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摘要:介绍了安全评价现状和几种安全评价方法,并具体应用到对贵州某炸药库中所涉及的储存场所、设备、工艺过程安全性和相应的安全管理完善程度的安全评价中,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使用两种安全评价方法,即安全检查表法、预先危险性分析,对其进行安全评价。每种方法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得出该炸药库基本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重要结论。并针对其安全管理、工艺操作过程现状,找出其中的潜在隐患,提出安全管理对策措施和建议,努力降低危险性。
关键词:炸药库 安全评价 殉爆
1绪论
1.1安全评价现状及任务由来
安全评价在减少事故,特别是重大恶性事故方面取得巨大效益,许多国家和企业都愿意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安全评价。20世纪80年代,安全系统工程引入我国,受到许多大中型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2002年6月我国第70号令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全生产法》,进一步推动着安全评价工作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344号令)的有关规定,本论文以贵州某炸药库为例,对贵州某炸药库进行专项安全评价。
1.2评价目的及评价范围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评价方法,对项目的安全管理、生产场所、在用设备、工艺操作过程现状进行具体分析,找出潜在隐患,评价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危险等级及其可接受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管理对策措施和建议,努力降低系统的危险性,并得出其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要求的结论,是本论文的目的。
本评价的范围是贵州某铁矿生产工艺中所涉及的炸药储存场所、设备、工艺过程安全性和相应的安全管理完善程度。
1.3评价依据
相关的法律、法规、现行标准,主要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344号令)、《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修订版)、《毒害性商品储存养护技术条件》(GB17916—1999)、《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规定》(劳动部发[1995]56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及现行标准。
2评价项目现状
2.1被评炸药库的规模
炸药库,三面环山,一面为开阔的平地。炸药库长15米,宽9米,高3米,内装有6只60瓦防爆电灯;炸药库的设计库容为20吨。而由于生产需求,实际存放量为42.75吨;雷管库内存放火雷管44460发,另外地质勘探队寄存4000发火雷管,还有400发待销毁的电雷管。另外:旧库房存放导爆索27000米,导火索59000米,装配有雷管的导爆管10800米。
炸药库平面布置图如下:
1-炸药库;2-旧库房;3-雷管库;4-值班室;5-临时工房
3炸药库的危险及有害因素分析
从炸药库总的平面布置来看,炸药库、旧库房、雷管库都存在易爆危险品,一方爆炸,可能激发另外一个爆炸。
起爆区范围内的爆炸作用,可激发位于该区内其他炸药起爆(即殉爆)。起爆区有效半径(即殉爆距离)的经验公式为公式(1);燃烧区内爆炸作用强度已有些减弱,不足以激发炸药殉爆,作用的特点主要在于对炸药和其他可燃材料及工程的燃烧作用。燃烧区有效半径的经验公式为公式(2)。
(1)
(2)
———至爆炸装药中心能发生殉爆的距离,m;
C——爆炸装药重量,kg;
———取决于爆炸装药和殉爆装药的性能和种类以及爆炸条件的系数,采用Kπ=1.3,此时的起爆半径为极限半径;
———爆炸燃烧作用可能扩散的距离(以爆炸装药中心计),m;
——取决于构筑物形式、爆炸炸药威力和破坏程度的系数,式(2)对于计算普通威力的炸药(TNT)空中爆炸燃烧作用区的最大半径时采用2.4。
此炸药库中存放炸药43.75吨,则
=45.45m
83.91m
显然,在当前的存放条件下,值班室、旧库房在殉爆范围之内,雷管库在燃烧作用区范围之内。
按设计库容c=20吨来计算
=35.28m
65.14m
按设计库容正常存放的话,只有值班室在殉爆范围之内,旧库房和雷管库在燃烧作用区范围内。
临时工房在安全区域。
4评价单元划分
4.1本评价组将炸药库划分成个评价单元。
(1)安全管理单元;(2)总平面布置单元;(3)库房单元;(4)消防单元。
4.2评价方法简介
本次评价所采用的安全评价方法为:安全检查表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法。
4.2.1安全检查表(SLC)
安全检查表(SafetyCheckList)是系统安全工程的一种最基础、最简便、广泛应用的危险性评价方法。它主要通过邀请熟悉工艺过程和生产设备并具有丰富安全管理经验的人员充分分析评价对象,列出需检查的单元、部位、项目、要求等,编制成安全检查表,然后依检查表所列项目逐一对安全技术和管理进行审查。
评价中应用安全检查表可以对安全管理及现有的设备、设施或系统等评价对象进行安全评价,其内容一般包括分类项目、检查内容、检查结果等,以“△”表示符合条件,以“▲”表示不符合条件,“◇”表示存在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以“_”表示该项不涉及本评价内容。
4.2.2预先危险性分析
预先危险性分析又称初步危险分析,主要用于对危险物质和装置的主要工艺区域等进行分析。它常常用项目装置等在开发初期阶段分析物料、装置、工艺过程以及能量失控时可能出现的危险性类别、条件及可能造成的后果,作宏观的概略分析,其目的是辨识与系统中存在的潜在危险,确定其危险等级,防止这些危险发展成事故。
5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评价
5.1安全检查表评价
炸药库安全检查表
| 项目 | 检查内容 | 检查情况 | 结果 |
| 安全管理 | 有定期检验制度 | 不完善 | ▲ |
| 有定期检验记录 | 有 | △ | |
| 有静电装置定期检验报告 | 有 | △ | |
| 有故记录档案 | 有 | △ | |
| 有管理人员行为规范制度 | 不完善 | ▲ | |
| 安全附件 | 管理人员配备可靠的个人安全防护用品 | 有 | △ |
| 安装可靠的避雷设备 | 不完善 | ▲ | |
| 有通风设备 | 不完善 | ▲ | |
| 通风设备有防护措施 | 没有 | ▲ | |
| 排风系统有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 | 没有 | ▲ | |
| 通风管采用非燃烧材料制作 | 没有 | ▲ | |
| 库房内全部是不产生火花的铜制、合金制或其他工具 | 不全是 | ▲ | |
| 配备相应的消防设备、设施和灭火药剂 | 有 | △ | |
| 安装自动检测系统和火灾报警系统 | 没有 | ▲ | |
| 安装灭火喷淋系统 | 没有 | ▲ | |
| 有明确的警示标志 | 不完善 | ▲ | |
| 安全存储 | 炸药存储量不超过设计库容量 | 超过 | ▲ |
| 炸药库爆炸不会引起殉爆 | 会 | ▲ | |
| 所有存储单元没有易燃可燃材料 | 存在少量 | ▲ |
炸药库的预先危险性分析
| 序号 | 主要危险源位置 | 事故、故障类型 | 触发条件 | 危险性等级 |
| 1 | 炸药库内的炸药 | 炸药爆炸 | 人为,热量积累,雷击等 | |
| 2 | 雷管库内的雷管 | 雷管爆炸 | 人为,热量积累,雷击等 | |
| 3 | 旧库房内雷管的导爆管 | 雷管爆炸 | 人为,热量积累,雷击等 | |
| 4 | 旧库房内导火索导爆索 | 火灾或爆炸 | 人为,热量积累,雷击等 |
6存在的主要问题
因现状具体情况不太详细,对现有条件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炸药库中存放炸药量过多,一旦爆炸,会引起旧库房内易爆物质的殉爆。
(2)防火区域没有设有防火安全标志。
(3)没有安装自动或手动报警装置。
(4)没有一套完整的火警报警系统。
(5)没有可靠的避雷设备或只是摆设,没有接地。
(6)没有通风设备或没有防护措施。
(7)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更换等监督制度不完全。
(8)消防电源非双电源。
(9)没有安装灭火喷淋系统。
(10)设施中存在易燃材料。
(11)存在国家禁用物品。
7安全防护对策措施·
安全保管制度更新:
(1)"五双"制度。"五双"即双人保管、双把琐(匙)双本账、双人发货、双人领用。
(2)出入库登记制度。无论何人进出库区都须详细登记。
(3)安全检查制度。检查有分工,职责明确,记录详细,及时整改
(4)清点帐物制度。保管员每周清点,保卫和物资部门每月清点,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5)禁止吸烟制度。进库人员必须交出火种。机动车入库,排气管必须带上火星熄灭器。禁止拖拉机进入库区。
(6)安全操作制度。搬运装卸及堆装易爆物品必须轻装,轻卸,轻拿轻放,严禁摔掼撞击,开箱应使用不会产生火花的工具,并应在专门的发放时间内进行。
(7)仓库保管人员的'一日三查':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仓库的保管人员"一日三查",即上班后、当班中、下班前检查。查垛码是否牢固,查包装是否渗漏,查电源是否安全,查库内温度,在雨雪天时候是否有雨雪进入库房等。
设备更新:
(1)在必要区域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
(2)安装通风设备,并设有可靠的防护措施,安装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通风管采用非燃烧物质制作。
(3)安装自动检测系统和火灾报警系统,条件允许的话,安装灭火喷淋系统。
(4)做好静电跨接和防雷接地。
(5)库房内全部换用不产生火花的铜制、合金制或其他工具。
(6)转移部分炸药,或设计新的炸药库库容。
(7)销毁国家禁用的导火索,火雷管,铵梯炸药。
8结论
8.1 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贵州某铁矿炸药库提供的有关文件、资料,依据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评价标准,通过现场调研及检查,评价结论如下:
安全检查表分析、预先危险性分析结果表明:
炸药库的安全管理存在漏洞,旧库房、雷管库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应加强安全管理。安全附件需要更新,达到安全防火目的。炸药库存药量过多,需转移或建立新的炸药库。存在国家禁用物品,须按照有关规定予以销毁,并停止使用,更新开采原料。
8.2 评价结论
贵州某铁矿的炸药库不符合安全要求,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完整改善,以达到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的各项要求,保证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 GA/T 536.1-2005
[2]《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释义 北京:王德学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安全系统工程》何学秋 主编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