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2:35:28
文档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教案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作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我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篇。作者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1140年(绍兴十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历城县。他的幼年和青年时代,都是在女真奴隶主贵族金政权的统治下度过的。残酷的民族压边,劳动人民的英勇抗战,历代爱国志士的斗争业绩,给了他深刻的教育和影响。1161年,女真族奴隶主贵族大举南犯,二十一岁的辛弃疾率领群众两千人在家乡,并参加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军,担任了“掌”的职务。在伍几个月里
推荐度:
导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作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我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篇。作者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1140年(绍兴十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历城县。他的幼年和青年时代,都是在女真奴隶主贵族金政权的统治下度过的。残酷的民族压边,劳动人民的英勇抗战,历代爱国志士的斗争业绩,给了他深刻的教育和影响。1161年,女真族奴隶主贵族大举南犯,二十一岁的辛弃疾率领群众两千人在家乡,并参加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军,担任了“掌”的职务。在伍几个月里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写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我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篇。作者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1140年(绍兴十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历城县。他的幼年和青年时代,都是在女真奴隶主贵族金政权的统治下度过的。残酷的民族压边,劳动人民的英勇抗战,历代爱国志士的斗争业绩,给了他深刻的教育和影响。

1161年,女真族奴隶主贵族大举南犯,二十一岁的辛弃疾率领群众两千人在家乡,并参加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军,担任了“掌”的职务。在伍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非常出色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当场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他亲自率领五十骑兵,直闯驻有五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并渡过淮水,到达建康,把叛徒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在抗金斗争中所表现出的这些英雄行为,受到当时人民的景仰和称赞。

辛弃疾到了南方,这时耿京的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宋。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爱国主义立场,用他的饱含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南宋,从汴京(今河南开封)逃到临安(今浙江杭州)以后,偏安江南。他们对金统治者屈辱求和,置沦陷区广大人民于不顾,自己则在杭州的西湖游宴玩乐。他们对军一直是害怕的。辛弃疾渡江南来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军作签判。签判是“签书判官厅公事”的简称,是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的小官。

       尽管南宋对辛弃疾大材小用、不予重视,他还是不顾自己职位的低微,针对南宋中主和派所谓“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的谬论,独抒己见,写成《美芹十论》,上奏皇帝。在这篇奏章中,辛弃疾分析了宋金形势、和战前途、民心向背,指出金统治者外强中于的情况,不是无隙可乘。他不仅痛斥了主和派的投降主义谬论,而且还详细论述了南宋应采取的自强之策和收复中原的具体部署。《美芹十论》集中表达了辛弃疾的一片忠贞爱国之心,充分显示了他的深邃智谋和复国稻略。他怀着满腔热切的希望,于乾道元年(1165年)上奏朝廷,结果奉行投降主义路线的南宋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见《宋史本传》)为理由而不予理睬。辛弃疾回顾自己渡江南来以后,曾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心中想说的忠贞爱国的肺腑之言都陈奏给皇帝了,可是南宋统治集团好比是一个患恐敌病的重病人,任凭你怎样用议论去鼓舞他们,把他们拔出于消沉畏缩的气氛之中,都是徒劳无功。正如陆游在一首诗中所说:“诸君尚守和戎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报国无门,壮志难申,辛弃疾这时心中的悲愤是可想而知的。这一切,就是他登建康赏心亭时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词的背景。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训练,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上    阙

  楚天千里请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这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道劲。意思说,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楚天”的“楚”,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周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  

岑半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这是写山。意思说,放眼望去,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可是这些都只能引起作者对丧失国土的忧愁和愤恨。“玉簪螺髻”一句中的“玉簪”,是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螺髻”,指古代妇女一种螺旋形的发髻。“遥岑”即远山,指长江以北沦陷区的山,所以说它“献愁供恨”。这里,作者一方面极力写远山的美丽——远山愈美,它引起作者的愁和恨,也就愈加深重;另一方面又采取了移情及物的手法,写远山“献愁供恨”。实际上是作者自己看见沦陷区的山,想到沦陷的父老姊妹而痛苦发愁。但是作者不肯直写,偏要说山向人献愁供恨。山本来是无情之物,连山也懂得献愁供很,入的愁恨就可想而知了。这样写,意思就深入一层。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沦陷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问佩戴的不能用来杀敌卫国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杆;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同时也是喻情。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国势危殆的意思。原来宋孝宗继位后,一度起用主战派的张浚主持军政。张浚在隆《前出师表》中所描写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情景是一样的。“断鸿”,是失群的孤雁。辛弃疾用这一自然景物来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是辛弃疾直指自己。一般地说,凡是远游的人都可称为游子,辛弃疾是从山东来到江南的,当然是游子了。但是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南宋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做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三句是直抒胸臆。作者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因而这两句看似寻常无奇,但内涵却非常丰厚,十分耐人寻味。

    辛弃疾一腔热忱,满腔悲愤,但是不被南宋当权者所理解,所以他接着写道:“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上片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下  阙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意思是说:尽管西风起来了,季鹰归来没有呢?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的伪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这里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现在“尽西风”的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敌人的铁蹄蹂躏之下,想回去也回去不了呀?“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对不思复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第二层意思,是对张季鹰有所批评,这从“休说鲈鱼堪脍”的“休说”两字中体现出来。“休说”是否定的语气,意思是说:我辛弃疾岂肯学那张季鹰,为吃鲈鱼脍就忘情世事,弃官还乡呢?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汜把这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紧接前面,这里大意是说,我辛弃疾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许汜因为求田问舍,而被刘备和陈登看不起,也被辛弃疾看不起。“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疑虑,意思是说:像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自己有何面目去见像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记载: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说,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辛弃疾这三句包含的意思是:我所忧惧的,只是国势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见诸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如此而已。这里,控诉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人才,使爱国志士无所作为,虚掷年华,已经淋漓尽致,使我们仿佛又一次看到了作者“栏杆拍遍”、悲愤欲绝的情状。“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是全首《水龙吟》词的核心。可以说,前面引过的陆游的“志士虚捐少壮年”的诗句,正是体现了辛弃疾这首《水龙吟》词的主题思想。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点,等于是一出戏中的高潮。

“倩(qiàn)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Wèn)英雄泪!”

   “倩”,在这里是请、央求的意思。“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揾”,是擦的意思。   

内容述评

辛弃疾是南宋词坛上豪放派的领袖。他的词纵横挥洒,慷慨激昂,有的抒写恢复中原的雄心,有的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有的歌颂祖国河山的壮丽,爱国思想是他一生创作的基调。他与北宋的苏拭并称“苏辛词派”,但他的思想感情远较苏拭丰富伟大。他融会经、史、子、集,创作出多种多样风格的词篇,其成就是前无古人的。这首《水龙吟》词,风格属于豪放一类。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所反映,有比较深厚的现实内容,而且,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烈的感染力量,使我们百读不厌。

艺术特色

一、艺术风格为沉郁豪放。 

 二、以文入词,善于用典。

文档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教案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作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我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篇。作者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1140年(绍兴十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历城县。他的幼年和青年时代,都是在女真奴隶主贵族金政权的统治下度过的。残酷的民族压边,劳动人民的英勇抗战,历代爱国志士的斗争业绩,给了他深刻的教育和影响。1161年,女真族奴隶主贵族大举南犯,二十一岁的辛弃疾率领群众两千人在家乡,并参加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军,担任了“掌”的职务。在伍几个月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