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填空题
1、E.coli的肽聚糖单体结构与Staphylococcus aureus的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前者① ______,② ______。
2、毒力是特定的病毒______,它是______的特征。
3、 面包酵母对游离葡萄糖非常敏感,高浓度葡萄糖抑制酵母的呼吸,导致酒精和有机酸生成,严重影响______,低浓度葡萄糖则可使酵母细胞产量明显增加,因而连续补加______就可控制发酵方向,高产出大量面包酵母。
4、实验室常用的培养细菌的天然培养基为______,培养酵母菌的天然培养基为______,培养放线菌的组合(合成)培养基为______等,培养真菌的组合培养基为______等。
5、食用菌一般是指可食用的有大型______的高等真菌,分类上主要属于______,其次为______。
6、人类对微生物的发现和认识,比对动、植物晚得多,其原因是微生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个特点。
7、按照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可将细菌分成三个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8、汞的微生物转化主要包括3个方面______,______和______。
9、在诱变工作中,常用的物理诱变剂如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化学诱变剂如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其中的______ 有“超诱变剂”之称。
10、IgG在木瓜蛋白酶的作用下,可产生2个相同的______(符号为______)和1个______(符号为______)。
二、判断题
11、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构成的LPS,只存在于G+细菌的细胞壁上。( )
12、大多数真菌需要高碳氮比的营养物,而动物致病细菌需要低碳氮比的营养物。( )
13、细菌产生酒精,只有通过ED途径才能达到。( )
14、嗜肝D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的基因组复制均存在逆转录过程。( )
15、分生孢子是由分生孢子梗顶端细胞分化形成的,它是一种单细胞,单生或串生或簇生的孢子。( )
16、迄今为止利用细胞壁的成分作为鉴定主要指标的微生物是酵母菌类。( )
17、应用大型发酵罐进行深层液体通气搅拌培养,是现代好氧菌发酵工业最典型的培养技术。( )
18、反硝化作用完全等同于硝化作用的逆过程。( )
19、如果外源DNA片段插入载体的位点位于抗生素抗性基因之外,则具有抗性的细胞肯定是重组体细胞。( )
20、肿瘤疫苗与一般疫苗含意不同,不能用于健康人群。( )
三、选择题
21、在细菌细胞中能量代谢场所是( )。
A.细胞膜
B.线粒体
C.核糖体
D.质粒
22、营盐呼吸的细菌,都是一类( )。
A.专性好氧菌
B.兼性厌氧菌
C.专性厌氧菌
D.耐氧性厌氧菌
23、毛霉(Mucor)的无性繁殖产生( )。
A.内生的孢囊孢子
B.外生的厚垣孢子
C.内生的游动孢子
D.外生的节孢子
24、朊病毒是一类小型蛋白质颗粒,其大小仅为最小病毒的( )。
A.10%
B.5%
C.1%
D.20%
25、从蜜饯中分到一株高渗酵母菌,其水活度aw值约为( )。
A.0.95
B.0.85
C.0.75
D.0.65
26、 下面哪一种方法一般不被用作传代保藏?( )
A.琼脂斜面
B.半固体琼脂柱
C.培养平板
D.摇瓶发酵
27、凡是厌氧菌,其细胞中都缺乏( )。
A.超氧化物歧化酶
B.过氧化氢酶
C.过氧化物酶
D.葡萄糖氧化酶
28、首先发现有实用价值抗生素——青霉素的学者是( )。
A.瓦克斯曼
B.弗莱明
C.秦纳
D.欧立希
29、在以下各免疫球蛋白中,与补体结合力强,并具有溶菌、溶血作用的是( )。
A.IgG
B.IgA
C.IgM
D.IgD
30、 污水处理中的生化曝气法是一种( )。
A.生物膜法
B.活性污泥法
C.生物降解法
D.生物吸附法
四、名词解释
31、液态镶嵌模型
32、T偶数噬菌体
33、乙醛酸循环(glyoxylate cycle)
34、F′菌株
35、细胞毒T细胞(TC)
五、简答题
36、试说明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并指明第三个时期的特点,及如何利用微生物的生长规律来指导工业生产?
37、为什么生长因子通常是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而葡萄糖通常不是生长因子?
38、试列表比较由EMP途径中的丙酮酸出发的六条发酵途径、产物和代表菌。
39、简述研究微生物生态规律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40、何谓五界系统?它有何优缺点?
六、论述题
41、分析微生物质粒DNA与染色体DNA差别。
参
一、填空题
1、【答案】四肽尾第3个氨基酸是m-DAP;无五肽桥
2、【答案】致病性的强弱;病毒株
3、【答案】酵母得率;低浓度糖
4、【答案】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麦芽汁培养基;高氏1号培养基;察氏培养基
5、【答案】子实体;担子菌亚门;子囊菌亚门
6、【答案】个体微小;外貌不显;杂居混生;因果难联
7、【答案】嗜冷微生物;嗜温微生物;嗜热微生物
8、【答案】无机汞(Hg2+)的甲基化;无机汞(Hg2+)还原成Hg0;甲基汞和其他有机汞化合物裂解并还原成Hg0
9、【答案】紫外线;X射线;γ射线;NTG;甲基磺酸乙酯(EMS);乙烯亚胺;氮芥;NTG
10、【答案】抗原结合片段;Fab;可结晶片段;Fc
二、判断题
11、【答案】错
12、【答案】对
13、【答案】错
14、【答案】对
15、【答案】对
16、【答案】错
17、【答案】对
18、【答案】错
19、【答案】错
20、【答案】对
三、选择题
21、【答案】A
22、【答案】B
23、【答案】A
24、【答案】C
25、【答案】D
26、【答案】D
27、【答案】A
28、【答案】B
29、【答案】C
30、【答案】B
四、名词解释
31、答:液态镶嵌模型是指Singer和Nicolson于1972年提出的关于细胞膜结构的模型。其要点为:①膜的主体是脂质双分子层;②脂质双分子具有流动性;③整合蛋白因其表面呈疏水性,故可“溶”于脂质双分子层的疏水性内层中;④周边蛋白表面含有亲水基团,故可通过静电引力与脂质双分子层表面的极性头相连;⑤脂质分子或脂质与蛋白质间无共价键结合;⑥脂质双分子层犹如“海洋”,周边蛋白可在其上作“漂浮”运动,而整合蛋白则以“冰山”沉浸在其中作横向移动。
32、答:T偶数噬菌体是指大肠杆菌的T2噬菌体、T4噬菌体和T6噬菌体。三者形态均为复合对称体,蝌蚪状,由头部、颈部和尾部构成,头部含有线状dsDNA。T偶数噬菌体是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模式生物。
33、答:乙醛酸循环,又称乙醛酸支路,是TCA循环的一条回补途径,可使 TCA循环不仅具有高效产能功能,而且还兼有可为许多重要生物合成反应提供有关中间代谢物的功能。动物和人类细胞中没有乙醛酸体,无法将脂肪转变为糖,植物和微生物有乙醛酸体。
34、答:F′菌株是指某些Hfr菌株细胞内的F质粒因不正常切离而脱离核染色体组时,重新形成的游离的、但携带整合位点邻近一小段核染色体基因的特殊F质粒。凡携带F′质粒的菌株,称为不正常切离而脱离染色体组;通过F'与F-菌株的结合,可使后者也成为F′菌株,这就是次生F′菌株。
35、答:细胞毒T细胞,又称杀伤性T细胞,在细胞介导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一种效应性T细胞。TC通过识别嵌埋在MHC-Ⅰ蛋白中的异种抗原而能特异性地溶解带TC抗原的靶细胞,例如肿瘤细胞、移植细胞或受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组织细胞等。
五、简答题
36、答:(1)微生物的生长经历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等4个生长时期。(2)稳定期是生长曲线的第三个时期,稳定期的细菌总数处于平坦阶段,但细菌群体活力变化较大。由于培养基中营养物质消耗、毒性产物(有机酸、H2O2等)积累pH下降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细菌繁殖速度渐趋下降,相对细菌死亡数开始逐渐增加,此期细菌增殖数与死亡数渐趋平衡。细菌形态、染色、生物活性可出现改变,并产生相应的代谢产物,该期是发酵过程积累代谢产物的重要阶段。
(3)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对工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①在工业发酵和科学研究中迟缓期会增加生产周期而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采取必要措施来缩短迟缓期。
②对数期的培养物由于生活力强,因而在生产上普遍用作“种子”,对数期的培养物也常常用来进行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
③稳定期是积累代谢产物的重要阶段,如某些放线菌抗生素的大量形成就在此时期,因此如果及时采取措施,补充营养物或去除代谢物或改善培养条件,可以延长稳定期以获得更多的菌体或代谢产物。
37、答: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生长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生长因子通常是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而葡萄糖通常不是生长因子的原因如下:(1)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
维生素、氨基酸或嘌呤(嘧啶)通常作为酶的辅基或辅酶,以及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是微生物生长所必需且需要量很小,而微生物(如营养缺陷型菌株)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化合物。
(2)葡萄糖通常作为碳源和能源物质被微生物利用,需要量较大,而且其他一些糖类等碳源物质也可以代替葡萄糖满足微生物生长所需。
38、答:由EMP途径中的丙酮酸出发的六条发酵途径、产物和代表菌比较如表2-5-1所示。
EMP途径中的丙酮酸出发的六条发酵途径、产物和代表菌比较
39、答:微生物生态微生物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间以及微生物与自然环境间的各种相互关系。
(1)研究微生物生态规律的理论意义
①研究微生物的分布规律有利于发掘丰富的菌种资源,推动进化、分类的研究和开发应用;
②研究微生物与他种生物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开发新的微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和微生态制剂,并为发展混菌发酵、生态农业以及积极防治人和动、植物的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微生物生态规律的实践价值
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有助于阐明地质演变和生物进化中的许多机制,也可为探矿、冶金、提高土壤肥力、治理环境污染、开发生物能源和促进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等提供科学的基础。
40、答:(1)五界系统的定义
五界系统是指1969年,R. H. Whittaker提出来的一种生物分界系统,该系统认为,生物界可以分为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和粘菌等)、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蓝细菌等)。
(2)五界系统的优点
五界学说,以纵向显示从原核生物到真核单细胞生物再到真核多细胞生物的三大进化阶段,而以横向显示光合营养、吸收式营养和摄食式营养这三大进化方向。
(3)五界系统的缺点
五界系统不包括病毒界。
六、论述题
41、答:微生物质粒DNA与染色体DNA差别在于:
(1)宿主细胞染色体DNA分子量明显大于细胞所含质粒DNA分子量,如大肠埃希氏菌染色体的DNA分子为4.6×103kb左右,而通常用于基因工程中的载体一般均小于10kb。
(2)大肠埃希氏菌染色体质粒DNA较宿主细胞染色体DNA更为耐碱性。
(3)质粒所携带的遗传信息量较少。细胞染色体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控制其关系到其生死存亡的初级代谢及某些次级代谢,而质粒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一般只与宿主细胞的某些次要特性有关,而并不是细胞生死存亡之所必需。质粒所具有的特性有:
①可转移性:即某些质粒可以细胞间的接合作用或其他途径从供体细胞向受体细胞转移;
②可整合性: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质粒DNA可以可逆性地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并可以重新脱离;
③可重组性:不同来源的质粒之间,质粒与宿主细胞染色体之间的基因可以发生重组,形成新的重组质粒,从而使宿主细胞具有新的表现性状;
④可消除性:经某些理化因素处理如加热、或加入丫啶橙或丝裂霉素 C,溴化乙锭等,质粒可以被消除,但不会影响宿主细胞的生存与生命活动,只是宿主细胞失去由质粒携带的遗传信息所控制的某些表现型性状。质粒也可以原因不明的自行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