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留守儿童现状与对策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2:38:36
文档

留守儿童现状与对策

偏远山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四川省古蔺县双沙镇山村小学蒋武王泽辉【内容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然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在外出打工潮席卷之下,留守儿童日益增多,多数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监护。监护人年龄偏大,监护不力,两代人代沟明显,缺乏交流,再加上隔代监护人文化水平偏低,溺爱严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当下西部边远、贫困地区不容回避的现实课题。我校在多年研究中,尝试着从各方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修复、
推荐度:
导读偏远山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四川省古蔺县双沙镇山村小学蒋武王泽辉【内容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然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在外出打工潮席卷之下,留守儿童日益增多,多数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监护。监护人年龄偏大,监护不力,两代人代沟明显,缺乏交流,再加上隔代监护人文化水平偏低,溺爱严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当下西部边远、贫困地区不容回避的现实课题。我校在多年研究中,尝试着从各方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修复、
偏远山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四川省古蔺县双沙镇山村小学   蒋 武  王泽辉

【内容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然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在外出打工潮席卷之下,留守儿童日益增多,多数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监护。监护人年龄偏大,监护不力,两代人代沟明显,缺乏交流,再加上隔代监护人文化水平偏低,溺爱严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当下西部边远、贫困地区不容回避的现实课题。我校在多年研究中,尝试着从各方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修复、弥补。细节入手,用爱引领,宽严相济规范留守儿童行为;注意差异化教学,不放弃任何一个留守儿童,加强与关工委联系,最大程度达成家校配合,力求最佳教育效果。

【关 键 词】:偏远山区  留守儿童  现状   对策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不能跟随在父母身边接受照顾,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委托人代为监护,年龄在6~16岁之间的儿童。留守儿童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人口的大量迁移以及我国城市农村二元户籍制度所造成的结果。

双沙镇山村小学,是一所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古蔺西部边远山区的农村小学,受经济条件及现实环境制约,留守学生较多。由于这些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和其他学生相比,教育上缺少家长配合,因此,作为学校,既要给留守儿童补上自身缺失的家庭教育,同时又要抓好教学质量,其困难可想而知。笔者以所任教的山村小学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进行一些梳理,并就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谈上几点对策。

一 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崛起,打工浪潮迅速席卷中华大地,作为地处偏僻西部山区的古蔺县双沙镇也概莫能外。这股打工潮经过将近二十年衍变,情形和初期有所不同,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年龄层次的变化。最初外出打工者主要以未婚男女青年居多,当时这些年轻多抱着闯一闯、见见世面的心理外出,而目前,打工者已跨越了这一年龄界限,不少已经结婚,已有孩子的农村男女,也开始纷纷外出。其次,最初外出务工的男女青年,现在大多已经结婚成家,子女目前正属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但由于种种现实原因制约,这些父母并不能将子女带到务工所在地入学。综上两点,也就导致目前学校内的留守学生,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逐年增多,而这一增多趋势,目前还暂时看不到缓解的势头,因此,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必将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课题。    

双沙镇山村小学,7个班级(每个年级一个班,另外还有一个学前班)420余名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大约在30%左右,据开校初学生入学情况统计,全校有留守儿童近一百二十名之多。其中,和爸爸、妈妈单方生活或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中的,所占比例并不大,而绝大多数留守学生,目前主要和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由于长期由祖辈监管,隔代监护所导致的家庭教育问题相对较为突出。

1.隔代监护人年龄偏大,监护不力。

作为留守儿童的祖辈,目前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又由于山村小学所在地为偏远农村,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祖辈都是农民,不存在“退休”一说,因此,留守儿童的祖辈,身体较好的,还要承担地里的劳作,繁重的劳动和家务,这使得祖辈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很好地照顾留守儿童,相反,部分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尤其是农忙季节,还得协助祖辈进行生产劳动。由于课余时间被挤占,部分留守儿童甚至无法保证足够时间完成课后作业。另外,部分留守儿童的祖辈身体较差,有些甚至反倒需要留守儿童对他们予以照顾,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保证留守儿童在学习上不分心,确实困难重重。

与此同时,农村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大多经历过艰难岁月,养成了节约的习惯,但过分节约,尤其是生活方面上的过分节约,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不利,在家访中我们发现,部分留守儿童的膳食结构不太合理,和其他学生相比,个人卫生也相对较差。

2.代沟明显,两代人缺乏交流。

除了生活方面的问题外,隔代监护还容易形成留守儿童精神方面的“盲区”。其中,由于山区老年人思想大多较为保守,对新思想、新事物的接受较慢,这也导致留守儿童们与自己的祖辈监护人之间相互缺乏理解,两代人之间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深层次的交流和沟通。有的孩子几天不和老人说话,而老人也对此习以为常。上述情况,随着孩子们的年龄增大,愈加明显。长此以往,这对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重要阶段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道德品质塑造及人格与智力发展等方面都极为不利。

3.隔代监护人文化水平偏低,无力进行学业监管。

由于地处山区,我们老师在家访时了解到的祖辈监护人中,绝大部分只有小学文化水平,还有部分甚至连字都不认识。正因如此,作为监护人,要么只重视留守儿童的饮食起居等生活问题,从而忽略了儿童的教育问题;要么即使意识到了这点,但由于知识文化欠缺,对孩子的课业辅导,往往有心无力,更谈不上对孩子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学习方法进行引导。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努力上进、自觉性强的孩子还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约束,而对于那些自制能力差的孩子,甚至连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都无法完成,并进而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进度,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并由此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

4.溺爱严重,不注重孩子习惯、品行培养。

中国有这样一句俗话,“隔辈亲”,讲的就是隔辈的老人更容易娇惯孩子,而这一点,在留守儿童家中也就更为突出。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二,其一,祖辈们由于害怕担责,不敢管。家访反馈回来的信息显示,不少祖辈监护人即明确表示,管得太严,怕遭到外出的子女们责备。其二则是溺爱,不愿意管。综上两点,也就导致了部分祖辈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放起了“敞马”,长期在这种环境生活的留守儿童,往往骄纵跋扈,不懂得关心别人,这对留守儿童人格的健全极为不利。

二 对策

由于上述原因所致,和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不少留守儿童也就呈现出了如下一些特征:第一,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对父母的关爱缺乏感受,他们内心孤独而寂寞,具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不信任感和自卑感,表现出孤僻内向、情感压抑、胆小怯懦、敏感脆弱、多疑敌意等性格特点;第二,由于自幼缺少来自父母的人生榜样和价值引导,他们容易形成任性、偏执、冷漠、自私、缺乏自制、易怒、具有攻击性等不良性格和行为倾向。在我们所接触的留守儿童中,虽然整体年龄都不是太大,但竟有部分孩子(主要出现在中、高年级)竟已开始养成吸烟、等不良习惯,而课堂违纪,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等“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行为,更为突出。针对上述情况,我校多年来积极研究对策和办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修复、弥补。

1.细节入手,用爱温暖留守儿童。 

鲁迅先生说过,教育缘于爱心。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陶行知先生也说过,不要你金,也不要你银,只要你用心。可见,作为学校的教师,首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要有发自内心的爱,这对整个留守儿童的教育,至为重要。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因此,作为孩子的老师,除了最基本的“传道授业”外,在角色定位上,我校还要求教师将自己当作孩子的“第二父母”,教师除了学业上引导,还在生活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而这种关心,我们从细节入手,以体贴入微的方式进行。天凉了,嘱咐他们加衣服;天热了,则关照他们注意避暑;课间休息,尽量与他们一起做游戏、谈心、交流.....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当中感受到,老师就是他们的父母,而学校,正是他们的家。

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因为在我教学班级有一位王×× 同学,最开始时活泼开朗,上课时也能积极回答问题,与同学关系融洽,但后来,发现她渐渐变了,变得沉默寡言,而且还经常与同学闹别扭。后来通过谈天了解到,原来她父母都去了外地打工,而她则很想念自己的父母。在了解到这一情况过后,我和数学老师经常找她聊天、谈心,并注意倾听她的烦恼,积极鼓励她多和同学一起玩,渐渐地,这个女孩又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学校还根据所掌握的留守儿童花名册,对每班的的留守儿童每月过一次集体生日,让孩子们感受来自同学、老师、学校领导的祝福和关爱,感受家的温馨,集体的温暖。

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2.宽严相济,注意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

除了发自内心的关爱外,当面对孩子的错误时,适时适当的“严”也非常重要。不过,由于留守儿童心理相对于正常家庭的儿童而言,较为脆弱,因此,“严”的时候,就格外要讲究方式方法。

在工作中,我们注意到一种现象,部分留守学生的父母因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内心就有着一种负疚感,于是就采取物质的方式来进行补偿,这也使得部分留守学生拥有零花钱的数量激增,使用自由度提高,再加上祖辈监护人溺爱放纵,这极易形成孩子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直接导致他们幼小的心灵产生“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由于考虑到当面批评教育容易伤害到孩子,而且还有可能导致孩子逆反心理,我们倡导各班通过主题班队会的方式,旁敲侧击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有的班级班队会的主题即为“勤俭节约”,除了通过先烈勤俭节约的事迹讲演外,还在班上开展“节约之星”评选活动,让部分大手大脚花钱的孩子向先烈学习,向身边的同学学习,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其中,四年级在一次主题班会上还有一个小插曲,那就是通过演小品的方式,对留守儿童父母在外辛勤挣钱的场景进行再现,让孩子们充分体会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从根子上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针对留守儿童,“寓教于乐”方式有着意想不到的妙处。因此,虽然是山区小学,但学校还是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集体活动,班队活动几乎每个月都会有一两次,通过学校运动会、歌咏会、诗朗诵及班级的各种比赛等,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逐步养成顾全大局、热爱集体、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良好行为。

不过,针对部分留守儿童不小心沾染上的、吸烟等不良行为习惯,则应该拿出老师应有的“尊严”,有苗头时就给予了严厉的制止,以免其蔓延。

3.差异化教学,对留守儿童的培养更具针对性。

由于种种原因,不少留守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如果老师不进行区别对待,势必会导致这些学生由于跟不上教学进度而成为班级上的“短板”。

针对这点,学校进行了一些尝试,对留守儿童实行“分班包干”、“重点帮扶”,各班科教师每月(含寒暑假)必须定期不定期对班上的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作业辅导、心理沟通等。从而使得整个课后辅导更具针对性。

另外,即使课堂上面对所有学生,但也要随时兼顾留守儿童。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适当降低难度,内容方面精讲精练,并控制整个上课的节奏,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果发觉留守儿童在部分章节的掌握上存在困难,一定要抓紧时间开“小灶”,以免孩子课程拉下太多。

4.加强与关工委联系,让孩子感受温暖。

每学期,我们学校都邀请关工委的爷爷奶奶到学校给孩子们进行道德讲座、法制教育,与留守儿童过集体生日,与学校老师一起进行家访,参加孩子们的主题班对会,参加课外游戏等活动,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使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关爱、温暖和幸福。

5.最大程度达成家校配合,力求最佳教育效果。

此外,由于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家长的配合也至关重要。但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作为留守儿童的老师,更应切实做好以下一些工作。

首先,学校规定针对留守儿童每学期三到五次的家访必不可少。正因孩子的父母不在家,老师腿就应该勤一点,嘴就应该勤一点,不厌其烦地上门和孩子的代理监护人进行沟通,并尽可能地矫正对方在培养孩子方面上不妥的方式方法。

其次,应抓住一些特殊时机,强化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就学校来看,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但每逢春节,不少父母都会回来,虽然这段时间为假期,但我们学校的老师往往就抓住了这个时机,利用假期时间上门和孩子父母进行沟通,而学校,则更是利用这一时段适时召开家长会,在最大可能范围内,就孩子的相关问题与父母进行充分的意见交换。

最后,平时与孩子父母的沟通也必不可少。因此,学校针对每一个留守儿童,全都建立起了“留守学生个人档案”,详细记录留守学生各方面的状况,并随时与在外的家长联系,交流学生的情况,就目前的情况看来,这一方式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始终把广大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关心学生安危冷暖,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留守儿童,也会像其它孩子一样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 贺小华 张建育.论构建全员参与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模式.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4期

[2] 邓自鑫 郭成 王金花.我国留守儿童焦虑与孤独感研究的回望与展望.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9月第27卷第9期

[3] 刘宾 欧阳文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综述.陇东学院学报,2008年7月第19卷第4期

[4] 张显宏 吴永霞.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状况的实证分析.皖西学院学报.2008年8月第24卷第4期

[5] 董政松.农村留守学生教育探微.铜仁学院学报.2007年5月第1卷第3期

[6] 甘思云.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国农村教育.2007年第5期

作者及单位:蒋  武  四川省古蔺县双沙镇山村小学

    王泽辉  四川省古蔺县双沙镇山村小学

文档

留守儿童现状与对策

偏远山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四川省古蔺县双沙镇山村小学蒋武王泽辉【内容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然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在外出打工潮席卷之下,留守儿童日益增多,多数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监护。监护人年龄偏大,监护不力,两代人代沟明显,缺乏交流,再加上隔代监护人文化水平偏低,溺爱严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当下西部边远、贫困地区不容回避的现实课题。我校在多年研究中,尝试着从各方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修复、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