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绪论
1.1 国际商务的含义
国际商务是一种跨越国界的活动,是在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商品、资本、技术、劳务、信息等资源的转移。旨在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促进国家在国际经营活动中的发展。
1.2 国际商务的形式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背景下,各国联系增强,开展国际商务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但具体有以下几种:国际商品贸易,即货物的进出口,贸易是企业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开始;国际服务贸易,它主要以提供活劳动来获取外汇收入,比如租赁、工程、咨询等;国际技术许可和特许经营,主要是指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的技术转让;除此之外还有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
1.3 公司的概念
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包括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公司是在不同国家拥有多个工厂或多个经营单位的企业。
联合国在《公司行为守则》中对公司做出了界定:由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所组成的公营,私营和混合所有制形式;该企业在一个决策体系中运营,通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决策中心实现企业内部协调一致的和共同战略;该企业中各实体通过所有权或其他方式相联结,使各实体之间得以分享知识、资源和分担责任。
2 国际商务经营活动的发展现状
2.1 国际商务经营的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对外开放,中国经济的出口规模的大幅增长,越来越多的商品界流动。更多的企业实施经营活动,面对更为竞争的市场环境,无论对商务经营者,还是公司,都应该充分掌握新的国际规范,进入90年代以来,市场的自由化和经济的国际化的发展,国际商务活动呈现了最新的发展现状:比如,从封闭经济发展到开放经济,国际商务的发展水平同对外的程度密切相关,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国际商务活动越是活跃,其规模也越大。国际商务的开展依赖于国家的对外开放程度,也就是说公司化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对外开放程度;其次是国际商务经营活动促进国际资本流动的扩大,国际贸易和国际要素也进入了国际商务的范围,还涉及资本、技术、土地的资源流动,加快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进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公司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势,在战略方面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全球战略部署,以服务于公司的长期目标为归宿;公司还采取了建立战略同盟的形式来实现开发市场、生产和开拓目标区域,合作中形成竞争,达到相互渗透,相互发展等。比如20世纪90年代以后,公司确定了自己的全球战略和相关的战略部署,服务于长期利润的最大化,提高整体生产效率,相应的制定了技术开发战略、市场购销战略等,以便协调公司行为。并且90年代以来,公司为了在抢占市场份额,获得规模经济,掀起了兼并的浪潮,2006年,并购交易不仅在金额上提高了23%,达到了8800亿美元,而且在数量上也提高了14%,达到6974笔,呈显著增长趋势,接近2000年达到的上一个并购高峰。( 其次,公司研发国际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公司是全球研发的驱动者。2003年,研发开支超过50亿美元的公司有六家(福特汽车、辉瑞制药、戴姆勒-克莱斯勒、西门子、丰田和通用汽车)。相比,在发展中经济体当中,研发开支接近50亿美元的只有巴西、中国、韩国和中国省。( 发展中国家公司迅速崛起成为了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支撑。中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崛起的背景下,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努力做好还外投资。
表2.1 若干发展中经济体在不同年份内拥有的公司母公司数量
| 经济体 | 年份 | 公司母公司数量 | 年份 | 公司母公司数量 | 增长率(%) |
| 巴西 | 1992 | 566 | 2005 | 1225 | 116 |
| 中国 | 1993 | 379 | 2005 | 3429 | 805 |
| 中国 | 1991 | 500 | 2002 | 948 | 90 |
| 印度 | 1991 | 187 | 2003 | 1700 | 809 |
| 韩国 | 1991 | 1049 | 2005 | 7460 | 611 |
| 总计 | 2681 | 14762 | 451 | ||
| 发达国家 | 34280 | 50520 | 47 |
表2.1所示,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公司母公司数量近年来增长迅速。在世界最大的100家非金融公司中,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数量已经从2004年5家增加到2005年的7家。其中中国所拥有的公司数量从1993年379家增加到2005年的3429家,增长805%。明显发展中国家的公司发展迅速,但它们的地域跨度方面的程度仍低于世界100强。
3 我国公司的管理现状
3.1我国公司的管理现状
中国企业的经营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并在进入90年代后备受人们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形势下,中国的经营有其自身的现状,比如,对外投资保障制度尚不完备,对外投资立法制度滞后于海外投资实践的发展;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对外投资的法律体系;企业尚未形成充分的自主权(对外投资立项、生产经营、融资);双边投资保护机制不健全,这些制度的滞后与目前中国公司的对外投资的发展存在不小的差距(表3.1)。首先,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遍布全球,需要对公司做好更为合理的管理。比如公司财务管理就是对企业活动的财务活动的管理,对公司体系内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各种经济关系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其次是我国公司本土市场的创新不足,公司治理问题仍然突出,研发投入水平亟待提高,我国实施经营的企业都是国内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小型企业难以形成向海外市场突破,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年来一直不到1%,发达国家为3%。
表3.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表
| 年份 | 投资净额流量 (亿美元) | 比上年增长 % | 新设境外企业(个) | 比上年增长 % |
| 2001 | 69.0 | - | 312 | - |
| 2002 | 27.0 | -60.9 | 350 | 12.2 |
| 2003 | 28.5 | 5.6 | 510 | 45.7 |
| 2004 | 55.0 | 93.0 | 829 | 62.5 |
| 2005 | 122.6 | 123.0 | 1067 | 28.7 |
4 中国公司在国际商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4.1 总体上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
近年来,外国直接投资一直被认为是资金和技术从一国流入另一国的重要渠道,来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在外国直接投资正蓬勃兴起,亚洲正成为了公司的投资区域,但是,中国的化经营总体上缺乏合理的布局和统一的规划,并且利用外资的认识也尚浅薄,我国对公司的并未提高到筹划层面。也未建立海外相应的国际商务经营系统,表现为一种无序性。尚没有形成导向机制,国家宏观信息系统不完备。
表4.1 企业资产占世界500强比例情况表
| 10000亿美元 | 1000-10000 亿美元 | 500-1000亿美元 | 100-500亿美元 | 100亿美元以下 | 总数 | |
| 按企业营业收入分类的企业数目 | 3 | 43 | 41 | 3 | 24 | 500 |
| 占世界500强比例 | 0.6% | 8.6% | 8.2% | 77.8% | 4.8% | —— |
| 按企业资产分类的企业数目 | 11 | 51 | 48 | 239 | 148 | 497 |
| 占世界500强比例 | 2.2% | 10.2% | 9.6% | 47.8% | 29.6% | —— |
4.2 投资规模普遍偏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尽管我国到海外去投资设厂的大多是国内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但限于我国企业资金实力,海外企业平均投资水平偏低,大多以中小型项目为主。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已从一般出口贸易、餐饮和简单加工扩大到营销网络、航运物流、资源开发、生产制造和设计研发等众多领域。但是,中国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仍然相对集中境外资源勘探开发项目和境外制造加工项目,2007年上半年对这两个行业的投资金额占全部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的42%和24.2%,对高技术含量产业的投资不足。( 然而,当今世界公司的渗透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高科技产品和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一些高技术产业,比如航天航空、微电子、生物工程等,在现代公司中逐步成为支柱产业。可以看见,中国海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层次较低,这不利于中国企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及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4.3 资金缺乏,海外融资能力弱
国家外汇管理部门对国内母公司给予境外子公司贷款担保由严格的数量,中国银行境外分行业也不能向我国境外企业发放贷款,这些规定极大地削弱了海外投资奇特的国际国内融资能力。同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国有企业多数自有资金不足和面临着高负债的境况,在国外的分支机构大都没有正常的融资渠道。很多企业既没有对外担保权,也没有自己的财务公司,完全靠国内资本金注入的运行模式进行经营。现代国际投资理论的一个重要进展,就是认为在国际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本国生产资本或技术资本的外流转移,还包括利用东道国的金融资本和部分配套生产资本的成份。在东道国金融市场上,进行短期流动资金甚至中长期资金的筹措,以弥补母国提供全部经营资金的缺陷,已逐渐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中的通用模式。只靠母国公司资本注入和国内银行的信贷支持,必然会影响海外投资企业的规模和长远发展。
4.4 投资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制度和措施
在当前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中国企业经营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挑战。中国海外企业在国外开拓市场时,有可能承担来自政治、战争、外汇等方面的风险。中国企业的投资,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就经常会受到东道国非商业风险的严重威胁而导致损失,中国目前海外投资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制度和措施,这不利于企业的扩大对外投资。
4.5 机制不灵活,难以适应国际竞争环境
我国进行经营的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以及国有股占控股地位的股份制企业。由于受地区、部门、行业的行政隶属关系所制约,再加之市场机制还不够成熟,企业还没有成为中国市场的主体。化程度不高,与国外公司相比较存在一定的差距(表4.5)。 进行过多的行政性干预,使企业缺乏内在的动力机制。我国现有的经营企业,缺乏作为利益主体自主经营的内在动力机制,对外直接投资决策权还没有落实到位。
表4.5中外公司化指数比较
| 中国企业集团 | 化指数 | 其他国外企业( | 化指数 |
| 中粮 | 91.1 | 汤姆森 | 97.2 |
| TCL | 60.9 | 自由媒体国际 | 96.5 |
| 联想 | 50.8 | 罗氏制药 | 90.5 |
| 中国中化 | 47.2 | WPP集团 | 87.8 |
| 中国海洋运输 | 40.2 | 飞利浦电器 | 87.4 |
| 中国建筑 | 29.4 | 雀巢 | 86.8 |
| 中海石油 | 28 | 吉百利史威士 | 86.7 |
| 中国中信 | 19.4 | 沃达丰集团 | 82.4 |
| 中国五矿 | 12 | 拉法基集团 | 81.9 |
| 中国石油天然气 | 4.4 | 南非米勒酿酒 | 81..1 |
| 平均 | 38.4 | 平均 | 87.8 |
4.6 企业海外投资技术水平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对研发的投入偏低,很难具备强大的自主开发能力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据不完全统计,有55%的海外企业盈利(其中多数为非生产性企业),28%的韩外企业盈亏平衡,17%的企业亏损(其中多数为生产性企业)。( 有资料显示,中国石化集团与BP、埃克森美孚的销售额比较,2005年中石化的销售额为673亿美元,BP为2851亿美元,埃克森美孚为3399.4亿美元,相对比中石化增长5.05倍和4.23倍,充分显示了我国的公司的海外投资的软实力不强,缺乏竞争力。(
5 我国公司国际商务经营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海外经营活动的立法相对滞后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营达到高峰以来,并购无论从数量上和规模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但与此同时,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滞后,缺乏统一且透明的,一是缺乏相应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海外投资方向不明确,没有及时处理好外商投资浪潮的这股涌动趋势,二是对外投资管理政出多门,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造成海外投资的盲目,企业无经营主导权。
5.2 海外经营投资缺乏合理布局
“入世”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对外直接投资也迅速发展,中国一些大型企业集团迅速成长。过去受到开放的,使中国经济的市场竞争程度大大提高,行业主要集中到高发展行业,导致行业规模受到,比如公司在中国垄断的强化加深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对外资的依赖性,这样使其他中型企业的发展受到,不易形成规模经济;其次是行业垄断加深,比如轿车制造业100%为外商投资企业,软料制造业99%为外商企业控制,无疑产生了其他行业的准入难的情况。
5.3 海外经营的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由于我国海外投资保护制度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支持体系尚不健全,因此实施经营战略的海外投资企业面临更大的投资风险。国际投资的风险主要有政治风险、经营性风险。
5.3.1 政治性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东道国国内的政治事件以及东道国与第三国政治关系变化给投资企业经济利益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政治风险是海外投资最大的、最不可预见的风险,产生的原因本质上与投资所在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有关,是投资企业无法控制的风险。政治风险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各有特点,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局不稳、政权更迭、宗教、民族冲突此起彼伏,甚至爆发内战造成国家,这些都会给海外投资企业带来风险;而发达国家一般政局稳定,但存在对外国投资技术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风险。政治风险主要有:战争、、政变、变化等社会动荡风险;文化差异风险;法律法规风险与环境保护风险等。
5.3.2 经营性风险
经营投资海外还需面对众多的由于经营上的不可预见性给公司带来的经营性风险。经营性风险是非系统风险,是企业可以控制的风险。一般来说,海外投资商业风险包括国际市场变化风险;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国际企业管理风险;汇率变动风险和人事风险等。
总之,国际商务活动是一项风险性很强的国际经济活动。它所涉及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外汇风险、税收、市场波动风险,不仅有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条件变化所产生的风险,还有国际政治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风险,从事商务活动的厂商对国际市场又比较生疏,这就使得国际商务活动中所面临的风险通常具有突发性以及引发因素多。预测难度大。控制难度高等特征。
5.4 企业国际商务经营的竞争力不强
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低,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竞争环境,因此中国企业在经营中难以树立实力雄厚的品牌形象,还有企业缺乏品牌意识。被许多外国公司给抢注,没有相应的法律来保护,由此导致中国海外企业很难与大型公司相抗衡。有资料显示,在2007年-2009年这三年间,“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上,美国独占八个,此外日本丰田、芬兰诺基亚名列其中,中国却无一上榜。因此中国企业应加强国际竞争力的培育,树立品牌战略。
6 中国企业如何走好国际商务经营道路之对策
6.1方面
6.1.1 制定适当的总体战略和体系,为中国企业的经营创造条件
1) 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总体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确立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和逐步向发达国家的投资区域战略。中国应积极致力于“南南合作”的投资框架,发挥我国的宏观优势。加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出口导向为主线。此外,应为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融通。
2) 完善对外投资经济,促进行业应用标准。应建立海外投资的各项制度,增强透明度,对企业实施有关促进、保护、监管境外投资的措施,使企业能及时的获得权威性的咨询服务。并且通过规范的金融手段如税收、信贷、保险等手段鼓励公司的发展。
3) 建立对外投资保险制度。海外投资除了同国内投资一样要承担经营风险外,还会遇到政治风险等非商业的风险。为此中国应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允许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办外汇期汇、货币互换业务等,以满足海外企业的风险防范,保护中国海外投资。
6.2企业方面
6.2.1 塑造健康的投资主体,增强海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1) 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培育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中国经营中,其产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如家电、纺织等,其产业低成本优势较突出。因此,中国企业的经营,应充分发挥技术和产品的比较优势,实施差异化战略,以便于开拓海外市场,建立综合竞争优势,其次,海外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高附加值产业的科研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拓宽投资技术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 制定科学的投资战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国企业在经营中,应制定适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对外投资战略。通过充分利用不同东道国的相对优势,寻求有效的投资,企业要积极的致力于自身的内部改造,采取有效的内部监管,分布完善内部监管制度。
3) 强化规模优势,培育经营的龙头企业。目前,中国企业的平均规模不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因此,企业要通过并购等市场化的方式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资源,使企业具备规模优势的能力,获得相应的市场份额。
4) 培养和引进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人才的紧缺是中国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化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企业应在内部培养和造就一批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应通过其他渠道来培训员工,增强员工的素质,高薪聘请国外专家、吸纳海外留学生、开设研究中心等。此外,应大力实施海外机构的本土化战略。中国企业在经营中要善于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从而更好的适应东道国的情况。
除了从、企业两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外,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累计达到7000亿美元,取得突破的同时,但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存在不小的差距,人均水平不高,比如,2006年,发达国家吸收的外商投资达8000亿美元,占全球直接投资的65%以上;其中,美国1773亿美元,是吸收最多的国家。而同年,中国吸收外资695亿美元,约占全球直接投资总额的6%。中国人均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只有53美元,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仅占发达国家人均水平的1/12。从数据上分析,我国吸收外国投资并不多,还需积极的、合理的引导更多的公司来华投资,我国还应该对公司来华投资制定理想的引导:
1) 完善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
保持外商投资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可预期性和可操作性,努力为外商投资创造统一、稳定、透明、可预见的法律环境和环境。进一步简化外商投资的审批程序,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的审批制度;其次,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程度,建立规范的外商投资服务领域市场准入,倡导引导国外现代化经营理念、技术运作手段和市场培育方式。改善投资结构体系;再次,完善和制定外商以并购,本土化等方式的可控性,推动各项规定的优越发展。
2) 强化对经营投资的监管力度
改革开以来,中国对于公司直接投资一直重引入,轻管理,致使一些外商大量转移利润,比如以中国汽车行业为例:虽然通用汽车公司在美国的亏损日益严重,但是2005年前9个月该公司的在华收益却达到了2.18亿美元。这笔钱在通用汽车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文件中并未提及,因此要加强外商投资企业的财会管理及价格监管,防范公司的转移定价问题,防止东道国利益严重流失。加强对外资企业进口管理,对其实物投资进行较严格的监管,以利于实现以先进的资本货物进口,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带动出口结构的良性循环。低水平的进口物料和设备必然带来低层的产品出口。为使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附加值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转换,必须把住进口关。
3) 加强外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
履行社会责任是任何企业争强形象的做法,是外资企业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途径。外资企业不断加强社会责任的认识,有利于更充分的利用外资,并会对内资企业起到俱佳的示范效应,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推动更加良性的互动行为。
7 我国企业化经营道路的发展前景
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在今后仍然将是国际商务活动中的重要环节,由于国内市场资源的匮乏,开采资源的成本相对较高,这必然给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外市场的资源带来了动力和条件。目前,对于我国公司来说,正面临经济体的转型和技术创新的机遇,同时国际商务活动的频繁。因此需充分利用海外资源。达到产业的技术升级,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其次,利用我国加入WTO带来的历史机遇,加强国家之间,企业之间,企业内部之间的联系,制定更加透明的海外投资制度。共同营造良好的外部投资环境。推动我国企业的经营的不断发展。
近几十年来,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数量上和规模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并且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载体作用也日益明显。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深化,公司作为适应国际化市场的代表,公司要不断的开拓海外市场,重树品牌形象,加强研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培育。因此公司作为推动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国经营仍然面临不健全,管理相对滞后的弱点,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营活动的发展,因此,国家应加强制度的重视,认真为我国公司的发展提供透明制度环境,其次,企业应努力开发资源,制定海外投资战略,强化规模优势。
总之,公司的经营与管理是我国推动经济不可缺少的一环,认真做好公司“走出去”的总体部署,更好的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8 结论
本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各国国际商务经营活动开展,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公司作为国际商务经营中的重要载体呈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要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充分利用海外的资源、技术等;另一方面要积极致力于制定海外投资的法律法规建设,培育我国企业,适应国际商务经营之路。更好的服务于我国公司的国际商务经营的发展。推动我国开展国际商务经营活动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潘素昆.公司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213~229
[2]张素芳.公司与经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29~50
[3]王志乐.2007走向世界的中国公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70~71
[4]卢进勇 刘恩专.公司理论与实务[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5]中国石油要加快“走出去”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C].2005(4):155~158.
[6]祖明.谈我国企业的经营战略[C].南京:河海大学商学院,2009(6):2~5
[7]宋亚非.我国公司发展战略及策略再思考[C].第6期(总第259期),2005(6):1~9
[8]徐国良 王进.企业管理案例精选精析(第三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9]TOM财经.三大石油共筑中国石油安全[C]. 2003(11):33~35
[10]全球公司给中国带来了什么[C].中国外资,2007(9):10~20
[11]杨忠.我国国有企业对外资直接投资中的问题与对策[M].北京:中国工业,2000.25~30
[12]张纪康.公司与直接投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5~63
[13]龚晓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及选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0~36
[14]居占杰.公司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C].社会研究,2004(6):36~40
[15]杨德新.经营与公司[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65~78
[16]赵伟.中国企业“走出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5~40
[17]洪银兴.国际商务导论[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10~23
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所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特此声明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