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加工贸易现状与发展问题研究
姓名:李静茹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产业经济学
指导教师:曲德森
2004030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顶二E学位论文我国加工贸易现状与发展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生产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加工贸易顺应了这个历史潮流,成为当代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一种主要形式。加工贸易本质上是根据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情况,在不同的国家完成不同性质的生产工序,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其竞争力。
改革丌放以来,中国加工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第一大对外贸易方式,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加工贸易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发展加工贸易充其量只能是在一定时期内、特定条件下的权宜之计,而绝非外贸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策。国家应该出台有关的宏观,对日益膨胀的加工贸易规模予以控制。鉴于近年来加工贸易已经占据我国整个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对加工贸易的发展进行势必会对我国外贸和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必须慎重考虑。我国究竟还需不需要发展加工贸易?如果需要.下一步应垓如何发展?本文试图对这个具有重大现实性的问题进行一些较深入的分析。
本文首先从理论和现实出发对中国发展加工贸易进行分析,认为发展加工贸易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必然举措。要解决加工贸易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关键不是对其进行而是要引导加工贸易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技术含量。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分析了加工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其它国家和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做法,提出了促进加工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具体建议。
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加工贸易的相关理论和中国的现实状况出发,阐述了中国发展加工贸易的重要性及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现存的问题。第二部分,探讨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加工贸易的未来发展趋势。第三部分,结合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成功经验,提出如何促进我国加工贸易健康发展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加工贸易现状发展建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加工贸易现状与发展问题研究
ABSTRACT
Withthedevelopmentofglobeeconomy,thetrendofglobe
industryhasbeenmoreandmoreclear.Processingtradehasbecomethemaintypeofinternationaltradeandindustry.Processingtradeinfactistocompletedifferentstepofindustryindifferentcountryaccording
thecountry’Smaterialadvantages,SOthiscanreducethecostoftheproductandimprovethecompetitionofthecountry.
Chinaprocessingtradehasgainmuchdevelopmentsincethereformandopeninkpolicyhasbeentaken,ithasbecomethemaintradewaythatgreatlycontributetothedevelopmentoftheeconomy.ButtherearestillsomeproblemswiththedevelopmentoftheprocessingtradeSosomeexpertsthinkthmprocessingtradeisonlyashorttimepolicywhichcountryshouldtakesomemeasurementtocontr01.ConsideringthegreatmeaningoftheprocessingtradetOtheeconomy,weshouldpaymuchattentiontothatifchinaneedtheprocessingtradeandifyes,howtOdevelopit,Inthisessaywetrytoanalysisthisproblem.
TheopinionoftheessayisthattheprocessingtradeistheeffectivewaytOmatchthedevelopmentoftheglobeeconomicsandtheinternationalindustrytransfer.Thebestwaytosolvetheprobleminprocessingtradeistotakesupportmeasureofindustrystructureandthehightechnicallevel,OnthebaseofsBccessofothercountry,50mesuggestionshavebeenputforward.
Therearethreepartsintheessay.Thereistheanalysisoftheimportanceandtheproblemoftheprocessingtradeconcludingfromthetheoryandthefactinformationontheprocessingtradeinthefirstpart.Thereistheanalysisofthedevelopmenttrendofchinaprocessingtradeintheglobeeconomybackgroundinthesecondpart.Therearethesuggestionsonhowtomakeagooddevelopmentofchinaprocessingtradewiththe
successfldexperimentofothercountriesorarea’Sprocessingtradeinthelast
part.
keywords:processingtradefactdevelopmentsuggestiony・62137‘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今所呈交的论文《我国加工贸易现状与发展问题研究》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尽我所知,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内容及科研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作者签名:孝耨旃日期:2盟丝年—王月二丝13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有关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借阅或网络索引;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嘘董生蓥导师签名:我国加工贸易现状与发展问题研究
引言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贸易有了巨大发展,国际间的货物、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的流动,对各国的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流通的扩大和公司的兴起,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步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国际贸易方式也随之发生重大改变,由过去直接出口本国资源产品的方式,逐渐向大量进口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然后加工制成品出口的方式转变。加工贸易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方式,在充分发挥各国比较优势,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扩大出口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加工贸易方式,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有效的发挥了自身的比较优势,促进了本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步伐加快。在改革丌放之初,国家充分发挥沿海地带的比较优势,承接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某些中等技术产业,发展了“两头在外”的轻纺和机电等产业的加工贸易。我国加工贸易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自1996年以来,加工贸易一直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半壁江山。目前,加工贸易涉及我国大部分产业,在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充分肯定加工贸易对国民经济巨大贡献的同时,也要客观的评价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分散经营的模式给海关监管造成了极大不便。由于现行加工贸易的监管的不当之处,使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加工贸易走私,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深情况下,作为国际分工产物的加工贸易必然碍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应制定稳定的加工贸易,促进加工贸易健康有序的快速发展。
首都经济贸易人学坝I:学位论文我国加工贸易现状与发展问题研究
第一部分我国加工贸易概况
一、加工贸易概述
(一)加工贸易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加工贸易是外国的企业(通常是工业发达的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以投资的方式把某些生产能力转移到东道国或者利用东道国己有的生产能力为自己加工装配产品,然后运出东道国境外销售。国际加工贸易是跨越国界进行生产,它同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紧密相连。从狭义上讲,加工贸易是部分国家对来料或进料加工采取海关保税监管的贸易。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较高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为了扩大对外贸易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采取对通过来料方式或进料方式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由海关实行保税监管的办法。“
我国《加工贸易审批管理办法》规定,加工贸易是指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或进口料件),经境内企业加工或装配后,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
加工贸易实质是根据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情况,在不同的国家完成不同性质的生产工序,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其竞争力。
(二)全球)JuT贸易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迅速发展,全球加工贸易的发展同益呈现新的发展趋势。这些趋势必将对各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首先,加工贸易将以公司的企业内贸易为主要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直接投资不断增加,生产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而,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进行的公司企业内贸易将越来越多。公司利用各国的优势,将越来越多的产品通过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子公司,在产品的各个阶段或各个部件上分工进行生产,整个生产过程在各个国家之间流动,所以,各个子公司之间的贸易同益成为加工贸易的主要形式。
其次,世界各国之问的产业内贸易将迅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水平分工替代垂直分工,产业内分工替代产业间分工成为国际分。邵祥林等.《未术圜惭i贸易的主流一加工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加工贸易现状与发展问题研究
工的主导。在这种新的国际分工格局的影响下,产业内贸易将替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主体。加工贸易作为国际产业分工和交换的必要形式,在新的分工格局下将比一般贸易更加具有普遍性。
最后,世界各国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传统贸易的显著特征是各国生产要素资本禀赋的丰裕程度的差别决定了生产过程中使用要素比例的差异。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发达国家基本不再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是主要进行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和营销工作,发展中国家通过来料或者进料加工方式生产出劳动密集型产品再销往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主要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这种分工格局在今后将继续存在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将继续影响各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方向。
(三)加工贸易的理论基础
加工贸易从本质上讲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一种特定形式。所以,加工贸易在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分工理论中都可以找到理论解释,其中与加工贸易相关的主要有绝对成本理论和相对成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等。
1、绝对成本理论和相对成本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认为,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两国间生产成本的差异之上。一国应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并进口不具有优势的产品,那么贸易双方都可从中获利。这一理论说明国际分工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固际贸易双方都能从贸易中获益。但绝对成本理论不能解释,经济技术不发达,在任何产品的生产上都不具有优势的国家为何同样能开展对外贸易。
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成本理论给出了答案。根据李嘉图的观点,虽然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但两者的不利程度有所不同,相比之下有一种商品的劣势要4、一些,即该国在该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那么,该国就可以利用这种相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用其产品进行国际交换,贸易双方同样可以从分工和交换中获益。即比较成本理论的核心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比较成本理论为世界各国开展对外贸易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武器。不论哪个国家,也不论其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或者国家实力如何,他们都能确定各自的比较优势,而且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加工贸易现状与发展问题研究只要按照比较优势来安排生产和进行贸易,贸易双方都可以从中获益,即可以用较少的劳动耗费获得更多的劳动收益。
2、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阐述的是两个国家在生产技术和消费偏好都相同时,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和贸易模式之问的关系。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在两国对要素需求一致的情况下,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其劳动力价格就相对便宜;而资本丰富的国家其资本价格则相对便宜,这就产生了比较优势。如果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流动,两国只能通过交换产品来代替生产要素的流动。而且,由于两国的生产技术相同,所以劳动力丰富的国家能够比较便宜地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资本丰富的国家则能够比较便宜地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每个国家按比较优势来安排生产和进行分工,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揭示的是不同产品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分工的原因,但其同样可以用来解释同种产品内部不同工序在不同国家之问的分工,即加工贸易产生的原匪I。
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将自己j}_|j有的具有一定优势的技术力量、资本与被投资国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结合,在被投资国进行生产,以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或者为第三国提供商品和服务。公司之所以愿意并能够发展海外直接投资和获得利益,是因为公司拥有一种当地竞争者所没有的比较优势。邓宁把这种比较优势称为“所有权特定优势”,并认为它是进行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所有权特定优势”主要包括技术优势、企业规模、组织管理能力、金融和货币优势等。
邓宁认为,企业只有所有权优势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将这些优势内部化的能力。在一个共同所有的企业内部实行供给与需求的交换关系,用企业自己控制的程序来配置资源,才能使企业所拥有的垄断优势发挥最大的效用,才能保持垄断优势。此外,还应该考虑区位特定优势,区位特定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它包括下面的因素:(1)劳动力成本。对外直接投资应选择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区位。(2)市场需求。大公
4首都经济贸易人学顺I。学位论文我国加工贸易现状与发展问题研究
司只有在它的产品能够进入或者部分进入东道国市场的情况下,才会做出直接投资决策。(3)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高低会影响到公司的投资选择。(4)。对国外投资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会影响到国际投资的风险,从而影响它们生产活动区位选择。
因此,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可以用这样的公式来加以概括:对外直接投资=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区位特定优势。
我国的加工贸易也可以从邓宁的理论中得到启示。例如:从区位特定优势的角度而言。,加工贸易之所以集中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是因为东南沿海地区较中西部地区而言具有区位优势。表现在:一是劳动力丰富,工资成本低;二是毗邻港、澳、台地区,市场需求大;三是东南沿海的经济特区和出口加工区都享受许多税收优惠和的其他优惠。这些都促进了东南沿海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当劳动力优势随着工资成本的上升而逐渐减弱时,加工贸易企业就要着重于发展自己的技术优势、企业规模优势和金融、货币优势以及其他优势,这样才能保持加工贸易长久、稳定地发展。
4、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切产品都有创新、成长与成熟、标准化、衰亡这样一个生命周期过程。当一个公司发明制造出一种新产品时,该产品的周期便开始了。在产品的导入阶段,发明制造此产品的公司可以垄断技术,拥有绝对优势。这时因为没有其他的竞争者,生产成本对于厂商来说不是很重要。在产品成熟增长阶段,由于产品销路好,获利多,引起别国仿制,该产品的制造能力逐渐扩大到海外,产品创始国在世界市场上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产品的市场价格开始肖0减,生产成本变得十分重要。在产品成熟阶段,产品的生产技术已标准化,原发明厂商失去技术优势。产品需要大规模生产,产品创始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量逐步缩减,这时不仅生产成本十分重要,产品的市场也很重要。最后一阶段,产品创始国由于生产该产品已没有比较利益,转而进口该种产品,原发明厂商把生产基地迁移到国外成本低的地方,同时开始另一种新产品的研究。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也可以用来指导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加工贸易都以生产和加工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随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国际市场劳动密集型加工产品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这类加工产品已处于产品成熟阶段,其比较优势正在逐渐减弱。为了延长这类产品的生命周期,继续扩大国际市场占有
l国家和地区日本美国韩国德囝其他
【打“工贸易总值373亿351亿293亿168亿139亿59亿463亿
占全年加工贸易总值比例20%19%16%9%8%3%25%
图4:1999年我国加工贸易主要贸易伙伴
资料来源:编委组.《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白应*》.2000年
(二)我国]JD:12贸易发展阶段
虽然我国不同地区的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有所差异,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加工贸易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6)。1979年我国正式实施“三来一补”的加工,加工贸易在我国沿海地区迅速的发展和壮大,成为当时利用外资、扩大出1:3的一种主要贸易方式之一。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来料加工飞速发展,并在加工贸易中占主导地位,进料加工丌始起步。1986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到123.22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738.4亿美元的16.6%。“
第二阶段(1987一1995)。80年代后期,随着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加速,同时乜为了更好的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我国制定了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了“大进大出”,“两头在外”。从此,中国的加工贸易进入迅猛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迸料加工发展迅速,并在加工贸易中居主导地位,来料加工增速趋缓。1989年,进料加工进出口额达192.5亿美元,首次超过来料加工进出口额。进料加工的迅速发展并在加工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标志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三阶段(1995年以来)。1992年初,我国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出现了新的局面,除了皿洲“四小龙”继续向我困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外,欧美等发达国家中的一些”《中罔海关统计年特》.1987年首都绰济贸易大学何H:学位论文我国加工贸易现状与发展问题研究
公司将成熟的制造工序和加工技术直接转移到我国。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的领域都有了新的提高,加工贸易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到199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在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达到50.6%,标志着一般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长期占据的首席地位已被享受特殊优惠的加工贸易全面取代,加工贸易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形式。但是,在加工贸易稳步快速地发展的同时,利用加工贸易名义进行走私,逃税、骗汇的现象也开始出现。
(三)我国加工贸易
1979年9月正式颁布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办法》,对加工贸易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此后,外贸、海关、税务、外汇管理等相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定。20年加工贸易的基本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对进口料件的保税监管和对国内中间投入品的出口退税,消除高关税、高造成的价格扭曲,从而保证加工贸易企业和国外企业在乎等的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但是随着加工贸易的阶段性发展,加工贸易也呈现着阶段性的特征。以1995年为界,加工贸易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以鼓励性的为特征,强调加工贸易的积极作用,各方部门都为推进加工贸易的发展而制定各种优惠。但是,在中国进V1关税水平较高的制度背景下,利用加工贸易名义进行走私、骗税的情况十分严重,造成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同时对国内相关行业造成了严重冲击。所以,后一个阶段以监管性的为特征,集中于克服加工贸易的负面影响,突出加工贸易的管理问题。
(四)我国加工贸易作用
l、增加外汇收入
加工贸易创汇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加工贸易进出口额逐步增加,日益成为我国进出口顺差的重要来源。随着我国加工贸易规模的增长和加工贸易增值系数的提高,加工贸易净出口在我国外贸出口创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加工贸易增值系数为1.49,净出口为450亿美元;2001年加工贸易增值系数为1.57,净出口为534.9亿美元;2002年加工贸易增值系数为1.47,净出口为577.5亿美元。
《中固懈关统汁年牿》.1997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加工贸易现状与发展问题研究
2、增加劳动就业
最初,我国开展的加工贸易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加工贸易企业的大量建立,吸收了我国大量的劳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2万多家,已经投产15万家左右,为我国社会提供了大约3000多万个就业岗位。为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加工贸易还带动了我国就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加工贸易带动的技术转让和产业升级以及经营管理的国际化趋势都需要大量更高级的人才,加工贸易外资公司在工作人员本土化的过程中,客观上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3、吸引外商投资
加工贸易是我国引进外资的重要渠道。一方面,加工贸易是外商投资的主要方式。改革丌放初朔,外商多以“三柬一补”的形式进行投资。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成功的“三来一补”项目往往转化为合资或独资的方式固定下来,从短期的契约式合作走向长期的股权投资。另一方面,加工贸易是外商投资企业最主要的出口贸易方式。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加工贸易飞速发展所推动的,加工贸易方式从而成为外商投资企业最主要的贸易方式。2000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为1657.7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72%;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值为972.27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70.6%。
4、促进产业升级
加工贸易还对促进外商投资企业技术转让和推动我国产业升级起到了积极作用。首先,加工贸易的投资主体大多是j封{有先进技术的外商投资企业。随着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吸收,加工贸易丌始走出完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模式,走向劳动密集型与资本、技术密集型并重,乃至向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加工模式,并显示出我国在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其次,从产业结构、行业技术进步方面来看,加工贸易技术转让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宏观的产业结构调整上.加工贸易的技术转让促进了我国加工工业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
蝶题组.《垭向m场拌济的前沿一加1:贸易对我同闰民经济总体作用计价》,《国际贸易》20001。9M
Ⅲ人沪.《讣商血接投资。o中田的栩lT贸易》.《韭界绎济研究》,2002年6期
1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加工贸易现状与发展问题研究
有利于解决我国轻重工业发展长期失衡的问题。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商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了从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的转变。在行业技术进步上,加工贸易的技术转让推动了纺织、电子、机械、家电等行业的技术进步,使相关行业的技术、工艺和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不断增强。
三、我国加工贸易现存的问题
毋庸置疑,加工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是由我国加工贸易的性质决定的,也同我国加工贸易管理的不当之处有关。
(一)加工贸易问题的状况分析
1、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低,产业升级作用有限
我国发展加工贸易目的在于利用我国比较优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从20多年来加工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看,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就总体情况而言,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加工贸易企业总体技术含量不高,外商企业并没引入关键技术。例如,在苏州市,从事加工贸易的生产型三资企业中,技术含量(在设备方面)仅占10%.20%;以知识产权投入的三资企业占生产型三资企业的30%以下。”
直到目前为止,我国加工贸易的加工环节大都还处于劳动密集型水平上。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纺织、鞋类、玩具、家电、五金用品等产品依然是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这一点可以从加工贸易的增值系数得到说明。90年代以来,我国加工贸易的增值系数有上升趋势,但其增值系数也不过稍大于1.5,增值状况并不理想。我困加工贸易的增值系数综合的反映了加工环节在整个产品中增值作用有限,尤其是加工环节的资本密集程度和技术含量有限。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加工贸易发展规模极大的,1一东东莞市,加工贸易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
资料米源:谍题组.《中圜力¨T贸易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扎,1999年
14
表5东莞市加工贸易的行业分布(1996年5月)
资料柬源:课题组,《中国加工贸易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t1999年
2、与国内产业的关联度低,产业波及效用小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产业链条短,生产能力集中于下游产业,零部件和原材料过分依赖于进口。加工贸易生产中简单的加工和组装占有较大比重,加工贸易的“大出大进”模式,对中上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小。在增值水平较高的1998年,加工贸易出口额为1044.7亿美元,而同年加工贸易进口额就达685.7亿美元,增值率也只有52.4%。2000年1-6月我国加工贸易出口625亿美元,占同期出口总额的54.6%;加工贸易进口431亿美元,占同期进口总额的42.2%。这些表明,我国加工贸易的优势还只是体现在最终产品总量上,并不具备生产技术上的优势,原材料和零部件过分依赖海外。
3、利用加工贸易走私、骗税的情况严重
我国加工贸易卉i局分散,对加工贸易的监管又涉及海关、外贸、税务、外汇管理等多个部门,由于部门削的协调配合不够,没有形成有机的综合管理体系,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大肆利用加工贸易渠道进行走私。据海关统计,1997年全国海关查获30万元以上的加工贸易走私大案401起,案值33.3亿元,分别占全国海关查获大要案总数的36%和案值的54%。1998年,全国海关共查获加工贸易走私大要案729起,案值45.9亿元。1999年,全国海关共查获加工贸易渠道走私大要案447宗,案值28,7亿元。2000年,海关查获案值超过亿元以上的走私大要案8宗,加工贸易渠道就占了5宗。”
从走私货物的品种看,大多属于成品油、食糖、食用油、棉花、钢材、羊毛、电子产品等高税或国家贸易重点管制的敏感商品,一些商品关系国计民生,对国内经济影响很火。这类走私造成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国家贸易管制失灵,国内市场和民族工业受到冲击。
{;l;{t林等.《束水国际贸易的土流一力¨工贸易》.对外经济贸易人学…版礼.2001年4、加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我国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On7-贸易发展上的过度集中吸引了国内资会和相关资源大批东移,削弱了国内工业对中西部地区原材料的依存,使主要生产和供应原材料的中西部地区企业陷入了困境。加工贸易的过度集中也不利于中西部地区发挥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使东西部地区间原有的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也削弱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能力。
(二))jn-r贸易问题的原因分析
I、外资加工贸易企业的原因
作为我国加工贸易主体的外资企业,出于经营一体化和防止技术优势扩散的考虑,往往不愿意在我国采购中间投入品,因而对我国相关产业的波及效应小。
(1)外资企业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体
20世纪90年代后期,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发展非常迅速,其规模和占我国加工贸易总额比重越来越大。如表6所示,1995年外资企业在占整个加工贸易中的比重为59.9%,贸易额为791.2亿美元,到2002年上升为75.7%,贸易额上升为2287.6亿美元,8年间比重提高了15.6个百分点,贸易额增长了2.9倍。同期,国有企业在整个;自n7-贸易所占比重分别为388%和21%,贸易额分别为512.9亿美元和634亿美元,所占比重比1996年下降了178个百分点。外资企业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体。
表6:符类企业f1:加工贸易进Ⅲu总值中所A-L匕重表
单位:亿黄“,%
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
年份合计
金额比重金额比重金额比重
1995l320779l25995129388166l3
199614669457645499534120.8I4
19971698l1114965755632727ll6
19981730411744679526l30.4299l7
1999184461272.169537l29l354l9
2000230221657872590725.753723
200l241431769733570.92367443.1
2002302172287675763421100l33
资料来源:根据嚣年《海关统计年牲》计算图5: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占全国加工贸易比例曲线图
8。070.[.岛.晕—园—毒—啕——P中气
60!・专◆%—}—≯哼+f’弓一。
。
要4050:
20
10~
0———‘———————————一一
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t2002
年份
(2)公司实施经营一体化并且控制其技术优势
外资企业尤其是公司,其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大大降低了其经营成本。其具体表现就是公司内部贸易的快速增加。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使得他们在加工贸易中会更多地考虑从公司内部,而不是东道国采购产品,即使有时在东道国本地购买,比公司内部购买价格低,但只要公司内部贸易所能节省的交易费用高于差价,公司还是会选择公司内贸易。出于一体化经营的考虑,外资企业更愿意从母公司内部,而不是中国本地采购中间品。
国际经营一体化的另一个重要就是技术扩散。企业产品的竞争力越来越集中于产品中的科技含量。现在,随着加工贸易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其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初级工业,而是在逐步向电子、机械、电讯等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转移,那么必然其中产品的科技含量也会逐步增加。如果外资公司将科技含量高的中间品在当地制造就会伴随有知识、技术的扩散。而由于技术、知识这类产品具有整体性、专有性、共享性、质量不确定性和不可检验性等特征,所以外资公司为防止技术优势的扩散,会倾向于从母国进口中间品。
2、内资加工贸易企业的原因
我国从事加工贸易的内资企业缺乏相应的支持措施,从而无法达到高层次技术水平的要求,对先进技术的吸收有限,加工贸易产业波及作用和产业升级作用不明显。(1)国内企业缺乏激励机制和融资支持
据报道。有关部门曾对沈阳、大连市的企业进行调查。从近100家从事加工贸易的外商投资企业采集了400多种有意实行本地化的产品信息。沈阳市有200多家国有企业对这些信息感兴趣,但经过初步商谈,90%的企业都放弃了,因为外商要求供货商提供样品,零部件样品通过检验后迅速制成产品送用户检验,然后少量订货,经过一段时间方能大量订货。这些企业对外商提出的要求无法接受。原因一是绝大部分订货不是企业的现成产品,如果试制新产品,有的还要制成模具,前期投入大,没有资金来源;二是从试制样品到最终订货,要经历一年或更长时间,国有企业不愿承担风险。虽说上现在允许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列支科研开发费用,但对资金短缺的企业来说,解决不了问题。国家有关部门也有新产品试制费、新产品开发费、外贸发展基金,可是申请程序复杂,远水不解近渴,国有商业银行对这类风险贷款,更是慎之又慎。
(2)国内企业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有限
我国内资企业出于技术水平原因,其产品质量无法满足客户的要求。由于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面对的是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需要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所以,加工贸易企业对相关中间品投入企业的产品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国内中间品与进口品在质量上、技术含量以及价格上存在差异,不能完全替代。如果使用国内中倒品,可能会造成整个产品出现不配套,或降低了产品的质量,从而影响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据发展研究中心对加工贸易企业所做的抽样调查显示:由7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国内产品质量不稳定是制约本地配套的主要障碍”。
(3)对先进技术吸收的效果有限
我国加工贸易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依然滞后,影响了先进技术的转移效果。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引进技术成效的高低与消化、吸收能力之间存在着『F比关系。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受到资金、技术,相关行业的支持和配合能力不高等因素的影魄,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方面的投入尚未达到应有的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情况依然存在,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3、现行相关的原因
(1)我国利用外资不利于提升我国产业结构
我国现行引进外资,如《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1986年10月11R)第二条规定:产品出口企业,除按国家规定支付或者提取中方职工劳动保险、福利费用和住房补助基金外.免缴国家对职工的各项补贴;第三条规定给予产品出口企业用地的优惠;第五条规定:产品出口企业再生产和流通过程中需要借贷的短期周转资金,以及其它必须的信贷资会,经中国银行审核后,优先贷放;第七条规定;产品出口企业
张小济,《从产业者于一开拓加T贸易中间投入品市场》,《国断贸易》,1998年7蝴按照国家规定减免企业所得税期满后,凡当年企业出口产品产值达到当年产品产值70%以上的,可以按照现行税率减半缴纳企业所得税等等。这些在扩大出口、积累外汇方面的作用是显著的。但是,也在客观上鼓励了外商将资金投入到“大进大出”型的加工贸易行业,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进行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工业品的生产。这在当前,已经不利于我国的加工贸易向提高增值率和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和我国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增强出口竞争力的需要。
(2)现行的加工贸易优惠不利于中间品进口替代
多年来,加工贸易因其出口销售渠道畅通和出口创汇额稳定而一直享受特殊优惠。我国对加工贸易的特殊优惠有三项:一是对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实行保税;二是对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实行宽松的贸易,除少数敏感商品外,对加工贸易进口料件不实行进口数量:三是除国家规定不予免税的少数进口商品外,对外商不作价提供的加工贸易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在国内税收方面,对来料加工的实行不征不退,进料加工的进口料件部分免税,国内料件部分先征后退。这些客观上鼓励外资进入加工贸易下游产业,严重影响了加工贸易企业使用国产料件的积极性。加工贸易企业宁可进N国外料件,也不愿在国内采购。因此,加工贸易与国内产业的关联度低,“两头在外”、“大迸大出”的特点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对相关中上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小。
4、加工贸易监管的原因
虽然加工贸易本身和走私没有必然联系,但是在我国相应原材料进N关税水平较高的制度背景下,利用加工贸易进行走私的活动严重。这与我国加工贸易现行监管模式不当和监管条件有限有关。
(1)加工贸易监管模式不合理
在我国,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存在很大税负差异,而我国在监管条件并不具备的情况下,就不加选择地对加工贸易实行了.丌放式的管理模式。出于实行开放式的管理模式,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散布在全国各地,在每一个地方也都是散布在许许多多不同的地点,并且可以设立在任何地点,这就给机构监督进口料件的使用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实际上海关和的其他任何机构都无法精确地知道,加工贸易中进口的料件是否真的Ll』进LJ企、lp全都用于出口品的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否又全都出口了。
(2)加工贸易监管条件有限
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遍布全国各地,有些企业连交通都不方便,更谈不上具备海关监管的条件。从技术标准看,进口料件包罗万象,大到飞机、船舶的组成部分,小到电子元器件,而行业管理部门又没有能够提供科学的产品耗费标准,海关实际上难以查明加工出口产品到底需要多少进口料件。这些需要大量的监管人员,而我国现有海关监管人力严重不足。2001年全国海关办理加工贸易备案和核销合同约80万份,变更合同约100万份,全国海关从事加工贸易监管的人员约3500人。在现行加工贸易管理模式下,其中80%的人员不得不忙于备案、变更、核销等手续性、室内单证作业,有的海关人均年加班100个工作R仍难以应付不断增长的工作量。随着加工贸易的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工序越来越复杂、加工链条越来越长、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海关对保税货物实际监管的任务越来越重,剩余20%的保税监管人员仅约700人,根本无法对分布在9万多家加工企业,每天进行加工生产的各种保税货物在各个生产流通环节进行实际监管,实际监管不到他的情况『=_=1益突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加工贸易现状与发展问题研究第二部分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趋势
一、技术密集型加工贸易
现阶段,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格局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知识技术密集型为辅。从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将来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将会向更加倾向于发展技术密集型加工贸易,形成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共同发展的格局。
(一)发展技术密集型加工贸易的原因
1、符合国际加工贸易产业格局转变的路径
同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的共同点之一就是加工贸易对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他们的加工贸易都经历了一个从初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特别是日本随着产业的现代化建立了以技术、资本密集为主导的生产和贸易体系,进口初级原材料、出口技术密集型的中间品和制成品,通过学习、模仿和消化、创新,建立了以自主开发技术为支撑的加工贸易体系。我国加工贸易今后也必将经历一个从初级到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并将成为我国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2、符合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世界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制造业在发达国家GDP中所占的比重已经降到了20%左右。随着资金、技术优势的逐步积累和关联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生产中的地位提高,逐步由零部件的生产向中间产品、整件产品的生产提升。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开始实行同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内的水平分工,同时促进加工贸易产业结构迅速向高新技术方向升级。
3、符合公司高新技术产品全球经营战略发展的要求
为了降低成本和适应本地市场需求,公司开始实施高新技术产品全球化生产经营战略,虽然母公司控制产品的核心技术,但其产品生产的不同阶段是由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子公司或关联企业来完成。同时,发展中国家出于技术和投资的考虑,也乐于以加工贸易方式参与国际分工。所以,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日益成为发展中国家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方式。
4、符合我国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为了增强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我国产业结构将进行调整。“十五”期间,我国将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等产业确定为我国的支柱产业,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确定为我国鼓励发展的产业方向。由此可见,发展高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必将受到国家各方面的鼓励和支持。
(二)发展技术密集型;bnX-贸易的方向
l、加工贸易产业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将逐步增加
随着公司高新技术产品全球经营战略的实施,公司对发展中国的技术转移必将促进东道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高附加值加工贸易产品的增加。20世纪90年代j1:始,我国加工贸易进入外商投资发展的阶段,以公司投资为主的电子、电气设备、办公用品、通讯、计算机及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中间产品的生产及制成品的组装在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稳步发展,加工贸易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大幅度增加。如表7资料所示,1992--2000年,机电、车船设备、化工、纸制品、木制品、塑胶制品和仪器仪表的加工贸易出口都获得了2倍以上的增长,其中机电产品增长近6倍。20世纪90年代后期与前期相比,机电、车船设备的增长速度加速提升,表明机电产品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的增长处于加速状态,加工贸易产品结构F;|益优化。2000年,机电产品的比重增至43.22%,若将机电、车船设备、仪器仪表和化工归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则这部分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由1992年的31.54%增长到2000年的54.37%,加工贸易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主的局面已经形成。
2、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将迅速发展
通过加工贸易参与公司全球产业分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成长。这一路径在我国商新技术产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1999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出口占88.6%。,可见,加工贸易带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筑建了初
表7:中国加工贸易主要出口产品增长状况
单位:百万美元
1992.1995I995—20001992.2000
199219952000
菪k牢(%]莒&串(%)着K=率(%)
化丁5441258l312314084325
(1.37)(171)(1,68)
塑胶144I2982l075663090293
(364)(405)r4121
皮革20553458O684516O31120
(519)(470)仃28)
水制品164309088623l02280
(041)(O42)(046)
纸制品252568l251206l12379
(O64)(078)(088)
纺织110531539003920444033085
f2790、(2088:f1485]
牲帽414359560447li2019O72
(1046:(808)(5I7)
帆Lb860420814l425949218659I
(2I72.(2824(4322、
车船_;6之运输设备13502747I036095I2235I
(34I)f373、(4431
仪器仪表199738550936933090247
(504)f5231(504)
杂项制品403462280.5410877O75l70
f10.19(8.45)(790)
洼:括0内为占加丁贸易出口的比重・单位为%
资年1米源:潘悦,《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加速升级换代》,《中罔T业绛济》,2002年6jllj
步的规模。
与此同时,在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例不断提高。从表9中可以看出,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明显快于非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增幅,2002年加工贸易方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达到46.2%,非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仅为126%。
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在地区经济发展中作用更加明显。在深圳,以加工贸易为载体,已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等高额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外向型现代化工业化体系。2001年,深:t)ll/J13:贸易出口突破300亿元大关,达到311.95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额的21.16%。其中以电子信息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潘恤.《m今球化产业链条中加速升级换代》.《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6期
2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加工贸易现状与发展问题研究
加工贸易出口达到140.2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44.94%,同比增长17.91%
对加工贸易的贡献率达到86%。①
表9:2000年…2002年加工贸易方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情况表
单位:亿美元
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方加工贸易方加工贸易方nI工贸易方
方式外贸式高新技术式高新技术式高新技术式非商新技
出[J额产品池口额产品出口占产品出口增术产品出口
年份
加工贸易方幅(%)增幅(%)
式外贸mU
比重(%)
2000砧13766328.03238352041743
200l≈14745414672812264lI07
2002钜179946062633694621258
资料米源:《中国对外贸易2003年》,第85负
二、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在我国对外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加工贸易区域格局的变化趋势是同我国对外丌放格局变化趋势相一致的,并将逐渐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发展。随着我国中西部丌发战略的实施,加工贸易区域将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拓展,形成以东部沿海地区为先导、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的格局。
(一)发展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的原因
l、符合我国对外丌放格局的变化趋势
我国对外开放开始于最初的经济特区的建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
展,我国相继丌放了数个沿海城市,并相继建立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等沿海经济开放区。在沿海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经验后,我国对外丌放的地区逐步向内地延伸,相继丌放所有内陆省会城市,黑龙江、内蒙、云南、广西等省13个沿边城市相继丌放。我国全方位的对外丌放格局形成了。在这一过程形成过程中,加工贸易在我圈全面铺丌。尤其是对于沿边城市,我国大力发展边境贸易,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吸引外商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椿±ill,h加丁盟易…LJ成绩骄人》.《中国经贸导刊》,2002年7月
24首都坌=}_济篁c易大学顾十学位论文我国加工贸易现状与发展问题研究
2、符合我国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发展战略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是党总揽全局,贯彻“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会给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在这一过程中,加工贸易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中西部开发的实施和推进,加工贸易将会出现前所未有的“西进运动”,加速加工贸易区域格局的变化。
3、可以发挥中西部地区自身的比较优势
同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存在许多比较优势:
首先,中西部地区在能源、矿产、土地等自然资源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甚至在某些方面具有其它地区所没有的独特优势。如目前全国己探明的140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就有120多种,一些稀有会属储量名列全国乃至世界前茅。各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各有特点,如云南生物资源丰富:四川加工工业相对发达;陕西高技术产业己形成一定规模;的“一黑一白”(石油和棉花)己初步形成优势。从这一层意义上讲,加工贸易所需原材料可以就地解决。同时,中西部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许多历史悠久、意义深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历史、人文景观及风景优美的自然景观广泛吸引着大批旅游观光客人。这也为中西部企业多方面地与国际市场相联系,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其次,中西部地区具有曙实的产业基础。中西部内陆地区加工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生产成本相对低廉,生产能力相当可观。而且,近年来,众多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工艺装备,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使企业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内陆地区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有效利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以加工贸易为突破口,开展多种多样的国际经贸合作,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再次,中西部地理位置具有比较优势,不但自身拥有广阔的市场潜力,而且周边国家市场潜力也很大。另外,通过和缅甸、老挝等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可以打通我国西南地区的出海口;节省大量的运输时间和成本。中西部地区许多重要的大城市,如武汉、重庆、成都、西安等,以其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工商业基础,对全国内陆地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其中武汉、重庆、西安等是中国大型工业基地,加工潜力极大,是沿海一些省市无法比拟的。这些城市拥有大量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加工贸易现状与发展问题研究
科研能力强大。更为重要的是,中西部地区拥有大批的高素质劳动大军,其成本仅为沿海地区的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一。如此高质量、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可以得到迸一步开发和利用。
最后,将会实施更加优惠的促进西部加工贸易的发展。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加大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力度和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尽快缩小与沿海地区差别的大政方针。国家已决定在引进外资、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倾斜。例如,国家规定,在中西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如果企业投资于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企业在第6至10年缴纳的所得税纳税后,凭入库税单由财政部门予以返回50%,另对外商再投资的优惠,除按国家规定报经税务机关批准退还40%以外,由地方财政再返30%。
(二)发展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的作用
目前,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经济分工,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其重要作用包括以下几点:
1、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水平的提高
中西部地区企业通过开展加工贸易可以促进与国外企业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掌握国外产品的发展动态和先进的生产制造技术,促进企业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通过将学习到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密集度,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企业根据需要,增添必要的先进工艺设备,从而大大促进企业整体生产水平和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日前,从整体上来讲,中西部地区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并没得到根本改变。出口商品仍以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为主,工业制成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较小。广泛进行对外合作、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将会促进内陆地区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出口优势,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产品结构的调整。发展加工贸易还将会促进内陆企业逐步使现有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加工贸易现状与发展问题研究
3、有利于企业扩大利用外资和拓展国际市场
中西部地区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重,其市场信息不灵、对外联系渠道不多,产品销售市场不畅等问题比较突出。发展对外加工贸易可以把对外贸易、利用外资、产品出口有效的结合起来。加工贸易适应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能够缓解企业资金矛盾问题,促进中西部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借助外商的国际营销经验和渠道,使更多的产品走向世界,更多的企业得到发展壮大。
三、境外加工贸易
(一)境外加工贸易内涵
境外加工贸易是指我国企业以现有设备及成熟技术投资为主,在境外以加工装配的形式,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出口的国际经贸合作方式。境外加工贸易的实质是境外投资。
(二)发展境外加工贸易的原因
1、符合我国加工贸易结构调整的需要
加工贸易的发展是“加工…替代…更高层次的加工一再替代”的动态过程,随着我国沿海地区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我国加工贸易已进入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新时期,我国国内加工贸易产业将向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虽然今后我国加工贸易产业中劳动密集型仍会占较大比重,但其中一些我国己经具有一定优势的加工贸易产业完全可以转移到其他劳动力成本更低且具有市场潜力的国家和地区,使之成为我国的制成品出口基地。这样,可以消化传统技术和转移过剩的加工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同时,可以带动我国技术、设备、劳务和产品的出口,推动传统工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2、符合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形势的需要
改革丌放以来,我国在境外兴办了数千家贸易加工企业。这些境外加工企业在我国刘外贸易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境外加工企业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系超来,形成了内外联合的国际贸易网络。在当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我国在有关国家和地区投资设厂,就地生产,一方面产销距离近,可以降低成本、开展售后服务,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还可以绕开贸易保护的壁垒,巩固和扩大我国商品的市场,增加出口创汇。据外经贸部统计,截至1999年底,共有150多个境外加工项目在50多个国家落户,中国企业总投资达3亿多美元。截至2002年底,建立境外加工贸易企业42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11.22亿美元。通过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了我国设备、技术、原材料和零部件出口,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符合我国企业实施经营战略的需要
随着我囤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内一批大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崛起、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他们以国内市场为基础,通过境外投资办厂。逐步建立海外生产体系、销售网络,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的经营,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中培育出中国的公司,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海尔、科龙、春兰等企业都是通过境外加工贸易加快了经营的步伐,初步显露公司的雏形。
(三)发展境9b力nz贸易的方向
1、垂直型境外加工贸易
发展境外加工贸易的目的之一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对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我国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垂直型投资,把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向境外进行加工贸易投资,丌拓国际市场,使我国的一些产业继续保持规模经济优势,提高我国的外贸竞争力。以境外加工贸易比较成功的纺织业为例,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在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上有了快速进步,成为我国主要的出口行业。许多纺织企业纷纷在一些不受欧美纺织配额的第三国建立加工工厂,利用当地的丰富资源,适用我国的产品技术,扩大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
1孙振字,“发腱境外加T贸易推曲中田企业走{Ij士”,《人民H撒》,2000年6门
“外始贸部官方M站2、水平型境外加工贸易
鼓励我国具有实力的企业到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甚至更高的国家进行水平的投资,是我国境外加工贸易的另外一个发展方向。以家电行业为例,家电产品是属于典型的加工组装产品,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技术含量较高,而且家电行业境外生产对零部件的出口带动作用大,具有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的优势。海尔公司先后在美国、欧洲等地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工厂。这样可以绕开相应的贸易壁垒、扩大产品出口,增强产品竞争力。
首都经济豁易犬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加工贸易现状与发展问题研究第三部分发展我国加工贸易的建议
一、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启示
(一)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工贸易发展概述
1、韩国的加工贸易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在经济起飞阶段主要是依靠吸引外资和发展出口加工业。韩国地少人多,资源较为贫乏,朝韩战争后其经济处于瘫痪状态,20世纪60年代初,韩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有87美元,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韩国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确立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方针,发展加工贸易是推动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韩国大力扶持加工贸易,并提出优先发展轻工业再发展重工业的路子。韩国在当时总体关税7K平较高的情况下,在实行严格的进口管制的同时,对为加工复出口而进口的原材料及加工设备均实行免税,鼓励企业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利用其廉价的劳动力,加工产品复出口,以增加就业、扩大出口和促进经济发展。
韩国的加工贸易也经历了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60年代初,韩国重点发展的是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如纺织、服装、皮革等,这些产业投资少、见效快、吸纳劳动力强、技术要求不高。进入70年代中期后,韩国的资金和技术有了一定的积累,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钢铁、造船、石油化工、金属加工等行业,多工序、多环节及深加工结转成为加工贸易的主流。韩国还于1970年颁布了《出口加工区设置法》,在马山和里里两个沿海地区设立出口加工区,区内企业进口的原材料、加工设备等均实行免税,外国投资者在出口加工区投资还可享受减免税和自由汇出外汇的优惠。这一时期韩国的加工贸易主要是海关允许中闻产品深加工保税结转。为了防止利用加工贸易进行走私和骗税,从1975年起,除保税工厂、出口加工区内开展的加工贸易继续实行进口保税外,对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实行先征后退,对进口加工用设备实行分期纳税。进入80年代,韩国提出了“科学技术丌发战略”,加速开发高科技产品,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换。同时向国外输出资本,将劳动密集和污染严重的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ifi是由于对加工贸易『F确的定位和引导,使韩国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1994年韩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769亿美元,人均8463美元。
2、日本的加工贸易
日本是个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经济,日本每年从世界各地进口大批原材料,经过加工,又把一大部分产品运往世界各地销售。日本的对9b自nm装配业务虽然开展的较早,但在本国的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不大。20世纪70年代,其规模和速度明显加快,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享誉国际市场,日本的加工贸易有了质的飞跃和变化。外国企业委托日本企业加工的产品,不再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而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比较高的波音飞机机身等产品。同时,日本企业逐渐改变经营战略,积极到海外投资办厂,利用他国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进行加工贸易生产,产品不断返销同本并销往其他国家市场。日本的公司在海外进行的加工贸易里上升趋势,掘《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1998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241.52亿美元,是1993年的1.75倍。其投资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中东地区。
随着同本加工贸易的发展,通过强化日本在亚洲地区的加工装配分布,实施|;iil本的加工装配产业与亚洲地区的分工关系,从而促进新的国际分工模式的发展。具体来讲,日本企业首先向亚洲地区转移加工装配业务,在亚洲一些国家设立出口加工据点,面向美国市场生产低、中档的电子产品。其次,针对亚洲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日本企业对3n32区安排生产的产品范围逐步扩大,并逐渐高档化。这对亚洲地区尤其是东盟国家的加工贸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新加坡的加工贸易
新加坡是东南亚各国中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因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高速发展,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是靠加工贸易发展起来的,现在其许多部门的生产技术都居于世界领先水平。1965年,新加坡后,新加坡制定和实施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战略,在加工贸易的推动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67年颁布了“经济扩展奖励法案”,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吸引国外资金,把经济发展引向出口导向的轨道。外国直接投资的大量引进,不但缓解了资金不足的矛盾,而且由于国外宣接投资通常伴随投资国的先进技术,大大改变了技术落后的状况。
新加坡加工贸易的发展对其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新加坡的工业1t是从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丌始的,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劳动力短缺、工资提高、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等问题。新加坡开始实施工业转型计划,设立资本协助计划,对本国和外资企业发展高技术工业提供优惠贷款:设立小型工业资助计划,鼓励本地工业投资于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设立产品发展资助计划,刺激企业加强产品技术研究和开发;实行“第二次工业”,决定大幅度提高工资,迫使企业少用劳动,更新设备,以实现机械化、自动化,进行全面技术更新,将工业发展的重点从劳动技术密集型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工业的附加值,以增加新加坡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利用电子信息产业配套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的优势,以加工贸易方式同发达国家的公司在IT产业进行水平分工;在部分具有优势的产品上,与发达国家的公司进行研究开发、生产的合作,是新加坡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制成品出口比重达到70%以上。
4、的加工贸易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际市场上日用品普遍存在供不应求状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山于新技术和劳动力价格上升等原因,面f临着战略性调整,及时抓住了机遇,发展加工贸易以承接这种产业转移。的加工贸易主要是通过加工出口区“进行的,加工出口区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80年代的新台币升值和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并没有像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加工出口区一样走向成熟和衰退,反而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区顺利地升级转型为以电子和计算机硬件制造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区,其经验值得参考借鉴。
于1965年设立了第一个加工出口区…高雄加工出口区,由于投资企业众多,又于1969年增设了楠梓和台中两个加工出口区。为适应当时的国际分工要求,加工区主要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成衣、电子装配等。加工出口区的设立使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表现在吸引投资、发展外贸、增加就业和引进先进技术四个方面。加工出口区在1966一1986年间共吸引了近45亿美元的资金,其中外资约占90%,火量的外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也为工业升级打下了基础。在扩大出口方面,1966--1986年问,加工出口区进口总值为963亿美元,出口总值为180.4亿美元,进出口顺差为84.1亿美元。1986年,加工出口区从业人员达82000多人,同时加上贸易企业的原辅材料、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等大部分来自岛外,这促进了工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提高。
1973一1974年的石油危机导致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账,波及到经济的各个领域,其物价、工资不断上升,导致了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国际出口市场
矗)弯的“加1。…u区”就足u上抖1.人多数罔家和地区所说的“ⅢlJ加T区”
32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加工贸易现状与发展问题研究
缩减,各国纷纷采取措施进口。同时亚洲其他一些发展水平更低的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印应尼西亚、菲律宾等也相继设立了加工出口区和类似的经济特区,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这使得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渐削弱.在这种情况下,当局及时调整了加工贸易发展战略,从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重点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旨在通过产业升级.把出口加工工业建立在先进的生产技术基础上,增强其出口产品的竞争和继续推动经济的发展.1980年,参照美国“硅谷”的经验,设立了被称为“第二代加工出口区”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当局以优惠条件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区,从而促进了先进技末的引进和向岛内腹地的辐射.同时,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成衣、皮革、消费类电子等转移到祖国和东南亚国家。目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占工业制成品出口的4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37.5%;信息产业列全球第三,集成电路列全球第四;信息产品中有9项产量居全球第一,排名全球前三位的合计有17项。”
(二)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工贸易发展的启示
1、立足现状,依据优势积极开展加工贸易
日本在明治初期,面临一无资源、二无技术,只有过剩人口的现实,日本就萌发了丌展“加工型对外贸易”的思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日本产业的全面展丌,“加工贸易立国”的实践初步启动,到六十年代,加工型外贸在日本基本确立并高效运转,给同本经济和对外贸易带来勃勃生机。韩国也是在自然资源十分贫乏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地引进外资和技术,开展加工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2、适时实现加工贸易的升级换代,保持加工贸易对经济的持续推动作用
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加工贸易是由国内、国际的经济环境决定的,但要实现加工贸易对本国经济持续的带动作用,则要使加工贸易不断地从低级走向高级。以地区为例,其加工贸易最初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70年代劳动力和土地价格大幅上升,东南弧国家也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加工贸易面临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压力。当局及时采取应变措施,颁布了《产业升级条例》,鼓励加工贸易企业采用
’“我困r艟J硅-≈新技术产品的射【趟及选择”,《经贸导搬》.1999年7月24H
3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加工贸易现状与发展问题研究
自动化的生产技术,放宽加工贸易企业委托加工出口区外企业加工和产品内销的。这些措施促使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祖国和东南亚国家转移.同时,当局在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吸引高科技的电子产业到加工出口区开展加工贸易,使得加工贸易顺利地实现向以电子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转变。
3、依据产业特色合理布局出口加工区
第一个加工出口区…高雄加工出口区临近高雄港,高雄港位于亚太地区许多重要港口的中唰位置,是国际重要的优良深水港,陆上交通方面有自基隆经台北至高雄的主干铁路和公路,空中交通方面有高雄国际机场。这使得高雄加工出口区有很大的地理位置优势。同时,加工出口区在产业布局上注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高雄区除发展电子产业外,因具有港口优势而逐渐向仓储转运专业区方向发展:台中区因气候和空气质量好而发展成为光学产业区;楠梓区因具有电子产业优势而发展成为电子产业区,目前该区已发展成为半导体、集成电路和液晶显示器等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4、加工贸易实行集中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1965年,在制定《加工出口区设置管理条例》时,为了统筹管理各加工出口区专门设立了“加工出口区管理处”,负责处理加工贸易企业投资申请、土地租赁、工商登记、进出V1申请、进出口商品报关及检验、外汇管埋、劳资纠纷等相关事项。“加工出口区管理处”采取管理机构和行政管理一体化的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加工出口区内一般手续大都可在24小时内办妥,这十分有利于吸引投资和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
二、发展我国加工贸易的建议
国际经验和我国改革2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加工贸易对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发展加工贸易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参与国际分一:、加快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所以,应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上充分认识到加工贸易的重要作用。要根据我国的生产要素禀赋情况、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及其变化、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加工贸易,引导我国加工贸易向更高的水平和层次发展。
34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加工贸易现状与发展问题研究
(一)以引导性的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升级
1、实施产业评估,积极引导外资投向
从事加工贸易必须以不损害国内产业和同类产品生产者的利益为前提。因此,必须将加工贸易的发展纳入国家产业的范畴。国家经贸委有关部门应对加工贸易合同进行必要的评估,以确定该项加工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是否有利于国内经济和产业,会不会损害国内同类产品生产者的利益。对符合条件的加工合同,准予加工:对不符合产业的加工合同,海关不予登记备案,不允许加工。
同时,我国应尽快调整和细化《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对于将鼓励外商投资所从事的产业进行细化,指明所要吸引的具体生产环节,而不宜继续采用笼统的规定。这样,我们就可以引导外商将加工贸易中的高科技环节放在我国境内,提高加工科技含量。
2、鼓励技术进步,促进加工贸易的技术转移
各级地方应当转变引资工作中“重数量、轻质量”的指导思想,重点鼓励那些产品市场前景好,技术上有优势的公司在我国开展加工贸易的同时投资设立研发机构,积极参与其研究开发活动,分享研究开发成果;促进中外企业的联合开发和合作,鼓励企业转移先进技术,实现技术本地化,逐步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合资企业的外方参与高技术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促进其扩大产品领域,提高产品档次,加速产品升级换代。
3、完善加工贸易发展的市场配套环境
优化加工贸易的配套环境,促进加工贸易产品深加工力度,提高加工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加工贸易企业的深加工业务是配套基础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体现,可咀大大提升加工贸易的加工深度。所以,优化投资环境、完善配套能力、降低成本在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在加工贸易管理中,简化加工贸易深加工环节的各种手续,方便加工贸易企业进行产品再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顺士学位论文我国加工贸易现状与发展问题研究
(二)以鼓励性提高中间投入品的国内采购率
1、制定合理的税收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现行的税收体现了对加工贸易的支持,但一些具体规定在客观上并不利于加工贸易在国内环节的延伸,主要有:①来料加工贸易中使用的国产原材料的进项税不予抵扣,也不予退税,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自然会尽量减少使用国产中间投入品。②对进料加工贸易企业实行“兔、抵、退”或“先征后迟”,但是征退税率不一致,企业并没有真正享受零税负,因此倾向于采用从国外进口本可由国内进口的原材料。③对间接出口的加工贸易产品要征收和消费税,不利于加工贸易产品的深加工。④对加工贸易出口退税实行指标控制,不利于实现及时退税,增加了加工贸易企业的财务负担。截至2001年底,已经累计拖欠企业出口退税1400亿元左右。
对加工贸易实行免税或彻底的出口退税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我国应该尽快统一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税收,按国际惯例实行彻底的进口环节免税、加工环节免征,实现加工贸易国内采购、增值的零税负,并改革现行的出口退税制度,加快出口退税的进度,实现及时退税,从而提高加工贸易企业使用国产料件的积极性和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国内采购率。
2、支持国内企业提高国产中间品的质量
加工贸易进口的原材料中间品,除了关税水平高以外,通常是国内不能生产或者质量品质不能满足加工贸易企业生产需要的产品。所以,提高国产料件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力争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标准,是解决我国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产业薄弱的根本途径。应当鼓励企业利用先进技术改造现有生产方式,并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以培养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的工人。在税收、融资等方面对国内中问品生产企业给予优惠,增加对国内中间品生产企业的研发投入。加强在国内原材料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之间的沟通作用。例如,深圳市颁布了《深圳市关于鼓励来料加工业务使用国产材料的通知》。这样的鼓励有利于我国中唰品行业的成长,促进加工贸易波及效应的发挥,最终将优化我国的工业结构,提高我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1400亿儿mu退税父赦与财政雕力”.《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1月16f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十学位论文我国加工贸易现状与发展问题研究
3、建立需求信息库
在加工贸易集中的地区建立中间投入品供求信息库。目前,大部分企业对于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信息采集、更新的投入大、投资风险高,国家应实行扶植。针对加工贸易可选择的替代产品,建立专业信息库和信息网络,及时公布产品的质量标准、规格、价格、供应渠道等。为加工贸易中间品产品的买卖双方建立信息平台,促进双方实现交易。
(三)以有效的加强和改进海关监督和管理水平
I、完善加工贸易相关法律规定,为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要根据《对外贸易法》和《海关法》等基础性法律,制定适应加工贸易发展要求的法律、法规.对现有的加工贸易管理法规中不完善、不明晰、不适应发展要求的规定进行修改和完善。在制定加工贸易管理法律、法规时要J下确处理加强监管与促进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加强监管来促进发展,加大打击走私、逃税、逃汇等违法活动的力度,保护加工贸易企业的合法权益。要规范海关、税务、外经贸、工商等有关部门的执法行为,明确责任,做到严格执法,提高监管水平。
2、完善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进行分类管理
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帐“空转”制度对资信不良、有走私违规纪录的企业和国内外差价大、易冲击国内市场的重点敏感商品,仍缺乏有效的监管制约手段和税收保障机制。为进一步规范加工贸易的管理,对少数国内外差价大且海关不易监管的敏感商品和违规企业的加工贸易实行银行保证金台帐“实转”制度,并加工贸易实行按商品、按企业分类管理。
把加工贸易企、【k分为A,B.C,D四类:A类企业是指经海关总署批准,实行海关派员驻厂监管或与主管海关实行计算机联网管理并依法丌展加工贸易、无走私违规行为的保税工厂,或从事飞机、船舶等特殊行业加工贸易的企业,A类企业不实行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B类企业是指依法开展加工贸易、无走私违规行为的企业,对B类企业继续实行银行保证金台帐空转制度。c类企业是指依据外经贸部、海关总署有关规定,经海关认定有违规行为的企业,对c类企业实行银行保证会台帐‘实转’制度。D类企业首都鲐济贸易大学硕十。学位论文我国加工贸易现状与发展问题研究
是指经海关认定有走私行为或三次违规行为的企业。对D类企业,除由海关依法处理外,外经贸主管部门停止其加工贸易经营权。
3、运用出口加工区模式管理加工贸易
目前国际上对加工贸易的监管模式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将加工贸易限定在特定区域内的封闭式管理模式:第二类是开放的担保式管理模式;第三类是开放式的无担保管理模式。我国对加工贸易实施的是开放式的无担保管理模式,有效实施该监管模式的前提条件是要具备完善的法制环境、健全的信息化监管网络和加工贸易企业具有较强的守法意识,而我国的现实情况与上述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要实现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必须对现行的加工贸易监管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建立适应加工贸易发展新形式的监管模式。
既要“方便进出”、又要“严密监管”,是国际上加工贸易监管的一个永恒主题。以国际经验为借鉴,结合我国管理水平低、企业纳税意识差的现实状况,我国加工贸易监管应逐步由分散管理模式走向部分地区集中管理模式。
参照国家关于加工贸易发展总的原则“增量、优化存量,规范经营,提高水平”,加工贸易走向集中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做到:①引导现有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出口加工区转型。这种做法成本低,见效快,符合国家规范加工贸易管理的初衷。②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在不同的地区设立不同层次的出口加工区。利用东南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基础好、信息灵通、交通便利的优势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区。这有利于我国通过加]:贸易承接国外转移的高新技术产业,并在规范监管条件下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从而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突破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我国中西部地区则有着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应设立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区,以承接由东南沿海地区转移过来的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
4、以联网监管实现高效率监管
高效率的通关要求,不仅是加工贸易企业的迫切要求,而且是国际分工协作的本质要求。在北京、江苏、厦门等地6家IT企业试点运行的经验表明,联网监管不仅是实现集中监管的有效手段,而且是实现高效率监管的新方式。因此,尽快采用并推广联网监管这种新的监管形式。
现有联网监管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口岸电子执法系统为依托,实现海关与企业的联网。结合海关管理制度,改革现行审批管理模式,变对逐个合同的具体审批为对企业经营范围、加工贸易总量的网上审批:对联网企业取消纸质登记手册,强化实际监督:在采取规范申报、口岸检查、下厂核查核销、事后稽查等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操作手续,提高监管效率。同时,通过部门之间数据源的相互印证,建立海关与其他相关管理部门交叉稽核的机制,实现综合管理。
完善的联网监管模式应当是在现有联网监管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分散发展与集中管理并存的特点,充分体现海关、企业、银行、工商、税务、经贸管理机构及其它相关部门之间的彻底互连与协调。从技术上保证“海关主管、社会共管、企业自管”的综合管理体系的真『F建成与良好运作。
(四)以优惠促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目前我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多集中于沿海地区,随着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市场趋于饱和等状况的出现,许多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往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从另一方面看,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也适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因此我国应通过引导沿海加工贸易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改变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可以考虑在中西部地区设立出口加工区,享受与沿海出口加工区同等的优惠,以吸引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由于中西部地区缺少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经验,尤其是招商引资的经验,因此可以通过沿海经济技术丌发区与中西部经济丌发区共同投资、合作丌发、收益共享的方式开展加工贸易,并且在入驻企业的条件上适当放宽条件,即不要求入驻加工区的企业必须是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企业。通过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帮助中西部地区提高利用外资和丌展加工贸易的水平,共同引导沿海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向中西部出口加工区转移。
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自身也需要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
1、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加工贸易。树立正确的市场经营和发展观念。在遵循国家法律和符合外经贸的前提下,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发挥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行之有效的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产品。例如,机电产品是高附加值产品。因此,要发挥内陆机电工业企业实力雄厚的优势,不断挖掘在零部件及其他领域存在的与国际合作的潜力。
2、搞好市场研究和利用。开展加工贸易要注意国际市场容量、产品趋势等市场问题的研究。在全方位开拓市场的同时,要以内陆具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为重点,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公司为目标,进行重点产品、重点市场的突破。利用大公司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生产工艺和产品开发能力及其营销网络实现单靠中西部地区企业自身难以达到的综合效应。
3、健全组织、加强领导、通力协作、搞好服务。对外加工贸易的开展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因此,各级地方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加工贸易的指导、支持和管理。加强各行业、各部门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加强工贸企业间的结合,充分发挥其整体综合优势:注意制定和完善有关配套和措施;注意建立和发展能有效提高贸易和效益的涉外中介服务机构。
(五)以积极措施支持境外加工贸易的发展
我国境9F自EI贸易处于N1]NI]开始发展阶段,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缺乏技术优势,创新能力不足。技术优势的缺乏,使得我国的境外加工贸易项目大部分集中在附加值不高、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大多数企业的资会都比较紧张.不可能完全依靠自有资金发展境外加工贸易。而且,我国能从事境外企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也非常缺乏。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我国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境外加工贸易健康发展。
1、建立和完善境外加工贸易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境外加工贸易的专门法律,相关的规定分散于有关的法律和行规之中,没有形成的法律体系,这不利于我国境外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要在已颁布的《关于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的意见》的基础上,加强境外加工贸易法律体系的建设,使境外加工贸易有法可依,确保其健康有序地发展。
2、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投资大、风险高,需要加以引导。在投资主体的选择上,应以实力强、信誉好、管理科学的企业为重点,防止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涉外投资活动,给国家和企业造成损失和不良影响。要严格境外加工贸易项目的审批和管理,防止一哄而上,无序竞争,特别要防止在同一国家和地区重复建设。同时又要简化审批和管理手续,提高审批和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3、加大对开展境J'I-DI:II贸易业务的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力度。要按照国家产业tnJ'l-贸的要求,在切实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对境夕bDl:lI贸易给予积极支持。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服务体系,加强对境外投资企业的信息服务。要培养一支熟悉境J'b;hi]工贸易业务、懂技术、会经营管理、通当地语言的高素质人爿‘队伍,为境J'l-;bn工贸易的Jil.ⅢN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要在税收、信贷、保险和外汇等方面给予境J'bN-r贸易企业一定的支持。如对企业用于投资的出口原材料和设备给予一定税收减免,避免重复征收所得税:建立专项基会或由性银行组织专门资金,给符合条件的境外加工贸易企业提供一定的中长期优惠贷款;建立境外投资风险保障机制等。
4l后记
这篇论文,从选题、丌题、资料收集、构思、调整思路到初稿完成,几经修改,整个过程持续了将近大半年的时间,终于成稿。虽然,作者在本文形成过程中付出很大努力,但在本文成稿时,仍有些许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在国际上,加工贸易并不是新鲜事物,但在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还不成熟,对加工贸易的理论研究还存在许多争议。在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过程中,由于阅历和知识水平的,这篇论文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非常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曲德森教授!三年来,我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曲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关心。在此,谨向曲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
同时,在三年的学习生涯中,我得到了商务管理系各位老师和同学的诸多帮助,在即将毕业之际,我衷心感谢各位老师在学术方面给予我的指导和各位同学在生活中给予我的关心。
在本文写作过程中,联合大学机电学院的杨爱君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给予我很大帮助,在此表示我的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邵祥林、王玉梁、任晓微,《未来国际贸易的主流….ant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6爿第l版
2课题组.《中国加1:贸易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3孙棒平,《全球化背景F的世界经济贸易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4廖涵.《我国加I:贸易发展战略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8月第l版
5姚钟华、张涛,《(OEM与加工贸易管理方略》,厂‘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6罗余才、严俊,《国际直接投资与中国现代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7江小娟、杨圣明、冯雷,《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II》,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8秦斌,《一体化国际经营》,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第1版
9汗五一,《从经济全球化看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财经科学》,2001年1期
10潘悦,《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加速升级换代》,《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6划
10张蕴如,《加I:贸易与开放式产业结构升级探析》,《国际经贸探索》.2001年3期
11编委组.《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白皮一『5》,2003年
12隆国强,《加r贸易:全球化背景下工业化新道路》,《经济前沿》,2003年1月
I3廖涵,《入世斤彳我国加r贸易应当调整》,《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4期
14廖涵,《论我国加L贸易的中间鼎进口替代》,《管理世界》,2003年1期
15张松涛,《加J:贸易与|业化进程》,《国际贸易论坛》,2003年2}c|j
16张热生,《我国加【.贸易发展面临着新一轮的转型》,2003年6蝴
l7廖涵、曹仕龙、杨恺,《我国加工贸易调整分析》.《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5期18潘悦、杨镭,《产业的全球化趋势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财贸经济》,2002年10期
19十迎新,《我国加l:贸易发展变化新特征》,《现代经济探讨》.2002年2删
20赖瑾瑜,《全球加1:贸易发展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经贸论坛》,2002年5期
21崔人沪,《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加1:贸易》.《世界经济研究》,2002年6期
22李交方.《试析公司R&D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经济研究》,2002年4期
23左人培,《当前中国的加I:贸易与加工贸易》,《生产力研究》,1997年2、4期
24赫红梅.《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加l:贸易的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83期
25姚坚.《加1:贸易20年:中国融入世界的晴雨表》,《国际贸易》,1998年7期
43首都锌济龇易人学坝l‘学位论文我国加工贸易现状与发展问题研究26高融昆,《加.L贸易管理的两难困境与模式选择》,《海关研究》,1998年7期
27贾曼丽,《外商投资与加工贸易发展的相关性分析》,《黑龙江对外经贸》,2003年5期
28卢艳秋、余戈,《试析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中国科技论坛》,2002年2期
29课题组,《迈向市场经济的前沿一加工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总体作用评价》,《国际贸易》,2000年9期
30张小济.《从产业着手一开拓加]二贸易中间投入品市场》,《国际贸易》,1998年7期
31杨志’n《中国加一l:贸易发展研究》,四川大学,2003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