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教论坛H i g her Educati o n Fo r um
Apr .2009.N o 14
收稿日期:2008-10-17 修稿日期:2008-11-25作者简介:龚锋(1970-),湖南人,经济学博士,副教授,主要
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世界经济等.
对优化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
龚 锋
(东莞理工学院 经济贸易系,广东 东莞 523808)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存在着重经济理论轻商业实务、忽视商务环境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等问题,未能充分体现当代国际经贸发展新趋势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尤其是不利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为了适应入世后对高层次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的需要,我国高校有必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的设置,以适应高层次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19(2009)04-0058-04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课程(本文所指课程是指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不包括通识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下同)学习的效果,而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首先要取决于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合理。目前我国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专业特色仍不够突出,而且未能充分体现出当代国际经贸发展的新趋势对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尤其是不利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种缺陷甚至在国内一些著名院校中也存在。
一、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与存在的缺陷
(一)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及相关课程,是根据教育部5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6(1998年)的要求设置和制定的[1]。1998年设置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涵盖了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和工业外贸等专业,以至于一些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仍带有前身专业的特征,往往是由原专业相关课程/组合0而成,课程之间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而一些学校新开设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也未能完全体现出当代国际经贸发展新趋势对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尤其是不利于应用型高层次经贸人才的培养。
课程体系设置的缺陷,导致我国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从事国际经贸活动的能力比较低下。虽然我国有两百多所高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不可谓不多,但在我国各地的人才市场上仍然出现了难以找到真正熟知国际经贸活动的高层次人才的尴尬局面。这种状况与入世后我国对应用型高层次经贸人才的大量需求是极不相称的。
(二)存在的缺陷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也是国际经贸活动最活跃和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其对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比较成熟,可以成为其他国家人才培养的参照。我们可以从中美两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美国称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比较中发现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本文选取华盛顿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为美国高校代表,而我国高校则选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为代表。
从中美两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安排中,我们可以发现,与美国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虽然更加注重理论素养,但仍然存在着如下几个缺陷:
1.对实务性、应用性和商务性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美国的高校设置了相当多的实务性、应用性尤其是商务性课程,而且这些课程大多还是必修课程。我国高校开设的此类课程比较少,而且大多还是选修课程。对实务性、应用性尤其是商务性课程
的重视程度不够显然会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从事国际经贸活动的能力。以至于很多学生四年下来仅仅是学到了一些有关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而在专业深度和业务能力方面难以适应用人单
表1华盛顿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商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安排[2]
学校名称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华盛顿大学经济管理、金融商
务、国际商务环
境、信息系统入
门、组织行为管
理、营销基本概
念、组织与环境、
运行机制管理、商
务、写作
国际商务环境(发展中国
家、工业国家、日本经
济)、全球商业技能(国际
营销、国际金融、经
营管理、后勤学入门、商
务数据通讯)、国际商务
技能(国际贸易与经营管
理、国际商业实践)、语言
能力(听演讲、文化交
流)、自选(会计、营销、信
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
金融)、地域研究、外国
语、国外经历
威斯康星大学国际商务、商
业金融、全球市
场、热点问题、国
际房地产、拉美经
济问题、欧洲经济
一体化进程、全球
管理大事记、国际
经济研究或比较
经济研究或国际
贸易金融
学生完成由商学院提供
的为期一学期的国际交
换学生项目的学习
资料来源:华盛顿大学官方网站和威斯康星大学官方网站
表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安排
学校名称学科基础课专业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原理、国际
经济学、计量经济
学、应用统计学、
会计学原理、财政
学、货币银行学、
风险管理与保险、
国际商法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
贸易、国际贸易实务、电
子商务、公司、国际
金融、国际营销学等专业
选修课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理论、学
科导论、会计学、
微观经济学、宏观
经济学、货币银行
学、统计学、经济
法、财政学、计量
经济学
国际贸易理论与、国
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管
理、W TO规则与运作、企
业研究方法、专业选修课
(国际物流、国际商法、国
际投资、国际财务管理、
国际营销、国际战略管
理、中国外贸概论、
公司经营与管理、并
购理论与操作、国际商务
谈判、海关管理)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官方网站和西南财经大学官方网站
2.对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不够。美国高校注重通过相关课程的开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而我国高校的课程多为原理性的,与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的联系不够直接,有与世隔绝之嫌疑。这个问题将导致我国高校培养的学生缺乏对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应有的敏锐,并影响其在从事国际经贸活动时的正确决策,不利于从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中寻找和抓住商机。
3.对学生人文艺术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美国高校除了设置经济、管理类课程以外,还设置了语言、文化、交际、历史和社会学等人文课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国高校则对于此类人文类课程不够重视,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忽视对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将显著影响学生毕业后从事国际经贸活动的能力。须知从事国际经贸活动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所掌握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这种综合素质包括专业技能、人格魅力、影响力、感召力和交际能力等方面,除了受遗传等因素影响之外,需要通过跨专业、多学科相关课程的学习来培养。
4.课程设计过于宏观和笼统,不够具体,缺乏针对性。美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更注重市场与组织(企业),尤其是区域性市场或国别市场,以及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譬如华盛顿大学设置的/国际商务环境0课程中,就分为/发展中国家商务环境0、/工业国家商务环境0和/日本经济0,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针对性,注重对某一地域或国家的学习和研究,明确今后的工作方向。而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比较宏观,比较笼统,较少具有明显的针对性的课程。
5.忽视了对商务环境的教育。美国高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贸易知识,其重点还在于外部商务环境,强调学生熟悉他国的商业运作规律和经济环境[3]。譬如通过开设/国际贸易文化0/国际商务环境0和/国际市场营销0等课程,使学生熟悉他国商务环境。为达此目的,甚至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和国门,到国外学习一段时间,增加对国外商务环境的感性认识。而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往往注重对经济与贸易知识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商务环境的教育。商务环境不同,企业的竞争策略、营销策略都会有所不同。如果不熟悉目标市场的商务环境,就难以有效开展国际商务活动。
另外,对于当代国际经贸新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中也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
二、进一步优化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进一步优化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的要求,需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一)既要符合我国国情,又要借鉴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毫无疑问,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不可能照搬美国的课程表。同时,我国的经济学教育和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不发达和不成熟也是事实。所以,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一定要符合我国国情,以教育部5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6(1998年)为蓝本,各高校在设置课程时还可以结合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校的办学理念,开设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同时,可以甚至有必要借鉴一下美国等经济学教育发达和国际经贸人才培养较成熟的国家的成功经验,完善和优化我国高校自己的课程体系。
(二)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体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商务性
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经济类专业,但其并非纯粹的经济学专业,而是经济学与商学的有机结合,甚至更加倾向于后者。尤其是对于该专业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而言,应该是以培养国际商务领域的业务精英为主,而不是为培养理论家和研究人员做准备。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重视应用性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体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商务性。应让学生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了解国际商务环境,学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经贸领域寻找和把握商机,给学生以企业家和商人的基本训练。
(三)适应国际经贸发展新趋势,体现人才培养新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推进,国际经贸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这些新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服务和技术在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网络贸易成为新兴的国际贸易方式、公司内部贸易成为国际贸易重要方式、区域贸易组织发展迅速、中间产品贸易异军突起等。这些新的发展趋势的出现,对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求国际经贸人才具有全球化的战略眼光。从宏观层面而言,需要熟知经济全球化的运作机制,包括WTO框架下的多边和诸边贸易及其运行机制。从微观层面而言,需要熟悉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及其内部贸易机制。其次,对国际经贸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主要表现就是贸易投资自由化,所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推进,国际经贸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对于国际经贸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要求将更高。最后,合格的国际经贸人才不仅需要懂得最终产品贸易理论与实践,还要熟知服务、技术等要素贸易和中间产品贸易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由于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和中间产品贸易发展势头强劲,今后的国际经贸活动将更多地在这些领域进行,如果对这些业务领域不熟悉,无疑将失去很多的商机。
三、优化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与方案
在对我国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优化时,宜遵循如下思路:
(1)适应国际经贸发展新趋势对高层次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增补或删减一些课程。具体而言,需要增补一些体现国际经贸发展新趋势的课程,如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工贸易等课程,同时可以考虑删减一些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复或与本专业联系不密切的课程,如货币银行学(与宏观经济学相关章节重复)、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重复)等。
(2)适当增加应用性、实务性课程,减少纯理论性课程。因为本科层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研究人员,课程设置应该体现这一培养目标。譬如可以考虑增加国际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管理与开发和国际商务调查等课程。
(3)开设关于当前国际经贸领域出现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的课程(可以以专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如中美贸易摩擦问题、人民币升值问题、国际石油价格上涨问题和UCP500的修改问题等。
(4)重视人文艺术类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增强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能力。此类课程包括语言、文化、历史、礼仪和社会学等,可以放在通识基础课程里面,也可以作为专业选修课程开设。
(5)实现有关课程的细化和具体化,使学生在学习时更有针对性。譬如国际贸易课程,就可以考虑细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农产品国际贸易和加工贸易等。有针对性的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6)将经济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融会贯通。虽然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经济类专业,但是又与企业管理尤其是营销管理密切相关,应用性很强,所以应该在培养过程中重视相关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通晓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知识以外,还给学生以企业家和商人的基本训练。
在遵循上述思路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优化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案,当然,各高校可以根据本地、本校的具体情况和特色有所差别。
表3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案学科基础课专业课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商务统计学、管理学、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财政与税收、商务英语、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环境、公司经营与管理、国际商务谈判与外贸函电、专业选修课(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加工贸易、W TO规则及运用、国际投资、客户关系管理与开发、国际结算、进出口单证、国际商法、国际税收、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经贸热点、中西方文化比较)
对方案的说明:
(1)在学科基础课中,增加5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6这门课程,取代传统的5世界经济概论6,因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从事国际经贸活动的大背景,而且5世界经济概论6课程的许多部分与5国际贸易65国际金融6和5国际投资6等课程是重复的,所以不如专讲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原5世界经济概论6中对不同类型国家经济的介绍放在5国际商务环境6课程中去。把5商务英语6和5电子商务6增补为学科基础课,因为懂得商务英语和电子商务是学好专业课程的前提,也是从事国际经贸活动的基本素质。另外,5统计学6课程改为5商务统计学6,后者更具有专业特色,更具体,更能把统计学和商务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2)在专业必修课中,增补和强调5国际市场营销65国际商务环境6和5国际商务谈判与外贸函电6三门课程,以突出本专业的应用性与商务性。其中的5国际市场营销6是最能体现商务性的课程,5国际商务环境6主要介绍世界不同地区和主要国家的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而国际商务谈判和外贸函电合在一起是因为国际商务谈判必然涉及外贸函电,而外贸函电也主要是围绕商务谈判而做出的。
(3)在专业选修课中,增补和强调5国际服务贸易65国际技术贸易65加工贸易6等课程,让学生学习时可以有针对性。还设置了5客户关系管理与开发6这门课程,以进一步突出本专业的商务性,并有助于增强学生毕业后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业务能力,因为在一定程度上业务竞争就是客户竞争。另外,还设置了5国际经贸热点6这门课程,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经贸问题,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而设置5中西方文化比较6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并增强对西方国家商务环境的进一步了解。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大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然而课程体系的优化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的过程,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师资力量、教材、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的配套才可行。
(责任编辑:梁弘毅)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
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陈晋,肖东生.美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外国
教育研究,2002,(3).
[3]王娟娟,朱宇.中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课程之比较
[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3).
Explorati on of the Opti m iz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Syste m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 n Chinese Colleges
GONG Feng
(Depart m ent o f Econo m y,Dongguan U n i versity of T echno l ogy,Dongguan523808,China)
Abstrac t:The courses of t he spec i a lty of internationa l business i n Chinese co lleges ex i sts so m e proble m s,such as look down on prac-ti ces,i gnore the education o f busi ness env i ronm ents and hu m an iti es,and that,w hich cannot re flect t he requ i re m ents o f new trends o f internati ona l bus i ness,un favorable to train first-c l ass ta l ents of i nte rnati onal bus i ness.In orde r to adapt the new requ irements o f trai n-i ng first-c lass talents o f i nterna tiona l busi ness,f o r our co lleges,opti m ize the courses of t he specia lty o f i nterna ti ona l bus i ness is nec-essary.
K ey word s:t he spec i a lty of internati ona l business;courses;opti m iza tion
(上接第76页)The Research of I nnovation Education
i n Desi gn M et hodology Teac hi ng
X I A O M in,CAO Peng-bin
(School ofM echanical&E lectrical Eng i n eering,W uhan I nstitute of Techno logy,W uhan430073,C H i n a) Abstrac t:Innovation educati on i s a lso called crea ti on educati on,that is educa ti on i n tra i n i ng students.c reative ab ility.A s the i nnova-ti on educa tion charac ter o f t he course D esi gn M ethodology,w e changed the teach i ng contents,teachi ng m e t hod and contents o f assign-m ent,we ca rr ied ou t a trial i n trai n i ng students.i nnovative though t and ab ilit y and go t a good result.
K ey word s:desi gn m ethodo l ogy;teach i ng;innova ti on edu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