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课教师 | 陈追军 | 学 校 | 尚田镇校 | 班 别 | 六(2)班 | |
| 课 题 | 《求图上距离和线段比例尺》 | 时 间 | 2008.03.25 | 记录者 | 李梦香 | |
|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概念复习,什么叫比例尺? 2、在一幅平面图上,用4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6米,求比例尺。 3、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你能推导出已知实际距离和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的方法吗? 二、新授: 1、教学例。 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200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先让学生自由完成,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有几种解法,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得出以下两种解题方法: 26米 = 2600厘米 14米 = 1400厘米 长:2600×=13(厘米) 宽:1400×= 7(厘米) 列方程解: 解:设篮球场长x厘米,宽y厘米。 X:2600 = y:1400 = x = 2600× y = 1400× x = 13 y =7 答:长是13厘米,宽是7厘米。 指名说你学会了哪种方法,说明解题依据。 2、试一试。 P57 先由学生完成,然后由学生板演,集体校对。 3、介绍线段比例尺。 线段比例尺是在图上附一条注有数目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如例的比例尺,的数值比例尺,可换成如下的线段比例尺: 表示图上1厘米的线段,相当于地面上的距离是2米。 想一想:一幅地图上附有如下的线段比值尺,图上1厘米的线段相当于地面上实际距离是( )。 三、巩固练习: 1、P58 – 1 。 2、P58 – 5 量一量、算一算。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一、作业: P58 –2~4 | 点评:通过课前复习,让学生巩固了比例尺的知识,初步理解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的方法。为新课的教学作了铺垫。 新授时由学生熟悉的篮球场作为教学内容,请学生根据指定的比例尺,求出篮球场的图上距离,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教学时,教师没有直接把方法教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培养了学生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师通过简明扼要的介绍,让学生很快理解了线段比例尺,因此下面出现的填空就顺利解决了。 在练习中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建议:新课即将结束时,是否可以加入一个让学生动手实践的练习,如请选择合适的比例尺,将我们的教室平面图画在练习纸上,这样,更能让学生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 乐趣。 | |||||
| 总评: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巩固计算方法,并能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图上距离;能通过计算图上距离,画出简单的平面图;认识线段比例尺,会根据线段比例尺求实际距离,会将线段比例尺转化为数字比例尺。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多数学生已学会方法,只有一些底子薄的学生还有一定的难度,目标落实基本到位。在教学中,陈老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所喜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