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流通经济学重点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2:47:20
文档

流通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导论营销研究的是微观经济组织为实现、促进商品流通而进行的经营活动的总和,包括产品、定价、分销、促销等。而商品流通重在从宏观的角度研究商品或服务的转移过程和流通体系。广义的流通:商品流通、货币流通、资本流通狭义的流通:有形商品或产品的流通,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排除了货币、资金、人、服务第二章流通的演变与发展第三方物流是指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第四方物流。是指“一个供应链集成商,他调集和管理组织自己的以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
推荐度:
导读第一章:导论营销研究的是微观经济组织为实现、促进商品流通而进行的经营活动的总和,包括产品、定价、分销、促销等。而商品流通重在从宏观的角度研究商品或服务的转移过程和流通体系。广义的流通:商品流通、货币流通、资本流通狭义的流通:有形商品或产品的流通,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排除了货币、资金、人、服务第二章流通的演变与发展第三方物流是指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第四方物流。是指“一个供应链集成商,他调集和管理组织自己的以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
第一章:导论

营销研究的是微观经济组织为实现、 促进商品流通而进行的经营活动的总和,包括产品、定价、分销、促销等。而商品流通重在从宏观的角度研究商品或服务的转移过程和流通体系。

广义的流通:商品流通、货币流通、资本流通

狭义的流通:有形商品或产品的流通,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排除了货币、资金、人、服务

第二章 流通的演变与发展

第三方物流是指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第四方物流。是指“一个供应链集成商,他调集和管理组织自己的以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以提供一个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三流:商流、物流、信息流      五流:资金流 人才流

零售商业四次:第一次:1852年(法国)“本·马尔塞”百货商店兴起; 第二次:1859年(美国)A&P连锁商店诞生;第三次:1930年(美国)KingKullen超级市场产生;第四次:20世纪70年代大发展(美国)无店铺零售出现。

流通四大变化:流通方式连锁化;流通主体多元化;流通业态混合化;流通组织技术化。

第三章  流通组织

流通职能:商流、物流、信息流、辅助职能。

流通功能:价值发现,带动产需,提高效率,改进生活方式

SCP(结构—行为—绩效)模式(1959年哈佛大学贝恩)认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又决定市场绩效。结论: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流通国际化:流通国际化是一个双向过程。一方面是本国的流通企业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使企业经营具有国际化特征;另一方面是外国流通企业进入本国市场,使国内市场竞争呈现出国际化特征。

海外市场进入模式:

规模经济:由于生产经营规模扩大使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

范围经济: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通过经济协同,实现资源共享。

连锁经营3S原理:标准化(standardization)、专业化(specialization)、简单化(simplification)。

第四章 流通渠道

流通渠道:商品从生产领域到达消费领域所经过的通道,包括商品流通的途径、环节、形式。

渠道结构:指参与完成商品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各种组织机构的构成方式。

流通渠道演变历程:批发企业主导型(18世纪70年代),生产企业主导型(19世纪90年代)、零售企业主导型(20世纪60年代)。

流通渠道结构的影响因素:(一)市场因素1.市场类型2.市场区域3.市场规模(用户数量)4.市场密度(用户的集中度)5.市场行为(购买行为特征)(二)商品因素1.商品种类2.体积与重量3.易腐性4.单位价值5.标准化程度6.技术服务要求(三)生产者因素1.目标追求的市场控制2.财务能力3.产品组合宽度4.市场控制能力(四)流通者因素(五)消费者因素

进场费:是商场和超市利用其在市场交易中的相对优势地位,向供货商收取的一种费用。(起源:美国计算机重新编程费)。

流通渠道系统:垂直渠道:纵向(产权式、契约式、管理式);水平渠道:横向(生产、零售、消费的合作社)。

一、以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基本特征:1.组织化、规模化的农产品流通主体;2.农产品流通渠道日益缩短,但批发市场的作用依然突出;3.远期交易、远程交易、拍卖交易成为农产品批发交易的主体内容;4.连锁超市经营成为农产品零售终端的主要形式;5.物流配送系统和服务体系日渐完善

二、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现状:1.超小规模的农户与个体户依然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最重要的主体;2.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庞大,但平均交易规模小,档次不高,功能不完善;3.我国农产品的销售终端以“农贸市场”为主,连锁店和超市的销售量只占较低份额;4.现代营销手段虽逐渐被人们认识,但传统交易方式仍占主导地位

三、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渠道建设对我国的启示:1.着力培养农产品流通主体,使其走向组织化、规模化;2.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为中心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3.大力推进农产品交易方式的变革4.积极推进农产品的超市连锁经营;5.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物流配套系统。

第五章 商品流通经营方式:批发

批发:是指从生产商或其他经营者手中采购商品或服务,再将其提供给商业用户、产业和事业用户,供其转售,加工的大宗商品交易方式。

批发的发展:批发地位的变化:形成-上升-下降-回升;批发组织的变化:批发市场(现货)、期货交易所(期货);交易形式的变化:现品销售-样品销售-标准品销售;其他变化:大型化、一体化、专业化、功能化、技术化

三个阶段:1. 1978-1991年,生产企业和零售企业绕开批发环节,批发业地位下降。2.1992-1998年,经济过热,批发机构在单体小型化的基础上急速增长。3.1999年以后,数量减少,网点增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制约批发商业发展的因素分析:1.宏观因素:国民经济、居民收入(十二五规划)等。2.纵向制约因素:制造商和零售商的交易方式。3.主观制约因素:“大量流通”,转型。4.配套制约因素:金融,物流,技术等。

批零系数:指同一时期批发销售额与零售销售额的比值。

批发经营特点:交易批量大;交易更加理性(专家型购买);商圈更大,辐射更广;交易关系稳定;交易过程中服务项目的专业化倾向日趋明显。

批发市场:集中进行现货批量交易的场所。

国外的三种投资模式:(1)种植者投资,如FloraHolland花荷(2)政企合营,如 RUNGIS伦杰斯(3)主导模式:如日本

英式拍卖:从低到高通过多次叫拍由出价最高者获得拍品,一般的方式。

荷式拍卖:该价格会随时间的变动自动向下浮动,如果在浮动到某个价格时有竞拍者愿意出价,一次性竞价。

赢利模式:佣金主导、租金主导。

第六章: 商品流通经营方式:零售业

零售业态:是指零售企业经营的形态,其实质是指零售企业为实现销售目的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总和。

零售业态从总体上分为有店铺零售业态和无店铺零售业态两类。有店铺12种: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商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无店铺5种: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

零售业态变迁理论:1.零售轮假说(由马克奈尔1958年提出)2.真空地带假说(丹麦学者尼尔森提出)3.零售手风琴张合假说(由布兰德提出)4.零售生命周期假说(由达比德森等三人共同提出)5.辩证发展假说(由吉斯特提出)

零售业态划分的标准:1、商品的品种与结构2、规模与区位3、经营形式与售货方式4、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

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多元化、组合化、连锁化、兼容化、合理化

现代零售业态结构主要特征表现为:

一是以百货商厦为核心,与专业店共同组成城市中心繁华商业群落;

二是以大中型超级市场或商业集聚为主要标志,以方便连锁店、仓储商店共同形成网络状分布的近郊点块。

这种结构布局不仅是应城市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而且体现了资源配置中竞争、效率、成本等基本原则。

我国零售业态结构演进中的问题:形成了两个极端:一方面大型商厦经营日益困难,另一方面新兴业态越开越多,从而形成了我国目前的多业态互补共存的零售业态格局。

存在的问题:业态结构不合理,结构失调;业态组织化程度低,运作不规范,各业态优势难以发挥;业态结构调整内容基本上是纯粹的模仿式;业态变革手段大多是一种“速成”式的数量扩张。

我国零售业态演进—调整

遵循业态发展规律,加速我国零售业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零售业态从单一向多业态的发展;实现零售业态结构合理化;在业态结构调整中使新兴业态成为新的增长点;加强多业态混合经营管理,将零售业态结构调整引向深入。

第七章  流通支撑技术 --物流

物流: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物流学说:黑暗说——德鲁克(美国);物流冰山说——西泽修(日本);利润中心说——第三利润源泉;成本中心说——降低了成本;服务中心说——物流的服务功能;效益背反说——求取物流总成本最小;物流战略说----战略位置考虑

物流分类:

属性:自然物流、社会物流、经济物流;

空间:国际物流、国内物流、区域物流、城市物流;

主体:制造商物流、中间商物流、消费者物流;

客体:生产资料物流、消费品物流、散装货物流、包装货物流;

流向:正向物流(动脉)、逆向物流(静脉);

阶段: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终端物流;

业种:铁路物流、公路物流、航空物流、航运物流;

层次:宏观物流、中观物流、微观物流;

物流的构成要素:基础要素(人、财、物);活动/功能要素(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信息);系统要素(流动要素、资源要素、网络要素)。

物流战略(自营化、社会化、共同化):1.物流战略联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组织为实现特定的物流目标而采取的长期联合与合作)。2.物流社会化(是指工商企业的物流活动逐步打破“自给自足”的传统组织运营方式,外包给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商来经营的市场化过程)。3.物流共同化(是指打破工商企业“各自为政”的物流组织及运营格局,整个物流资源和需求,由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商或多个工商企业联合向多个需求主体提供共同化的物流服务)。4.企业物流战略(是指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根据中、长期发展战略需要,对自身物流发展模式作出选择,进行长远规划,并以此进行有关资源的配置)。

影响企业物流模式因素:1、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   2、企业的物流成本    3、企业处理物流业务的能力    4、物流在企业中战略地位    5、企业资源状况

供应链物流分析:

超市公司的经营商品,往往通过三种途径进入卖场:

    第一类商品是使用频率高的畅销商品。在流通作业的过程中,从供应商那儿整批进货和储存,然后按客户的订货单进行配货,再送到零售商店。

第二类商品,是具有相当大的进价优势的跑量商品。采购向供货商下订单后,由配送中心以过站式配送到门店。通常,不用储存;但有时也会因业务衔接原因,需作短暂的储存。

由于这类商品进货批量大,进价又低,故既减少了流通环节,又为企业增加了毛利。

第三类商品,需要一定的保鲜要求,如牛奶、面包、豆腐等,通常是不经过配送中心直接从生产厂送往零售商场。但商品进销全过程的信息及付款财务处理,均由配送中心负责的。

第八章  流通支撑技术 --信息

流通信息作用:分析企业经营状况、研究消费者购物习惯、拓展业务空间;主要功能:事务处理、过程控制、决策支持;关键:挖掘数据,寻找机会、发现问题,持续改进。

流通信息化:流通业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传输、应用知识和信息资源,以实现流通方式创新,提高流通活动效率的一个动态过程。实质是一场包容了流通宏观、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和流通企业经营管理再造的深刻变革。

流通信息化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改变了行业竞争结构、促使顾客需求行为的变化、改变了企业交易模式与再造了价值链。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影响:组织结构发生了变革、营销方式有了扩展、内部协调方式有了变化、为顾客服务的方式有了转变。

物流条码:供应链中用以标识物流领域中具体实物的一种特殊代码,是整个供应链过程,包括生产厂家、配销业、运输业、消费者等环节的共享数据。

物流条码特点(对比商品条码):

(1)商品条码通常是最终消费品单个商品的唯一标识,物流条码是储运单元的唯一标识,通常标识多个或多种类商品的集合。

(2)商品条码主要服务于零售环节,物流条码服务于供应链全过程,是多种行业共享的通用数据。

(3)商品条码信息的设定是单一的,物流条码则是一个可变的,可表示多种含义、多种信息的条码,如表示货物的体积、重量、生产日期、批号等信息。

文档

流通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导论营销研究的是微观经济组织为实现、促进商品流通而进行的经营活动的总和,包括产品、定价、分销、促销等。而商品流通重在从宏观的角度研究商品或服务的转移过程和流通体系。广义的流通:商品流通、货币流通、资本流通狭义的流通:有形商品或产品的流通,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排除了货币、资金、人、服务第二章流通的演变与发展第三方物流是指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第四方物流。是指“一个供应链集成商,他调集和管理组织自己的以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