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记录文献的载体
(1)甲骨文:指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是出土于殷墟的中国商代后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的价值:内容涉及国家的征伐,狩猎,农事,疾病灾异,祭祀等。对于研究商代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结构、思想信仰、风土民俗及帝王世系等历史具有重料价值。
(2)金文:金指铜和锡的合金,在商代至秦汉的青铜器上面,常常铸上或刻上文字,这就是铜器铭文,又称“金文”。
(3)第一步著录甲骨的专书,1903年拓成的《铁云藏龟》。
(4)我国学者从事甲骨文字研究的开始是1904年孙诒让《契文举例》二卷。
(5)甲骨文的第一次发现,清光绪二十五(19)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
(6)1965年考古研究所编辑出版的《甲骨文编》,作为甲骨文的字典使用。
(7)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文合集》,是我国第一步大型甲骨文资料汇编。
(8)金文的价值:1、比竹帛,石刻更为坚实,不容易削蚀腐烂,所以它对保存文献所起的作用,更加持久。2、金文有补证史实的作用。3、文字研究的价值:a.从商周金文的文字结构来看,它的构造方法可用古代的“六书”来解释,“六书”形声字用声符表音,可以造出大量新字,而金文比甲骨文用形声造字的更多,可见金文在当时已经是一种相当进步的文字。秦汉时铭文转向小纂和隶书,这也完全符合汉字的发展规律。B局限:铜器可以刻录文字的地方有限,而且在铜器上刻铸文字比刻石艰难,这些都了金文的发展。
(9)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简”,把用来书写的木板称作“牍”也称为“方”,编联诸简称为“策”。方策即方册,都是这种用竹木写成的书籍。
(10)古人通信,常用一尺长的木牍书写,故书信又称“尺牍”,上面再加上一块木片,写收信人的姓名,称为“检”,是信封的起源。
(11)简牍的价值:1、寿命长,简牍直到晋代才被纸取代,保存时间最长;2、反映文字载体的进步,由凿刻到书写;3、具有丰富的史料、文字、文化等的价值。
(12)古文献记载,简文有墨书和漆书两种。
(13)缣帛的特点:可与简牍互为补充:简牍保存时间长,但容字少,体积大,携带笨重。缣帛保存时间不如简牍,但其轻、平滑,易于运笔,可以画画,还可以根据文字长短截断,使用方便,但缣帛是丝织品,价格昂贵,使用范围有限,帛书的价值不仅在史料、文字方面,其在纺织与艺术方面的价值高于简牍。
(14)“纸”字的本义,是指漂洗蚕茧时附着于箧上的絮渣。
(15)中国自晋灭,纸便成为唯一的文献载体结束了竹简时代。
(16)纸发明的价值: 1、中国发明的造纸方法,经过六七百年以后,流传到中亚,后来又传播到欧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2、是书写材料史上的创举,也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纸价廉易得,易携带,易裁剪易保存。中国自晋灭,纸便成为唯一的文献载体,结束了竹简时代。
(17)文献载体的类型:1、原始型文献,甲骨文,金文,石经,石刻文献,简牍文献,帛书文献。2、刻写型文件,以纸为载体的非印刷型文献。3、印刷型文献4、缩微型文献5、
机读型文献6、声像型文件。
(18)石经:将整部儒家经典刻在石板上,作为标准读本,称作石经。
(19)石经的价值:从文字、文献和艺术三方面分析,以前三部石经价值最高。《熹平石经》《魏石经》《唐石经》。
第二章 文献的体裁
司马迁编述《史记》的价值:1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富有创见的史学名著;2用先进的史学观“非天下所以存亡”者不著,作为取舍人物的标准,至今仍有其进步性;3保存了大量西周至秦汉的典籍资料,其考察所见资料及在朝廷中身预其事的亲见耳闻。4其价值远远高于一般的著作,因此实用价值也是评判著述的重要标准之一。
(1)文书:是指古代盟约、公文、契约、书札、案牍、诏告、凑议、文告、诉状等。
(1)凡是前无所承,而是个人的创造,这才叫做“作”,也称为“著”或“著作”;凡是前有凭籍,个人只是据以提炼制作,编次整理的,称为“述”,也称“编述”;凡是集合纷杂的文献资料,加以分类排比编集的,称为“攥”或“抄攥”。
(2)1965山西文物工作委员会在发掘山西侯马晋城遗址时发现侯马盟书,侯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文书、中国盟誓制度、古文字以及晋国历史都有重大意义。
(3)吐鲁番文书分为四类①公府公文②私人文书③古籍④佛教经论
吐鲁番文书早于敦煌文书,其中以唐代公私文书数量最多,是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原始文献资料。
(4)徽州文书对于研究明代徽州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租佃制度、商业资本的发展以及封建宗法制度的状况,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档案:经过立卷归档集中保管起来的,具有查考,使用价值的各种文体材料。
(6)我国现存的档案实物,以明、清档案所存最多,主要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7)档案的价值:1档案是人们在各项社会活动中自认生产的,是原始的文字记录,从未经过修改和加工,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它可以直接反映出历史的原貌。2档案与图书不同,图书是作者为了传播知识专门写给人看的,档案是作为人们交流的工具客观地产生而不是专门编写的。
(8)(可能是简答)档案与图书的区别:图书是作者为了传播只是专门写给人看的,档案是作为人们交流的工具客观的产生而不是专门编写的。档案具有原始性和客观性,它比其他史料、典籍更加真实可靠。
(9)总集:汇集多人的单篇诗文为一书,称为总集,与别集相对而言,传世最早的总集是南朝梁萧统所编的《文选》。
(10)总集分为二类:一类是包罗万象一个时代的全集,一类是经过精选的选本。
(11)总集的分类和价值(作用)P53
(12)别集:汇集一人的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称为别集,与“总集相对而言”。
(13)别集始于东汉,是古典目录学的名称,别集称作“文集”。文集分全集、选集二种。
(14)别集价值:比较系统的收藏了一个作者的著作,所以这就为研究该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他的创作提供了较重要的材料,为研究所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它对保存历史文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编辑总集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
(15)类书:是我国古代采辑或杂抄各种古籍呃 有关资料,分门别类的加以整理,编排列于从属类目之下,以供人们查阅的工具书。
(16)类书特点:“以杂见称”为其特点。所收内容往往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旁及社会社会,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举凡人间的学问,世上的知识,以类相从,无所不收,视为百科全书性质的古典文献。
(17)类书与百科全书的区别P56
(18)类书的作用: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很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18)《黄览》是学术界公认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书。
(19)类书可以分为综合性类书和专科性类书二大类。
(20)类书的功用和价值:保存了丰富的史料,辑佚,校勘之渊薮(sou三声),具有文献检索功能。
(21)政书:专门记载历史或一代典章制度的专书,它收集历代或一个朝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排序和叙述,以便考察的工具书。
(22)最早创造政书这种体裁的是唐代的刘佚。
(23)“三通”《通典》(杜佑)《通志》(郑樵)《文献通考》(马端临)
(24)丛书:汇集各种单独著作、冠以总明编成的书。对丛书来说,这些被收入的著作,称为丛书的子目。
(25)丛书的价值:参见笔记
(26)《地记》是真正意义上的丛书,被誉为“丛书之祖”
(27)俞鼎孙、俞经《儒学警悟》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丛书
(28)现存最早的丛书是五代国子监所刻《九经》(又称《监本九经》)
(29)左圭《百川学海》是我国雕版最早的丛书。
(30)丛书的价值:①先秦至宋元时期的图书,到明清时期绝大部分都已收入丛书,目前流传的版本也以丛书本居的。②丛书在保存一些篇幅较小的图书方面有着很大贡献,许多小书就是因为有了丛书的存在才得以保留下来。最明显的就是佛教经籍大丛书《大藏经》和道教经籍《道藏》,清代周永年《儒藏说》提倡二藏为榜样,编集儒家经籍为《儒藏》,以保存与利用。③丛书集中收编书籍资料,便于查找。④对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⑤并不是所有丛书都具有同等价值。
第三编 历史编
第一章 先秦(起源期)
1、先秦:(多种载体纷呈)
2、主要载体:甲骨→金→石→竹木→缣帛
甲骨:商代、西周以前。出土甲骨主要属于商代,少量属西周
金:西周、秦以前。出土金文最早属商代,大量属西周。
石:西周、秦代。出土最早石鼓文属战国秦刻石文。
竹木:商周、战国、秦汉。出土最早简册是战国时期的
缣帛:出土最早帛书是战国时期的楚帛书。“晚周缯书”。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20多钟12万字帛书。
3、校雠始于孔子。
4、孔子校书的原则:“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不悬空揣测,不作武断结论,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可见治学精神严谨。
5、先秦有校勘活动但还没有校勘学,我国校勘学或校雠学的开创在西周。
6、训诂:春秋战国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语言也在不断发展。但由于诸侯割据,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因此出现“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现象,加以今语和古语的不同,人们阅读古典文献往往不能理解,训诂便应运而兴。东汉俆防认为子夏的《易传》、《丧父传》是儒家经注的鼻祖。
P244(为词语作注解;为全书作注解(分经书的传注、子书的注解))
7、孔子整理《六经》的三条标准:
述而不作:只阐述而不凭空造作
不语怪、力、乱、神:不谈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的事情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从事不符合正统思想的学术研究便是祸害。
8、子书别具特点:p251
先秦子书都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以人名为书名。《商君书》;今本篇数往往与文献记载不符;书中常多错简;常有传闻异辞;篇题由无含义到有含义;正文与说解编在一书;往往馋入他人言论。
第二章 汉(奠基期)
1、汉代文献载体:竹木(竹简、木牍)→缣帛→石→纸,同时并存,交互使用。
2、刘向较理群书,自创义例。刘向著有《别录》,“辩章学术,考证源流”的作用,成为后世解题目录的开端。刘向是中国目录学史的开山者。他的儿子刘歆《七略》,成为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
3、班固编《汉志》,注重源流。《汉书艺文志》(汉志)是我国现存古代第一部目录书,正史史志的开端,是删订刘歆《七略》中“辑略”,将书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略。
4、郑玄遍注群经,发明训诂。
5、汉字形、声、义三个系统的第一部辞书《说文》《方言》《尔雅》。
6、经学的今古文之争,始于东汉。
7、汉代的熹平石经,是刊刻石经的首创。
8、出土最古的简册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初期简。汉简:边塞汉简(敦煌汉简,居延汉简、罗布泊汉简)和墓葬汉简。帛书:战国楚帛书最早出土。石刻:唐初在三畤愿发现的“石鼓文”,字体大篆,是目前最古的石刻。
郑学(名解):东汉著名的经学家郑玄,注录了《周易》《尚书》《毛诗》《礼仪》《周礼》《礼记》等多部经书。他大抵以古文经学为宗,兼采今文经说,混糅今古文家法,意主博通,是汉代经学集大成者,有“郑学”之称。
《汉志》的价值?
功: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制正史文艺志的先例,此后《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明史》乃至《清史稿》中,均编有艺文志或经籍志。在正史中留下可记一朝藏书或一朝人著作的记录,并附正史以行,不易散佚。
不足之处:混乱,往往不核存佚;汉人之著作大都忽略未收,记载《汉书》的艺文未能反映西汉书籍的全貌。
郑玄校书的认识:1对比异同,择善而从;2深入研究,探讨致误之由并从文字、音韵、训诂更方面疏通。;3注解有的根据经传和《尔雅》,有的自创新解;4注书方法,更接近今天的训诂学。
刊刻熹平石经的认识:1石经因为始克于汉熹平年间,只用隶书一种字体书写,顾称“熹平石刻”“汉石经”“一字石经”。2可纠正俗儒误改,穿凿附会和臆造别字,平息纷争,维护文字统一。
第三章 魏晋至隋(变迁期)
第二节:1西晋发现“汲冢书”,从魏王墓中出土,用先秦古文书写,又叫蝌蚪文。晋武帝司马炎把这些书交给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著作郎束皙校理,镇南大将军杜预也参加整理,编入荀勖编纂的《中经新簿》,列为典籍。
2古今《竹书纪年》的比较:古本叙事起自夏代,今本叙事,起自黄帝,古本《纪年》用夏历,今本《纪年》用周历。
第三节:3《正始石经》:魏文帝黄初元年,复立太学于洛阳,正始二年又立《正始石经》于太学讲堂西侧。所刻石经只有《尚书》《春秋》二部,《左氏传》至庄公中叶止。皆用古文、小篆、和隶书三种字体书写,后世因称《三体石经》,又称《魏石经》、《正始石经》。
第五节:4目录变革的原因:一、这一时期产生的目录书最多。二、目录分类体系变化最大。
第六节:5义疏:是兼释经注的一种训诂形式。在汉代末年萌芽,到六朝才兴盛起来。汉代的注家,都只注经,而不释注。唯有郑玄的《毛诗笺》既注经,又释毛意、清焦循在《孟子正义·孟子题辞书》中认为它是后世义疏的滥觞。
第七节:6我国最早的类书(没有传世):《皇览》
第八节:7总集产生的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已经取得了正式的的地位。2《诗经、楚辞、诸子散文、历史散文、西汉政论文、史传文、乐府诗歌、文赋等多种文体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的形式由发展到逐步定型。随着文学发展,文学作品不断增多,在编纂形式上,文人别集取代了秦汉的诸子著作。面对数量众多的文学作品,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別裁芟剪以适应读者要求,因此选录优秀作品的总集应运而生。
8《文选》传世最早的总集。
第十节9佛经翻译贡献和影响最大的是:释道安(《摩诃钵罗蜜经朝序》《众经目录》)、释慧远(取得的经书《方等》)、鸠摩罗什(翻译《坐禅三昧经》《阿弥陀经》《大品般若经》《法华》《维摩》《金刚经》《大智度论》《百论》《中论》《十二门论》等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
第四章 唐五代(发展期)
印刷本起源的时间至今是个迷。雕版印刷术有实物发明时间:唐朝初年,《金刚经》,《陀罗尼经咒》。其中《陀》是我国国内现存最古的印刷品。印刷术的灵感来源:拓石和盖印。
雕印科场应试的经史,从五代开始。
四川是唐五代的刻书中心。西川印子就是四川印本的古称。
监本九经是由于刊刻事业由国子监主持,书版也藏在国子监。南监本,南京,都城在南京的时候南方的。北监本,北京,都城在北京的时候北方的。
目录定为四分,初创。目录书现存的只有《汉志》《隋志》2家。
王俭《今书七志》分为七部,过于拘泥于古人,阮孝绪《七录》有佛录,学古不拟古,根据时代变化发展创新。
唐代初年编纂《隋志》,确定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自唐到清,沿用一千多年。《隋书·经籍志》,地理是史部,天文、历数、医方是子部。
唐代的类书编纂,著名的虞世南《北堂书钞》,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白居易《白氏六贴石类集》(卡片籍)。
唐《开成石经》有两种字体。
玄奘创立的唯识宗(法相宗)。玄奘组佛经译场,分10道手续,10个部门。
义净的《梵语千字文》,是国内第一部繁文字书。
印刷发明的意义?1唐和五代的刻本是我国最早印刷的书,在书史和文献学史上又有巨大的意义。2五代以后,图书逐渐由雕版印刷代替可手写、刻石等缓慢的制作方式。3印刷术的广泛应用,有力的促进着社会文化的繁荣,并为宋代刻书事业,奠定了基础。
☆☆☆试述雕版印刷的产生过程及其意义?
1产生过程,雕版印刷术有实物发明时间:唐朝初年,《金刚经》,《陀罗尼经咒》。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刚经》(现藏大英博物馆)雕版印刷。《陀》是我国国内现存最古的印刷品。
随着纸、墨的出现,印章也开始流行起来。公元4世纪东晋时期,石碑拓印得到了发展,它把印章和拓印结合起来,再把印章扩大成一个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方式,把纸铺到版上印刷,即为雕版印刷的雏形。
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大约在公元7世纪前期,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在唐朝诞生了。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刷。木板一般选择吸墨性较好的,以梨木为主。先在纸上按需要规格写出文字,反贴在木板上,根据文字刻出阳文反体字。印书的时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用白纸复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一页页装订成册。雕版完成后一经开印,就显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优越性。
1944年,发现于成都唐墓,是唐末期的雕版印刷品。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雕版印刷唐代尚未盛行。五代时期开始印制大部儒家书籍冯道始印"九经"。以后,经典皆为版刻本。四川是唐五代的刻书中心。
宋代雕版印刷已发展到全盛时代,各种印本甚多。
2雕版印刷的意义:
雕版印刷术民族特征鲜明,传功技艺高度集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国的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优秀的传统工艺,最终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文化工艺。
为后来的活字印刷术开创了技术性上的先河,是世界现代印刷术最古老的源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它的实施对当时文化传播和文明交流提供了最便捷的条件,加快了当时文化传播的速度.
唐代发明雕版印刷以后,先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为世界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五章 宋辽金(兴盛期)
一、宋代刻书兴盛的原因:1造纸术有了很大的兴盛,当时印书所用的纸张,都已达到薄、软、轻、韧的水平,为刻书业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2雕版印刷书的发明,为刻书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3宋代科举成为当时主要的选官途径,录取名额比唐大大增加,学术文化发达,为印刷业提供了大量稿源。4各种因素互相影响和促进,使雕版印刷事业在两宋出现空前未有的黄金时代,而大量版本的出现,又推动了文化科技的进步。
二、宋代刻书事业的特点:1刻书遍及各地2刻本内容日益丰富3校刻慎重,刊印精美4官刻、坊刻、家刻并盛。
三、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胶泥活字发明的原因:印一页书就得雕一块版,印一部书,人力物力花费很大。活字的发明,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大大加快印书的速度。发明活字印书的方法和原理,是印刷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一直沿用到上个世纪。
四、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是我国宋代的平民毕升,时间是在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他比欧洲最先使用活字印《圣经》的德国人古登堡(1394?—1468)要早四百年。宋代周必大曾用活泥字印成自著的《玉堂杂记》。但活字似乎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就是把胶泥活字,布置在铜板上,移动摹印,而且首先印成的就是他自己的著作《玉堂杂记》二十。
五、宋代史学家郑樵,撰《通志》,《通志》中《校chu略》是我国目录学的理论专著,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先出现的第一部文献学理论著作。
六、活字技术传入西夏,目前已发现十余种西夏文活字印刷物。
七、13世纪末14世纪初,东平(今山东)人王祯任旌德(今安徽)县尹,制作木活字,成功刊印《旌德县志》。他在《农书》后附载《造活字印书法》一文,概括了刻字、修贮字、排字和印刷的工艺流程。元后期,奉化(今浙江)知州马称德曾用木活字印刷,今存《御试策》刊印于顺帝时。
八、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安徽人翟金生父子制成泥活字十万多个,印刷《泥版试印初编》等书。
九、编纂成果:《儒学警悟》《百川学海》《玉海》《太平广记》《册府元龟》《御览》《文苑英华》《皇朝(宋)文鉴》《宋文鉴》《六一诗话》《唐会要》
十、宋太祖开宝四年(971),派人赴成都雕印《佛藏》,称“益州版”,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雕印《大藏经》,也是国内各种《佛藏》的祖本。
十一、金石学是一门以铜器、石刻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它形成于北宋时期。
思考题:试述活字印刷的产生、发展及其意义。
意义: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用活字印刷的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第七章 清(恢复期和鼎盛期)
乾嘉学派(名词解释):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逐渐发展成熟的以考据为主要治学方式的学术流派。清代的对乾嘉学派的研究影响,乾嘉学派的主要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其后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阎若璩、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学派研究的对象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各朝规章制度的细节,但是总体特点是避免涉及与明、清有直接关系的事物。到了学派发展的全盛期时,其研究的话题基本已经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完全脱节,与明代朱张等理学学以致用的情况大相径庭。嘉庆朝以后,清朝面临内忧外患,对于思想学术等的高压统治则不得不放缓,之后的学者于是放弃了只致经典不问世事的姿态,乾嘉学派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虽然学派有一定的压抑新思维和脱离社会的缺点,但是由于百余年间一大批饱学之士刻苦钻研中国传统文化,学派对于研究、总结、保存传统典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此一时期的学术研究采用了汉代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所以有“汉学”之称,此学派的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
四库全书编纂源于《永乐大典》
二、《四库全书》的编纂:1、乾隆三十八年三月,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刻诸书,统按经史子集编订目录,命为“四库全书”,稗古今图籍荟萃无遗。
2、设置”四库全书馆“,聿属于国家编修机构——“武英殿”
3、乾隆派他三个儿子和军机大臣总领其事,又命纪昀和陆费墀分任总编纂和总教官
4、此外,尚有当时著名学者戴震。邵尽涵。王念孙、姚鼐、任大椿,金简等。
5、据统计,参加编纂的办事人员连同缮写、装订的人数将近4000人。
三、编纂过程:
1、征集图书,共征集13501种(重本272)种。包括:清代统治者为,从全国各地征集、采购的——“采进本”、“进献本”、“敕撰本”、“永乐大典本”。交至翰林院,每部书首盖上“翰林院印”的满汉文大官印,封皮上另盖木印,填写进书人,日期等。
2、整理图书:对图书进行甄别,提出应抄、应刻、应存、应剔具体意见。
3、抄写底本,抄写人员700多名,后增加至1000,每五年一换抄写人员,期满后得官职。对纠错、抄错者有明确的奖惩规定。
4、校订。经分校、复校两关、再经总裁抽阅,最后装潢进呈。
5、分藏:文渊阁、文源阁、文溯阁。
四:评价
功:1、据底本中,有很多事珍贵的善本,如宋元刻本或旧抄本,还有不少是已失传很久的书籍,在修书时重新发现的,也有的是从古书中辑录出来的佚书,如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书有385种。
2、《四库全书》的编纂,无论在古籍整理方法上,还是在辑佚、校勘、目录学等方面,都给后来的学术界以巨大影响。
过:1、不合孔孟之道者不收2、轻视科技著作3、不收戏剧、白话小说等俗文学作品4、因个人喜好而见弃或篡改5、敏感主题字句删改,据统计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170余种,八万馀块。(禁、毁、删、改、剜)
第八章 近当代(总结,发展期)
正在进行重新编纂的诗文词曲总集有以下12种:(结合书379)
1新编《全唐五代诗》2新编《全唐五代文》3新编《全宋诗》4新编《全宋文》5编纂《全金文献》6编纂《全元文》:由北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承担,李修生主编。全书自1987年开始策划,至2005年底有凤凰出版社完成出版,公60册7编篡《全元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杨镰主持编篡,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策划将于2013年6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共68册。8新编《全明诗》9新编《全明词》10编纂《全明散曲》11编纂《全清散曲》12编纂《全清词》
价值:1保存古书(珍本、善本),并通古整理,对古书的质量进行提升;2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便利。
思考题:当代编篡了那些诗、文、词、曲总集?作用和意义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