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艺操作规程
OSBGB.910.001
编制:
校对:
审核:
批准:
二OO四年三月二十日
工 艺 操 作 规 程 目 录
1.线圈绕制工艺守则(OSBGB.910.001.1)-------------------3
2.线圈浸漆工艺守则(OSBGB.910.001.2)-------------------5
3.铁芯装配工艺守则(OSBGB.910.001.3)------------------10
4.器身装配工艺守则(OSBGB.910.001.4)------------------12
5.引线装配工艺守则(OSBGB.910.001.5)------------------15
6.总装配工艺守则(OSBGB.910.001.6)--------------------18
名 称:线圈绕制工艺守则 共 2 页 第 1 页
编 号:OSBGB.910.001.1 代 替:
一.适用范围
本工艺守则适用于容量为50~2500kVA,电压为6kV、10kV系统 H级干式变压器的线圈制造。本工艺守则与图样不一致时,应以图样为准。
二.材料及检验标准
电磁线(包有NOMEX聚芳酰胺纤纬纸0.4mm)、辅助材料等。
原材料检查
1.检验合格证。
2.检验线规(按图纸图样)以及辅助材料。
三.设备及工具
专用绕包机、放线架、碰焊机、电子称、千分尺、卡尺、板刷、木锤、威弯器、剪子、500V的MΩ表及通用工具。模具、吊车、剪线钳、锉刀。
四.环境要求
绕线间必须无尘、排气良好,保证室内清洁,室温控制在20℃±5℃。
五.人员:主绕工、副绕工等。
六.线圈绕制准备
在进行线圈绕制之前应先检查图纸图样的正确性与清晰程度,所用导线的平整度、导线尺寸是否正确、导线绝缘是否完整,垫块、撑条、绝缘筒等绝缘件的尺寸以及加工质量等,是否符合图纸给定的数
| 编 制 | 会签 | |||
| 审 核 | ||||
| 标准化 | ||||
| 审 定 | ||||
| 批 准 | 实施日期 | 2 2004年3月20日 | ||
编 号:OSBGB.910.001.1 代 替:
据及技术要求。
如发现图纸数据有误或导线及绝缘件的加工及尺寸等与图纸及技术规范要求不符,则应停止线圈的绕制工作,待有误或不符处处理完全合格后方可进行线圈的绕制工作。
七.线圈绕制
线圈绕制时段号、每段匝数、绕向必须严格按图纸数据加工。
线圈绕制应紧实,不满匝段的不满匝处应采用相应绝缘等级的宽度与导线宽度相等的绝缘垫条填满,必须保证整个线圈辐向尺寸基本一致。
线圈换位处应采用专用工具威“S”弯,“S”弯处导线匝绝缘不得有破损及皱褶现象,在换位处应加包NOMEX纸三层。以增补换位处的匝绝缘。
线圈首末端各两端应加包统包绝缘,统包绝缘应1/3叠绕,厚度为2mm, (统包绝缘应包扎紧实)。
名 称:线圈浸漆工艺守则 共 5 页 第 1 页
编 号:OSBGB.910.001.2 代 替:
一.适用范围
本工艺守则适用于电压为6 kV、10kV非包封干式变压器线圈浸漆。
二.设备:真空压力浸漆设备、吊车、
三.材料:压装好的线圈、H级绝缘漆、
四.工艺准备:
1.检查线圈是否压装到位,垫块是否调整整齐、高、低压线圈进、出头打弯是否合适。
2.检查真空压力浸漆设备运行是否正常,储漆罐的漆应进行粘度测试,达到工艺范围内方可使用。
下面以贝特1154 H级无溶剂阻燃绝缘漆为例对工艺范围内漆的粘度作以说明:
漆的粘度应在80秒以下(23±2℃,4#杯),漆的粘度偏大时使用新漆或Better 102稀释剂调整至40~60秒(23±2℃,4#杯)。加入Better 102稀释剂1%,可降低粘度5~6秒。
Better1154 H级无溶剂阻燃绝缘漆
粘度----温度对照表
温度(℃)
| 粘度(s) | 15 | 20 | 25 | 30 | 20~30℃粘度变化率 | 35 | 40 | |
| 23℃标准温度下的粘度 | 40 | 52 | 44 | 37.5 | 31 | 1.3s/℃ | 28 | 26 |
| 45 | 60 | 49.8 | 42 | 34 | 1.6s/℃ | 30 | 28 | |
| 50 | 70 | 55.4 | 46.5 | 37.5 | 1.8s/℃ | 33 | 31 | |
| 编 制 | 会签 | |||
| 审 核 | ||||
| 标准化 | ||||
| 审 定 | ||||
| 批 准 | 实施日期 | 2 2004年3月20日 | ||
编 号:OSBGB.910.001.2 代 替:
1.工作状况:洁净干燥、绝缘电阻和介电强度符合图纸要求。
2.工件预热温度:120~140℃。
3.浸漆时工件温度冷至50℃以下。
4.浸漆方式:第一次为真空压力浸渍,二次为普通沉浸。
5.真空压力浸漆:
a.将工件至于浸漆罐中
b.对浸罐抽真空至浸漆罐内压力400~600Pa,保持15~30min。
c.对浸罐输漆至漆的液面高于工件面50~100mm,静置30min。
d.解除真空,加压0.4~0.5Mpa,保持30 min。
e.对浸罐泄压到残压(0.1mPa)。
f.对储罐抽真空至0.8mPa。
g.对储罐回漆。
h.对浸罐方净残压后滴漆。滴漆时间为30~60 min,状态为工件不滴漆。
i.线圈出浸罐,进行第一次烘培。
6.普通浸漆:
a.将工件至于浸漆罐中。
b.对浸罐抽真空至浸漆罐内压力1000~1500Pa。
c.对浸罐输漆至漆的液面高于工件面50~100mm,静置30min。
d.对储罐抽真空至0.8mPa。
e.对储罐回漆。
f.对浸罐方净残压后滴漆。滴漆时间为30~60 min,状态为工件不滴漆。
g.线圈出浸罐,进行第二次烘培。
六.操作过程:
名 称:线圈浸漆工艺守则 共 5 页 第 3 页
编 号:OSBGB.910.001.2 代 替:
1.线圈预烘:
将线圈装配完毕,进入烘房,温度设定为上限165℃下限160℃,保温3小时后降温,当线圈降至50℃以下时开始浸漆。
2.一次真空压力浸漆: a.线圈进浸胶罐进行真空浸漆
控制柜合上空开,打开控制电源,准备工作(10min)开启5.1、2.2、7.1
打开手动安全阀1.5(保证罐中为常压)6.1阀
罐盖操作部分:松开、回中、开盖、插入安全销、放入线圈,拔出安全销,合盖、锁紧,关闭安全阀。
b.浸胶罐抽真空达到400pa~600pa
开启7.1、3.1、3.8当一级泵达到5000 pa时,二级泵可以起开,当达到400 pa ~600pa时,调节安全阀,使其控制在400 pa ~600pa(开始保压)。大约15 min后 3.8和3.2将自动关闭,手动关闭3.1,关闭调节安全阀。
c.输漆600pa
开启2.9、4.8 (大约需要22min)
d.静置
待液面平静、表面无气泡(时间根据情况而定)
e.加压0.4~0.5mpa
开启5.10,开2.9阀 (前奏大约需要3min,加压过程16min)
f.保压
5.10将自动关闭,进入保压过程(保压过程30min)
g.泄压(0.1mpa)
保压时间到自动打开5.11、,到达残压5.11将自动关闭
h. 对储罐抽真空
名 称:线圈浸漆工艺守则 共 5 页 第 4 页
编 号:OSBGB.910.001.2 代 替:
关闭阀2.9,开启7.1、3.1、3.9(大约需要3~5min)
i.回漆
然后停阀3.9、关泵3.1、7.1然后打开4.7大约需要16min
j. 放残压
打开阀5.11,进行放残压
k. 滴漆
30min (时间可根据情况而定)
l. 开盖
将线圈吊起目测不再滴胶,吊出浸漆罐,进烘房
m.第一次烘培
进入烘房后,将烘房门关闭好,温度设定为上限165℃下限160℃,温度升到后,保温3小时,当线圈温度降至50℃以下时准备二次浸漆。
3.二次浸漆
a.线圈进浸胶罐进行浸漆
控制柜合上空开,打开控制电源,准备工作(10min)开启5.1、2.2、7.1
打开手动安全阀1.5(保证罐中为常压)6.1阀
罐盖操作部分:松开、回中、开盖、插入安全销、放入线圈,拔
出安全销,合盖、锁紧,关闭安全阀。
b.浸胶罐抽真空达到1000pa~1500pa
开启7.1、3.1、3.8
c.输漆1000~2000pa
开启2.9、4.8 (大约需要22min)
d.静置
名 称:线圈浸漆工艺守则 共 5 页 第 5 页
编 号:OSBGB.910.001.2 代 替:
待液面平静、表面无气泡(时间根据情况而定)
e.对储罐抽真空关闭阀2.9,开启7.1、3.1、3.9(大约需要3~5min)
f.回漆
然后停阀3.9、关泵3.1、7.1然后打开4.7大约需要16min
g.滴漆
30min (时间可根据情况而定)
h. 开盖
将线圈吊起目测不再滴胶,吊出浸漆罐,进烘房
i.第二次烘培
进入烘房后,将烘房门关闭好,温度设定为上限165℃下限160℃,温度升到后,保温3小时,当线圈温度降至50℃以下时出烘房。
名 称:铁芯装配工艺守则 共 2 页 第 1 页
编 号:OSBGB.910.001.3 代 替:
一.适用范围
本工艺守则适用于容量为50~2500kVA,电压为6kV、10kV全斜接缝H级干式变压器的铁芯制造。本工艺守则与图样不一致时,应以图样为准。
二.熟悉图纸
按图纸要求准备生产材料及工具。
三.工具
卡尺、千分尺、铁块、3240方块板、扳手、水平仪。
四.材料及检验
a.铁芯片检查:整个铁芯片剪切毛刺不大于0.02mm,铁芯片光滑平整,无折痕、缺陷、折角现象,铁芯宽度、长度、角度必须符合图纸要求,铁心片无明显锈痕,表面漆膜无明显脱落现象。硅钢片的性能不得低于图样规定牌号的性能。硅钢片的剪裁,应使铁心磁通方向与硅钢片碾压方向一致。
b.夹件:按图纸要求选用、检查夹件本体。夹件外观应平整、无毛刺、涂漆、喷塑均匀,有亮度,不应有锈迹或机械损伤。
c.绝缘件:所有铁芯用绝缘件均应进行浸涂漆处理,并保持干燥、清洁,铁芯绝缘件应安装端正,不得歪斜、偏心。
d.标准件:所有标准件都应进行镀锌处理,不应有锈迹或机械损伤。
五.工艺过程
1.叠装
| 编 制 | 会签 | |||
| 审 核 | ||||
| 标准化 | ||||
| 审 定 | ||||
| 批 准 | 实施日期 | 2 2004年3月20日 | ||
编 号:OSBGB.910.001.3 代 替:
a.依次摆放夹件、拉板、夹件绝缘、拉板绝缘等。拉板绝缘四周应长出拉板5mm,整个平面摆放水平,夹件绝缘垫块摆放整齐,开始叠装。
b.铁芯片叠放应按图纸要求的窗宽及窗高执行,并用水平尺找平,
最终使叠片厚度满足图纸要求,厚度允许偏差±1mm,主级偏差
0~+2mm。铁芯片叠装过程中要随时测量叠装尺寸,叠装敲打时要求垫绝缘板靠齐。
c.铁芯柱和铁轭片应构成一闭合磁路,不能有错叠、漏叠现象。叠装过程中,硅钢片的每级接缝处,平均只允许有一处重叠,搭接尺寸不大于1mm。
2.修片
对个别铁芯片有翘折、弯片等现象,应复位还平,轻敲、轻放,清理铁芯片灰尘,进行铁芯片搬运、叠装时应轻拿轻放。
3.装配
先拧紧假夹件,然后将夹件拉带、拉杆同步均匀夹紧,检查平整性,绝缘件、铁芯片是否夹到位,到位后刷胶,刷胶位置达到铁窗下约30mm。
全部均匀适量刷胶,无滴流痕迹,无空白、流胶现象,滴胶达到不粘手后方可立起。
名 称:器身装配工艺守则 共 2 页 第 1 页
编 号:OSBGB.910.001.4 代 替:
一.适用范围
本工艺守则适用于容量为50~2500kVA,电压为6kV、10kV非包封线圈干式变压器绝缘及器身装配。
二.熟悉图纸
核对零部件、材料规格,检查线圈内、外绝缘是否正确完好,符合偏差要求。
三.材料及检验
绝缘胶及辅助材料,线圈、撑板、撑棒、垫块。
检查铁芯、线圈、垫块的型号、规格、尺寸、数量、质量是否合格,合格后开始组装器身。
四.工具与设备
吊车、线圈吊具、收缩带、榔头、量具。
五.工艺过程
1.将固化好、检验合格的铁芯吊入工作场地。
2.拆去上夹件。
3.拆卸上铁轭,拆轭顺序由外后内,并按顺序整齐的叠放在工作台上。
4.芯柱及下铁轭清理干净。
5.线圈
a.容量在100kVA以上产品上部绑扎,每相绑扎四块撑板。
b.将线圈下绝缘垫块平稳的放在下铁轭夹件相应的位置上。
c.低压线圈下端的出线头弯好,用紧缩带固定线圈和吊具后套装,
| 编 制 | 会签 | |||
| 审 核 | ||||
| 标准化 | ||||
| 审 定 | ||||
| 批 准 | 实施日期 | 2 2004年3月20日 | ||
编 号:OSBGB.910.001.4 代 替:
线圈起吊时应平稳,不得歪斜,以防套装时铁芯柱尖角划破线圈绝缘。
d.调整下绝缘垫块和线圈位置,使线圈筒子内壁同铁芯柱距离对称相等。
e.打入撑板和撑棒、上下撑板、撑棒应使低压线圈四周均匀受力,
撑紧,不得强行打入,以免损坏线圈内包封。撑板和撑条要求光滑无
尖角、毛刺,低压圈不得与铁芯直接接触。
f.吊装线圈时,应将吊具与线圈接触部分垫橡胶板或用布带绑扎好,以免碰破或划伤线圈绝缘。
g.低压线圈与高压线圈套装时,保证高、低压线圈之间间隙均匀,偏差为±1mm,高、低压线圈套装完毕后,应垂直无倾斜,高、低压线圈高度方向误差不大于1mm。
h.套装完毕后应保证线圈相间距离相等,并符合图纸要求。
6.铁轭
a.插上铁轭时,应由主级向外逐级插片,每插完一级后,用硬木块或黄铜垫块轻轻打齐。
b.上轭全部插完后,用硬木块或黄铜块全部整理一次,使铁芯接缝和搭头符合质量要求。
7.装上夹件
两侧旁螺杆与铁芯间距离要相等,螺杆夹紧均匀,使两侧夹件平行,上下面距离相等,偏差±2mm。
8. 氟橡胶垫块要用绝缘胶粘牢在上下绝缘垫块上。
9.上压钉,压紧程度以上下绝缘垫块上氟橡胶侧面稍成凸形为妥,垫块应受力均匀,压紧后的垫块不得有松动现象。
10.工艺检查
名 称:器身装配工艺守则 共 2 页 第 2 页
编 号:OSBGB.910.001.4 代 替:
a)撑板、撑条的松紧程度。
b)高低压线圈间隙是否均匀。
c)高低压线圈是否垂直。
d)高低压线圈垂直方向误差。
e)高低压线圈套装完毕后,高低压线圈是否有悬空现象。
上铁轭剪切两端面及铁芯柱未刷漆处,应刷漆,自然干躁12小时。
名 称:引线装配工艺守则 共 3 页 第 1 页
编 号:OSBGB.910.001.5 代 替:
一.适用范围
本工艺适用于电压6kV、10kV,容量2500kVA及以下H级干式变压器引线制造。
二.工艺准备
1.熟悉图样,按图样核对零部件尺寸、材料规格、型号、数量、质量是否正确。
2.工作场地清理干净,周围5米内不得有易燃易爆物品。
三.材料及检验
1.铜排、磷铜合金焊条、石棉、防护罩、松香、酒精、镀锡、无碱玻璃丝带、绝缘胶及辅助材料。铜软绞线、色带、冷压接头、10 kV收缩带、漆。
2.铜排应光滑无毛刺,其余材料应严格规范。
四.工具及设备
焊机、气焊工具、锉刀、焊锡、钢丝刷、弯折器、卷尺、木榔头。
五.工艺过程
1.将线圈出头按图样规定威制成型。
2.线圈出头除掉绝缘层,用砂纸砂光,注意线圈原线,不至损伤,不能用电动工具,以防损坏铜线。
3.引线弯折到位,平整光滑,只能用木榔头敲打引线。
4.引线部位高温炭化部分去除干净。
5.将引线、铜排威制成型,需要焊接部位,用磷铜焊接。
6.将接线铜板按图样钻孔后搪锡。
| 编 制 | 会签 | |||
| 审 核 | ||||
| 标准化 | ||||
| 审 定 | ||||
| 批 准 | 实施日期 | 2 2004年3月20日 | ||
编 号:OSBGB.910.001.5 代 替:
7.引线铜排和铜棒与接线铜板焊接时要用湿布或石棉绳把镀锡部位包好,防止焊接温度过高致使镀锡层变色。
8.引线焊接牢固可靠,无虚焊,焊后去除焊渣,打磨锉光焊接部位。焊缝饱满无虚焊,焊后去除氧化层,去尖角毛刺,整体平整光滑,焊后打磨45°角,对坑凹处的缝隙用环氧腻子填平、砂光。
9.要保证焊接的接触面积。所有焊接一律采取搭接焊,不得对焊,搭接面积不得小于焊件最小一端截面的5倍。
10.引线包扎
a.引线清理砂光后,高压引线焊接部位应用半导体腻子将缝隙刮平。进行吹尘处理并检查。
b.用浸胶后的玻璃纤维带包扎引线部位半叠两层,层间需刷胶、粘合,包完后的引线绝缘应粗细均匀,胶量应饱满,无气泡。
c.用电工色带按颜色要求将引线部位进行半叠一层包扎,色带包扎紧密均匀。
11.着色刷漆
a.4遍底漆,2遍面漆,每次刷漆前用砂纸打磨气泡及留痕。用模具将出线端子垫纸夹紧后刷漆。刷漆后,应保证三相漆痕高度一致。
b.刷漆颜色应按:
A-黄 B-绿 C-红 O-黑
六.工艺检查
1.引线外观检查
2.引线质量检查:焊接、包扎、平整性、喷漆
3.引线性能检查:机械强度、电气性能、引线温升
七. 注意事项
1.引线导体及其绝缘的材质要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引线导体的
名 称:引线装配工艺守则 共 3 页 第 3 页
编 号:OSBGB.910.001.5 代 替:
截面尺寸要符合图样的规定,并且要清洁、无锈蚀、无油污等。
2.引线绝缘每边厚度应按图纸规定。引线绝缘包扎紧密,厚度应均匀、清洁。
3.高压引线经过绝缘子处,应加厚绝缘,使引线夹紧,不松动。
4.铜排的夹持应可靠,夹持处不应窜动,配置整齐,在整个引线装配过程中应保持器身清洁,焊渣、焊尘等不得飞溅到器身上。
5.引线装配用零部件及其装配位置应符合图样规定。引线经弯折、装配,如绝缘损坏,应进行修补。
6.引线的焊接表面应完好、清洁、无锈蚀。
7.铜电缆焊接前,焊接处应用细铜丝结扎成后打扁;圆铜棒焊接处要打扁,打扁后的厚度约为导线直径的0.5-0.8倍。
名 称:总装配工艺守则 共 2 页 第 1 页
编 号:OSBGB.910.001.6 代 替:
一.适用范围
本工艺适用于电压6kV、10kV,容量2500kVA及以下H级干式变压器总装配。
二.熟悉图样,核对零部件,材料规格、型号、数量、质量。
三.材料及检验
装配验收,铁芯装配,器身,风机,温控器,外壳,胶垫,漆
四.工具与设备 铭牌,绝缘子,标准件,木箱,钉子,扳手,榔头,吊车,锉刀。
五.工艺过程
1.总装前检查外表面;安装铭牌、风机、温控、装箱,外壳配套;检查垫块是否松动,检查螺丝是否紧固,夹件是否需要补漆。
2.线圈内、外表面涂漆应均匀,铁芯各端面应无锈迹,要求器身各部位必须保持清洁、无污秽和导电粉尘等杂物。
3.必须保持铁芯对地绝缘良好。
4.所有紧固件必须紧固好,装配后不再拆卸的零部件应可靠锁紧。
5.线圈轴向压紧的绝缘撑块,应无松动现象。
6.螺丝拧紧后,端头螺纹部分不得低于螺母表面,一般应露出螺母2mm以上。
7.铭牌安装位置应醒目,使得观察铭牌方便,铭牌字迹工整清晰。8.有外壳时,器身与外壳的连接,应可靠,无松动现象。
9.测试所有带电部分对外壳的距离,应符合引线技术条件中对地绝
缘距离的要求。
| 编 制 | 会签 | |||
| 审 核 | ||||
| 标准化 | ||||
| 审 定 | ||||
| 批 准 | 实施日期 | 2 2004年3月20日 | ||
编 号:OSBGB.910.001.6 代 替:
10.总装完后,绝缘子裸露带电部分对地的绝缘距离及绝缘子间距离如下:电压等级 绝缘子间距离 裸露带电部分对地距离
6kV ≥90mm ≥90mm
10kV ≥125mm ≥125mm
11.相位牌、接地牌字迹应清晰、整齐,且安装牢固。
六.注意事项:
装配时注意保护夹件,外壳等金属件的外表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