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手册
(试行)
编制:
审核:
批准:
20**年**月**日
一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程序和内容
(一)培训
对全员开展两个体系建设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两个体系建设重要意义和作用,相关概念,建设流程,任务分工和时间安排等。
(二)制定实施方案
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两个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方法、工作步骤、工作要求、工作考核等。
(三)风险点确定
企业组织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形成包括风险点名称、所在位置、可能导致事故类型、风险等级等内容的基本信息。
(注:一般可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场所、装置、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等进行风险点排查。对设施、部位、场所、区域等风险点的划分,应当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如储存罐区、装卸站台、生产装置、作业场所等。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的划分,应当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如动火、进入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活动。风险点级别确定按照风险点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
(四)危险源辨识
企业应采用适用的辨识方法,对风险点内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辨识应覆盖风险点内全部的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并充分考虑不同状态和不同环境带来的影响。
(注:设备设施危险辨识可采用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作业活动危险辨识可采用作业危害分析法(JHA),对于复杂的工艺也可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也可采用类比法、事故树分析法等其他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
(五)风险评价
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进而实现分级管理。
(注:企业可选择风险矩阵分析法(LS)、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风险程度分析法(MES)、危险指数方法(RR)等方法。)
(六)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针对排查出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方法和手段来降低风险至可接受程度。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和应急处置措施等五大类。
(注:风险控制措施确定原则:1.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1)可行性;(2)安全性;(3)可靠性。2.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审:(1)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容许水平;(3)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4)是否已选定最佳的解决方案。3.重大风险控制措施的确定:(1)需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和(或)技术改造才能控制的风险,应制定控制该类风险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制定方案。(2)属于经常性或周期性工作中的不可接受风险,不需要通过工程技术措施,但需要制定新的文件(程序或作业文件)或修订原来的文件,文件中应明确规定对该种风险的有效控制措施,并在实践中落实这些措施。(3) 对于某些重大风险,可能需要同时采取以上两种方式。)
(七)风险分级管控
企业选择适用的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分级后,可确定相应原则,将同一级别或不同级别风险归类划分为“红、橙、黄、蓝”四个管控级别,实施分级管控。
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大管控层越高的原则。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风险管控层级可进行增加或合并,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
(八)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企业在每一轮风险辨识和评价后,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并按规定及时更新。
二、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成果和应用
(一)档案资料
企业应完整保存体现风险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至少应包括风险管控制度、风险点台账、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以及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等内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最高级别、次高级别风险时,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二)建设效果
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企业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1.每一轮风险辨识和评价后,应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进,或者通过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
2.重大风险场所、部位的警示标识得到完善;
3.涉及重大风险部位的作业、属于重大风险的作业建立了专人监护制度;
4.员工对所从事岗位的风险有更充分的认识,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5.保证风险控制措施持续有效的制度得到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
6.根据改进的风险控制措施,完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
附表1:
生产经营单位基本信息
| 单位名称 | |||
| 法定代表人 | 联系电话 | ||
| 组织机构代码(或工商营业执照注册号) | |||
| 详细地址 | 邮政编码 | ||
| 行业类别 | 生产经营 活动类型 | ||
| 主要产品 | |||
| 主要原料 | |||
| 固定资产总值(万元) | 年销售收入 (万元) | ||
| 占地面积 (m2) | 职工人数 (人) | ||
| 备 注 | |||
备注:1.行业类别,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及《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行业安全监管分类标准(试行)的通知》(安监总厅管四〔2014〕29号)要求,分为“冶金行业”、“有色行业”、“建材行业”、“机械行业”、“轻工行业”、“纺织行业”。
2.生产经营活动类型,按照“生产”或“生产储存”或“仓储经营”三种类型之一选择填写。
附表2:
****公司风险点排查清单
| 序号 | 区域/场所/部位/设施/环节/作业(风险点) | 详细位置 | 诱发事故 类型 | 伤亡/财产损失 预测 | 风险等级 | 备注 |
| 1 | 制冷机房 | 略 | 中毒和窒息 | 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重伤/经济损失100万元 | 二级 | |
| 2 | 起重机操作 | 略 | 起重伤害 | 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重伤/经济损失50万元 | 二级 | |
| 3 | 变配电室 | 略 | 触电火灾 | 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重伤/经济损失200万元 | 二级 | |
| 4 | ……… |
2.详细位置,指具体所在的分厂(部门)/车间(部门)/班组;
3.诱发事故类型,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41—86)填写,如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等。一个风险点内可以存在多种易发事故类型;
4.伤亡/财产损失预测,对各类易发事故造成的损失进行预测;
5.风险点级别确定按照风险点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
附表3:
****公司危险源(危险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分级管控信息表
| 序号 | 风险点 | 工作任务 (工作岗位) | 作业步骤 (根据需要填写) | 辨识 对象 | 危险源 (危险因素) | 事故 类型 | 典型控制措施 | 现有控制措施 | 风险评价 | 分级管控 | ||||||
| L | S | R | D | 管控 层级 | 责任 部门 | 责任 人 | 联系 方式 | |||||||||
| 1 | 一、制冷机房 | 压缩机操作 | 人的不安全行为 | 非岗位操作人员操作 | 中毒、机械伤害 | 作业人员持证上岗 | 作业人员持证上岗 | 1 | 5 | 5 | 四 | 公司级 | ||||
| 2 | 误操作 | 中毒、机械伤害 | 加强培训、监督、规范操作 | 定期培训,监督 | 2 | 5 | 10 | 三 | 班组级 | |||||||
| 3 | 物的不安全状态 | 压缩机无接地装置 | 触电 | 设置接地装置,定期检测 | 无 | 5 | 5 | 25 | 一 | 公司级 | ||||||
| 4 | 压缩机安全附件失灵 | 其它伤害 | 定期检测 | 定期检测 | 2 | 5 | 10 | 三 | 班组级 | |||||||
| 5 | 作业环境的缺陷 | 安全通道设置不合理 | 其它伤害 | 划分合理的安全通道,保持畅通 | 安全通道畅通 | 2 | 2 | 4 | 四 | 车间级 | ||||||
| 6 | 缺少安全警示标志 | 其它伤害 | 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 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 4 | 3 | 12 | 三 | 班组级 | |||||||
| 7 | 安全健康管理的缺陷 | 氨机房缺少喷淋系统 | 中毒 | 加装喷淋系统 | 无 | 5 | 5 | 25 | 一 | 公司级 | ||||||
| 8 | 未落实操作规程 | 其它伤害 | 加强培训、监督 | 定期培训、监督 | 3 | 5 | 15 | 三 | 车间级 | |||||||
| 9 | 二、 机加工车间 | 车床操作 | 人的不安全行为 | 违章操作 | 机械伤害触电 | 定期教育培训 | 定期教育培训 | 2 | 4 | 8 | 四 | 班组级 | ||||
| 10 | 未佩戴防护用品 | 机械伤害 | 监督佩戴 | 监督佩戴 | 2 | 4 | 8 | 四 | 班组级 | |||||||
| 11 | 物的不安全状态 | 防护装置缺失 | 机械伤害 | 设置防护装置 | 设置防护装置 | 3 | 4 | 12 | 三 | 车间级 | ||||||
| 12 | 维护不到位 | 机械伤害触电 | 定期维护 | 定期维护 | 2 | 4 | 8 | 四 | 车间级 | |||||||
| 13 | 作业环境的缺陷 | 设备安装间距不足 | 机械伤害 | 按规定安装设备 | 按规定安装设备 | 2 | 3 | 6 | 四 | 公司级 | ||||||
| 14 | 采光不良 | 机械伤害 | 改善照度 | 改善照度 | 1 | 4 | 4 | 四 | 公司级 | |||||||
| 15 | 安全健康管理的缺陷 | 未经岗前教育培训上岗操作 | 机械伤害触电 | 经培训合格后上岗 | 经培训合格后上岗 | 2 | 5 | 10 | 三 | 公司级 | ||||||
| 16 | 未提供符合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 | 机械伤害 | 购买符合要求的劳保用品并按要求发放 | 购买符合要求的劳保用品并按要求发放 | 2 | 5 | 10 | 三 | 公司级 | |||||||
| 17 | 日常点检不到位 | 机械伤害触电 | 加强日常点检 | 加强日常点检 | 3 | 4 | 12 | 三 | 班组级 | |||||||
| 18 | … | |||||||||||||||
2.工作任务(工作岗位),是指在风险点内,或者基于风险点的具体的工作任务或作业活动,也可以根据企业实际,基于作业岗位来确认;
3.作业步骤,是指工作任务(作业岗位)所需要的作业步骤。每个作业步骤均应有明确的作业目的进行界定,一般分为3-10步为宜。作业步骤由企业根据本身管理的精细程度来确认;
4.辨识对象,是指作业步骤所涉及的人、物、环境、管理等因素;
5.危险源(危险因素),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失和(或)财产所示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本栏目内容为从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管理的因素、环境的因素,对每个风险点类别进行潜在的或现实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用通俗的语言就是将控制措施进行否定,如,管控措施为:进入煤气区域巡检必须佩带便携式一氧化碳报警仪,则危险源的描述为:进入煤气区域巡检没有佩带便携式一氧化碳报警仪。建议危险源辨识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6.事故类型,是指该危险源失去控制而导致的事故,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41—86)填写,如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等。
7.典型控制措施,是指针对该风险源伴随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的具体措施,按照安全技术措施、管理措施、个体防护措施以及应急处置措施等先后顺序制定。典型控制措施可参考《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所列的主要防范措施。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工作要求、目标,提出更高的控制措施。
8.现有控制措施,是指已经采取的控制措施;
9.风险评价,是指按照相关评价方法,对该危险源进行评价分级,建议采用作业风险分析法(TRA)或作业条件风险程度评价法(MES),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
10.分级管控,是指根据该危险源的风险评价分级,明确管控层级及责任部门、责任人。风险等级越高,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建议企业一级、二级风险由公司直接管控;三级可由车间级管控;四级可由班组或岗位管控或因风险较小可直接忽略。
11. 风险点排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分级的频次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届时根据增加或增强的控制措施落实情况,对风险进行重新评价分级,持续改善。
附表4:
****公司危险源(危险因素)风险分级分布统计信息表
| 一级 | 二级 | 三级 | 四级 | 总计 | |||||
| 数量 | 比例 | 数量 | 比例 | 数量 | 比例 | 数量 | 比例 | ||
| **区域 | |||||||||
| **区域 | |||||||||
| **区域 | |||||||||
| …… | |||||||||
| 总计 | |||||||||
附表5:
****公司危险源(危险因素)重大风险信息汇总表(一)
| 序号 | 风险点 名称 | 工作任务 (作业岗位) | 危险源 (危险因素) | 事故 类型 | 典型控制措施 | 现有控制措施 | 分级管控 | 计划增加或增强的 控制措施 | |||||||||
| L | S | R | 级别 | 管控 层级 | 责任 部门 | 责任 人 | 联系 方式 | ||||||||||
| 1 | 制冷机房 | 贮氨器 | 贮氨器超压、破裂造成液氨泄漏 | 容器爆炸、中毒窒息 | 1.压力容器定期检测。 2.贮氨器、低压循环桶、气液分离器和中间冷却器均设超高液位报警装置。 3.贮氨器等重要部位上部均应安装氨气浓度报警装 置,并根据液氨浓度启制冷机房内的防爆事故排风机。 4.贮氨器上方宜安装水喷淋系统。 5.氨制冷机房和设备间(靠近贮氨器处)门外应按有关规定设置消火栓, 并采用开式喷头。 | 1.压力容器定期检测。 2.贮氨器、低压循环桶、气液分离器和中间冷却器均设超高液位报警装置。并应设有维持其正常液位的供液装置。 3.贮氨器上方安装水喷淋系统。 | 3 | 5 | 15 | 二 | 公司级 | 设备部 | 略 | 略 | 1.贮氨器等重要部位上部均应安装氨气浓度报警装置,并根据液氨浓度启制冷机房内的防爆事故排风机。 2.氨制冷机房和设备间(靠近贮氨器处)门外应按有关规定设置消火栓, 并采用开式喷头 | ||
| 2 | … | ||||||||||||||||
1、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的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的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一律视为重大风险;
2、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和次高级别的风险为重大风险;涉及重大危险源的直接确定为重大风险;
3、涉及10人以上长期滞留场所的可以直接确定为重大风险。
风险评价为一、二级的作为重大风险统计。
2.计划增加或增强的控制措施,是指为降低危险源风险等级,在现有控制措施的基础上,依据典型控制措施,计划增加或增强的控制措施。
****公司危险源(危险因素)重大风险信息汇总表(二)
| 序号 | 风险点 名称 | 工作任务 (作业岗位) | 违规项目 | 法规要求 | 整改措施 | 分级管控 | |||
| 管控 层级 | 责任 部门 | 责任 人 | 联系 方式 | ||||||
| 1 | 液氨管线 | 液氨输送 | 液氨管线穿过有人员办公、休息和居住的建筑 | 液氨管线禁止穿过有人员办公、休息和居住的建筑 | 改造穿过人员办公、休息和居住建筑的液氨管线 | 公司级 | 设备部 | 略 | 略 |
| 2 | … | ||||||||
附表6: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点登记表
风险点编号: 填报时间:2016年 月 日
| 风风险点基本情况 | 风险点名称 | 液氨机房 | ||||
| 风险点详细位置 | 略 | |||||
| 诱发事故类型 | 压力容器爆炸、中毒窒息 | |||||
| 伤亡/财产 损失预测 | 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重伤/200万元经济损失 | |||||
| 风险等级 | 二级 | |||||
| 风险管控 责任部门 | 设备部 | 责任人 | 略 | |||
| 手机号码 | 略 | |||||
| 采取管控 措施情况 | 1.压力容器定期检测。 2.贮氨器、低压循环桶、气液分离器和中间冷却器均设超高液位报警装置。并应设有维持其正常液位的供液装置。 3.贮氨器上方安装水喷淋系统 | |||||
| 存在隐患 情 况 | 无 | |||||
| 应急处置 主要措施 | 1.制定并落实液氨泄漏现场处置方案, 每年不少于两次的应急演练。 2.配备1套隔离式防护服、防毒面具及岗位人员一人一具橡胶手套、胶靴和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 |||||
| 属地监管 | 略 | 主管部门 | 略 | |||
| 专业监管部门 | 略 | |||||
2.风险点名称、风险点详细位置、伤亡/财产损失预测、风险等级等栏目内容参照表3填写,其中,风险等级待风险点评价方法公布后在做调整;
3.风险管控责任部门、责任人、手机号码按企业实际填写。
4.采取管控措施情况,该栏的填写要体现“措施系统、完整、可靠”。可对照《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所列的主要防范措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根据实际采取情况填写;
5.存在隐患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6.应急处置主要措施针对的是异常紧急情况或事故状态,应当针对该风险点涉及的潜在异常紧急情况或事故状态逐一填写。包括预案制定、应急队伍以及应急物资准备等情况;
7.属地监管、主管部门、专业监管部门,按照《山东省安全生产行政责任制规定》(省令第293号)和市办公室《关于印发临沂市落实及其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的暂行规定的通知》(临政办发〔 〕 号)明确的相关原则确定。
附表7:
****风险点公告警示牌
| 序号 | 风险点 | 可能导致的后果 | 风险等级 | 管控措施 | 应急措施 | 责任部门 | 责任人 |
| 1 | 液氨 机房 | 压力容器爆炸、中毒窒息 | 二级 | 1.压力容器定期检测。 2.贮氨器、低压循环桶、气液分离器和中间冷却器均设超高液位报警装置。并应设有维持其正常液位的供液装置。 3.贮氨器上方安装水喷淋系统 | 1.制定并落实液氨泄漏现场处置方案, 每年不少于两次的应急演练。 2.配备1套隔离式防护服、防毒面具及岗位人员一人一具橡胶手套、胶靴和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 略 | 略 |
| 2 | … | ||||||
2.样式可以参照上面的样式,也可以企业自行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