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工程概况 3
二、编制依据 3
三、施工方案 3
3.1总体施工方案 3
3.2施工工艺 7
3.2.1施工准备 7
3.2.2基底凿毛 7
3.2.3基础控制基标及铺轨基标测设 7
3.2.4铺设龙门吊走行轨 8
3.2.5基础找平层及底部水沟施工 8
3.2.6基底侧墙施工 11
3.2.7铺设道床减振垫 11
3.2.8运输、架设轨排 15
3.2.9道床板钢筋绑扎、安装及焊接 16
3.2.10道床混凝土浇注 17
3.2.11道床两侧水沟施工 18
四、质量控制 18
4.1质量控制措施 18
4.2质量控制要点 18
五、安全措施 19
隔离式减振垫道床专项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福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一期)轨道工程第II标段施工范围为南门兜站~福州火车南站站正线及辅助线、出入场线合计35.34km。其中隔离式减振垫整体道床8.351km。
二、编制依据
《地下线隔离式减震垫道床设计图》(180-GJ-04-02/01)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 (GB 50490)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99)
《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 10413)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B 501)
《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 (TB 10210)
福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轨道工程第II标段《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本施工方案仅适用于福州轨道交通1号线轨道2标段隔离式减震垫铺设施工。
三、施工方案
3.1总体施工方案
隔离式减振垫整体道床有圆形隧道与矩形隧道之分,圆形隧道先施工基底找平层、铺设减震垫、整体道床施工;矩形隧道先施工基底找平层、两侧侧墙施工、铺设减震垫、整体道床施工、两侧水沟施工。
矩形隧道施工为例见下图:
基底找平层
两侧侧墙施工
铺设减震垫
整体道床施工
两侧水沟施工
工艺流程图见下图
3.2施工工艺
3.2.1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技术人员组织施工图纸会审、编写隔离式减震垫道床施工方案、下发技术交底,准备施工需要的L尺、道尺、方尺、弦线、钢板尺等,准备施工测量使用的莱卡全站仪、天宝电子水准仪,与第三方控制基标交接桩。
2)现场准备
与下部单位进行场地交接,对减振垫施工区段的结构底板进行高程和渗漏水等检查,并及时处理发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做好签认和记录备查。将施工用的风镐,空压机等机具搬运至现场。将安装龙门吊走形线的钢轨、支架等工具倒运至现场。
3.2.2基底凿毛
1)进行基底处理之前,先对基底高程进行测量,以轨面设计高程为基准,确认道床底至钢轨顶面不小于道床结构高度,凿毛深度5-10mm,轨道结构高度600地段凿毛痕间距0.03m,轨道结构高度800地段凿毛痕间距0.15m且梅花形布置,凿毛后清理石屑清扫干净。
2)圆形隧道,彻底清除底板顶的各种淤泥、垃圾、污物、脏水。
3.2.3基础控制基标及铺轨基标测设
1)矩形隧道
减振垫道床第一次控制基标测设在线路中心,间距5.95m;基底浇筑完成后第二次控制基标距离线路中心距离1.35m(侧墙上),间距5m;第二次控制基标也可以测设在线路中心(中心水沟内),间距5.95m(观察孔内)。
2)圆形隧道
减振垫道床第一次控制基标距测设在线路中心,间距5.95m;基底浇筑完成后,第二次控制基标测设在线路中心(中心水沟内),间距5.95m(观察孔内)。
3.2.4铺设龙门吊走行轨
(1)铺轨龙门吊走行轨道由钢轨(定尺长8m、10m,型号24kg/m),支墩(顶部为槽钢加工的承轨台,中部为Фl00钢立柱,下部为钢板底座)组成。
(2)轨下钢支墩支承间距直线不宜大于1m,在走行轨接头位置一般加密钢支墩。
(3)支墩用膨胀螺栓稳固在隧道边墙,每个钢支墩打入膨胀螺栓数量一般不少于3个。
(4)在坡度大地段,用调整钢支墩高度的方法使坡度变缓,使走行轨线形平缓,确保施工安全。
(5)将24Kg/m钢轨安放在支墩槽钢承轨台上,并用螺栓和扣板将钢轨固定,螺栓必须上齐拧紧,不得出现漏拧、欠拧。
3.2.5基础找平层及底部水沟施工
1)基底基础找平层钢筋绑扎
矩形隧道基底每隔11.9m设置一处20mm宽伸缩缝,轨道结构高度600mm地段基底无需绑扎钢筋,轨道结构高度800mm地段基底绑扎HRB400级直径12mm钢筋网片,钢筋基底基础找平层钢筋网采用在基地钢筋加工区集中下料、加工,通过10T铺轨龙门吊或叉车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人工绑扎成型的作业方式。每个11.9m结构段内的纵向钢筋的搭接处须焊接,焊接长度单面焊接长度不小于10倍钢筋直径,双面焊接长度不小于6倍钢筋直径,焊缝高度不小于6mm。下层钢筋采用垫混凝土垫块方式使混凝土最小保护层不小于35mm。
圆形隧道基底每隔11.9m设置一处20mm宽伸缩缝,钢筋绑扎按照施工图纸要求绑扎,施工方法与矩形隧道相同。
2)矩形基础水沟模板支立
(1)基底中间矩形水沟模板宽度0.3m,高度0.1m,在基底以控制基标为依据植入H型钢筋控制模板高程及位置,H型钢筋距离控制基标距离可以考虑0.16m,技术人员使用水准仪在两侧竖向钢筋上画出横向钢筋位置(模板底部位置),焊工将横向钢筋焊接在两侧竖向钢筋上,将模板放置在H型钢筋上,允许偏差为:位置±5mm,垂直度2mm;在模板顶部使用铁丝将H型钢筋与矩型模板捆住,严禁发生跑、涨模现象。
(2)距离线路中心1.45m需支立钢模板,拦截侧墙基底混凝土,两侧距离线路中心1.43m植入2根钢筋,间距5m,在H型钢筋及距离线路中心1.43m钢筋使用红色胶布标记出基底高程及侧墙顶面高程,见下图。
圆形隧道水沟模板支立与矩形隧道模板支立相同,但不需要支立两侧矩形模板。
3)基础找平层混凝土浇筑、养护
a.浇筑混凝土前,在红色胶布标记的混凝土浇筑高程位置使用工程线横向及交叉挂线施工。
b.混凝土浇筑时使用泵管运输送至施工作业面。
c.对每车混凝土进行坍落度试验,保证符合设计要求。
d.混凝土浇筑时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振动棒移动间距宜为400mm左右,振捣时间为15~30秒,20~30分钟后,进行第二次复振。
e.振捣完成后混凝土表面要进行抹面处理,抹面允许偏差为平整度5mm/m;注意两侧侧墙位置需要拉毛处理(增加摩擦力)。
f.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施工中断不宜超过2小时。混凝土强度达到5MP后方可拆除水沟模板。
基础施工完毕后,会同监理对基础进行表面平整度(5mm/m)、标高和宽度检查、验收,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后,进行减振垫铺设。
3.2.6基底侧墙施工
隔离式减震垫道床块每5.95m设置一处20mm宽伸缩缝木板,侧墙内每隔11.9m位置需要设置伸缩缝木板。
距离线路中心1.230m支立矩形模板,使用泵管或料斗运输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时注意按照两侧模板中间钢筋上红色胶带控制侧墙顶面高程,侧墙高程尽量低于道床面高程5mm。
混凝土强度达到5MP后拆除矩形模板,在基底弯角处使用水泥砂浆抹成不小于75mm×75mm倒角。
3.2.7铺设道床减振垫
1)基底找平层及侧墙施工完后,应在水沟上方铺设400mm筛网,筛网下方设短钢筋(HRB400级直径12mm)支撑,短钢筋间距控制在150mm-200mm之间,满足浇筑混凝土浇筑到减振垫上时,减振垫不出现不可恢复的塌陷,且短钢筋需要放置在减震垫两凸楞之间(不影响减震垫平整度)。
筛网布置 筛网布置完毕
2)减震垫的切割:出厂减震垫宽度1.55m,减震垫按照现场量测的铺设宽度在施工前进行切割(方便运输),要求切割完的减震垫边角直平,保证铺设后整体美观。
3)减震垫的铺设:铺设减振垫之前,清扫基底表面的垃圾,检查基底表面平整度,不得出现尖角及不平整,并确保基底及挡墙等混凝土终凝。减震垫铺设采用横铺方式(垂直于线路方向铺设),减震垫间衔接的缝隙宽度小于等于10mm,采用专用搭接条覆盖减震垫缝隙,然后用三排铆钉固定减振垫,在遇到截面改变或过渡、检查坑、隔离墙、凹槽等特殊结构铺设情况时,减振垫被切割成相应的形状。用毛刷将减振垫边缘和搭接条部分清理干净,然后用三排铆钉固定减振垫。
打入铆钉
隔离式减振垫整体道床与普通整体道床衔接处,应考虑刚度过渡段的设置,过渡段设置在减振垫道床范围内,长度为三块道床板,共17.85m,采用静力地基模量为0.025~0.035N/mm³的减振垫。一般地段采用静力地基模量0.016~0.022N/mm³的减振垫。
隔离式减震垫铺设时在5.95m中心控制桩位置需要安装检查孔,铺设时工人先开150mm×150mm孔洞,以后检查孔安装时再扩大成220mm×220mm,以免全部铺设完毕找不到基标。
圆形隧道减震垫铺设与矩形减震垫铺设基本相同,但需注意在圆形隧道铺设减震垫时需要在隧道壁上用墨线画出减震垫铺设边缘(方便工人施工防止浪费)。
4)减振垫的密封:减震垫铺设就为后,上卷部分顶面先用土工布进行包裹并用橡胶密封条进行密封,土工布单面包裹宽度不小于 100mm,以保证长时间运营条件下,密封条局部破坏,土工布也可阻防止灰尘及杂物(被水带入)减振垫下部,引起淤积,影响减振效果。
土工布包裹
除了圆形隧道外其余减震垫道床浇筑前密封条顶面采用泡沫板临时封顶,道床板浇筑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剔除,采用聚氨酯密封胶填塞。见下图
圆形隧道无需聚氨酯密封胶直接使用密封条密封,圆形隧道每隔6m需要设置一处直径50mm波纹管,将隧道侧墙渗漏水排入中间水沟。
圆形Z型密封条封边
5)检查孔设置
为后期检查水沟排水的畅通,要求在基底水沟上方一般每块道床中部设置一处检查孔及盖板,该位置减振垫及钢丝网筛留孔,并且检查孔应放置在减振垫上方,不得穿透减振垫,以免形成钢性接触,影响减振垫减振功能的实现。
检查孔的规格一般为250mm×250mm,对应位置的基底水沟盖板与隔离式减振器的尺寸开孔应比检查孔稍小可以为220mm×220mm。由于检查孔放置在隔离式减震垫上,而减振垫存在一定的弹性,为防止浇筑混凝土时水泥砂浆从检查孔下部与减振垫之间的缝隙中渗漏出去,需设置两道密封措施:一是检查孔安装时应在其下方垫两层土工布,二是采用土工布及胶带将检查孔与隔离式减振垫进行密封,土工布的尺寸应足够大,确保密封可靠。
为防止列车经过时减振垫下部的空气形成空气弹簧效应,影响减振效果,检查孔盖板必须采用类似雨水篦子的镂空构造;为避免盖板掀起影响行车安全,检查孔制作时需要制作四个鼻子与四周盖板应采取直径6mm螺栓拧紧的固定方式;为避免影响人员行走,安装后的盖板不得高于道床顶面,且盖板施工时需要覆盖塑料袋防止混凝土进观察孔内。
检查孔
3.2.8运输、架设轨排
减振垫铺设完成后,进行整体道床施工,为防止人工运送钢轨、轨枕等轨料过程中,造成减振垫损坏,减振垫整体道床施工采用“轨排架设法”。具体方法是:在铺轨基地或隧道内空余场地拼装标准25m钢轨,利用轨距拉杆连接,组装成轨排;采用10龙门吊将轨排吊装至现场后,用支撑架架立调整轨排,使其符合轨道要求;
短枕轨排铺设
轨排利用轨排支撑架架设,轨排支撑架设置间距为每节轨排8根支撑架,按照设计要求的间距、类型进行组装。轨排表随时根据轨排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钢轨架设时,为防止减振垫局部受力,要求在钢轨支架立柱下面垫上一块200mm*200mm*8mm的小块钢板,防止出现局部受力现象。
轨排支撑架必须与钢轨拧紧,轨排支撑架控制钢轨轨底坡1/40,施工时需要注意。
3.2.9道床板钢筋绑扎、安装及焊接
隔离式减震垫道床块每5.95m设置一处20mm宽伸缩缝木板,要求道床伸缩缝木板与基底伸缩缝木板对齐。
按照图纸要求绑扎钢筋网,根据杂散电流专业要求,道床块内每隔5m(或小于5m)选1根横向钢筋与所交叉的所有纵向钢筋焊接;每道床块两端采用防迷流端子与直径25mm钢筋焊接;直径25mm排流钢筋与所有纵向钢筋焊接,防迷流端子焊接高度控制在短轨枕面以下35mm左右,露出道床面5mm,位置距离伸缩缝板边0.06m。
若纵向钢筋有搭接,应进行搭接焊,每条焊缝长度单面焊接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双面焊接长度不小于6倍钢筋直径,焊缝的高度不小于6mm,严禁虚焊;注意减震垫道床焊接时底部需要放置土工布防止焊渣烧伤减震垫上表面胶垫(上表面胶垫增加混凝土与减震垫摩擦力)。
同时通信、信号、动力照明、FAS/BAS等专业在道床内有过轨管预留,施工前应让相关专业确认,防止遗漏预埋管件;且注意预埋管不得穿过减震垫。
3.2.10道床混凝土浇注
道床混凝土由搅拌站采用混凝土搅拌车运输至最近下料口,可直接泵送至施工地点的直接泵送。距离较长无法直接泵送到作业面式时,利用铺轨门吊吊运至作业面浇筑。混凝土浇筑时用雨花布覆盖钢轨和轨枕,并用塑料袋覆盖扣件使用胶带将塑料袋紧紧缠绕,以免对轨枕及扣件造成污染。
混凝土浇筑完毕之后应及时抹面收光,道床顶面986mm范围内两轨枕中间部分为平坡,道床面朝向水两侧沟方向设2%的横向排水坡,纵向排水沟坡度与线路坡度一致。圆形隧道排水采用基底中心水沟排水,矩形隧道采用两侧水沟排水为主,基底水沟排水为辅排水方式。
浇筑混凝土时注意混凝土短枕不得埋入混凝土内,混凝土面靠近中间道床一侧低于轨枕25cm,混凝土面靠近排水沟一侧低于轨枕40cm。
对道床外观进行检查,并及时修补与养护。养护应在混凝土浇筑完成之后的12h~18h开始,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d。
3.2.11道床两侧水沟施工
道床两侧水沟施工需要拆除龙门吊走行轨,使用泵管浇注两侧水沟,施工时注意对齐道床伸缩缝在水沟底部及站台大断面位置同样需要设置20mm宽伸缩缝。
四、质量控制
4.1质量控制措施
减振垫道床铺设属于新工艺,由于其工艺的特殊性及专业性,现场由厂家工程师全程指导配合施工,以保证质量。
4.2质量控制要点
(1)混凝土基础找平层施工前,应对结构进行检查、验收,对于渗水地段应先进行处理,再进行基础找平层施工。混凝土基础找平层施工,应严格控制其高程及平整度。
(2)道床钢筋焊接、模板支立时,应采取防护措施,防止火花对道垫造成损害。
(3)减振垫道床铺设完毕后的内部防淤积措施
隔离式减振垫道床起始、终止点排水沟两端及所有检查孔在施工完毕后应立即用土工布、海绵或纱布塞死,防止灰尘及杂物(被水带入)减振垫下部,引起淤积,影响减振效果。
填充措施应在线路开通使用前、道床表面完成最后清洁、排水系统设施投入使用后方可撤除。
(4)道床排水过渡段中心水沟盖板安装槽的预留要求
为了美观整洁并便于行走,减振地段与一般地段中心排水沟过渡段需设盖板,且盖板顶部应不高于道床表面,施工时可在中心水沟模板两侧塞入与盖板厚度相同的木条,拆模的同时拆掉木条。
五、安全措施
安全措施除必须严格遵守前期所有安全交底外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1、完善安全保证体系,向施工人员进行工序和操作规程安全教育和培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每道工序施工前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2、因施工空间受限,每个作业人员要注重自身安全,穿戴好防护用品还必须关注四周的作业人员、工具设备。施工中各道工序应保持适当间隔,避免相互干扰的同时还要保证必要的衔接与配合。
3、轨枕运输到现场后,在有机械倒运的情况下堆放层数不得超过6层,层间方木支撑均匀、牢固,不得倾斜。
4、工人在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使用必要的防护工具,高空作业佩戴安全带,现场不允许嬉戏打闹。
5、非电力专业工人不得随意在现场接线、带电维修电力设施。
6、起吊作业时要有专人指挥吊卸。
7、要设专职安全员每天对工地进行巡视,及时解决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
8、对机械操作人员、轨道车司机、普通作业人员进行岗前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掌握安全基本知识和技能,做到持证上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