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舆情预警机制
A Reflection on Public O pinion of E arly W arning M echanism in C ollege and University
罗新阳
LUO X in 2yang
(绍兴行政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Party School o f CPC o f Shaoxing Committee ,Shaoxing ,Zhejiang ,China ,312000)
【摘要】面对高校发展的新形势,建立和健全大学生舆情预警机制对于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分析和解决思想问题,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一代新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大学生舆情的特征,设计了大学生舆情预警机制:舆情信息机制和舆情解决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舆情;预警;机制【中图分类号】G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7(2007)04-0055-04
Abstract :N owadays ,it is an im perative concern to develop and im prove public opinion of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regarding am ong students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y.This article firstly analyzed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public opinion characteristics ,then it designed its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in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s olution mechanism.
K ey w ords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 ;public opinion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建立和健全大学生舆情预警机制对于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分析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一代新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舆情特征
大学生舆情是指在高校围绕某些事态的发生
发展和变化,大学生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由于舆情本质上是社会群体和管理者之间关系的反映,对社会稳定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新时期日益宽松的经济和政治环境,使人们的活动空间变大了,生活内容变丰富了,利益诉求多样化了,“不一”逐渐成为一种常态的社会现象。大学生舆情是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研究大学生舆情的特点和规律是建立青年舆情预警机制的前提和基础。
(一)思想复杂多变,价值取向多样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社会的思想文化日益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执政党的指导思想马
克思主义虽然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当代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以及形形色色的宗教文化等,不断通过各种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和广播、电视、报刊、软件、网络甚至是手机短信息等现代媒介,大量涌入境内,并且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多样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从总体上来看,当代大学生积极支持现行的改革路线、对现行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发展的观点,理解并支持党的路线方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大学生勤奋学习,务实进取,艰苦创业,报效祖国,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当代大学生是健康向上、团结进步的群体,这是主流。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他思想,如西方自由主义、、新兴宗教等思潮也吸引了不少大学生,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表明,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正发生巨大转变,大学生的权钱观更加务实,享乐主义有一定市场。据北京某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45%的学生在问卷中直
言“金钱”、“权力”是他们的追求。①
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和价值取向共存生于一个社会之中,社会
第16卷 总第期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4期
V ol.16 Sum N o.
J OURNA L OF G UAN G DON G RADIO &T V UNI VERSITY N o. 4.2007
(二)生活方式个性化,利益诉求多样化
大学生的生活样式日渐个性化。在现代青年生活中,一句个性的语言、一首原创的歌曲、一个夸张的举动或者一个偶然的机会就可能使某个人“一夜成名”,“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在大学校园一时成为时尚。现实典范和利益驱动使得一些大学生的个性表现欲望更加强烈,受世俗文化影响,许多大学生的行为渐渐趋向于“特立独行”。
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利益诉求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愿望和需求。广大学生普遍认可近年来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但社会分化越来越明显。由于所处的位置、视角和利益损益情况各不相同,大学生在利益诉求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愿望和需求。
高额的学费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近15年期间,我国的国民人均收入只提高了2—3倍,但大学收费却提高了25—50倍,现在的大学教育已不是普通家庭所能容易承受的。大学的高额收费一涨再涨,对于来自经济不景气的农村和下岗失业的城市家庭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引起了许多大学生心理失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及“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称,“学费暴涨导致贫困大学生人数增加,导致贫困家庭无法靠知识摆脱贫困,导致‘读书无用论’错误思潮的重新抬头。”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十分严峻。由于受高校扩招、大学教育的质量下降、就业竞争加剧、传统观念束缚等因素影响,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已从2003年的83%下降到2006年的72.6%,不少青年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危险,不少毕业生月薪跌破千元,一些媒体的报道则称“大学生不如民工,“啃老族”、
“校漂”队伍随之出现并不断壮大,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
在整个社会日益繁荣的经济文化生活面前,许多大学生的心理落差很大。如果他们的利益诉求渠道不够畅通,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就可能采取过激的行为,影响社会稳定。
(三)网络舆情兴起,传播渠道多样
随着网络传媒的迅速发展,舆情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方面,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兴传媒对某一事件、某一问题表达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煽动某一政治事件;另一方面,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如果无法从主流媒体上获得消息或者不能及时得到准确的消息,就会通过其他非主流媒体,通过网络、境外电台和网站获取信息。突发事件是这样,其他的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也是这样。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网络日益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网络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影响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研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 NNIC)统计报告:2006年中国上网用户总数已突破1亿大关,上网计算机总数4560万台,分别是2001年的31倍和4155倍;2006年上网用户中,35岁以下青年和24岁以下青少年分别占82%、5411%。网络传媒的兴起,为大学生在观察社会、发表言论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机会。例如,孙志刚事件、超级女声事件中,人们的思想情绪、价值判断和对策建议等,都是通过网络签名、短信息等活动发挥作用。在网络论坛上发帖、评论,参加网络调查、投票、签名等活动,这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生活中极常见的一部分内容了。
二、构建大学生舆情的信息机制
大学生的社会政治态度,在本质上,是大学生特有的以大学生和之间对立与依存的利益关系为基础的基本态度。因此,大学生舆情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对国家、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是一件不得不重视的“大事情”。这其中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大学生对及其行为的评价、认同倾向和水平如何。这关系到大学生对地位和作用的认可、认同和接受,关系到国家政权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二是对大学生负有管理责任、权力和权威、服务和利益代表程度。作为舆情的社会政治态度的最佳状态或理想状态,就是以上两个基本点的融合。加强大学生舆情研究、建立舆情预警机制的重要性体现在调查和研究以上两个基本点中的问题,为实现两个基
65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第16卷 总期) 2007年8月20日本点的融合提供参考性和操作性的依据。为此,必须了解大学生舆情。
(一)高校舆情信息收集系统
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必须构筑起更强大的舆情信息和预警网络,将触角深入到高校的各个角落和广大学生当中去。要重视舆情预警的调查研究,深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线。了解和掌握尽可能多的第一手资料,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首先,学校、各院系的学生工作部门,学生群团组织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渠道,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建立和健全心理咨询中心、学习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收集学生的信息。在学生生活园区和学生社团派专门的指导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学生访谈;通过生活园区、学生社团的党团组织建立舆情信息直报点,舆情信息直报点的负责人由应熟悉党的路线方针,熟悉本部门的基本情况,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较好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学生担任,及时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其次,开展对新型传媒的信息分析。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无论从用户规模、业务应用、技术实现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仅1998年至2006年6年间,我国互联网用户数就从11715万发展到1亿,互联网站从3700个发展到63万个。我国手机短信每年高达两千亿条,目前博客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2006年全球博客数量突破1亿,而在我国这一数量达到了1600万。尽管网上信息、手机短信内容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但作为一块正在加速膨胀的思想阵地,加上其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通过这类渠道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去伪存真,还是能从中了解到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
最后,创新舆情调查方法。舆情调查作为调查研究,以直接、综合、量化和前瞻的特点成为党政机关监测社会环境、实施科学决策、制定策略的重要依据和基本手段。然而,当前的调查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一些部门或领导对舆情调查重视不够,决策缺乏调查研究,或缺乏相关制度来规定决策过程中需要进行必要的舆情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不具体,大量的研究成果质量不高对决策没有太大用处,或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决策;舆情调查方法落后,有待进一步创新等等。
加强舆情调查,应注意:第一,学校要把大学生舆情调查纳入整个决策程序中,并进行制度规范。第二、坚持和完善舆情调查在决策过程中的跟踪和督导制度。此外,建立督导制度是科学决策得到正确落实的重要保证,通过舆情调查了解决策的落实情况,督促有关部门改进工作。第三,确立整合舆情调研资源转化为决策行为的机制。注意整合、吸取非行政性、学术性、学生群团组织的舆情调研成果。为此,相关部门的研究单位要发挥好整合决策研究资源枢纽作用,搭建一个各类、各级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学校决策的输送平台。第四、重视舆情调研方法的现代化技术建设。在调查方法上,注意传统调查方法和现代化调查方法的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完善舆情调查的硬件设施建设,为调查工作提供有利保障。
(二)高校舆情信息决策系统
收集信息以后,必须对舆情信息进行分析,以作为决策的依据。为此、必须建立信息分析平台。对收集到的信息素材进行分类、提取关键词、数据挖掘,按照主题重新组织信息,并生成舆情信息。②通对所收集信息进行深入分析,理清思路,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和借鉴各学科的相关知识,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数据统计进行正确决策。同时,要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充分发挥专家、决策者、公众三者的作用。
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反馈机制。以按需定制的方式将舆情预警信息提供给相关人或舆情监控部门,在舆情预警系统运行过程中,舆情监控部门可以对已有的信息进行评估,分析以后,利用好信息以后,又会产生新的信息需求,进而规划新的舆情监控重点,开始新的舆情监控,形成一个具有生命特征的周期往复的青年舆情的反馈机制。③
三、构建大学生舆情解决机制
预警不是目的,预警是为了解决问题,防范危机或者风险的发生。大学生舆情是高校学生思想动态变化晴雨表,通过分析舆情,及时发现问题,解决矛盾,有利于促进高校和谐和社会和谐。
75
2007年第4期罗新阳:大学生舆情预警机制(一)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
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与相处。思想教育工作者应把交流、对话、感染作为教育方式,以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魅力等去感染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崇高威信与人格形象,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关系,使学生敢讲真话,能讲真话,形成良好的民主氛围。
因此,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对于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冲突,把问题消解在初级阶段,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的思想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容易走向极端,影响学习生活,影响学生成长。通过对话活动,及时、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做到“问题不积压”,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及时消除思想方面的疑虑。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园区、学生社团、网络等有效平台,扩大对话渠道,提高对话的频率,正确引导学生。
(二)建立危机干预机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学校的生源质量在下降,各种思想层次、知识水平层次和学习目标层次的学生集聚校园,容易引起集群行为。大学生的集群行为,是指在特定的氛围下,众多大学生在激烈的互动中自发产生的、无明确目标、无组织、无根据的、有悖于现有社会规范的暂时性狂热行为。在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的集群行为是一种失控的行为,学生能自由倾泄自己的感情,人际迅速互动,情绪和行为感染强烈,并伴有明显的个性化倾向。因此,大学生的集群行为具有行为过程的失控性、行为后果的破坏性、行为目标的不确性和行为本身的失范性。例如,浙江某高校学生曾因为对公寓服务质量的不满,引发了一次典型的大学生集群行为,在全校师生中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影响了校园的稳定。④
大学生的集群行为具有行为过程的失控性、行为后果的破坏性等特点,所以,一旦对学生的集群行为失去控制,极容易扰乱社会秩序。必须加强对大学生集群行为的控制引导,通过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事态的苗头,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1)教育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思考问题。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生活阅历浅,缺乏全面、深入、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常常以偏概全、以点
代面,形成偏激的观点或思想,一旦有合适的时机或途径,容易产生“情绪共振”而爆发集群行为。
(2)因势利导,及时进行情绪疏通。高校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要为学生提高必要的情绪疏通,并施以心理辅导,使学生的一些不满与不快等消极情绪及时得到正常的释放。
(3)建立正常的信息反馈。学校教育管理部门要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对工作中的失误或不足要及时改进,力争求得相互间的理解。
(三)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重点解决学生最关心、关系最密切的实际问题,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把解决思想问题与实践问题结合在一起。目前大学生面临许多的压力,最突出的有经济方面、就业方面的压力。⑤
一是解决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加大对苦难学生的资助和勤工俭学工作的力度。通过完善“输血”系统,建立减、贷、助补、奖的贫困生辅助系统;同时完善造血系统,开展智力型、体力型的综合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突出勤工助学的德育功能和德育设计。
二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校毕业生是我国急需的宝贵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方面,高校要加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力度。学校要实事求是地对学生进行培养目标的“定位”教育,引导学生恰当定位,通过自身努力和进步找到自己的岗位,切不可眼高手低,尽力避免在择业中因理想脱离现实造成对思想的冲击。另一方面,应制定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有效,引导机关、高校和社会各界密切合作,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大学就业难题。
【注释】
①赵子正.浅议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工作[J].政工研
究动态,2005,(19).
②范开明.关注精确舆情认知[J].南京政治学院报,2004,(6).
③张克生.舆情机制是国家决策的根本机制[J].理论与现
代化,2004,(4).
④刘大军.论当代青年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与教育对策
[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04).
⑤张建卫.大学生的压力与应对方式实证研究[J].北京理
工大学学报,2003,(1).(责任编辑:一言)
85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第16卷 总期) 2007年8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