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兴城地区报告.doc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2:55:00
文档

兴城地区报告.doc

第一章绪言…………………………………………………………………...1自然地理概况1以往实习区的地质研究历史1实习目的、任务.1.4.实习的基本内容1.5实习安排1.6实习队人员构成第二章地层…………………………………………………………………...2.1太古宙…………………………………………………..2.2长城系—青白口系……………………………………………………………三章侵入岩、变质岩………………………………………………………3.1侵入岩……………………………………………………………………...
推荐度:
导读第一章绪言…………………………………………………………………...1自然地理概况1以往实习区的地质研究历史1实习目的、任务.1.4.实习的基本内容1.5实习安排1.6实习队人员构成第二章地层…………………………………………………………………...2.1太古宙…………………………………………………..2.2长城系—青白口系……………………………………………………………三章侵入岩、变质岩………………………………………………………3.1侵入岩……………………………………………………………………...
第一章 绪言…………………………………………………………………...

1自然地理概况

1以往实习区的地质研究历史

1实习目的、任务.

1.4  .实习的基本内容

1.5  实习安排

1.6  实习队人员构成

第二章 地层…………………………………………………………………...

2.1太古宙…………………………………………………..

2.2长城系—青白口系……………………………………………………………

三章 侵入岩、变质岩………………………………………………………

3.1 侵入岩……………………………………………………………………...

3.2 火成岩……………………………………………………………………...

3.3 变质岩……………………………………………………………………...

第四章 构造……………………………………………………………………

4.1 断层………………………………………………………………………...

4.2 褶皱………………………………………………………………………...

4.3 节理………………………………………………………………………...

第五章   矿产……………………………………………………………………

第六章  地质构造发展史…………………………………………………

第七章 海蚀地貌………………………………………………………

第八章 兴城实习路线地质综合叙述…………………………………………

第九章 结语……………………………………………………………………

第一章 绪论

1.1地理位置及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兴城教学基地位于辽宁省兴城市东部新立屯钓鱼台海滨。兴城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地处华北与东北两大经济协作区的交汇地带,东临锦州,北靠葫芦岛,西连山海关,南濒渤海辽东湾,地理坐标为E120°42′,N40°37′。在行政区划上,兴城市隶属辽宁省葫芦岛市。 

    区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为松岭山脉延续分布丘陵地带。实习区处于南温带亚温润性气候区。年平均气温8.7℃。 年平均降水量600mm. 兴城地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矿产丰富。

   兴城市交通发达,设备完善,公路 、铁路、海运、空运形成了立体化运输网络。京哈铁路、京哈公路和京哈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

1.2以往实习区的地质研究历史

     兴城地区较系统的区域地质研究工作是1966—1967年由辽宁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一分队完成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K—51--(25)和K—51-(31)。后来,20世纪80年代编制的《东北地区区域地层表》、19、1997年编写的《辽宁省区域地质志》、《辽宁省岩石地层》等辽宁省区域地质系列性的总结对本区的区域地层、岩浆活动及构造有所概略。辽宁地矿局有关地质队还进行过区内数幅1:5万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此外,有关研究院所、地勘、矿山部门也在区内进行过一些专题性研究工作。

    兴城地区前侏罗纪区域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地台北部燕山沉降带东段。辽宁又是中、新生代时期中国东部边缘活动带组成部分,属太平洋构造域,两大构造域交接复合,区域地质构造复杂。 

    华北地台在早元古代末吕梁运动以后长期以来表现为相对稳定的地区。兴城实习区位于燕山台褶带东段。 华北地台在进入中、新生代时期,尤其是燕山构造旋回,地台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都加强了,显示出相当强的活动性

1.3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地质野外实习是地质学基础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短期的野外考察,使我们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教学的基本内容。

主要目的:

(1)、将课堂学习的知识与野外地质现象相结合。

(2)、掌握野外观察,描述岩石岩性的一般方法,观察描述实习区域常见岩石的物质组成、构造、结构特征。

(3)、观察褶皱、断裂等各种地质现象;

(4)、进行野外基本技能的训练。

(5)、学会相关地质仪器及工具的正确使用

1.4实习的基本内容

1、了解钓鱼台、夹山、莲花山、牦牛山、白庙、龙回头六条路线的地层时期、岩性特征、构造现象、沉积环境。

2、学习剖面绘制,并实践剖面图绘制。

3、进行野外地质填图

4、根据实习调查的情况编写出实习报告

1.5实习安排:

本次实习于2013年7月1日开始到7月21日结束

第一阶段:路线实习阶段    时间:7月2号到7月7号

第二阶段:实测剖面阶段    时间7月9号到7月12号

第三阶段:地质填图阶段        时间7月14号到7月18号

第四阶段:实习报告的编写阶段  时间:7月19号到7月21号

1.6实习队人员构成: 

实习队队长:于晓辉 

总指挥:李德伦

指导教师:李德伦、沈军、袁四化、白相东、黄静怡、陆丽娜、李莹甄、林玲玲、蒋静祥、尹光华、于晓辉、孙志军、孟建

实习学生:全体11级地震科学系学生、防灾工程系部分学生

此次实习1150122班分为5组,各组分别由组长带队。

指导老师:沈军

实习助教:尉洋

第三章 侵入岩、变质岩

3.1 侵入岩

兴城地区岩浆侵入岩较为发育,主要岩浆侵入活动有四个时期:华北地台基底形成阶段的太古宙(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板内变形活化阶段的印支期、燕山期。

本区出露最早的岩性为太古宇的绥中花岗岩也是作为华北地台的基底同时也是在华北地台最早的侵入岩体。其分布地点有辽西地区的锦州市和葫芦岛市,主要出露于绥中县,因此而得名。绥中花岗岩的劈理,片麻理等构造成方向多呈近东西向,构成了本区前长城系近东西向古老结晶基底。在钓鱼台和夹山路线都可见出露的绥中花岗岩岩体。龙回头可见绥中花岗岩的砾石。

在燕山期时,岩浆侵入活动规模大,次数多。在地质图上可见在东部地区有大面积侏罗世的岩浆侵入体。大体为北东向。在侵入体周围的地层都形成了一定的褶皱,部分地区发育明显的断层。该期岩浆侵入对兴城地区的地貌具有重大的影响。本次实习未见大面积明显的该期岩浆侵入体,层间的小规模脉岩可能为燕山期的岩浆侵入。

太古宙侵入岩见钓鱼台和夹山路线。在钓鱼台路线可见岩浆侵入到围岩之中,夹山路线可见出露的绥中花岗岩基底和花岗斑岩侵入体。

(1)太古宙花岗岩

以块状花岗岩为主,在兴城至南部绥中一带大面积分布,现称为太古宙花岗岩。主要有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似斑状花岗岩、片麻状花岗岩、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和片麻状英云闪长岩等类型。

(2)吕梁期、印支期、燕山期岩浆侵入岩

侵入岩体在兴城实习路线中露头较多。在夹山地质路线、钓鱼台路线、牦牛山路线、白庙子地质路线中均可见到。

夹山路线

夹山路线JS—02点可见出露的绥中花岗岩基底和花岗斑岩侵入体。此处花岗斑岩侵入,造成常州沟组层理被切断,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在JS—03点,石英岩脉发育,但因断层原因,多数被错断。

钓鱼台路线

在钓鱼台路线可见岩浆侵入较多,发育较好,在DY—01点可见辉绿岩脉侵入二长花岗岩中(此处辉绿岩显示墨绿色,可见矿物为辉石,基性斜长石,呈细晶结构)和正长岩脉侵入到二长花岗岩中(因此可判断正长岩相对较新)。在DY—02点可见花岗伟晶岩侵入到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中。钓鱼台路线存在有不同类型的侵入岩体,但多类型的侵入岩体的侵入期次较易判断。

牦牛山路线

牦牛山路线在MN--01可见方解石岩脉侵入白云质灰岩,较细,规模较小,容易被剥蚀

白庙子地质路线

白庙子地质路线中在BM—03点有呈灰白色的正长斑岩(风化严重,未见新鲜面)侵入,其侵入是沿白庙子正断层裂隙侵入,正长斑岩岩脉风化较为强烈在此处形成腹地形。因此可推测正长斑岩形成晚于断层形成时代。(正长斑岩是以一种常见的浅成岩,具斑状结构,斑晶为正长石,基质多为粗面结构或交织结构)

3.2 火成岩

兴城地区火成岩主要可见于,老滩的位置按沉积岩性来看应处于火山口附近,沉积多为火山碎屑物质和一些喷发相的熔岩。老滩路线从起点—终点,沉积有安山质粗面岩—粗面岩—火山角砾集块岩—凝灰岩—流纹质凝灰岩系列的火山岩。

钓鱼台路线DY—04点观察对象主要为白垩系义县组的紫红色流纹质晶屑凝灰岩。

3.3 变质岩

90年代后期,区内开展的1∶5万区调填图研究,将前寒武纪基底岩石解体为:表壳岩、片麻杂岩、斜长片麻岩、二长片麻杂岩、花岗伟晶岩。其近年来随着前寒武纪研究的深入,逐渐解体出新的岩石单元。如果能够详细划分出结晶岩系的岩石组成、构造变形、时间演化序列,将对深入诠释辽西地壳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野外和室内岩学,岩石形成次序为: (1)花岗闪长质片麻岩(英云闪长岩),(2)花岗质伟晶岩,(3)眼球状花岗质变晶糜棱岩,(4)花岗细晶岩,(5)含石榴石花岗细晶岩,(6)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其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原来认为是前寒武纪的淡色块状花岗岩,但研究显示其最晚侵位,基本没有遭受后期变形改造。

岩石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花岗质片麻岩岩浆侵入发生在新太古代末期,而眼球状花岗质变晶糜棱岩和花岗细晶岩岩浆侵入活动则发生在三叠纪末期,是印支期运动的产物。在台里南部出露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狭义的绥中岗岩)是侏罗纪末期一次岩浆活动形成的产物。

第四章   构造

本次实习区整体上呈现东西向,北东向以及北北东向断裂,褶皱发育较常见。实习区位于华北地台。可见构造类型为褶皱、断裂和节理。华北地台区,在吕梁期南部为山海关隆起,北部为燕山裂陷槽盆地,兴城地区处于燕山裂陷槽的东部边缘;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至早三叠世,地壳以整体升降运动为主。发育三套盖层。;印支期-燕山期褶皱和断裂发育,印支期广泛发育近东西向的褶皱和断裂构造,燕山期逐渐叠加北东向和北北东向褶皱和断裂构造。

一、古隆起:I 山海关古隆起

二、本区可见褶皱:[1] 瓦房子-梅勒营子褶皱束;[2] 药王庙-白马石褶皱束;[3] 歪桃山背斜;[4] 南票单斜;[5] 大背岭背斜;[6] 喜鹊沟向斜;[7] 杨家杖子向斜, 、[7]-1笔架山-下黑鱼沟向斜、[7]-2笔架山-下长茂向斜;[8] 下长茂-寺儿堡背斜;[9] 寺儿堡向斜;[10] 金岭寺-羊山向斜(盆地)

三、本区可见断裂:1. 梅勒营子断裂;2. 三家子-包杖子断裂;3. 单家庄-八家子断裂;4. 乱柴沟断裂;5 木匠沟-下浑九沟断裂带;6. 黄土坎子-田家屯断裂;7. 女儿河断裂;8. 松树卯断裂;9.上富儿沟-王家店断裂;10. 齐家沟—上喂牛场断裂;11. 大地藏寺-龙泉寺断裂;12. 沈家屯-万家屯断裂;13. 老官堡断裂;14. 上马道-赵家沟断裂;15. 樊屯-高桥断裂;16. 寺儿堡断裂;17. 下长茂-寺儿堡断裂;18. 齐屯-山崴子断裂;19. 东八里堡断裂;20. 首山断裂;21. 马仗房断裂;22. 望海寺断裂;23. 秦家屯断裂;24. 上沟断裂;25. 台山断裂

总论:

兴城地区从区域性来看,主要发育呈北东向的断裂和6个呈北东向的褶皱区域。在西北向偏南发育有4条规模较大的断裂,其中单家庄—八家子断裂切穿兴城地区西北向区域,白垩系、侏罗系、二叠系岩层被其切穿。在兴城地区实习路线中女儿河断裂必会影响黑鱼沟、莲花山地层的沉积和路线中出现的不整合接触面。除此外还有秦家屯断裂、首山断裂,而秦家屯断裂与龙回头路线的断层有关联并使得侏罗系海房沟组砾岩与长城系大红峪单成分砾岩直接接触。在兴城地区正东偏南发育有规模较小的望海寺断裂。在北东局部地区发育有三条断裂,分别为乱柴海断裂、木匠沟—下浑九沟断裂、田家屯断裂,三条断裂带较密集分布。呈北东向的断裂主要为逆掩断层。6个走向呈北东向的褶皱区较密集分布在兴城地区的西北向45°。据以上所述,兴城地区主应力方向在西北向45°左右,控制断裂和褶皱产生,除此外,还控制部分节理的产生。

4.1 断层

在实习路线中,白庙子地质路线主要发育有断层。白庙子地质路线中BM—03点可观察到断层呈北东走向,倾向北西,下盘是中元古界蓟县系杨庄组的含燧石条带和结核的白云质灰岩夹紫红色石英砂岩,其产状为60°∠25°,上盘为下古生界寒武系紫红色粉砂质页岩,产状为330°∠30°,断层面发育有阶歩和断层泥且有部分结晶碳酸岩发育。除此外,正长斑岩充填带内,正长斑岩易风化,在风、雨各种地质营力下形成负地形。沿断层分布有牵引褶皱。断层存在的依据有以下几方面:

2     同一岩层的岩性不一致,上盘为昌平组的角砾状灰岩而下盘主要为白云质灰岩;

②     有岩脉侵入且后期接受剥蚀作用。

③     可观察到平整的断层面。

图4—3白庙子构造信手剖面图

在龙回头海滨LHT—02点处断裂造成大红峪组石英砂岩质巨砾岩仰冲于中侏罗统海房沟组复成分砾岩之上。据辽宁省区域地质志和兴城地区构造纲要图,秦家屯断裂延伸至龙回头海滨,长度约2.5Kkm。走向北东75°,倾向北西,倾角68°。断裂切割了太古宙片麻状花岗岩、长城系常州沟组、大红峪组及中侏罗统海房沟组。在断裂带可见砂岩质角砾岩及断层泥。

4.2褶皱

实习路线中白庙子路线上BM—01至BM—02点处有褶皱现象,在垂直褶皱走向的剖面上,可以见到中寒武统张夏祖厚层鲕状灰岩构成核部,中寒武统徐庄组和下寒武统毛庄组在两翼对称分布,NW翼地层产状为98°∠30°,ES地层产状302°∠30°。褶皱是断层引起的牵引褶皱,多由拉张力作用下产生。

4.3 节理

在钓鱼台路线DY—01,DY—02,DY—03点处均可见到节理,主要绥中花岗岩原生、次生节理,钓鱼台主要出露有年代较为古老的绥中花岗岩岩体,在岩体的形成过程中岩体形成以后产生原生和次生节理。多为一些构造成因的节理。除构造节理外,风化节理也占多数。在节理裂隙中常有一些花岗伟晶岩岩脉、石英岩脉等充填、侵入,而以石英岩脉和花岗岩脉居多,在绥中花岗岩节理多发育较多,但后期的节理占多数。后期节理常切穿先期充填和侵入的岩脉。节理较多表现出切穿、和错位的关系。

第五章 矿产

一.铁矿

铁矿主要见于牦牛山路线和夹山路线。

1.MN—02点处可见山西式铁矿矿体,主要分布在上石炭统本溪组底部,为古风化壳型褐铁矿层,风化较严重,显示褐红色。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厚约0.2~0.6m之间。矿石主要为蜂窝状褐铁矿,见有少量致密块状。

2.JS—02点处宣龙式铁矿主要分布在夹山常州沟组的顶部和串岭沟的底部,但被第四纪地层覆盖,没有见到。

二.铝土矿

牦牛山路线中见有三个铝土矿层,在MN—02点铝土矿层(G层)产于本溪组底部,厚约1-2m;MN—04点铝土矿层产于二叠系山西组中,MN—05点处铝土矿层(B、A层)产于二叠系山组地层中。矿体呈层状透镜状与围岩整合产出,矿石为致密块状为主,手触有滑感,有少量的鲕状铝土矿。

质纯的铝土矿用于炼制氧化铝,再由氧化铝生产金属铝,质量稍差的铝土矿用于制造优质耐火材料、化学制品、磨料吸附剂、水泥和平炉炼钢中的熔剂等。

三.煤矿

牦牛山路线MN—05可见煤层,层位为太原组煤层,厚2.5~6m±属中厚层-厚层煤层。

煤层的底板为沼泽相泥岩、粉砂岩,顶板为海相石灰岩。

四.石灰岩矿

牦牛山路线上MN—01点处下马家沟组可见白云质灰岩,灰岩厚度大,质纯。可用于工业溶剂,水泥原料,做电石的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第六章 地质发展简史

本区地质构造发展共可分为三个阶段:

1华北板块基底形成阶段

2华北板块盖层发展阶段

3板内变形活化阶段

第一阶段:在太古宙时期形成的以绥中花岗岩为主体的型地壳。在古元古代时期,先形成山海关隆起,古元古代末期发生吕梁运动,形成统一的华北板块的地台区。

第二阶段:在中元古代-------三叠纪,形成三套沉积盖层。第一套为中新元古代陆内裂陷槽沉积。期间长城系兴城运动,并伴有锦西岩体沿东西向断裂侵入,是一次造陆运动。井儿峪末期,蓟县运动使全区上升,结束了元古宙沉积史。第二套为沉积盖层为早古生代,典型浅海碳酸盐建造。早奥陶世末期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本区整体露出海面,风化剥蚀。第三套沉积盖层为晚古生代晚石炭世至三叠纪,由晚石炭世海陆交互相近海平原沼泽相沉积至中二叠纪、三叠纪为河流相沉积。

第三阶段:中生代三叠纪末期开始,稳定的地台发生了强烈的构造运动,使本区发生了大规模的褶皱,断裂和岩浆活动,板内变形,地台活化。在中生代三叠纪末期,以南北向对偶为主的印支运动,形成了本区一些主要的东西向断裂构造(九股屯断裂带、影壁山断裂带)和掀斜构造(高桥单斜)或者说大型的构造向斜盆地,岩浆活动规模不大,以闪长岩类岩株形式产出,如水泉闪长岩体。燕山期本区发生了更强烈的构造运动,以北西、南东对偶作用,形成了大规模的北东向断裂构造(如老官堡、塔山断裂带,大杨和沟,盘道沟断裂带等显示地垒式的断裂构造),以及所伴随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如虹螺岩体)。早中侏罗世以山间碎屑盆地为主,伴有中基性火山喷发。早白垩世本区形成了一套火山----火山碎屑岩建造,为裂隐盆地沉积。新生代以来,主要为海陆差异性升降运动,第三纪全区处于剥蚀状态,无沉积形成。第四纪近海地区和山间沟谷地带,接受了黄土、砂砾石堆积。

第七章海蚀地貌

海蚀地貌的产生:

基岩海岸的水深大,水下岸坡较陡,外来的波浪能直接到达岸边,海蚀作用较强,从深水区向岸边传播的波浪进入浅水区后,随着水深的不断变小,波长减小,波形趋于不稳定,波浪到达岸边后由于海底坡度的突然变化,波浪迅速击碎。破碎的波浪冲向岩石,对岩石产生巨大的冲击力。被破坏的岩屑、砂砾,随波狼的进退研磨,加快了海蚀作用的进度。另外,海水对岩石、矿物的溶蚀作用亦可导致海蚀地貌的形成。

本次兴城实习中,我们观察到的海蚀地貌有:海积——海蚀阶地、海蚀崖、波切台地、海蚀壁龛、海蚀洞、海蚀槽。

龙回头路线中,LHT—02处可观察到位于高潮线上的海积——海蚀阶地、海蚀崖。海积——海蚀阶地(可附图),高出海平面八米左右,上部位砂、砾石,下部为基岩,海蚀崖位于阶地前缘的陡崖。

钓鱼台路线DY—01点处可见海蚀壁龛现象,形成于高潮线之上的绥中花岗岩中,为若干孔洞。海蚀崖岸受海蚀作用形成的凹坑称海蚀穴,其中深度小于宽度的称海蚀壁龛,深度大于宽度的称海蚀洞。

波切台地形成于潮间带。波切台地由下部的坚硬基岩和上部的海积砂层组成,表面轻微倾斜。台地之后是海蚀崖。波切台地后部为砾石滩。

龙回头路线中LHT—02点处海蚀洞发育于海房沟组砾岩中的破碎带上,深0.5——3米,位于海蚀崖之下,是波浪侵蚀作用的结果。

龙回头路线中可见海蚀槽,发育在海房沟组砾岩底部,是海水涨至高潮面时海水对其侵蚀的结果,为凹像陆地的凹槽。

文档

兴城地区报告.doc

第一章绪言…………………………………………………………………...1自然地理概况1以往实习区的地质研究历史1实习目的、任务.1.4.实习的基本内容1.5实习安排1.6实习队人员构成第二章地层…………………………………………………………………...2.1太古宙…………………………………………………..2.2长城系—青白口系……………………………………………………………三章侵入岩、变质岩………………………………………………………3.1侵入岩……………………………………………………………………...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