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刘志军 王振存
摘 要:新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变革,改革的深化需要进行文化方面的思考,新课程改革文化与当前的学校文化存在着的冲突,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学校内涵与特色的发展,明晰学校文化内涵,理解学校文化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把握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文化的意义,探究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对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校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学校文化建设应明确基本理念;重视不同文化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影响;充分发挥校长、教师、学生、课堂学习研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主体、动力、优化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文化;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文化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改革深入到一定程度一定是要触及到文化的,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是课程文化的变革,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新旧学校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课程文化的变革需要相应的符合变革理念的学校文化与之相适应,这样才能促进改革的顺利进行。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文化是课程改革的一个背景,是课程和课程制度的“土壤”。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行,关键是看这“土壤”能否为新课程提供合适的生长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改革同时也是学校文化的转型,是对学校“文化土壤”的改造。[1]而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是一种由外向内、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过分依赖外在的变革动力,不足以保障变革具有的深度和广度。真正的变革必须涉及价值观念等抽象层面之学校文化的转变。”[2]一项改革的成功需要外部变革力量和内部变革力量的结合。对学校文化的关注隐含着原有的学校文化已经阻碍了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必须重视学校文化建设,而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必须首先明确学校文化的内涵。
一、学校文化内涵解析
学校文化是学校特有的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特征,如精神性、恒久性等,学校文化不同于校园文化,学校文化是上位概念,校园文化是下位概念,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学校文化有更丰富的内涵,它是“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组织成员共享的基本假设和信念以及稳定的生存方式,它们表现为学校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3]学校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包括员工,下同)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这里面同样包含了物质层面(校园建设)、制度层面(各种规章制度)、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师生的行为举止),而其核心是精神层面中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群体的心理意识等”。[4]学校文化有如下特点:(1)精神性。体现学校的精神内涵,具有精神感召力。(2)独特性。独特的历史、独特的环境、独特的人群等决定了其特有的、属于自己个性的东西。(3)恒久性。不是一时形成,也不会一时改变。(4)变动性。虽保守,但变动不居,随内、外界环境等方面的变化而变化。(5)潜在性。学校文化对师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具有巨大的约束力,而这种约束力通常以潜在的无形的方式存在着。(6)历史传承性。作为保存、传递、发展文化的组织,学校文化更容易保存传统文化。
二、学校文化与课程改革的关系解读
学校文化与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碰撞与对话,存在着相互冲突、相互影响、相互变革的复杂关系。
(一)学校文化既可成为课程改革的动力,也可成其阻力
学校文化由于自身的保守性、恒久性、封闭性,在通常情况下,对外部文化尤其是像新课程改革这样的改革文化持一种抵触和抗拒态度。但是,如果学校文化能够理解课程改革文化对促进学校文化变革发展的重要作用与意义,逐步接纳并培育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改革文化,则会成为课程改革的强大推动力。
课程改革的根本依托在于学校文化改造,学校文化改造的成败将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成败。如果学校仍然抱着崇尚书本、膜拜分数、唯科学主义、保守趋同、严格的科层的旧学校文化,缺乏一种开放改革、科学求真、平等民主、自主发展的学校文化,课程改革的种种目标、策略、途径等等将会被异化。反之,一所学校如果能建构一套与新课程改革目标相吻合的、先进的学校文化,“通过提升教师知能、让师生参与校务、实行转型领导、进行分工协调、对问题进行探究和反省,以及以共同合作的方式制订工作计划,重视学校在变革过程中的能力表现等方式,促进变革潜能的释放。”[5]那么将会有利于课程改革的实施,促进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
(二)课程改革可以推动学校文化的变革,也可成其变革的因素
“重大的改革不是在实施单项的革新,它是在变革学校的文化和结构。”[6]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文化变革要求学校文化适应这种变革并主动发生变革。新课程改革为学校文化改造提供了契机。课程改革不但触动了原有教育模式中一切深层的东西,需要进行一系列实质性变革,而且给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为学校文化的发展变革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课程改革将给学校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全新的教学方式、全新的学校文化,推动学校文化的变革。
但另一方面,课程改革意味着要学校改变“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打破传统意义上一些思想、观念和做法,意味着某些利益的调整甚至是放弃,学校文化自身的封闭、保守性可能对这种改革文化产生一种强烈的抵触和排斥,使学校文化更趋保守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学校文化的变革。
(三)学校文化建设是深化课程改革、提升课程效能的必然要求
加拿大教育家迈克?富兰认为:由于教育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教育变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意外因素的影响,教育变革具有复杂性。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牵涉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必然要求一个宏观、整体的视野,实现改革过程中学校、组织、个体不同层面,认知、情感、行为不同纬度,观念、物质、制度不同形态以及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学生不同群体之间的有机整合。而学校文化具有价值统摄、群体认同、资源整合等功能,能够起到价值引领、观念整合、情感激励、规范调节等重要作用。
课程效能是课程对促进个体与社会发展所发挥积极作用的能力及实际结果。课程改革的根本追求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或提升课程效能。学校文化改革能为目标的达成提供持久和有效的改进动力。[7]因而,学校文化建设有利于不断提升课程的效能。
可见,学校文化是影响课程改革的深层因素,学校只有建立积极的学校文化才能为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深化课程改革、提升课程效能的必然要求。
(四)重建学校文化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秉承改革、创新、特色、发展的素质文化理念,对当前学校文化所固有的保守、封闭、静态、刚性的学校文化理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打破学校文化的保守、落后、沉寂状态,促使学校对自身的文化进行全面地反思、检视,并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文化理念要求,自觉担当起学校文化重建的使命,促进学校文化的更新与发展,进而营造出促进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实现学校内涵特色发展、教师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因此,重建积极、健康的学校文化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新课程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学校文化改造。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深层的、整体性的、全方位的、激进的改革,它将完全打破原有的课程框架,彻底改变现行课程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重新确立新的课程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校的日常教育模式。这种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改变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态,因而它就是一种深层的学校文化的变革,它必将导致学校文化的改造与转型。
因此,应全面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要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又要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化,实现学校文化建设与课程改革的双向互动。
三、课程改革推动学校文化重建
新课程秉承一种全新的改革发展的文化理念,一方面给当前的学校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另一方面也给学校文化的重建带来了契机和动力。
(一)现实学校文化的保守:学校文化重建的内在原因
学校是传递知识、创新知识、传播文明、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文化场所,学校本身应该是文化创新的发源地,但由于受官本位思想、科举文化等历史原因的影响及功利主义、应试主义等现代化思潮的侵袭,使学校的应试、选拔功能日益突出,文化方面的反思、变革、发展、创新功能日益衰微,学校文化日趋保守、落后,创新意识不足,文化自觉性不高,这种以应试、保守为主要色调的学校文化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学校文化的自我变革、发展、创新,影响了先进学校文化的形成。学校文化自身的保守现状迫切需要改变,亟待建设能够促进学校自我更新、发展的先进文化,使学校“具有良好的文化机制,能够保障每一位学生和教师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保证多数学生和教师的能量提升,促进学校不断向前发展,成为丰富师生生命的人性化组织。”[8]
(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学校文化重建的深层动力
新课程改革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促进学校的全面变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促进学校文化的变革,打破学校文化的落后、保守状态,以先进的课程改革文化为引领,重建课堂文化、教学文化、教师文化、观念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构成学校文化的不同文化,进而促进原有学校文化的发展、更新,形成适应、支持新课程改革的先进学校文化,促进新课程改革在学校的深入、全面开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课程改革进入到了高原期,成绩、问题、矛盾并存,其中相当一部分问题是课程文化、学校文化、教育文化转型的必然,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想、教育价值、教育选择的文化冲突,实质是深层次的文化问题。课程与教学的变革,需要新新的课程与教学文化;新的课程与教学文化,需要形成和建设新的学校文化。[9]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学校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形成。可见,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开展,既给学校文化重建以巨大的压力,也是是学校文化重建的深层动力。
(三)学校、师生的协调发展:学校文化重建的根本目的
原有的以分数至上、功利心态的封闭、保守、落后学校文化,不仅在很大程度上的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影响了教师专业水平、教育能力的提升,也直接妨碍了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特色发展。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意味对学校文化进行反思与重建,通过反思发现学校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建设一种有利于学校发展、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开放性文化、变革性文化。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对于厘定和实现学校的价值理想和办学目标,生成和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强大动力,学校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要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当一所学校形成一种优质的文化氛围的时候,这所学校就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为,良好的学校文化能够让组织保持学习、开放、反省的优良的作风和氛围,从而使学校随着时代发展的发展不断进步,使学校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10]通过加强学校文化会让全校成员更加明晰、认同其发展愿景、凝练办学特色、凝聚集体智慧,把学校办出水平、办出效益、办出特色、办出影响,实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
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共享的核心价值观,学校文化统率和规范学校每一位成员行事的态度与方式,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体现在全体师生的各个方面。学校文化建设需要不断审视学校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适学校文化与外部文化之间的关系,促进文化之间的双向互动、和谐发展,促进学校文化的更新与发展。学校文化的更新与发展必将对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教师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学校文化重建的策略分析
(一)明晰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
尽管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有不同的方法和目标,但在先进的学校文化建设理念方面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1.以人为本,以校为本
学校文化建设要立足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学校文化要依靠人,充分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学校持续协调发展。
2.全面和谐,特色发展
学校文化建设要注重全面建设,既要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又要注重现代文明元素的汲取,既要注重有形的物质文化的建设、又要注重无形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既要注重教师文化建设、还应注重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既要立足于本校的文化传统,还应考虑到本土文化及我国传统文化、国际文化思潮的影响,促进学校内部不同文化样态和学校外部不同文化样态的和谐发展。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不同的发展条件,学校文化建设要重视文化个性发展、强化优势特色发展,尊重多元,崇尚差异,追求个性,凝练特色。
3.内外结合,自主创新
外部重视专家引领、理论指导,内部注重学习、研究、创新,健全领导、管理机构,完善建设、评价机制,加强经费、精力投入,以问题为切入,以改革为手段,以创新为原则,以研究为动力,以特色为追求,以发展为目的;全面诊断,明晰问题;科学定位,找准方向;共同研究,制定方案;营造条件,发展提高。不断提升学校的自主创新、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学校、师生协调发展,软件提升、硬件完善,身心健康、精神丰裕,理念提升、特色鲜明、环境优美、条件改善。
(二)重视不同文化对学校文化的影响
1.全面认识传统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
学校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地认识和了解,自觉抵制不良文化影响,汲取精华,为吾所用。如重集体、轻个体,重等级、轻民主等封建思想不利于主体性、民主性学校文化的建设,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自觉抵制这些不良影响;同时,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如“和合”文化,“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重视人性修养的德性文化,博大精深的人文文化资源等,因此,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对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与把握,真正做到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使学校文化在立足传统、反思传统、超越传统的基础上健康发展。
2.高度重视本土知识、现代文化的影响
学校文化除了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之外,还受到学校所处的地方文化、本土知识、民风民俗的影响,以及现代文化的冲击,学校文化建设应充分考虑这些文化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影响,有效利用优质本土文化、现代文化资源,自觉抵制本土文化的保守主义、狭隘主义及现代文化的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文化影响。
3.认识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现实及其影响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既是立足于我国的文化传统、社会现实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也是在全球化、信息化不断加强的国际化背景下进行的,学校文化建设既要考虑本土、也要重视国情,还要有国际视野、全球眼光,尤其要认识到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现实,文化的多元化导致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的多元化,学校文化作为文化生态中的一种形式,学校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有主体思想,同时还要有多元意识、宽容意识、平等意识,在利用多元文化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同时促进多元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充分发挥校长、教师、学生、课堂学习研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实施转型性领导──发挥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充分说明了校长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校长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长的教育思想、远见卓识、胸怀气魄、对文化的重视及理解程度等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校长既要有尊重历史的智慧,也要有超越已有基础的勇气,要加强对文化的学习,提高对学校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价值理念,不断总结、提炼、创新学校文化,并使之内化为师生的价值观、外化为师生的行为,这要求校长要实施转型性学校领导,民主管理、科学决策,“为教师赋权增能,充分挖掘和发挥教师的变革能力。”“建立学校课程改革的愿景;为教师的课堂改革提供物质、精神和政治上的支持;关注教师的个人成长和教师团队的发展。”[11]
校长要具备如下素质:(1)具有很强的事业心,有着长远的目光和很强的使命感;(2)具有内在性;(3)优质文化的建设者;(4)系统性的个体发展;(5)基于事实的决策;(6)团体决策:(7)合作;(8)策划变革;(4)支持优质文化的领导。[12]才能引导全校师生从不同层面进行学校文化创新,充分发挥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育人文化。
2.培育变革型文化──发挥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真正组织和实施者,是营造学校文化的主力军,对学校文化的形成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3]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文化的创新首先是教师文化的创新。“在任何学校教师群体文化总是决定学校的价值系统,教师就是学校,教师的文化决定着学校的文化。”[14]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引导者、示范者与传承者,应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鼓励校本研修,提供专业引领,加强团队合作,注重对话交流,努力培育一种“开放、合作、共享、变革、创新”的教师文化。
3.给学生赋权增能──发挥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动力作用
学生是学校文化流动的名片,是学校文化的体现者和受益者,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推动者,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动力作用,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文化,使学生学会做学习的主人、学校的主人、家庭的主人、社区的主人;学会在学习中合作,在生活中合作,在工作中合作;在探究学习中激发好奇心、培养兴趣、掌握科学方法、促进创新能力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从学习维度给学生赋权增能,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从政治维度给学生赋权增能,用正式或非正式的手段赋予学生决策和管理的权利;从社会维度给学生赋权增能,给学生以上两个方面的赋权营造支持性的学习环境。[15]使学校文化建设有“真正的学生参与”,弗莱彻认为“真正的学生参与”有四个特征:(1)学生和成人在学校改进中是同盟和搭档;(2)学校对学生进行培训,并赋予他们权威,使他们能够为学校所面临的学习、教学和领导方面的挑战形成真正的解决方法;(3)学校(包括教育者和管理者)要对学校的直接消费者──学生负责;(4)学生和成人的合作关系在每个持续改进的策略中都是主要内容之一。[16]进而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动力作用。
4.发展专业协作型文化──发挥课堂学习研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优化作用
在课堂学习研究中,教师不仅要对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等进行反思,更需要籍由同事观课、评课来发现自身教学的不足之处,还需要经由同事集体备课来完善自己的教学思路。这些活动都有助于改变教师间孤立封闭的局面,孕育起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进而创生出同事之间互帮互助、相互切磋、资源共享的专业协作型学校文化。[17]可见,通过课堂学习研究,发展专业协作型文化,在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享有互动生成的学习机会,获得知识并创生智慧,从而提升专业素养,促进课程改革及学校文化发展。
让全体师生员工认识到,变革是一种发展的常态,参与变革既是自己的权利也是自己神圣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变革中来。使全体师生员工认识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重视学校文化建设的氛围中,学校、教师、学生、学校文化应该是这样的新形象:“学校”不是官僚机构、兵营、公司、监狱,学校是“学习型组织”,是“学习者共同体”;“教师”是“终身学习的典范”、“学习型组织的典范”、“学习型社会的典范”;“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还是知识和智慧的创造者、实践者,是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有道德、有理想、有信仰、有精神、意义与价值追求的和谐、全面发展中的人;“学校文化”要打破恒久性、封闭性、性,使其具有开放性、创新性、民主性、合作性、主体性,学校文化着眼于发展新的价值、信念与规范,“学校文化”的再造是一个变“灌输中心教学”为“对话中心教学”,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的研究型学习”,变“关系”为“平等合作关系”的过程。在参与改革的学校、教师、学生之间形成“伙伴式的团队文化”,实现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总之,加强对学校文化的理论研究、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也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进而推动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应引起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5]杨明全.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的转型[J].河南教育,2002,(12):16-17.
[2]操太圣.在实践场域中发现学校变革能力[J].教育发展研究,2007,(4B):1-5.
[3][10]马延伟,马云鹏.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一所学校的个案研究[J].教育研究,2004,(3):62-66.
[4]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67-70.
[6]Fullan, M.(with Stiegelbauer, S.).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 2nded). New York:TeachersCollegePress./OSIEPress,1991.
[7]薛国凤.课程效能的影响因素与实践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B):7-11.
[8]谢翌,马云鹏.优质学校的基本理念与文化形态[J].教育研究,2008,(8):62-66.
[9]彭钢.学校文化:一种生存与发展战略[J].江苏教育,2007(1).
[11]董小平.课程改革:从外围向中心转移,[J].教育发展研究,2007,(4B):10-13.
[12]Freed , Jann E. etc. A Culture for Academic Excellence: Implementing the Quality Principles in Higher Education [M]. Washington, D. C.: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1997.10-20.
[13]崔允漷,周文叶.学校文化建设:一种专业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7,(5A):29-33.
[14]张宝贵,和谐:学校文化的教育本体存在[J]教育发展研究,2007,(5A):24-28.
[15]卢乃桂,张佳伟.学校改进中的学生参与问题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4B):6-9.
[16]Adam Flecher. Meaningful student involvement: guide to students as partners in school change (2ndedtion) [DB/OL].http://www.soundout.org/MSIGuide.pdf.
[17]曾文婕,黄甫全.聚焦课堂学习研究提升学生学习效果──2007粤港课堂学习理论研讨会综述[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B):51-54.
作者简介:刘志军,1968年生,男,河南清丰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王振存,1977年生,男,河南滑县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础教育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