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实验一 用刻度尺测长度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2:30:30
文档

实验一 用刻度尺测长度

实验一用刻度尺测长度实验目的: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和记录测量结果,估测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知道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及评分说明分值一.观察、检查所用的刻度尺。1.检查刻度尺是否磨损;观察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和量程等,并将观察到的结果写在记录纸上。1.5二.测作业本和物理课本的长、宽。2.设计并画出简单的记录表格。3.将刻度尺零刻度线或某厘米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一端。4.将刻度尺紧贴被测物并与被测长度一边平行。5.每一长度测三次,求出平均值。110.53三.观察刻度,读取结果,正确
推荐度:
导读实验一用刻度尺测长度实验目的: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和记录测量结果,估测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知道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及评分说明分值一.观察、检查所用的刻度尺。1.检查刻度尺是否磨损;观察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和量程等,并将观察到的结果写在记录纸上。1.5二.测作业本和物理课本的长、宽。2.设计并画出简单的记录表格。3.将刻度尺零刻度线或某厘米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一端。4.将刻度尺紧贴被测物并与被测长度一边平行。5.每一长度测三次,求出平均值。110.53三.观察刻度,读取结果,正确
实验一  用刻度尺测长度

  实验目的: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和记录测量结果,估测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知道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及评分说明分值
一.观察、检查所用

的刻度尺。

  1. 检查刻度尺是否磨损;观察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和量程等,并将观察

到的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1.5

二.测作业本和物理课本的长、宽。

2. 设计并画出简单的记录表格。

3. 将刻度尺零刻度线或某厘米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一端。

4. 将刻度尺紧贴被测物并与被测长度一边平行。

5. 每一长度测三次,求出平均值。                           

1

1

0.5

3

三.观察刻度,读取 结果,正确记录。

6. 视线与尺面垂直,并对准刻度线。

7. 读数值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8. 记录单位正确。 

9. 把结果正确记录在表格中。      (明显估读错误扣分) 

1

1

1

1

四.测铜丝直径。

10. 正确设计记录表格。

 

11. 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若干圈。(中间有空隙,有重叠扣分)     

12. 测出线圈的总长度,并填写记录。 (数值或单位错均不得分)

 

  13. 算出圈数,并填写记录。                           

14. 算出铜丝直径,并填写记录。     (数值或单位错均不得分) 

1

1

1

1

2

五.测硬币直径。

15. 在记录纸上正确画出测量方法。

16. 填写硬币面值,硬币直径,读数记录基本正确。     

1

1

六.整理器材。

17. 实验完毕,仪器归整复位。

1
分值合计20分

- 1 -

                         

实验二  测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会用刻度尺和停钟(秒表)测平均速度。

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及评分说明分值
一.安放斜面和挡板(金属片)

1. 设计并画出简单的记录表格。

2. 调节斜面,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

放在斜面底端。试滑小车。

(不能使小车持续运动或速度过快难以计时,扣 1分)

3. 正确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 ,将S1和以后测得的数值记入表格里。

2

1

二.测小车运动时间

4. 释放小车与计时配合得当。

5. 结束计时合理准确,正确得出运动时间t1

(不会用停钟,或用钟表计时的扣 1分)

6. 重复测三次,求出平均值。

(忘记复零,每次扣 0.5分,未做三次扣 1分)

7. 记录正确。(以下各步骤得出的数据,都要填写在表格中)

2

2

1

三.计算全程平均 速 度

8.根据测得的S1 、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V1中数值、单位各占0.5分)

2

四.测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9. 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斜面上半段路程S2

(未把挡板放在S1的中点不得分) 10. 测小车运动时间t2要求准确。

11. 正确算出平均速度V2             (数值或单位错均不得分)

1

1

1

五.求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12. 正确求出下半段的路程S3         (公式、结果各占0.5分)

13. 正确求出小车通过下半程S3所用的时间t3

(两处公式正确,即使结果错误也给 1分)

14. 正确求出平均速度V3

1

1

2

六.整理器材。

15. 实验完毕,仪器归整复位。

1
分值合计20分

                                        - 2 -

  

实验三  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

  实验目的:会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能大致估测温度。

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及评分说明分值
一.选择温度计。

1. 设计并画出简单的记录表格。

2. 选择能测开水的温度计。

3. 观察并正确填写量程、最小刻度和室温(即冷水的温度)。

1

2

1

二.测开水的温度。(暖瓶中的热开水)

4. 倒开水方法得当,不把水洒出。

5.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侵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6. 温度计的玻璃泡侵入被测的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

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7.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的上表面相平。    (温度计抽出水面,视线不与液柱上表面相平各扣1分)

8. 在记录纸上记录正确。              (数值或单位错均不得分)

1

2

2

2

1

三.测烫水的温度

9. 让开水冷却到手指可以插进去但觉得烫的程度,估计这时水的温度,再用温度计实际测量。

(使用温度计的方法要求同前,每错一处扣0.5分)

10. 把这次及以后每次的估计值和实测值都记在表格里。

2

1

四.测热水的温度

11. 继续让水冷却,到手指伸进去觉得热的程度,估计这时水的温度,再用温度计实际测量。

(使用温度计的方法要求同前,每错一处扣0.5分,本步扣完为止)

1

五.测温水的温度

12. 继续让水冷却,到手指伸进去觉得不冷不热的程度,估计这时的温度,再用温度计实际测量。

(使用温度计的方法要求同前,每错一处扣0.5分,本步扣完为止)

2

六.整理器材。

13. 实验完毕,仪器归整复位。

2
分值合计20分

                                          - 3 -

实验四  观察水的沸腾

  实验目的:观察沸腾现象和水沸腾时的温度情况。

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及评分说明分值
一.准备工作。

1. 设计并画出简单的记录表格。

2. 选择能测水沸腾的温度计。

3. 将备用的开水(热水)倒在烧杯里。

4. 照课本图4─14那样,把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杯上盖上纸板,把温度计穿过纸板孔插入水中。                (放错物品扣 1分)

5. 点燃酒精灯。                (点燃酒精灯的方法不对扣 1分)

1

2

1

3

1

二.给水加热,观察温度变化情况。

6. 用酒精灯给盛了水的烧杯加热。注意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7. 当水温上升到90℃时,每隔1分钟记录1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后3分钟左右为止。注意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8. 把记录的温度填在表格中。

(记录起始温度和时间间隔可以不严格按规定,        但必须与记录表中所述相符。记录每错一个扣0.5分,最多扣 2分)

(为节省时间,加热时可边观察、边记录、边作图。)

1

2

3

三.作出水的沸腾 图象。

9. 在记录纸上,以时间为横轴,温度为纵轴,根据记录作出水的沸腾图像。         (图像应是曲线,画成折线的扣 1分,标错数据扣 2分)

10. 从沸腾图像得出水的沸腾温度是多少摄氏度。

3

2

四.整理器材。

11. 实验完毕,仪器归整复位。

1
分值合计20分

                                          - 4 -

实验五  研究凸透镜成像

  实验目的:观察凸透镜成倒立的、缩小的、放大的实像及虚像的条件。

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及评分说明分值
一.摆放、调整器材设计记录表。

1. 设计并画出简单的记录表格。

2. 检查器材,在光具盘上找到凸透镜的位置O,焦点F,二倍焦距处P。(或在画定的直线上标出上述的O,F,P)。  

3. 照课本图6─16那样,把凸透镜(f=10 cm)、蜡烛、光屏安置在光具座上(或在画定的直线上) ,了解凸透镜给定的焦距。

4.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1

1

1

2

二.把蜡烛放在二倍焦距之外,观察成像.

5. 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远大于2倍焦距的地方,沿导轨(或直线) 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像不清晰扣 1分)

6. 观察这个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并在记录纸上做好记录。                         (记录有错至少扣0.5分)

7. 把蜡烛移向凸透镜,仍使距离大于2倍焦距,移动光屏,得到清晰像。观察像距、像的倒正、大小、虚实有什么变化。(像清晰即得分)

2

1

2

三.把蜡烛放在二倍焦距处,观察成像。

8. 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2倍焦距,移动光屏,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

1

四.把蜡烛放在二倍焦距与焦点之间,观察成像。

9. 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稍小于2倍焦距的地方,沿导轨(或直线) 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像不清晰扣 1分)

10. 观察这个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并做好记录。                                    (记录有错至少扣0.5分)

11. 把蜡烛移向凸透镜,仍使距离大于焦距,移动光屏,得到清晰像。观察像的大小和像距有什么变化。                    (像清晰即得分)

2

1

2

五.把蜡烛放在焦点之内,观察成像。

12. 把蜡烛移至焦点之内,移动光屏

13. 从光屏一侧观察、记录像的大小、倒正、虚实。

2

1

六.整理器材。

14. 实验完毕,熄灭蜡烛,仪器归整复位。

1
分值合计20分

- 5 -

实验六  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实验目的:学习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及评分说明分值
一.调整天平。

1. 在桌面上把天平放平,观察天平的最大秤量值以及游码标尺上的最小刻度值并写在记录纸上。取下垫圈,把砝码盒放在天平的右侧。

2. 用镊子把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度线处。       (不用镊子不计分)

3. 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       (2、3步骤颠倒扣 1分)

2

1

2

二.称固体的质量。

4. 设计并画出简单的记录表格。

5. 称量时,物左码右。                    (物、码倒置扣 3分)

6. 称木块的质量。

7. 用镊子取、换砝码。

(不用镊子,或不遵守从大到小的顺序不计分)

8. 用镊子移动游码。                         (不用镊子不计分)

9. 使天平平衡。

10. 能以克为单位记录称量数值。       (数值或单位错均不得分)

11. 称金属块的质量(铁块或铝块)。     (要求同7─10)

2

2

1

1

1

3

三.测一瓶水的质量

12. 称空瓶的质量。

13. 称空瓶和水的总质量。           (有水洒在天平上扣0.5分)

14. 算出瓶中水的质量。并做好记录。   (数值和单位各占0.5分)

1

2

1

四.整理器材。

15. 实验完毕,把瓶中水倒净,仪器归整复位。

1
分值合计20分

                                          - 6 -

实验七  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实验目的:理解密度的概念,会用量筒测体积,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及评分说明分值
一.检查器材,设计记录表。调整天平。

1. 检查器材,选用合适的量筒,观察它的最大刻度及每小格表示多少立方厘米。                          (所选用量筒不能实验不记分)

2. 设计并画出简单的记录表格。

3. 按要求调整天平。

4. 使天平平衡。

2

1

1

1

二.称石块的质量。

5. 正确使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                   (称量其间一定要“物左码右”,不得用手触摸砝码或移动游码,否则不计分。下同)

6. 读数正确,记录正确。       (称后,立即将砝码放回原处)

2

1

三.测石块的体积。

7. 将适量的水倒入选好的量筒内,并用滴管调整水凹面与量筒某一刻度线相平。并做好记录。

8. 用细线系住石块,小心浸没于量筒水内。读取石块和水的总体积。并在记录纸上做好记录。

9. 求出石块的体积,记录数值、单位正确。

(读量筒内水的体积时视线与液体凹面相平)

1

2

1

四.求石块的密度。

10. 求出石块的密度,记录数值、单位正确。

1
五.测盐水的密度。

11. 在烧杯中盛盐水,称出它们质量。

12. 把烧杯中的盐水到入量筒中一部分,计下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13. 称出烧杯和烧杯中剩下的盐水的质量。

14. 把步骤11─13中测得的数据填入表格中,求出盐水的密度。

(数值和单位各占0.5分)

1

2

1

1

六.整理器材。

15. 实验完毕,把盐水倒入原容器,清洗用过的器皿,仪器归整复位。

2
分值合计20分

    

- 7 -

实验八  用弹簧秤测力

  实验目的:认识弹簧秤的刻度和量程,掌握用弹簧秤测量力的方法。

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及评分说明分值
一.检查器材,设计记录表。观察弹簧秤的刻度和量程。

1. 检查器材。

2. 设计并画出简单的记录表格。

3. 观察弹簧秤的刻度和量程,认清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顿,弹簧秤的量程最大值是多少牛顿, 都记录在表格中。

4. 观察弹簧秤指针的位置,若不是指在零位置怎么办?

5. 在使用弹簧秤之前,轻轻拉动它的挂钩几次。

1

1

3

2

2

二.用弹簧秤测力。

6. 用手拉称钩,使指针指到 1牛顿、5牛顿,感受一下 1牛顿、5牛顿的力有多大。

7. 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用弹簧秤拉木块匀速前进,读出拉力的大小,并记录在表格中。

8. 在倾斜放置的长木板上,用弹簧秤拉木块匀速上升,读出拉力的大小,并记录在表格中。

9. 把一根细棉线拴在弹簧秤的称钩上,用力拉细棉线,读出细棉线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并记录在表格中。

(以上各处数值或单位错一扣0.5分)

2

3

2

3

三.整理器材。

10. 实验完毕,仪器归整复位。

1
分值合计20分

实验九  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加深对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等概念的理解。

            2.根据对实验的分析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及评分说明分值
一.检查器材,设计记录表。支好杠杆。

1. 检查器材。

2. 设计并画出简单的记录表格。(准备做三次)

3. 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1

3

3

二.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4. 照课本上图13─3那样,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这时杠杆两边受到钩码的作用力都等于钩码重。

5. 把支点右方的钩码重当作动力F1,支点左方的钩码当作阻力F2;用尺量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 。

6. 把F1、L1、F2、L2 的数值记录在表格中。

7. 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再作两次实验,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以上记录缺一、错一各扣0.5分)

2

3

1

6

三.整理器材。

8. 实验完毕,仪器归整复位。

1
分值合计20分

- 8 -

实验十  研究液体的压强

  实验目的:会使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压强的规律。

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及评分说明分值
一.检查器材,设计记录表,调试压强计.

1. 检查器材,设计并画出简单的记录表格。

2. 检查压强计,压强计盒上的橡皮膜未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相平,若不相平,自己或请老师调整。

3. 当压强计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轻按)时,观察U形管两边的液面是否出现高度差。

4. 压强越大(稍加压)时,观察液面的高度差是否也越大。

1

1

1.5

0.5

二.观察液体内部是否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5. 将清水(或盐水)倒入大烧杯,把压强计的盒放入水中,观察U形管两边的液面是否出现高度差,水的内部是否存在压强?

6. 改变橡皮膜所对的方向(不得缺少朝上、下、侧面三个方向) 观察压强计,水的内部是否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7. 在记录纸上(下同),写出观察结论。

1.5

1.5

1

三.保持压强计的盒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变测橡皮膜受到各个方向压强的大小。

8. 保持压强计的盒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变,测橡皮膜受到各个方向压强的大小。每测一个方向,记录一次U形管两边液面的位置,计算出液面的高度差,改变方向不得缺少朝上、下、侧面三个方向。

(若操作过程中,压强计的盒在液体中不能保持同一深度,不得分。)

9. 写出正确结论。

4

1

四.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10. 改变压强计的盒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得少于3次),           每改变一次, 记录一次深度值、对应的U形管两边液面的位置,算出液面的高度差。

11. 写出正确结论。

1

3

1

五.整理器材。

12. 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回水槽内。

13. 擦干压强计盒及橡皮膜。

14. 实验完毕,擦干净桌面上的液体,仪器归整复位。

0.5

0.5

1

分值合计20分

                                          - 9 -

实验十一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目的: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及评分说明分值
一.检查器材,设计记录表。

1. 检查所需器材。

2. 设计并画出简单的记录表格。

3. 做好弹簧秤使用前的检查。

(指针是否指零,秤钩受力后是否有摩擦等。)

4. 检查滑轮的运转是否良好。

0.5

0.5

1

1

二.测出物块的重量

5. 用弹簧秤测出物块(或钩码)的重量,并正确记录。

1
三.安装滑轮组按课本上图14─10甲。或给定的图形装置组装。

6. 调整好铁架台吊钩或铁圈的高度,挂好定滑轮。

7. 绳子的一端系在动滑轮上面的挂钩上。

8. 在动滑轮下面的挂钩上,挂上物块(或钩码)。

9. 能正确绕线。

10. 绳子的自由端系在弹簧秤的秤钩上。

2

0.5

0.5

2

0.5

四.记录物块和弹簧称的位置。

11. 将物块(或钩码)位置作好标记。

12. 作好弹簧秤的位置标记。

0.5

0.5

五.测物块匀速上升时,所用的拉力。

13. 向上提弹簧秤,使物块(或钩码)匀速上升,视线与秤指针保持水平,读出物块上升时秤的示数。

(若物块上升明显非匀速或静止时读示数不得分)

14. 在记录纸上(下同),记录示数。

3

1

六.测物块上升的高度和弹簧称移动的距离。

15. 用刻度尺测出物块上升的高度,并记录数值。

16. 用刻度尺测出弹簧秤移动的对应距离,并记录数值。

0.5

1

七.计算出有用功、总功、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7. 能正确算出有用功。并记录数值。

18. 能正确算出总功。并记录数值。

19. 能正确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记录数值。

1

1

1

八.整理器材。

20. 实验完毕,仪器归整复位。

1
分值合计20分

- 10 -

实验十二  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实验目的:1.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学会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方法。

            2.知道开关在串、并联电路中的控制作用。         

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及评分说明分值
一.检查器材,设计记录表。画出串、并联电路图。

1. 画出简单、规范的串联电路图。(课本图4—24)

2. 画出简单、规范的并联电路图。(课本图4—25)

3. 根据电路图,检查仪器。

4. 设计并画出简单的记录表格。

1

1

1.5

1

二.按串联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   开关S、灯L1、L2

5. 根据小灯泡上标出的电压值,选择合适的干电池节数。

(以小灯泡有亮度且不烧为原则。)

6. 连接电路前,先断开开关。

7. 将导线的线头拧成一股。

8. 沿顺时针方向将线头缠绕在接线拄上,用螺帽旋压紧。

9. 将干电池组成串联电池组.按照电路图,并以一定的顺序连成电路。

0.5

0.5

0.5

1

2

三.检查电路,闭合开关,记录现象。

10. 逐接点检查电路。

11. 确认电路连接无误后,知道试触开关,再闭合开关,记录现象。

0.5

1

四.将开关改接在电路中不同位置,得出开关的控制作用。

12. 将开关改接在不同于上步所连接电路中的位置,再闭合和断开开关,记录现象。

13. 得出串联电路中开关的控制作用结论,写在记录纸上。

14. 本实验内容完成后,应能按先断开开关,后拆电源,再拆线路的顺序拆开电路。                        (不按顺序拆开电路不得分。)

1

1

1

五.按并联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

开关S、S1、S2灯L1、L2

15. 根据小灯泡上标出的电压值,选择合适的干电池节数。

(以小灯泡有亮度且不烧为原则。)

16. 连接电路前,先断开开关。

17. 将导线的线头拧成一股,沿顺时针方向将线头缠绕在接线拄上,用螺帽旋压紧。

18. 按照电路图,并以一定的顺序连成电路。

0.5

0.5

0.5

1

六.检查电路,观察现象,得出并联电路中开关的控制作用。

19. 逐接点检查电路。

20. 能正确闭合和断开各个开关,观察各开关的作用。

21. 得出并联电路中各开关的控制作用结论,写在记录纸上。

0.5

1

1

七.整理器材。

22. 实验完毕,应能按顺序拆开电路(要求同前),仪器归整复位。

1.5
分值合计20分

- 11 -

实验十三  用电流表测电流

  实验目的:会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研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及评分说明分值
一.检查器材,设计记录表。画出串、并联电路图。

1. 检查器材。

2. 观察电流表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

3. 画出规范的串、并联电路图。(A、B、C三处的点要标明)

4. 设计并画出简单的记录表格。

0.5

0.5

1.5

1

二.按串联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

5. 先将开关断开。

6. 将导线头拧成一股,沿顺时针方向将线头缠压在接线拄上。

7. 连接电路正确,并能逐接点检查电路。

0.5

1

1

三.用电流表测电路中不同位置的电流。

8. 把电流表接在电路中的A处。

9. 电流表的“+”、“-”接线拄接法正确。

10. 试触开关,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是否在量程之内,确定是否改接量程。

11. 检查连接无误后,合上开关,测出A处的电流值,记在表格中。

12. 把电流表先后改接在电路中的B处和C处,分别测出这两处的电流值,并记在表格中。       

(在拆接电流表时,开关应断开,否则不计分)

0.5

2

1

1

1

四.按并联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

13. 先将开关断开。

14. 将导线头拧成一股,沿顺时针方向将线头缠压在接线拄上。

15. 连接电路正确,并能逐接点检查电路。

0.5 0.5

1

五.用电流表测干路和支路中的电流。

16. 把电流表接在干路中(电路中的A处)。

17. 试触开关,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是否在量程之内,确定是否改接量程。

18. 检查连接无误后,合上开关,测出干路的电流值,记在表格中。

19. 把电流表分别接在电路中的B处和C处,测出两支路中的电流值,并记在表格中。      (在拆接电流表时,开关应断开,否则不计分。)

0.5

1

1

1.5

六.结论。

20. 根据实验记录,得出正确结论,写在记录纸上。

1  
七.整理器材。

21. 实验完毕,应能按先断开开关,后拆电源,再拆线路的顺序拆开电路。仪器归整复位。                 (不按顺序拆开电路扣 1分。)

1.5
分值合计20分

- 12 -

实验十四  用电压表测电压

  实验目的:会用电压表测电压;研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及评分说明分值
一.检查器材,设计                                          

记录表。画出串、并                           

联电路图。                                                                                       

1. 检查器材。

2. 观察电压表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

3. 画出规范的串、并联电路图。(课本图6—13、图6—14)

4. 设计并画出简单的记录表格。

0.5 0.5 1.5

1

二.按串联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

5. 先将开关断开。

6. 将导线头拧成一股,沿顺时针方向将线头缠压在接线拄上。

7. 将干电池组成串联电池组。

8. 连接电路正确,并能逐接点检查电路。

0.5 

1

0.5 

1  

三.用电压表测串联电路中的电压。

9. 把电压表并联接在灯泡L1 的两端。

10. 电压表的“+”、“-”接线拄接法正确。

11. 电压表的量程选择正确。

12. 检查连接无误后,合上开关,正确读出、记录U1 .

13. 把电压表并联接在灯泡L2 的两端,电路连接正确,读出、 记录U2 .                  (在拆接电压表时,开关应断开,否则不计分)

14. 把电压表并联接在灯泡L1与L2 串联后的两端,电路连接正确,读出、记录U .          (在拆接电压表时,开关应断开,否则不计分)

0.5 

2

1

1           

1

1

四.按并联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

15. 先将开关断开。

16. 将导线头拧成一股,沿顺时针方向将线头缠压在接线拄上。

17. 连接电路正确,并能逐接点检查电路。

0.5

0.5

1

五.用电压表测并联电路中的电压。

18. 把电压表并联接在灯泡L1 的两端,电路连接正确,读出、 记录U1.                  (在拆接电压表时,开关应断开,否则不计分)                   

19. 把电压表并联接在灯泡L2 的两端,电路连接正确,读出、 记录U2 .                 (在拆接电压表时,开关应断开,否则不计分)

1.5

1.5

六.结论。

20. 根据实验,得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压关系的正确结论。

1
七.整理器材。

21. 实验完毕,应能按先断开开关,后拆电源,再拆线路的顺序拆开电路。仪器归整复位。         (不按顺序拆开电路扣0.5分。)

 (数据和结论都写在记录纸上)

1

分值合计20分

                                          - 13 -

实验十五  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

  实验目的:会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

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及评分说明分值
一.检查器材,画出实验用电路图,设计记录表。

1. 检查器材是否齐全,了解电源的电压,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

2. 观察电压表、电流表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指零, 进行调零。

3. 画出规范的电路图。

4. 设计并画出简单的记录表格。

0.5

1

1.5

1

二.按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

5. 先将开关断开。

6. 将导线头拧成一股,沿顺时针方向将线头缠压在接线拄上。

7. 电压表的“+”、“-”接线拄接法正确。

8. 电压表量程选择正确。         

9. 电流表的“+”、“-”接线拄接法正确。 

10. 电流表量程选择正确。                          

11. 将变阻器滑片放在最大电阻位置,且接线拄选择正确。  

12. 连接电路正确(要与电路图对应),并能逐接点检查电路。   

13. 试触开关,观察两表指针偏转情况,检验电路是否能通路。

0.5

1.5

1

0.5

1

0.5

1.5

1

2

三. 测量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

14. 闭合开关,调节变阻器滑片至合适位置,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15. 读出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并正确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三次,得到三组对应的数据。每一次得一分。)

0.5

3

四. 测量待测电阻的阻值。

16. 根据每次实验记录,算出每次的电阻值。(每次计算得0.5分)

17. 求出平均值,作为待测电阻的阻值。写在记录纸上。

1.5

0.5

五.整理器材。

18.     18. 实验完毕,应能按先断开开关,后拆电源,再拆线路的顺序拆开电路。仪器归整复位。         (不按顺序拆开电路扣0.5分。)

1  

分值合计20分

                                          - 14 -

实验十六  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实验目的:会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功率。

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及评分说明分值
一.检查器材,画出实验用电路图,设计记录表。

1.检查器材是否齐全,了解小灯泡的额定电压。电表的量程。

2. 观察电压表、电流表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指零,进行调零。

3. 画出规范的电路图。

4. 设计并画出简单的记录表格。

0.5

1

2

1

二.按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

5. 先将开关断开。

6. 将导线头拧成一股,沿顺时针方向将线头缠压在接线拄上。

7. 正确选择电压表的量程,“+”、“-”接线拄的连接正确。

8. 正确选择电流表的量程,“+”、“-”接线拄的连接正确。

9. 将变阻器滑片放在最大电阻位置,且接线拄选择正确。

10. 连接电路正确(要与电路图对应),并能逐接点检查电路。

11. 试触开关,观察两表指针偏转情况,检验电路是否能通路。

0.5

1

1

1

1.5

1

1

三.测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12. 闭合开关,调节变阻器滑片至合适位置,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额定电压。

13. 读出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并正确记录在表格中。

14. 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填在表格中。

1.5

1

0.5

四. 测小灯泡两端电压高于额定电压时的功率。

15. 缓慢移动变阻器滑片,使电压表示数大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

(高出额定电压约五分之一)。

16. 读出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并正确记录在表格中。     

17. 计算出小灯泡较亮时的实际功率,填在表格中。       

1.5

0.5

0.5

五. 测小灯泡两端电压低于额定电压时的功率。

18. 调节变阻器滑片,使电压表示数小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

19. 读出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并正确记录在表格中。

20. 计算出小灯泡较暗时的实际功率,填在表格中。

1

0.5

0.5

六.整理器材。

21. 实验完毕,应能按先断开开关,后拆电源,再拆线路的顺序拆开电路。仪器归整复位。             (不按顺序拆开电路扣0.5分。)

1

分值合计20分

                                          - 15 -

实验十七  研究电磁铁

  实验目的:研究电磁铁的特性。

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及评分说明分值
一.检查器材,画出实验用电路图,设计记录表。

    1. 检查器材是否齐全,了解电流表的量程。

2. 观察电流表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指零,进行调零。

3. 画出规范的电路图。

4. 设计并画出简单的记录表格。

0.5

1

1

1

二.按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

5. 先将开关断开。

6. 将导线头拧成一股,沿顺时针方向将线头缠压在接线拄上。

7. 正确选择电流表的量程,“+”、“-”接线拄的连接正确。

8. 连接电路正确(要与电路图对应),并能逐接点检查电路。

0.5

1

1

1

三.电磁铁的磁性跟电流通断的关系。

    9. 把电磁铁和电源、开关串联起来。

    10. 一边闭合或断开开关,一边持电磁铁去吸引大头针。

11. 观察通电和断电时电磁铁对大头针的作用,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2

0.5

1

四.电磁铁的磁性跟电流大小的关系。

12. 把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和电磁铁上匝数较少的线圈串联起来。

13. 调整变阻器的滑片,使通电时电路中的电流较小。

14. 观察通电时电磁铁对大头针的作用,结果填写在记录纸上。

15. 移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流增大。

16. 观察电磁铁对大头针的作用有什么变化,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1.5

1

1

1

1

五.电磁铁的磁性跟线圈匝数的关系。

17. 改变电磁铁的接线,增加通电线圈的匝数。

18. 同时调整变阻器的滑片,使电流同上步保持不变。

19. 观察电磁铁对大头针的作用有什么变化,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1

1

1

六.整理器材。

20. 实验完毕,应能按先断开开关,后拆电源,再拆线路的顺序拆开电路。仪器归整复位。            (不按顺序拆开电路扣0.5分。)

1

分值合计20分

                                           - 16 -

_

实验十八  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实验目的:会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研究直流电动机的转动方向和转速。

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及评分说明分值
一.检查器材。画出实验用的电路图。

1. 检查模型散件和实验所需器材。

2. 画出由直流电动机模型与、变阻器、电源、开关组成的串联电路图。                                           (用符号或简图) 

    

0.5

2

二.安装、调试电动机模型。

(依照课本图12─15, 或样品)

3. 安装好转子支架。

4. 将转子支撑在支架上。

5. 安装磁极,线圈转子与磁极之间的间隙要适中。

6. 安装电刷,电刷与换向器之间的松紧适中且接触良好。

7. 手指拨动转子,观察运转是否良好,否则应加以调整。

1

1

1

1

1

三.连接电路,检验电路。

8. 先将开关断开。

9. 将导线头拧成一股,沿顺时针方向将线头缠压在接线拄上。

10. 依照电路图将元件按顺序连成电路。

11. 检查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调节变阻器滑片至合适位置,观察转子转动情况,若转不动,应能查出原因并排除故障。

0.5

0.5

1

2

四.观察线圈的转动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12. 闭合开关,观察线圈转动方向,记下现象(在记录纸上)。

13. 断开开关,对调电源两极后,再闭合开关,观察线圈的转动方向,记下现象(在记录纸上)。

14. 得出结论(1),写在记录纸上。

15. 断开开关,对调磁铁两极后,再闭合开关,观察线圈的转动方向,记下现象。

16. 得出结论(2),写在记录纸上。

1

1

1

1

1

五.观察线圈的转速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17. 调节变阻器滑片,使电阻减小,增大电流。观察线圈的转速, 记下现象。

18. 调节变阻器滑片,使电阻增大,减小电流。观察线圈的转速,记下现象。

19. 得出结论(3),写在记录纸上。

1

0.5

1

六.整理器材。

20. 实验完毕,应能按先断开开关,后拆电源,再拆线路的顺序拆开电路。仪器归整复位。             (不按顺序拆开电路扣0.5分。) 

1

分值合计20分

                                          - 17 -

文档

实验一 用刻度尺测长度

实验一用刻度尺测长度实验目的: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和记录测量结果,估测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知道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及评分说明分值一.观察、检查所用的刻度尺。1.检查刻度尺是否磨损;观察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和量程等,并将观察到的结果写在记录纸上。1.5二.测作业本和物理课本的长、宽。2.设计并画出简单的记录表格。3.将刻度尺零刻度线或某厘米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一端。4.将刻度尺紧贴被测物并与被测长度一边平行。5.每一长度测三次,求出平均值。110.53三.观察刻度,读取结果,正确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