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桑代克提出的学习应遵循的规律有 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2. 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对人”到“对己”;从片面到全面。
3. 一般认为,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出现在 10-11 岁,但有一定的伸缩性。
4.情感具有两大功能:调节行动功能和信号交际 功能。著名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不无感慨地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5. “教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体现了教学设计基本原则中的 适当性 原则。
6. 人一生中有两次生长高峰期,第一次是乳儿期(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次是青少年期。
7. 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有三个重要的观点: 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强调学习的 关键期。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C | C | B | A | D | A | C | C | ACD | BCD |
A. 实验法 B. 调查法 C. 观察法 D. 故事法
2. 小明旷课了,老师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这属于( )
A.物质强化 B.正强化 C.负强化 D.替代性强化
3.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称之为( )。
A.感觉 B.知觉 C.想象 D.思维
4.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是著名心理学家( )提出的。
A.皮亚杰 B.布鲁纳 C.桑代克 D.斯金纳
5. 对于那些常说“我知道这样做不好,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学生,教师应加强其道德的( )的培养。
A.情感 B.判断 C.认知 D.意志
6. 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
A.相同要素说 B.认知结构说 C.概括化说 D.关系转换说
7. 从迁移的性质来说,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是( )迁移。
A.顺向 B.逆向 C.正 D.负
8. 言语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交际活动,属( )。
A.特殊的社会现象 B.一般的社会现象 C.心理现象 D.历史现象
9. 记忆可划分为( )三个系统。
A.感觉记忆系统 B.知觉记忆系统 C.短时记忆系统 D.长时记忆系统
10. 奥苏伯尔认为,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的获得和保持的影响取决于知识的( )。
A.可利用性 B.可辨别性 C.稳定性 D.可操作性
三、判断题(共 10 分,每小题 1 分)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 )
3. 品德不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情境中习得的,是从它自身中产生和发展的。-----------------------------------------------------------( )
4. 教学目标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进行等基本功能。-------------------------------------------------( )
5.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准则和控制。------------( )
6. 追求成就动机比回避失败动机强的人倾向于选择做难度较大的工作,这样的任务具有足够的挑战性,满足个体的成就动机。-----------------------( )
7. 在教学影响和教师指导下,中高年级儿童观察的有意性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基本达到成人的水平。---------------------------------------------( )
8. 自我提高的动机和附属动机都是为着某种外在的目的,所以都属于外部动机。---------( )
9. 学习目的是学习活动所追求的结果和归宿,主要解决 “为什么”的问题。-------------( )
10. 课堂教学实质上是师生双方互动交流的过程,要提高教学效率,师生之间必须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和情感共鸣。 --------------------------------( )
四、名词解释(共16分,每小题4分):
1、学习态度——学生对学习的看法、情绪情感及相应的行为倾向。
2、
2、教学模式——是依据特定教学理论设计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系统。
3、
3、生理成熟——指随着年龄增长个体生理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自然成长。
4、
4、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地作出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以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五、简答题(共 24 分,每小题 6 分)
1. 什么是技能?请简述这个概念所阐述的特点。
答:1、答:技能是指个体通过练习而习得的合理的动作系统。(概念2分)
1)技能是由一系列动作组成的动作系统,单一的动作不能叫做技能。
2)构成技能的动作系统是一个合理的动作系统,无目的的或不必要的动作,不能称为技能。
3)技能是后天获得的。个体的不随意动作和反射性动作是先天的本能反应,不属于技能范畴。
4)任何技能的习得都需要经过一定的练习。那些不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系统不是技能。
2. 请简要阐述一下教育与个体心理发展的关系。
答:教育是社会环境因素中较为独特的因素,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引导着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
2)教育制约着个体心理发展的进程。
3)教育是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基本条件。
4)教育的主导作用是以教育的适当性为前提的。当然,教育与心理发展是辨证统一的。
3、请简要谈谈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过程中不接受教育,造成“意义障碍”的原因有哪些。
答:3、答:造成德育“意义障碍”的原因:
1)知识经验有局限
2)要求需求不符合
3)手段强制伤自尊
4)问题处理不公正
5)朝令夕改无所从
6)言行不一惹人厌
4、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措施。
答:4、请谈谈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措施。
答:1)树立科学观念
2)进行身体锻炼
3)学会科学用脑
4)丰富业余生活
5)扩大人际交往
6)善于调适情绪
六、论述题(共 20 分,每小题 10 分)
1、请阐述小学儿童记忆力的发展的特点,并详细论述儿童记忆力培养的策略。
答: 1、请阐述小学儿童记忆力的发展的特点,并详细论述儿童记忆力培养的策略。(10分)
答:(一)小学儿童记忆力发展特点(4分)
1、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为主转化
2、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为主转化
3、具体形象记忆——抽象记忆转化
4、逐渐学会各种记忆策略
(二)小学儿童记忆能力的培养策略
1、增强儿童记忆的目的性、积极性(1分)
2、教会儿童记忆的方法和技巧(2分)
1) 充分利用无意识记规律
2) 赋予记忆材料一定的意义
3) 利用尝试回忆增强记忆
4) 分析材料找出规律
3、合理地组织复习(2分)
1) 复习要及时
2) 方式多样化
3) 份量要适当(提倡过度学习)
4) 知识再加工
4、掌握回忆有效策略(1分)
2、请列举学习迁移的主客观影响因素,并结合教学实际阐述一下如何促进学习迁移的设想。
答:2、请列举学习迁移的主客观影响因素,并结合教学实际阐述一下如何促进学习迁移的设想。(10分)
答:主观因素:1)学生的知识结构
2)学生的心智状况
3)学生的学习态度
4)学生的心理定势
客观因素:5)学习的情境(形)
6)教师的指导 (每小点0.5分)
教学设想(学生根据教材自己组织,基本要点):
1)加强基本概念与一般原理的教学;注意新旧知识异同的比较;注意先前习得知识的巩固,促进原有知识向新的学习迁移。
2)重视教学活动中运用“概括”这一教学措施,努力提高知识的概括水平,并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3)教育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促进学习迁移。
4)充分利用积极的定势作用,克服消极定势,提高知识的迁移效果。
5)明确教师指导的意义、指导的量和指导的方式,促进正迁移。
6)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场所、布置、周围环境、材料性质、)促进学习迁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