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节 概述 先秦服装是中国服装史的奠基阶段,一些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均在此期间逐步走向成熟,由于年代距今过于遥远,只得在一定程度上借助某些神话传说与器皿纹饰了解这一时期的服装。 第二节 中国早期服饰 一、文学作品中记载的人类早期服饰 人类早期的服装款式最常见的是裙,然后是遮挡住前胸后背的坎肩式长衣,下摆过臀。佩饰最普遍的是项饰,其次是头饰和臀腹部垂饰。 (一)《山海经·西山经》 “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 (二)《九歌·山鬼》 “若有女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披石兰兮带杜蘅” (三)《礼记·王制》 “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雕题交趾;西方曰‘戎’,被发毛皮;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随着狩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用兽皮裹身) 二、文化遗址中的人类早期服饰 (一)骨针 二万七千年前北京山顶洞人已懂得自制骨针,出现了缝制衣服的发端,以后又有陆续骨针出土。 (二)麻布 在陕西西安半坡和华县泉护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彩陶上,留下了麻布的印痕,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中还出土了三块葛布残片。 (三)纺轮、纺锤 古墓中骨、石、陶纺轮与纺锤的大量出土,更加证实了至迟在六千年前即有纺织品的科学推断。 (四)服装式样 早期服式被称为“贯口衫”,也称贯头衫。即织出相当于两个身长的一块衣料,对等相折,中间挖一圆洞或切一口,穿时可将头从中伸出,前后两片,以带系束。 (五)佩饰 1.山顶洞人遗址:项饰 2.红山文化遗址:玉质龙形佩饰 3.山西峙峪村遗址:石墨磨制的钻孔装饰品 第三节 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 以最典型的冕服而言,冕服包括冕冠、上衣下裳、腰间束带,前系蔽膝,足登舄屦。 一、冕冠 其板为綖。綖作前圆后方形,戴时后面略高一寸,有向前倾斜之势。綖板下成串垂珠称为旒。一般为前后各十二旒,但根据礼仪轻重、等级差异,也有九旒、七旒、五旒、三旒之分。每旒多为穿五彩玉珠九颗或十二颗。冕冠戴在头上,以笄沿两孔穿发髻固定,两边各垂一珠,叫做“黈纩”,也称“充耳”。 二、衣裳 冕服多为玄衣而纁裳。上以象征未明之天,下以表示黄昏之地,然后施之以纹。帝王隆重场合服衮服,即绣卷龙于上,然后广取几种自然景物,并寓以含意。这些广取自然景物的纹饰被称为“十二章”,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即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腰间束带,带下佩蔽膝。蔽膝用在冕服中一般称为芾,祭服中称为黼或黻,用在其它服装上则叫韦韠。多为上广一尺,下展二尺,长三尺。天子用纯朱色,诸侯黄朱,大夫赤色。 三、舄屦 舄用丝绸作面,木为底。 屦为单底,夏用葛麻,冬用兽皮,适于平时穿用,也可配上特定鞠衣供王后嫔妃在祭先蚕仪式上专用,屦色往往与裳色相同。 第四节 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 一、深衣 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深衣多以白色麻布裁之,在斋时则用缁色,或有加彩者,在边缘绣绘。腰束丝带称大带或绅带,可以插笏板。后受游牧民族影响才以革带配带钩。带钩是当时颇具特色的重要工艺品。 二、胡服 与中原人宽衣大带相异的北方少数民族服装。所谓胡人之服的主要特征是短衣、长裤、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便于活动。 |
| + 课程重点 冕服制度,胡服骑射 + 课程难点 先秦服装奠定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 +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了解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冕服制度,识记先秦服装奠定了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等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对于加强民族联系,丰富服装样式,做出了可喜的探索。 + 教学方法 传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 + 教学手段 多媒体 + 教学过程设计 提问:人类早期服饰究竟是什么样子 补充学生的回答内容 讲授本章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国早期服饰 第三节 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 第四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与胡服 总结本章重点 + 作业与思考题 1.十二章纹样的内容与涵义 2.赵武灵王变服对当今服饰变革的启示 3.中国古代衣裳的形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