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噪音,对人体有害,请注意防护! | |||
| 噪声 Noise | 健康危害 | 理化特性 | |
| 致使听力减弱、下降,时间长可引起永久耳聋,并引发消化不良、呕吐、头痛、血压升高、失眠等全身性病症。 | 声强和频率的变化都无规律,杂乱无章的声音。 | ||
| 应急处理 | |||
使用防声器如:耳塞、耳罩、防声帽等。如发现听力异常,则到医院检查、确诊。 | |||
| 注意防护 | |||
利用吸声材料或吸声结构来吸收声能:佩戴耳塞、隔声间、隔声屏,将空气中传播的噪声挡住、隔开。 | |||
危化品安全警示牌
| 高锰酸钾 | 危 险 | |
| 理化性状 ◆外观与性状:深紫色细长斜方柱状结晶,有金属光泽。 ◆相对密度(水=1):2.7 ◆溶解性:溶于水、碱液,微溶于甲醇、丙铜、硫酸。 危险特性 ◆健康危害:吸入后引起呼吸道损害。溅落眼睛内,刺激结膜,重者致灼伤。刺激皮肤。浓溶液或结晶对皮肤有腐蚀性。口服腐蚀口腔和消化道,出现口内烧灼感、上腹痛、恶心、呕吐、口咽肿胀等。口服剂量大者,口腔粘膜呈棕黑色、肿胀糜烂,剧烈腹痛,呕吐,血便,休克,最后死于循环衰竭。 ◆环境危害:对水生生物有毒作用。 ◆燃爆危险:助燃。与可燃物混合会发生爆炸。 |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20~30分钟。如有不适感,就医。 ◆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10~15分钟。如有不适感,就医。 ◆吸 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 入: 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泄漏处理 ◆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 隔离泄漏污染区,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口罩,穿防毒服。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如木材、纸、油等)接触。穿上适当的防护服前严禁接触破裂的容器和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勿使水进入包装容器内。小量泄漏:用洁净的铲子收集泄漏物,置于干净、干燥、盖子较松的容器中,将容器移离泄漏区。大量泄漏:泄漏物回收后,用水冲洗泄漏区。 | 责任部门: 操作室: 操作责任人: |
| 碘化汞钾 | 危 险 | |
| 理化性状 ◆外观与性状: 黄色至亮桔红色重质结晶或粉末。在空气中易潮解。 ◆相对密度(水=1):4.29 ◆溶解性:易溶于水,溶于醇、丙酮、醚。 危险特性 ◆健康危害:高毒。如吸入、口服或经皮肤吸收可致死。对眼睛、呼吸道粘膜和皮肤有强烈刺激性。汞及其化合物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及口腔炎,高浓度引起肾损害。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 ◆燃爆危险:本品不燃,剧毒,具刺激性。 |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如有不适感。就医。 ◆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如有不适感,就医。 ◆吸 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 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泄漏处理 ◆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 隔离泄漏污染区,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口罩,穿防毒服。穿上适当的防护服前严禁接触破裂的容器和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塑料布覆盖泄漏物,减少飞散。勿使水进入包装容器内。小量泄漏:用洁净的铲子收集泄漏物,置于干净、干燥、盖子较松的容器中,将容器移离泄漏区。 | 责任部门: 操作室: 操作责任人: |
| 硝 酸 | 危 险 | |
| 理化性状 ◆外观与性状: 纯品为无色透明发烟液体,有酸味。 ◆相对密度(水=1):1.52(无水) ◆溶解性:与水混溶。 危险特性 ◆健康危害:其蒸气有刺激作用,引起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流泪、咽喉刺激感、呛咳,并伴有头痛、头晕、胸闷急性肺水肿等症状。口服引起腹部剧痛,严重者可有胃穿孔、腹膜炎、喉痉挛、肾损害、休克以及窒息。皮肤接触引起灼伤。慢性影响:长期接触可引起牙齿酸蚀症。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和土壤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本品助燃,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20~30分钟。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如有不适感,就医。 ◆吸 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 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泄漏处理 ◆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并进行隔离,严格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穿上适当的防护服前严禁接触破裂的容器和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性空间。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避免水流接触泄漏物。勿使水进入包装容器内。小量泄漏:用干燥的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覆盖泄漏物。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飞尘或石灰粉吸收大量液体。用农用石灰(CaO)、碎石灰(CaC03)或碳酸氢钠(NaHC03)中和。用抗溶性泡沫覆盖,减少蒸发。用耐腐蚀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 | 责任部门: 操作室: 操作责任人: |
| 二苯胺 | 危 险 | |
| 理化性状 ◆外观与性状:无色至灰色结晶体。 ◆相对密度(水=1):1.16 ◆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二硫化碳、苯、乙醇、乙醚等。 危险特性 ◆健康危害:接触本品粉尘或蒸气出现眼刺激症状,鼻咽炎及支气管炎,能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对皮肤有刺激性。本品制造过程中可含有4-氨基联苯, 应注意后者的致癌性。 ◆燃爆危险:本品可燃,具刺激性。 |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如有不适感,就医。 ◆吸 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就医。 ◆食 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泄漏处理 ◆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隔离泄漏污染区,出入。消除所有点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口罩,穿防毒服。穿上适当的防护服前严禁接触破裂的容器和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塑料布覆盖泄漏物,减少飞散。勿使水进入包装容器内。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转移至安全场所。 | 责任部门: 操作室: 操作责任人: |
| 铅 | 危 险 | |
| 理化性状 ◆外观与性状:白色立方或单斜晶体,硬而发亮。 ◆相对密度(水=1):4.53 ◆溶解性:易溶于水、液氨,微溶于乙醇。 危险特性 ◆健康危害:铅及其化合物损害造血、神经、消化系统及肾脏损害。职业中毒主要为慢性。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周围神经病(以运动功能受累较明显),重者出现铅中毒性脑病。消化系统表现有齿龈铅线、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泻或便秘;腹绞痛见于中度及重度中毒病例。造血系统损害出现卟啉代谢障碍、贫血等。短时大量接触可发生急性或亚急性中毒,表现类似重症慢性铅中毒。对肾脏损害多见于急性亚急性中毒或较重慢性病例。 ◆燃爆危险:本品助燃,具刺激性。 |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20~30分钟。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如有不适感,就医。 ◆吸 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 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泄漏处理 ◆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隔离泄漏污染区,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口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还原剂、有机物、易燃物或金属粉末接触。小量泄漏: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 责任部门: 操作室: 操作责任人: |
| 硫酸 | 危 险 | |
| 理化性状 ◆外观与性状:纯品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无臭。 ◆相对密度(水=1):1.6~1.84 ◆溶解性:与水混溶。 危险特性 ◆健康危害:对皮肤、粘膜等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蒸气或雾可引起结膜炎、结膜水肿、角膜混浊,以致失明;引起呼吸道刺激,重者发生呼吸困难和肺水肿;高浓度引起喉痉挛或声门水肿而窒息死亡。口服后引起消化道烧伤以致溃疡形成;严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肾损害、休克等。皮肤灼伤轻者出现红斑、重者形成溃疡,愈后癍痕收缩影响功能。溅入眼内可造成灼伤,甚至角膜穿孔、全眼炎以至失明。慢性影响:牙齿酸蚀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硬化。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和土壤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本品助燃,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20~30分钟。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如有不适感,就医。 ◆吸 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 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泄漏处理 ◆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并进行隔离,严格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穿上适当的防护服前严禁接触破裂的容器和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如木材、纸、油等)接触。防止泄漏物流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小量泄漏:用干燥的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覆盖泄漏物,用洁净的无火花工具收集泄漏物,置于一盖子较松的塑料容器中,待处置。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飞尘或石灰粉吸收大量液体。用农用石灰(CaO)、碎石灰(CaC03)或碳酸氢钠(NaHC03)中和。用耐腐蚀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 | 责任部门: 操作室: 操作责任人: |
| 碱性碘化汞钾试液 | 危 险 | |
| 理化性状 ◆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 ◆相对密度(水=1):1.097g/cm3在25℃ ◆溶解性: 无资料 危险特性 ◆健康危害:吸入会中毒,引起呼吸道刺激。误吞会中毒。如果被皮肤吸收会有毒性,造成皮肤刺激。造成严重眼刺激。 ◆环境危害:无资料 ◆燃爆危险: 无 |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用肥皂和大量的水冲洗。立即将患者送往医院。请教医生。 ◆眼睛接触:用大量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并请教医生。 ◆吸 入: 如果吸入,请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如呼吸停止,进行人工呼吸。请教医生。 ◆食 入:切勿给失去知觉者通过口喂任何东西。用水漱口。请教医生。 泄漏处理 ◆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用惰性吸附材料吸收并当作危险废物处理。放入合适的封闭的容器中待处理。 | 责任部门: 操作室: 操作责任人: |
| 银 | 危 险 | |
| 理化性状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的斜方结晶或白色的结晶,有苦味。 ◆相对密度(水=1):4.35 ◆溶解性:易溶于水、碱,微溶于乙醚。 危险特性 ◆健康危害:误服银可引起剧烈腹痛、呕吐、血便,甚至发生胃肠道穿孔。可造成皮服和眼灼伤。长期接触本品的工人会出现全身性银质沉着症。表现包括:全身皮肤广泛的色素沉着,呈灰蓝黑色或浅石板色;眼部银质沉着造成眼损害;呼吸道银质沉着造成慢性支气管炎等。 ◆环境危害:对水生生物有毒作用。 ◆燃爆危险: 助燃。与可燃物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如有不适感。就医。 ◆吸 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 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泄漏处理 ◆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隔离泄漏污染区,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口罩,穿防毒服。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如木材、纸、油等)接触。穿上适当的防护服前严禁接触破裂的容器和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勿使水进入包装容器内。小量泄漏: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盖子较松的容器中。将容器移离泄漏区。大量泄漏:泄漏物回收后,用水冲洗泄漏区。 | 责任部门: 操作室: 操作责任人: |
| 氢氯酸 | 危 险 | |
| 理化性状 ◆外观与性状:无色或微黄色发烟液体,有刺鼻的酸味。 ◆相对密度(水=1):1.20 ◆溶解性:与水混合,溶于碱液。 危险特性 ◆健康危害: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齿龈出血,气管炎等。误服可引起消化道灼烧、溃疡形成,有可能引起胃穿孔、腹膜炎等。眼和皮肤接触可致灼伤。 ◆环境危害:对水体和土壤有污染。 ◆燃爆危险: 不燃。 |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 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 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泄漏处理 ◆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并进行隔离,严格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穿上适当的防护服前严禁接触破裂的容器和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小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也可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 责任部门: 操作室: 操作责任人: |
配 电 室
职业病危害告知卡
| 油墨,对人体有害,请注意防护! | ||
| 油 墨 | 危害信息 | 理化特性 |
| 1、会损害造血机能、引发血液病,也可致癌。 2、诱发皮疹、头晕、免疫力下降、呼吸道受损、哮喘等过敏反应。 3、长期蓄积于中枢神经,导致大脑细胞受损,引发慢性溶剂中毒综合症、神经性功能紊乱等。 | 易燃性、刺激性、腐蚀性、麻醉性、致敏性、致癌性。 | |
| 急性中毒的表现 | ||
| 呕吐、呼吸困难、头昏头痛、昏迷等。 | ||
| 防范措施 | ||
|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服,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眼睛接触:对于眼睛污染的患者,提起眼睑,立即用清水或生理盐水进行冲洗眼睛至少20分钟,如戴眼镜要除下。吸入:迅速脱离现场到空气清新的地方,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送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用清水漱口,或立即就医。 | ||
| 防范措施 | ||
| 急救电话:120 火警电话:119 报警电话:110 | ||
暂存库
废油墨
废活性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