾸赞誉他的诗:“三年流⽔如君少,⼀⽚天然孝⼦⼼。昨夜三⼭明⽉照,不知⽢露洒幽⼈。”⾄今仍传为美谈。

  黄巷在塔巷之南,晋永嘉⼆年(公元308年)固始⼈黄元⽅避乱⼈闽,落户于此,故称黄巷。到了唐朝末年,崇⽂官校书郎黄璞退隐归居这⾥。黄巢军⼈福州时,因黄璞的⼤名,命令兵⼠夜过黄巷时均要“灭烛⽽过”,不得打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振。

  安民巷名称的由来,也与黄巢有关,据说他⼈闽时曾在这⾥出⽰安民,因此得名。旧时这⾥多为社会贤达居住之所。宫巷⾥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单是室内的⽊雕⽯刻构件就令⼈叹为观⽌。可以说是福州古建筑艺术集⼤成者。吉庇巷俗称“吉避巷”。宋代郑姓之中状元⾐锦还乡时,巷中居民因凌辱过他⽽赶紧回避,遂称“急避巷”。明代以谐⾳改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之意。

  各位游客朋友,三坊七巷不仅仅是三条“坊”和七条“巷”,还有⼀条闻名遐迩的南后街。曾经这⾥店铺林⽴,商贾云集,现在是⼀条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休闲⽂化商业街,您可以在这⾥品尝鱼丸、⾁燕等福州传统特⾊⼩吃。

三坊七巷导游词5

  各位游客⼤家好!欢迎来到三坊七巷景区参观游览,我是讲解员**⾸先为⼤家简要介绍⼀下三坊七巷景区的总体概况。

  三坊七巷景区位于千年古城福州市中⼼,占地⾯积约40公顷。三坊七巷最早形成是在西晋308年,建筑格局形成于唐天复元年代(901年),繁荣于明清时期,⾄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以南后街为中轴,向西伸出了三个坊(⾐锦坊、⽂儒坊、光禄坊),向东伸出七条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排列整齐,纵向有序,形成“鱼⾻状”传统街巷格局,⾃古以来就被⼈们称为“三坊七巷”。历经千余年来,仍完整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极为罕见,被誉为“⾥坊制度活化⽯”;现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200多座159处,包括国家级9处,省市级19处,历史保护古建筑131处,⽂保单位众多,集中程度堪称全国唯⼀,被我国建筑学界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不仅如此,三坊七巷还是历代名⼈聚居地,在这不⾜40公顷的⼟地上曾先后⾛出历代名⼈达400多位,尤其是曾涌现出了林则徐、严复、林觉民、冰⼼、林徽因、沈葆桢、陈宝琛等⼀⼤批对中国近代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物,也因此⽽获得了“⼀⽚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美誉;今天就让我们⼀同来领略三坊七巷历史神韵和闽都⽂化的精髓。

  ⼤家所看到的这是⼀座居住着近现代两位名⼈的故居,⼀位是黄花岗七⼗⼆烈⼠之⼀——林觉民;另⼀位就是著名的⼥作家谢冰⼼。林觉民是⾟亥⼴州杰出代表⼈物,林觉民遇难后,临时知县的岳⽗陈元凯连夜托⼈到福州告知此事,全家为避祸搬到光禄坊的早题巷。后来,谢冰⼼的祖⽗谢銮恩买下了这栋旧居。

  说到林觉民我们不能不提到他的《与妻书》。这⼀如诗如画的名篇写得情真意切,感⼈肺腑,催⼈泪下,不仅表达了夫妻间深深的歉疚和殷殷的情意,⽽且表达了“乐牺牲吾⾝与汝⾝之福利,为天下谋永福”的⾰命精神和伟⼤情怀,激励了千千万万的热⾎青年。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三坊七巷的主⼊⼝牌坊。福州三坊七巷不仅仅是三条“坊”和七条“巷”,还有⼀条闻名遐迩的南后街。在南后街中我们可以看到福州的三宝,福州的脱胎漆器,⽜⾓梳和油纸伞,还有福州著名的寿⼭⽯和软⽊画,各⾊各样的福州⼩吃。

  各位团友!⾛过了杨桥路,我们⾸先来到左边的这条巷就是七巷之⼀的郎官巷。为什么这叫郎官巷呢?北宋有个叫刘涛的⼈,他是郎官,他的⼦孙皆为郎官,所以叫此巷为郎官巷。接下来请⼤家参观严复晚年的居所———严复故居。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向西⽅寻找真理”的先进⼈物的杰出代表。严复还担任过北京⼤学、上海复旦公学校长等职。严复译述《天演论》。

  现在⼤家看到的是黄巷,历史上出现了⾐冠南渡,⼋姓⼊闽,其中较⼤的⼀⽀黄⽒家族⼊闽后,聚居于此,开始有了黄巷的地名。该巷以⼩黄楼著称。

  我们来到三坊中的第⼀坊——⾐锦坊。⾐锦坊最早的名字叫“通潮巷”,是三坊七巷中最靠近福州西湖的。据说,当年西湖的湖⽔与巷⼦⾥的沟渠相通。⾐锦坊的⽔榭戏台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

  “最忆市桥灯⽕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让我们再⼀次感悟到故乡“三坊七巷”古⽼厚重的⽂化对我们的培养和熏陶。

  各位团友,“三坊七巷”的讲解就到这⾥。我们集合的时间是×时×分,各位朋友可以在附近⾃由活动、照相,我们准时在这⾥集中上车,谢谢⼤家。

三坊七巷导游词6

  福州是海峡西岸的中⼼城巿,具有⼆千⼆百年的历史,⽽那⾥的三坊七巷是福州的精髓。

  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轴线。那⼉热闹⾮凡,不禁让⼈联想起古代的⼈们居住在这⼉的美好情景。曾经有⼀位⽆名诗⼈写了⼀⾸诗“上元灯市中秋塔,车马如潮拥后街"这是⼀个对南后街⿍盛⽂化的写照和众多代表民俗的⽼⾏当的`描写!

  安泰河全长⼆千五百⼆⼗⽶,唐末是福州护城河也是古代重要交通部分。现在吃、喝、玩、乐成为⼀体的安泰河的商圈正慢慢形成!⽩天那波光粼粼,清澈见底,傍晚灯光通明、静谧雅致,让⼈流连忘返。

  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端的⼀个,因通杨桥⽽闻名,在那⾥西侧的⼀座宅院是林觉民、冰⼼的故居。⾰命烈⼠林觉民在《与妻书》中记“后街之屋,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学⼤师冰⼼总说“我的家在福州市内,南后街杨桥巷⼝万兴桶⽯店后。”这⼜是⼀种怎样的情感!

  塔巷因为有过育王塔所以叫塔巷!⾥⾯王麒故居⽥林精美,鱼池,假⼭,雪洞应有尽有。假⼭构思奇巧,园林布局以⼩见⼤!现在是⼯艺珍品馆,展出了寿⼭⽯雕、脱胎漆器、⽊雕、⽵刻、瓷雕、漆画红⽊家具等⼯艺珍品达上百件。

  三坊七巷⾯积有⼀百⼆⼗七公顷,是⼀个集园林、名⼈故居、⼭⽔于⼀体的旅游区。是不可多得的⽂化遗产!三坊七巷导游词7

  三坊七巷是福建省福州市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今还保存相当⼀部分⾃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改造过)。三坊七巷街区是中国⼗⼤历史⽂化名街之⼀,约有38公顷。

  福州⾃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为屏障,于⼭、乌⼭相对峙,以南街(⼋⼀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条街(“街”指南后街)。

  “三坊七巷”这⼀街区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的三坊七巷。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板铺地;⽩墙⽡屋,曲线⼭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融⼈⽂、⾃然景观于⼀体,正房、后房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厅的⽓派。“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杰地灵,出将⼊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学家、诗⼈从这⾥⾛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福州市三坊七巷,作为中国在都市中⼼保留的规模最⼤、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在⾸届“中国⼗⼤历史⽂化名街区评选”中,以⾼票获选“中国⼗⼤历史⽂化名街区”。20xx年7⽉19⽇,“中国历史⽂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后街举⾏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福州这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市中⼼,坐落着这⽚遐迩闻名的三坊七巷历史⽂化街区。它占地约40公顷,由三个坊、七条巷和⼀条中轴街肆组成,分别是⾐锦坊、⽂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古就被称为“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明清⿍盛,古⽼的坊巷格局⾄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块“⾥坊制度活化⽯”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有九处,省、市级⽂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是⼀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因地灵⽽⼈杰,这⾥⼀直是“闽都名⼈的聚居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林纾等⼤量对当时社会乃⾄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物皆出⾃于此,使得这块热⼟充满了特殊的⼈⽂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成为福州的骄傲。

三坊七巷导游词8

  各位游客:

  ⼤家好!今天我讲解的内容是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榕城福州,⿎楼区繁华闹市的⾼楼之侧,有⼀⽚巷陌纵横、青⽯铺地的古⽼街区。这就是被建筑界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的福州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地处市中⼼,东临⼋⼀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向西三条

称“坊”,向东七条称“巷”,⾃北⽽南依次为:⾐锦坊、⽂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总占地⾯积38.35公顷(575.25亩)。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物古迹,保存⼀批名⼈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板铺地;⽩墙青⽡,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是闽江⽂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座规模庞⼤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标志,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近代诗⼈陈衍诗云:“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这⼤约就是“三坊七巷”的由来。

  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中⼼常集中在三坊七巷,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光光,照池塘;骑⽵马,过洪塘;洪塘⽔深难得渡,等妹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时返?”这是唐朝观察使常衮作的⼀⾸民谣。它曾给居住在三坊七巷的⼏代百姓带来多少童年的回忆。直到现在,特别是⽼⼀辈⼈听到这⾸琅琅上⼝的民谣仍激动不已。

  三坊七巷,以她近三百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物闻名于世。古⽼的街巷,完整的坊⾥,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形成了古朴⽽富有特⾊的传统风貌,引起了国内外许多⽂物考古专家的⼴泛兴趣,成为游客前来福州的必到之处。可以说,她

是“全国少见,江南仅有”。⽽⽼家在福州的海外游⼦,三坊七巷是他们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故园乡⼟。

  “三坊七巷”的路,绝对是⼩路,也许⼏百年来就是这样⼩,⼩得只能并排⾛两顶轿⼦吧!然⽽“⼭不在⾼,有仙则灵!”路不在⼤,有⼈则名。就是从这样的⼩巷⾥,历代⾛出了多少风流⼈物,多少英雄豪杰?他们⾛出幽深的坊巷,⾛向⼋闽⼤地,⾛向五湖四海,成就了⼀番⼤事业。他们为“三坊七巷”增光,“三坊七巷”也为有他们⽽骄傲。

  三坊七巷的古建筑风貌主要表现在:⽯板深巷,青⽡粉墙,各式精雕细刻的门罩,风⽕墙式的多进院落,从⾼处府视犹如海上层层波浪,那此起彼落的万倾波涛既⽆⽐壮观⼜震撼⼈⼼。

  三坊七巷不仅以她的古建筑闻名于世,她还代表了福州⼈重教育,好读书的优良传统,科举之盛,在全国也属罕见。南宋著名学者,被称为与朱熹、张轼齐名的东南三贤之⼀的吕祖谦,在福州写下了⼀⾸脍炙⼈⼝的诗篇:“路逢⼗客九青矜,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这⾸诗也是三坊七巷的⽣动写照,说明了福州读书⼈之多,以及深夜苦读的⽣动景象。

  “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的的见证;“三坊七巷”是闽江流域⼈民智慧的结晶;“三坊七巷”更是福州⼈⽂荟萃的缩影。它记录了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国的史实,记录了宋末端宗南明隆武皇帝在福州称帝的经历。它吹洒着⾟亥⾰命的风⾬,传播着北

京“五四”运动在福州的影响。三坊七巷历代累计出过举⼈300多名、进⼠150多名,这些坊巷内曾经居住过上百名⾼官显贵、学者名流,唐著名学者黄璞,宋理学家陈襄、晚唐诗⼈陈烈、状元郑性之、明抗倭名将张经、清巡抚沈葆桢、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等等都曾在三坊七巷居住过,还有黄花岗著名烈⼠林觉民。说到林觉民我们不能不提到他的《与妻书》。林觉民牺牲后,全家为了避祸匿居在光禄坊早题巷⼀处许家院宅。⼀天晚上,有⼈悄悄地将林觉民写给⽗亲及妻⼦的遗书塞进门缝,林觉民的妻⼦⼀直将这封信珍藏到⾟亥⾰命福州光复后。这⼀如诗如画的名篇写得情真意切,感⼈肺腑,催⼈泪下,不仅表达了夫妻间深深的歉疚和殷殷的情意,⽽且表达了“乐牺牲吾⾝与汝⾝之福利,为天下谋永福”的⾰命精神和伟⼤情怀,激励了千千万万的热⾎青年。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与妻书》中也⼗分细腻地表达了烈⼠对故⾥“三坊七巷”的眷恋之情,有⼀段是这样描写的:“后街之屋,⼊门穿廊,过前后厅,⼜三四折,有⼩厅,厅旁⼀屋,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适冬之望⽇前后,窗外疏梅筛⽉影,依稀掩映……”看到这,我们怎能不为烈⼠牺牲前对亲⼈和美丽家园----“三坊七巷”深深眷恋之情所震憾呢!谁没有亲⼈,谁没有⾃⼰的家园?可林觉民却英勇奋战,在负伤被擒受审时仍表⽰:“只要⾰除,建⽴共和,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瞑⽬矣”,这就是⾰命者何等博⼤情怀!

  “最忆市桥灯⽕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让我们再⼀次感悟到故乡“三坊七巷”古⽼厚重的⽂化对我们的培养和熏陶。

  各位团友,“三坊七巷”的讲解就到这⾥。我们集合的时间是×时×分,各位朋友可以在附近⾃由活动、照相,我们准时在这⾥集中上车,谢谢⼤家。

三坊七巷导游词9

  亲爱的各位团友,⼤家好!我是春秋旅⾏社的导游⼩陈。今天我要带⼤家游览的是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东临⼋⼀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向西三条称“坊”,向东七条

称“巷”,⾃北⽽南依次为:⾐锦坊、⽂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总占地⾯积38。35公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坊巷数实际上只有⼆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物古迹,保存⼀批名⼈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板铺地;⽩墙青⽡,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是闽江⽂化的荟萃之所。

  今天我们主要游览的是现存的⼆坊五巷中的⾐锦坊和郎官巷,请⼤家随我来。⾐锦坊旧名通潮巷,因为这个地⽅是⽔⽹地区,西湖、南湖的潮⽔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去。坊内有⼈在外出仕做⼤官,后⾐锦还乡⽽改坊名。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郑鹏程居宅,其中的⽔榭戏台最具特⾊,这是⼀个⽊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池塘,中隔天井,正⾯为阁楼。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清、风清、⾳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接下来⼩陈要带⼤家去郎官巷。郎官巷因宋刘涛居此,⼦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宋代诗⼈陈烈、清代名⼈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巷内。郎官巷西头巷⼝⽴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犹传严复宅;门庭⿍盛,后⼈远溯刘涛居。”

  除了我刚讲解的坊巷以外,还有在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后街的是塔巷,因聚居过黄姓⼈家⽽得名的黄巷。以巷中有紫极宫得名的宫巷等,都是很不错的景点,⼩陈就不⼀⼀介绍了,现在⼩陈把时间留给⼤家,各位朋友可以在附近⾃由活动、祝亲们玩的开⼼。我们⼗点三⼗分在坊巷的东⼤门集合,谢谢⼤家!

三坊七巷导游词10

  习惯上讲,我们都先说三坊后讲七巷,其实,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了⼀组排列⼯整的"新村"。然后,再隔⼀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轴线的"⾮"字形结构的街区。经过千百年的风⾬变迁,⼤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北⽅的厅堂明显⾼、⼤、宽,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低错落,活泼⽽⼜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体。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使厅堂显得⾼⼤、宽敞、开放,⼀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承檐的檩⽊,或再加⼀根协助承檐的檩⽊,都特意采⽤粗⼤的⽽长的优质硬⽊材,并⽤减柱造的办法,使的厅堂前⽆任何障碍,这在北⽅建筑及其他南⽅建筑中,都极少见到。例如宫巷林聪彝故居之轿厅以及祠庙的戏台,均是如此处理。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之⼀。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结构上与众不同之外,在围墙、雕饰、门⾯上都很有特⾊。

  马鞍墙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厚砖或⼟筑的围墙。墙体随着⽊屋架的起伏做流线型,翘⾓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全在于柱。江南建筑中,绝⼤多数是成90度⾓的直线构成的阶梯形的⼭墙,福州仅个别建筑有,包括福建的闽北、闽南、闽东也有存在,惟独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马鞍墙是曲线形的马鞍墙。⼀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翘⾓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雕饰

文档

三坊七巷导游词

三坊七巷导游词三坊七巷导游词13篇作为⼀位兢兢业业的旅游从业⼈员,时常需要⽤到导游词,导游词事实上是⼀种对旅游景点进⾏历史的、⽂化的、审美的解读的⽂体。怎样写导游词才更能起到其作⽤呢?以下是⼩编为⼤家整理的三坊七巷导游词,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三坊七巷导游词1⼤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叫郑嵘,你们可以叫我⼩郑。今天我将带领⼤家游览世界有名的五A级景区――三坊七巷。这是⼤名⿍⿍的三坊七巷,它被⼈们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三坊七巷占地约38.35平⽅公顷。其三坊是⾐锦坊、⽂儒坊、光禄坊。七巷分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