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学基本信息 | ||||
| 课题 | 人教版 第四单 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二章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 |||
| 作者及工作单位 | 涿州市实验中学 | |||
|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 ||||
|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学生为本。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本节课我师改变以往单纯由教师讲解消化和吸收过程的教学模式,采取了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图片,情境短剧表演、小游戏等,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与分析,通过主动探究获得知识并加以巩固。从而提高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能力。 | ||||
| 教材分析 | ||||
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课本。教学内容是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同第一章比较,本章加大了探究性学习的力度,在本节《消化和吸收》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在学习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本节对营养物质在人体中的变化进行了具体阐述。本章改变了以往先介绍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在讲述消化和吸收功能的编排顺序,而是按照人的食物取自环境,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是人体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来源,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要经过消化和吸收才能被细胞利用以及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有利于健康的思路编排的。所以,把《消化和吸收》这一节内容安排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之后,本节是全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重点和难点。本章力求将人的营养问题始终与周围环境相联系,以便使学生认识到人与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 ||||
| 学 情 分 析 | ||||
|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但是是初次接触生物知识,而且消化系统是人的重要的一个系统,就知识而言有一定难度;但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却是他们人人向往的。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消化系统有一定的了解,但食物在消化系统内怎样消化和吸收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运用多种手段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总之我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两个优势(1)教材上、下节知识体系联系紧密,过渡自然。(2)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这是转化为学习动力的先期储备。但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教材“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这一部分文字叙述简单,只是图片较多,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且知识点多知识体系构建得较乱,使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一定的难度。 | ||||
| 教 学 目 标 | ||||
| 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能力目标: 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2、尝试观察和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图片; 3、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总结出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 情感目标: 形成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在学生了解自身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 ||||
| 教 学 重 点 和 难 点 | ||||
| 教学重点: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化学性消化。 2、分析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化学性消化。 2、分析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 | ||||
| 教 学 流 程 示 意 | ||||
| 知识准备——情境引入—— 传授新课(1 消化的概念 2 消化系统的组成 3 食物的消化过程 4 营养物质的 吸收 5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主要特点)——课堂小结——达标检测 | ||||
| 教学过程 |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 知识准备 | 1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哪几大类? 2 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营养物质有哪些? 3 糖类、脂肪、蛋白质对人体各有什么作用? | 积极思考,并举手回答问题 | 复习巩固旧知识,为新课内容做铺垫 | |
| 情境引入 | 提出问题:“由常见病引起食欲下降、身体消瘦”导出新课----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 展示收集到的病例并进行讨论,明确学习目标 | 通过讨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兴趣 | |
| 传授新课
消化的概念 | 1、复习六大类营养物质,提出问题“吃到这些食物就能利用吗?”引出 消化的概念。 2、指导学生读图理解概念和消化的种类。 | 思考、阅读、观察理解消化的概念,区分两种消化方式。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 总结概括的能力 | |
| 消化系统的组成 | 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课本32页图VI- 21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完成: 1 总结消化系统的组成 2 了解各器官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3 根据课前的预习,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表演情境短剧,《消化系统的组成》(要求每个角色能够充分表现出各消化器官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 1 仔细观察课本32页图VI-21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总结消化系统的组成。 2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情境短剧表演。 |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2 通过分角色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 |
食物的消化过程 | 1、播放课件:请同学们边观看课件边体会理解三大类营养物质的消化部位、消化过程。 2、操作实验“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 3、展示图片: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图片。 4、指导学生总结食物的消化过程。 | 1 观察课件、图片,巩固食物的消化过程。 2操作实验 3 总结食物的消化过程 |
主要是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 |
营养物质的吸收 | 1、播放课件:请同学们边观看课件边体会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收过程。 2、指导学生体会吸收的定义。 3、启发学生观察和体会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为学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满下铺垫。 | 观察、体会、理解消化道各段对不同营养物质的吸收情况。同时感知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 | 通过课件演示,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 |
| 小肠适于消化和吸 收的主要特点 | 展示课件:观察小肠的内部结构, 指导学生做折手绢游戏,从中体会小肠皱襞和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 观察,动手做小游戏,总结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主要特点 | 通过游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感受,加深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
| 课堂小结 | 指导学生总结本节我们学到了什么?并强调补充。 | 思考总结并交流 |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 |
达标检测 | 利用《同步训练》17-18页基础练 习进行检测 | 完成相应的练习 | 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 |
| 板书设计 | ||||
|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一 消化的概念:
消化腺: 唾液腺、 胃腺 肠腺 胰腺 肝脏 二 消化系统 唾 液 肠液 胰 液 胆汁 消化道: 口腔、 咽、 食道、胃、 小 肠、 大肠、 肛门 三 食物的消化过程: 唾液淀粉酶 肠液、胰液 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 (口腔 小肠)
胃液 肠液、胰液 蛋白质 多肽 氨基酸 ( 胃 小肠 ) 胆汁 肠液、胰液 脂肪 脂肪微粒 甘油 + 脂肪酸 ( 小肠 ) | ||||
| 教 学 反 思 | ||||
| 1. 本节课体现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利用挂图、课本插图、模型,形象直观。从生活出发,发现问题,激发兴趣大胆得让学生进行情境短剧的表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以前所没有的。 2 .本节课突出“先学后教”教学方式,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和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最大限度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生疑,通过分析、推理、判断释疑,把获得的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本节课体现理论联系实践,在学生了解自身结构的基础上,现场利用师生共同收集的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扮演“小医生”,诊断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通过分析病因得出“病从口入”之一科学道理,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4.本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围绕消化系统图片展开学习活动,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自己编制并表演了情境短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学习热情高涨。贯彻生物学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出示挂图和模型展示各消化器官的结构,以直观的教具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5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学内容安排较多,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如果下次再上这节课,我会把“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这一探究内容作为一个专题来组织学生探究,我想这样能够更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同时,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这部分内容学生学生会学得更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