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②扶正祛邪 :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③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标。
2,针灸治疗原则:①治神守气 ②清热温寒 (热则疾之,寒则温之,温清并用)③补虚泻实(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宛陈则徐之,不盛不虚则以经取之)
3,(1)《灵枢.经脉》曰:“盛泽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则以经取之。”
(2)《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除之。”
4,针灸临床辨证论治要点:①明辨病症性质 ②突出经络辨证 ③注重整体观念 ④分清标本缓急 ⑤做到三因制宜。
5,奇经八脉证治:《素问.骨空论》曰:①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②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
③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难经.二十九难:曰:④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⑤阴维为病,苦心痛。
⑥阳维为病,苦寒热。⑦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⑧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
6,经络证治:(1)经络辨证:(辨证归经,辩位归经,经络诊察归经,)(2)按经论治:
二,1针灸选穴原则:局部取穴,邻近取穴,远端选穴,辨证选穴,随症选穴。
( 局部取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远端取穴——静脉所通,主治所及。)
2,配穴方法:按部取穴(局部取穴、上下配穴法、前后取穴法、左右取穴法、三部取穴法);
按经取穴(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同名经配穴、子母经配穴、交会经配穴)
3,五输穴的临床运用①《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②《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阳井金,阴井木)
4子母补泻——①本经取穴法 (病在某经,根据其虚实性质就在本经选取母子穴。
②异径取穴法(按十二经脉指间的五行生克关系,根据:“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分别在病变竞买的母经或子经穴施术。
三,1,原穴——直接反映脏腑的病变,对本脏腑、本经脉及其连属的组织器官病症,既有诊断价值,又有治疗作用。(和内调外、宜上导下,通达 之原气,促使阴阳平衡。)
,络穴——治疗表里两经的病变。
,原络配穴——原则①按表里经脉病变之先后次序定原络;②以表里经脉病变的主次轻重定原络。
4,腧穴应用——①用于诊断②治疗相应脏腑病证③治疗五脏所主器官、组织病变。
5,募穴——①用于诊断②治疗相应脏腑急性、痛证、实证。(驱邪泻实、通调脏腑、行气止痛,偏于治疗相应脏腑的急性实证,如中脘通调腑气、治脘腹疼痛;期门疏肝理气,治胁肋疼痛.) 募穴12个(中府、膻中、巨阙、章门、期门、京门、天枢、石门、关元、中脘、日月、中极)
6,输募配穴——对治疗阴证、阳证惧见的脏腑病症疗效显著。(腹募穴偏治腑病、阳证、热证、实证; 背腧穴偏治脏病、阴证、寒证、虚证。)
7,郄穴——①治疗急性、发作性病证 。 ②与八会穴相配。
8、八会穴——章门、中脘、膻中、膈腧、阳陵泉、太渊、大抒、绝骨。(与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相对应。)
9,下合穴:(上巨墟、足三里、下巨墟、委中、委阳、阳陵泉。)治疗则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10,八脉交会穴:列缺、后溪、公孙、足临泣、内关、外关、照海、申脉。
运用①治疗本经所循行经过的四肢躯干、头面五官病变;②奇经八脉的有关病变,为治疗所通奇经病症的首选腧穴。如后溪主治脊柱强痛、角弓反张得督脉病变。公孙主治胸腹气逆而拘急、气上冲心的冲脉病变。
11,交会穴;(约有90个)——治疗交会经脉所属脏腑、组织的病变。 ( 如大椎为诸阳经之交会穴,能通一身之阳;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调理脾、肝、肾有独到之处;关元、中极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头维是足阳明、足少阳经的交会穴。)
内科:一,痹症——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位主症的一类病症。
1,临床表现——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主症。
2,辨证——1). 行痹(风痹):关节游走性疼痛。 2.) 痛痹(寒痹):剧痛,遇寒则甚。
3.) 着痹(湿痹):痛处固定,酸痛重着。 4.) 热痹(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3治疗:治法——通经活络止痛
1行痹:兼活血祛风,针灸并用,泻法;②着痹:兼除湿化浊,针灸并用,泻法;
2痛痹:兼温经散寒,针灸并用,泻法; ④热痹:兼清热消肿,针用泻法,点刺出血。
4主穴:局部取穴,结合循经和辨证取穴
5,辨证加减:①行痹:膈俞 血海----活血调血以祛风
②痛痹:肾俞 关元----温补肾阳、祛寒外出 ③着痹:足三里 阴陵泉----健脾除湿
④热痹:大椎、曲池 ----清泻热毒。
久痹:足三里 、 肝俞 、 肾俞、 脾俞、 三阴交、 大杼 、 阳陵泉 、 悬钟。
6,电针——针刺得气后,接通电针仪,用连续波刺激10---20分钟。
二,腰痛,
1,临床表现:以腰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疼痛在腰脊正中部,为督脉病症;疼痛部位在腰脊两侧,为足太阳经病症。(寒湿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
2,治疗:(1)治则——寒湿腰痛温经散寒,瘀血腰痛活血化瘀,均针灸并用,泻法;肾虚腰痛益肾壮腰,针灸并用,补法。
(2)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委中、脊中、腰阳关、肾输、大肠腧、阿是穴。
(3)加减:寒湿腰痛加灸腰输温阳散寒;瘀血腰痛加膈腧活血化瘀; 肾虚腰痛加灸命门益肾壮腰。
三, 坐骨神经痛:指沿坐骨神经通路以放射性疼痛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
1,临床表现:以腰部或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出现 放射性、电击样、烧灼样疼痛为主症。患肢不敢伸直、常呈保护性体位,身体向健侧倾斜,直腿抬高试验阳性。通常分为根性坐骨神经痛和干性坐骨神经痛,以根性多见。
2,根性坐骨神经痛——表现为自腰部向一侧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直至足背外侧放射,腰骶部、脊柱部有固定而明显的压痛、叩痛、小腿外侧、足背感觉减退,膝腱、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咳嗽或打喷嚏等导致腹压增加时疼痛加重。
3,治疗:通经活络、舒筋止痛,针灸并用,泻法。
4,处方:以足太阳、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①足太阳经型:环跳、阳陵泉、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
②足少阳经型:环跳、阳陵泉、风市、膝阳关、阳铺、悬钟、足临泣。
根性坐骨神经痛——取腰骶部穴位,加肾输、大肠腧、腰阳关、腰夹脊等。
与天气变化有关者,加灸大椎、阿是穴温经止痛;气滞血瘀者,加膈腧、合谷、太冲化瘀止痛。
四,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痿软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临床上以下肢痿弱无力较为多见。故又称“痿躄”。
1痿证与痹证鉴别简表:
| 痹证 | 痿证 | |
| 发病部位 | 四肢均易罹患 | 大多病于下肢 |
| 肢体疼痛 | 为痹证主要临床表现 | 一般不痛 |
| 肢体活动状况 | 活动正常或有屈伸不利 | 痿弱不用为主要临床表现 |
| 肌肉瘦削 | 一般无 | 大多有 |
1)肺热津伤: 发热多汗,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细数。 2)湿热浸淫:肢体逐渐痿软无力,下肢为重,麻木不仁,或发热,小便赤涩热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3)脾胃虚弱: 起病缓慢,渐见下肢痿软无力,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浮不华,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缓
4)肝肾亏虚:病久肢体痿软无力,腰脊酸软,眩晕耳鸣,甚至步履全废,腿胫肌肉萎缩严重,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3,治疗:①肺热津伤 、湿热浸淫 ——清热祛邪 ,通行气血,只针不灸,泻法。
② 脾胃虚弱、肝肾亏虚——补益气血,濡养筋脉,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手足阳明经穴、夹脊穴为主
①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 合谷、颈、胸夹脊穴。
②下肢:伏兔、足三里、丰隆、风市、阳陵泉、三阴交、腰夹脊。
辨证加减:① 肺热津伤:鱼际、尺泽、肺俞—宣肺清热;
②湿热浸淫:阴陵泉、中极—清热利湿; ③脾胃虚弱:脾俞、胃俞、 章门、中脘—健补脾胃; ④肝肾亏虚:肝俞、肾俞、太冲、太溪—滋养肝肾。
五,中风: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为主证的一种疾病。
1临床表现:突然意识障碍或无意识障碍、半身不遂为主要表现。根据意识有无障碍分为中经络、中脏腑。
2,(1)中经络:以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角歪斜而无意识障碍为主症。
1肝阳暴亢 ②风痰阻络 ③痰热腑实 ④气虚血瘀 ⑤阴虚风动
(2)中脏腑:以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为主症。
①闭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喉中痰鸣,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风火痰浊内盛,阴阳失调。
② 脱证:目合口张,手撒遗尿,面白息微,汗出肢冷,脉微欲绝。
阴阳行将离决。
3,治疗:中经络(1)治则——调神通络、行气活血、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
(2)处方:水沟或百会,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
(3)加减:①肝阳暴亢:太冲、太溪——镇肝潜阳; ② 风痰阻络:丰隆、合谷——化痰熄风; ③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清热豁痰;
④气虚血瘀:足三里、气海——益气活血;⑤阴虚风动:太溪、风池——滋阴潜阳。
中脏腑:(1)治则:醒脑开窍,闭证兼开窍启闭,只针不灸。泻法;脱证兼回阳固逆,重用灸法,补法。 (2)处方:以督脉腧穴为主。水沟、素髎、百会、内关。
(3)加减:闭证加刺十宣、合谷、太冲开窍启闭;脱证加灸关元、气海、神阙回阳固逆;呼吸衰竭加气舍益宗气而调呼吸。
六,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口眼歪斜”、“歪嘴风”、“口歪”。 1,多见于冬季、春季。发病急速。
2临床表现: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①发病突然,常于夜间发病。
②患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乏力。 ③食物停留于患侧齿颊间。
④患侧耳后疼痛,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 ⑤或伴流泪、流涎。
3,分型——①风寒证: 见于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②风热证; 见于发病初期,多继发于感冒发热,兼见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③气血不足证: 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症。
4体征:①额纹变浅消失; ②眼睛闭合不良,眼裂变大; ③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④人中沟歪、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⑤蹙额 、皱眉、吹口哨、鼓颊困难。
5治疗:(1)治则——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2)处方: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 、合谷。
(3)加减:①风寒证:风池-祛风散寒; ②风热证:曲池-疏风泻热;
③恢复期:足三里、脾俞、百会; ④抬眉困难:攒竹; ⑤鼻唇沟变浅:迎香;
⑥人中沟歪斜:水沟; ⑦颏唇沟歪斜:承浆。
(4)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腧穴性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合谷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行补法。
七,头痛: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1,临床表现;部位多在前额、巅顶、一侧额颞,或左或右或呈全头痛而辗转发作。头痛的性质有昏痛、隐痛、胀痛、跳痛、刺痛或头痛如裂。
2,①阳明头痛:即前额痛,包括眉棱骨痛和因眼、鼻、上牙病引起的疼痛在内。
②少阳头痛:即偏头痛,包括耳病引起的疼痛在内。 ③太阳头痛:即后枕痛,包括落枕、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在内。 ④厥阴头痛:即巅顶痛,包括高血压引起的疼痛在内。
⑤全头痛:即整个头部的疼痛,难以分辨出具体的疼痛部位。
3,治疗;(1)治则:舒经活络、通行气血、以针为主、虚补实泻。
(2)处方: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①阳明头痛:印堂、上星、阳白、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合谷、内廷。
②少阳头痛:太阳、丝竹空、角孙、率谷、风池、外关、足临泣。
③太阳头痛:天柱、风池、后溪、申脉、昆仑。 ④厥阴头痛:百会、通天、太冲、行间、太溪、涌泉。 ⑤全头痛:百会、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风池、外关。
(3)加减:①外感风邪加风池、风门、风寒加灸大椎;风热针泻曲池;风湿针泻三阴交,宜散风邪、清利头目;②痰浊上扰加丰隆、足三里化痰降浊、通络止痛;③气滞血瘀加合谷、太冲、膈腧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④气血不足加气海、血海、足三里益气养血、补虚止痛; ⑤肝阳上亢治同厥阴头痛; ⑥偏正头痛用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内廷、足临泣;
八,眩晕:又称“头眩”、“掉眩”、“冒眩”、“风眩”等。“眩”是指眼花,“晕”指头晕,是自觉头晕眼花、视物旋转动摇的一种症状。
1,病因:多与忧郁、恣食厚味、劳伤过度有关
2病机:风阳上扰,痰浊上蒙, 气血不足,肝肾阴虚。
3,临床表现: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①轻者如坐车船,飘摇不定,闭目少顷即可复常;②重者两眼昏花缭乱,视物不清、旋摇不止,难以站立,昏昏欲倒,甚则跌仆。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4,眩晕治疗:(1)治则①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清利头目—泻法、只针不灸;
②痰浊上蒙—健脾除湿、化痰通络—针灸平用、平补平泻;
③气血不足—补益气血、充髓止晕—针灸并用、补法;
④肝肾阴虚—补益肝肾、滋阴潜阳—以针为主、平补平泻
(2)处方:以头部和足少阳经腧穴为主。穴位:风池、头维 、太阳 、悬钟、百会。
(3)加减: ① 风阳上扰—加行间、太冲、太溪—滋水涵木、平肝潜阳;
②痰浊上蒙—内关、中脘、丰隆—健脾和中、除湿化痰;
③气血不足—气海、血海、足三里—补益气血、调理脾胃;
④ 肝肾阴虚—肝俞、肾俞、太溪—补益肝肾、培元固本。
(4)其他治法:①穴位注射:用维生素B1、B12等辨证取穴注射。
②直接灸、隔姜灸:百会,每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 ③皮肤针:百会至腰俞。
④温针:风池、大椎,百会可悬灸或艾炷压灸。⑥ 电针:颈夹脊、督脉经穴。
九,失眠:——1,临床表现:患者不能获得正常睡眠,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
2,分型:心脾两虚,心胆气虚,阴虚火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
3,治疗:调和阴阳、宁心安神。 处方;神门、内关、百会、安眠。
4,加减:①心脾两虚:加心输、膈腧、三阴交——补益心脾、益气养血;
②心胆气虚:加心输、胆腧、丘墟——补心壮胆、安神定志;
③阴虚火旺:太溪、太冲、涌泉——滋阴降火、宁心安神;
④肝郁化火:行间、太冲、风池——平肝降火、解郁安神;
⑤痰热内扰加中脘、丰隆、内庭——清热化痰、和胃安神。
十,痴呆:指意识清楚的病人由于各种躯体疾病而引起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的全面障 碍,包括记忆力、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 能力,已习得的技能,正确的社交技 和控制情绪反应能力的障碍,最终导致精神功能衰退的一组后天获得的综合征
1,基本原因: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经脉失养,隋海不充;病位在肾,其次为心、脾。
2表现:起病缓慢,主要是精神功能障碍和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
3,病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痰浊闭窍、瘀血阻络。
4,治疗:补肾填精、健脑益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者针灸并用,补法;痰浊中阻、瘀血阻络者以针为主、平补平泻。 处方:百会、四神聪、太溪、太钟、悬钟、足三里。
十一,痫病:俗称“羊癫疯”,是以猝然昏仆、强直抽搐、醒后如常人为特征且家族遗传有关的发作性疾病。
1,治疗——豁痰开窍、熄风止痛。实证只针不灸、泻法;虚证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
处方:长强、筋缩、鸠尾、丰隆、阳陵泉。
十二,胃痛:——1,病因: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
2,表现: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常伴有胃脘部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吞酸嘈杂等。
3,治疗:①脾胃虚寒、寒邪犯胃者温经散寒止痛;针灸并用,补虚泻实;
②胃阴不足者养阴清热,益胃止痛;只针不灸,补法或平补平泻。
③肝气犯胃者疏肝理气,和胃止痛;食积伤胃者消食化积,行气止痛;
瘀血内结者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均只针不灸,泻法。
4,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
5,加减:①脾胃虚寒加神阙,气海,脾俞,胃俞;②胃阴不足加胃俞,太溪,三阴交;
③ 寒邪犯胃加神阙,梁丘(郄穴); ④ 饮食停滞加梁门,建里; ⑤ 肝气犯胃加期门,太冲; ⑥瘀血停滞加膈俞;
十三,单纯性肥胖:无明显内分泌-代谢原因,且排除因水钠潴留或肌肉发达等蛋白质增多诸因素所引起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的一种疾患.。(:或 体重指数超过28为肥胖.)
1,病位:脾,胃,肾。
2,病机:肺失宣降,胃肠腑热,肝郁气滞,脾肾阳虚,痰湿闭阻。
3临床表现:脂肪分布均匀,面肥颈壅、项厚背宽、腹大腰粗、臀丰腿圆。
①轻度: 无明显症状; ②中度: 怕热多汗,易疲劳,呼吸短促,头晕心悸等;
③重度: 行动不便、胸闷气急,甚则端坐呼吸。
4,分型:痰湿闭阻,胃肠腑热,肝郁气滞,脾肾阳虚。
5,治疗:①痰湿闭阻者:健运脾胃、化痰除湿,针灸并用、平补平泻;②胃肠腑热:清胃泻火、通利肠腑 ③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脾和胃、只针不灸;④脾肾阳虚:健脾益肾、温阳化气、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取穴:天枢、大横、中脘、水分、关元、三阴交、曲池、支沟、内庭、丰隆、上巨虚、阴陵泉、
十四,月经不调:是以月经周期以及经量、经色、经质的异常为主症的月经病。
1,临床表现:月经周期改变,并伴有经量、经色、经质的改变。
2,分型:气虚、血虚、肾虚、气郁、血热、血寒。
3,治疗:(1)治则①气虚、血虚、肾虚者益气养血、补肾调经、针灸并用、补法;
②血寒者温经散寒、调理冲任、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③气郁、血热者疏肝理气、清热调经、只针不灸、泻法。
(2)处方:关元、血海、三阴交。
(3)加减:①气虚加足三里、脾输——健脾胃、益气血;②血虚加脾输、膈腧——令气血生化之源旺盛; ③肾虚:加肾输、太溪——调补肾气;④气郁:加太冲、期门——疏肝解郁;⑤血热:加行间、地机——清泻血分之热; ⑥血寒:加灸归来、命门——温通饱脉、活血通经。
十五,痛经:妇女在月经期前后或月经期中发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
1病因病机:寒湿凝滞,气滞血瘀,气血不足。
2,治疗:寒湿凝滞、气滞血瘀者温经散寒、化瘀止痛、针灸并用、泻法; 气血不足者益气养血、调补冲任、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关元、三阴交、地机、十七椎。
加减:①环视凝滞加灸水道:温经止痛;②气血瘀滞加合谷、太冲、次髎:调气活血;③气血不足加血海、脾输、足三里:益气养血止痛。
十六,更年期综合征:指妇女在自然绝经前后出现绝经或月经紊乱、情绪不稳定、潮热汗出、失眠、心悸头晕等为特征的一组证候群。(45—55岁之间)
1证型:心肾不交、肝肾阴虚、脾肾阳虚。
2,治疗:(1)治则:益肾宁心、调和冲任、调肝健 脾、畅达情志。
①脾肾阳虚者:针 灸并用,补法;②心肾不交、肝肾阴虚者: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或补泻兼施。
(2)处方:百会、关元、肾输、太溪、三阴交。
(3)加减:①心肾不交、心火内扰:加心输、神门、劳宫、内关:清虚火、养心神; ②肝肾阴虚,赶羊亢盛:加风池、太冲、涌泉:疏肝理气、育阴潜阳;③脾肾阳虚:加灸气海、脾输、足三里:健脾益气、温补肾阳。
十七,落枕:患者颈项部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症。
1,临床表现:早起后突感一侧颈项强痛,不能俯仰转侧。疼痛可向同侧肩背及上肢扩散。检查时,局部肌肉痉挛,压痛明显,但无红肿。
2,治疗:原则——舒筋活络、行气止痛,针灸并用,泻法。
处方:大椎、阿是穴、后溪、悬钟、落枕穴、外劳宫。
加减:病及太阳经可加天柱、肩外腧;病及少阳经可加风池、肩井;向肩胛区放射痛加天宗、秉风等。
十八,颈椎病:是增生性颈椎炎、颈椎间盘脱出以及颈椎间关节、韧带等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和颈部交感神经等而出现的一系列综合证侯群。
1,病因:年老体弱、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或久坐耗气、劳损筋肉;或感受外邪、客于经脉,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经脉痹阻不通所致。
2,证型:风寒痹阻,劳伤血瘀,肝肾亏虚。
3,治疗:(1)治则:祛风散寒、舒筋活络。针灸并用、泻法或平补平泻。
处方;以颈项局部取穴为主。大椎、天柱、后溪、颈椎夹脊。
十九,耳鸣、耳聋:都是听觉异常、听力下降的病症。
耳鸣是自觉耳内鸣响、妨碍听觉的症状;耳聋是听力不同程度的减退,甚至完全丧失。
1,表现;耳鸣自觉耳内鸣响,声调多种,或如蝉鸣、风声、雷鸣、潮声、汽笛音、哨音。
耳聋表现为听力不同程度减退或完全丧失,部分患者患有耳鸣、耳道阻塞感。
分类——风邪外袭,肝胆火盛,痰火郁结,肾经亏损,脾胃虚弱。
2,耳聋耳鸣治疗:基本治法:疏风泻火,化痰开窍。耳区局部、手足少阳经。实证只针不灸,泻法。 主穴:耳门 听宫 听会 翳风 侠溪 中渚
配穴①肝胆火盛:加行间 丘墟 足临泣;②外感风邪:加风池 外关 合谷;:疏风清热;
③ 痰火郁结;:加丰隆、内庭:豁谈泻火;。④ 脾胃虚弱:针灸并用,补法:补益脾肾;⑤肾精亏损:针刺为主,补法或平补平泻:补肾填精;。
配穴:脾胃虚弱——气海 足三里 脾俞;肾精亏损——肾俞 太溪 关元。
二十:鼻炎:是指鼻腔黏膜的炎性病变,分为急性、慢性和过敏性几种
1,临床表现:1)急性鼻炎:以鼻塞、流涕、喷嚏、嗅觉减退为主要症状。常感周身不适;小儿症状较重,可伴消化道症状,甚或高热、惊厥;
2)慢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表现为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昼轻夜重,多涕,常为粘液性,间或伴有少量粘脓性涕。慢性肥厚性鼻炎鼻塞呈持续性,涕少,为粘脓性,不易排出,伴头胀痛,精神不振,可有邻近器官(中耳、鼻窦、咽、喉)受累症状,嗅觉明显减退。萎缩性鼻炎除鼻塞外,常伴鼻、咽干燥、鼻出血、嗅觉障碍、鼻臭等。
3)过敏性鼻炎:呈发作性鼻痒,流清涕,打喷嚏,可有其他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史。
2,辩证分型;外感风寒,外感风热,气滞血瘀,气虚邪滞。
3,治疗:1)治则:风邪外袭---疏风解表、宣通鼻窍,风热证只针不灸,风寒证针灸并用,均用泻法; 气滞血瘀---行气活血、化瘀通窍,针刺为主,泻法;
气虚邪滞---补肺、健脾、益肾,针灸并用,补法或平补平泻。
2)处方: 以鼻腔局部和手阳明经腧穴为主。迎香 鼻通 印堂 合谷
3)方义: 迎香---通利鼻窍; 鼻通、印堂---鼻炎要穴; 合谷---善治头面诸疾。
4)加减配穴:外感风寒---列缺、风池---疏风散寒; 外感风热---曲池、外关---疏风清热;
气滞血瘀---膈俞、通天---活血通窍;气虚邪滞---百会、肺俞---补气祛邪;
肺气虚---肺俞、太渊---补益肺气; 脾气虚---脾俞、足三里---补中益气;
肾气虚---命门、肾俞---补肾助肺。
5)操作: 迎香---斜向上透刺鼻通穴;余穴常规针刺; 外感风寒和肺脾肾虚者加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