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序号及名称 | 单位 | 数量 | 备注 |
| 一、水文 | |||
| 1.全流域面积 | km2 | 1603 | |
| 坝址以上流域面积 | km2 | 4.28 | |
| 2.水文系列长度 | 年 | 44 | 1959~2002 |
| 3.多年平均径流量 | 亿m3 | 5.8 | |
| 4.代表性流量 | |||
| 多年平均流量 | m3/s | 18.40 | |
| 设计洪水洪峰流量(P=3.33%) | m3/s | 1980 | 坝址 |
| 校核洪水洪峰流量(P=0.5%) | m3/s | 2630 | 坝址 |
| 施工导流:枯期(P=20%) | m3/s | 286 | 10~4 |
| 全年(P=10%) | m3/s | 1200 | |
| 全年(P=5%) | m3/s | 1440 | |
| 6.泥沙 | |||
| 多年平均年输沙量 | 万t | 34.2 | 1959~2002年 |
| 多年平均含沙量 | kg/m3 | 1959~2002年 | |
| 二、水库 | |||
| 大坝校核洪水位 | m | 636.30 | (P=0.5%) |
| 设计洪水位 | m | 636.00 | (P=3.33%) |
| 正常蓄水位 | m | 636.00 | |
| 汛期水位 | m | 636.00 | |
| 死水位 | m | 631 | |
| 2.正常蓄水位水库面积 | km2 | 0.54 | |
| 3.回水长度 | km | ||
| 4.库容 | |||
| 正常蓄水位库容 | 万m3 | 550 | 正常蓄水位以下 |
| 调节库容 | 万m3 | 243 | |
| 死库容 | 万m3 | 307 | 死水位以下 |
| 5.调节特性 | |||
| 三、下泄流量及相应水位 | |||
| 1.校核洪水下泄流量 | m3/s | 2630 | P=0.5% |
| 相应下游水位(坝址) | m | 622.346 | |
| 2.设计洪水下泄流量 | m3/s | 1980 | P=3.33% |
| 相应下游水位(坝址) | m | 619.857 | |
| 3.厂房校核标准下泄流量 | m3/s | 2420 | P=1% |
| 相应下游水位(厂址) | m | 621.582 | |
| 4.厂房设计标准下泄流量 | m3/s | 1980 | P=3.33% |
| 相应下游水位(厂址) | m | 620.02 | |
| 5.正常发电尾水位 | m | 607.37 | |
| 四、工程效益 | |||
| 装机台数及单机容量 | 台/MW | 2×7.0 | |
| 保证出力(梯级/竹园) | MW | 15.246/1.90 | |
| 多年平均发电量 | 亿kW.h | 0.3455 | |
| 年利用小时 | h | 2468 | |
| 五、淹没损失及工程占地 | |||
| 淹没耕地 | 亩 | (丈量亩) | |
| 迁移安置人口 | 人 | ||
| 六、主要建筑物及设备 | |||
| 1.挡水建筑物 | |||
| 坝型 |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 | 坝型 | |
| 地基特性 | 大冶组薄层至中厚层灰岩夹少量页岩 | ||
| 地震设防烈度 | 度 | Ⅵ | |
| 坝顶高程 | m | 638.00 | |
| 最大坝高 | m | 42 | |
| 坝顶长度 | m | 147 | |
| 2.泄水建筑物 | |||
| (1)溢洪道 | 坝体表孔 | ||
| 数量 | 孔 | 3 | |
| 堰顶高程 | m | 625.5 | |
| 进口前缘宽度 | m | 3×10.50 | |
| 最大单宽流量 | m3/s.m | 73.06 | |
| 闸门形式、尺寸、数量 | m | 3-12.0×10.5 | 弧形钢闸门 |
| 消能型式 | 底流消能 | ||
| 3.引水建筑物 | |||
| (1)进水口 | |||
| 型式 | 坝身式 | ||
| 底槛高程 | m | 620 | |
| 闸门型式、尺寸、数量 | 4.2×4.4 | 平面钢闸门 | |
| (2)引水道 | |||
| 隧洞直径 | m | 4.20 | |
| 长度 | m | 145.00 | |
| 衬砌型式 | 钢筋混凝土 | ||
| (3)压力管道 | |||
| 主管直径 | m | 4.20 | 钢筋混凝土 |
| 支管条数及直径 | m | 2.75/2 | |
| 钢衬厚度 | mm | 20~25 | |
| 4.厂房 | |||
| 型 式 | 地面厂房 | ||
| 厂房总尺寸(长×宽×高) | m | 49.3×16.5×38.58 | |
| 水轮机安装高程 | m | 605.20 | |
| 5.开关站 | |||
| 形式 | 地面式 | ||
| 面积(长×宽) | m2 | 51.5×28.4 | |
| 6.主要机电设备 | |||
| 水轮机台数 | 台 | 2 | |
| 型号 | HLF13--LJ-181 | ||
| 单机容量 | MW | 7 | |
| 额定水头 | m | 29.4 | |
| 单机过水能力 | m3/s | 27.8 | |
| 额定转速 | r/min | 250 | |
| 发电机 | |||
| 台数 | 台 | 2 | |
| 型号 | SF7-24/346 | ||
| 单机容量 | MW | 7 | |
| 主变 | |||
| 台数 | 台 | 1 | |
| 型号 | SF9-20000/110 | ||
| 输电线 | |||
| 电压 | kV | 110 | 经联合开关站送入系统 |
| 回路数 | 回 | 1 | |
| 七.施工年限 | |||
| 第一台机组发电 | 年.月.日 | ||
| 总工期 | 年 | 2年4个月 | |
| 八、经济指标 | |||
| 动态总投资 | 万元 | 10110.31 | |
| 静态总投资 | 万元 | 9915.62 | |
| 单位千瓦投资(静态) | 元/kW | 7082.59 | |
| 单位电能投资 | 元/kW.h | 2.87 | |
5.1 设计依据及设计基本资料 3
5.1.1 工程等别及洪水标准 3
5.1.2 设计基本资料 3
5.1.2.1 水位 3
5.1.2.2 泥沙 4
5.1.2.3 水文、气象 4
5.1.2.4地质参数 4
5.1.2.5 地震 5
5.1.2.6 地基特性 5
5.1.3 主要技术规范及标准 5
5.2 坝址、坝线比较与选择 6
5.3坝型比较及工程总体布置 7
5.3.1 坝型选择 7
5.3.1.1 方案拟定 7
5.3.1.2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 7
5.3.1.3 面板堆石坝 8
5.3.1.4 分析比较 9
5.3.2 厂址比较 10
5.3.2.1方案拟定 10
5.3.2.2 左岸地面厂房 10
5.3.2.3 右岸岸地面厂房 11
5.3.2.4 分析比较 11
5.3.2.5 比较结论 12
5.3.3 洞线选择 12
5.3.3.1 左岸岸坡式进水塔+一坡到底长引水 13
5.3.3.2 岸坡式进水塔+长引水(斜井) 13
5.3.3.3 重力坝+坝身进水塔+短引水隧洞 13
5.3.3.4 分析比较 14
5.3.3.5总体分析 15
5.3.3.6 比选结论 15
5.3.4 枢纽布置比较结果 15
5.4枢纽布置及建筑物 17
5.4.1 挡水建筑物 17
5.4.2 坝体断面设计及稳定应力分析 17
5.4.2.1 坝体断面设计 17
5.4.2.2 荷载计算 18
5.4.2.3 荷载组合 22
5.4.2.4 大坝应力及稳定计算 22
5.4.3 大坝细部设计 27
5.4.4 基础处理 29
5.5 泄水建筑物 31
5.5.1 建筑物等级 31
5.5.2 洪水标准 31
5.5.3 泄水方式选择 31
5.5.4 孔口尺寸选择 32
5.5.5 泄水建筑物体型设计 33
5.5.6 泄洪建筑物水力计算 35
5.6引水系统 39
5.6.1工程地质条件 39
5.6.2洞径选择 39
5.6.3引水系统布置 40
5.6.4水力学计算 40
5.6.5结构设计 42
5.6.6基础处理 47
5.7 厂房及开关站 48
5.7.1建筑物等级 48
5.7.2控制标准 48
5.7.3厂区枢纽布置 48
5.7.4厂房布置 49
5.7.4.1主厂房布置 49
5.7.4.2副厂房布置 50
5.7.4.3尾水建筑物布置 50
5.7.4.4开关站布置 50
5.7.4.5 进厂公路及厂区防洪 50
5.7.5厂房整体稳定及地基应力 51
5.7.6厂房边坡及地基设计 52
5.9 工程监测 55
5.9.1 设计依据及目的 55
5.9.1.1 设计依据 55
5.9.1.2 设计目的 55
5.9.1.3 设计原则 56
5.9.1.4 监测项目的确定 56
5.9.2 大坝监测 57
5.9.2.1 大坝变形监测 57
5.9.2.2 大坝渗流渗压监测 58
5.9.2.3 环境量监测 58
5.9.3 仪器设备清单 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