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 文 样 题
本试卷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两部分。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草稿纸上答题均无效。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30分)
注意事项:
1.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
2.本部分共30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
A.鞭笞(tà) 剔(tī)除 庇(bì)护 长歌当(dàng)哭
B.角(jué)逐 瞭(liào)望 毗(pí)邻 睚眦(zì)必报
C.粗犷(guǎng) 歼(qiān)灭 悼(dào)念 恪(kè)守不渝
D.嫉(jì)妒 黜(chù)免 拯(zhěng)救 层见(jiàn)叠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赁屋 恶耗 碾转 踌躇 B.叱诧 谦逊 显宦 屏障
C.雏形 馔写 抱复 唠嗑 D.殴打 揩油 佳肴 水龙头
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想想为牺牲的先烈,个人受点_______算什么。
(2)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_______,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
(3)“保卫”网站遭受黑客袭击,_______仍在修复当中。
A、委曲 作客 目前 B、委曲 作客 日前
C、委屈 做客 日前 D、委屈 做客 目前
4.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 ( )
A.以城市为主题的首届上海世博会闭幕了,但被誉为“激发人类活力、进取心和智慧”的世博激情永不落幕,世博精神永不落幕。
B.今年初,为应对主权债务危机,包括希腊在内的欧盟成员国纷纷推出以削减公共开支和提高税负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紧缩的计划。
C.11月23日,朝鲜和韩国发生互射炮弹事件,朝方则表示之所以开炮,是因为韩国在射击训练时炮弹落入了朝方海域的缘故。
D.学习方法可能因人而异,但勤奋、努力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合理的时间安排却是每个想要取得成功的学生所必须具备的。
5.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为劳动者自主择业解除了后顾之忧,人们不再为因转换单位而担心失去社会保险。
B.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C. 中国小说史上多续书,但几乎没有一部续书的艺术价值可以与原书相媲美,这是无庸置喙的。
D. 《水浒传》英译本名为《发生在河边的故事》,《西游记》西方通行本名为《猴》,《红楼梦》的俄译本名为《红色阁楼的故事》,中国读者对此简直不可理喻。
二、(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以人格为核心
《汉语的未来》一文在对林芳华老师的的精神追求和教学实践的述说中,触及了教育问题的实质: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长期以来,我们将教育的目标定位于“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即要培养“有用”的人。而近年来来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也基本没有跳出这一教育理念:由于以应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难以有效地贯彻这一理念(一个考高分的人未必就是“有用”的人),故而应以能够更有效地贯彻这一教育理念的“素质教育”取代之。于是,所谓“素质教育”也就仍然停留在“技”的层面,更遑论解决这一根本问题了。既然我们的教育理念都以“有用”为最高价值取向,我们又拿什么去要求中小学生不去拼命地做“有用”的语数外习题,而去追求“无用”的自我完善和“素质”的提高呢?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教育理念之深入已远远超出官方教育体系,成为整个社会在教育问题上一致的价值取向,甚至于父母今天给孩子买了钢琴,明天就巴望他成为音乐家;而送孩子去打乒乓球,无一例外的是想当“世界冠军”。
林老师的教学实践是对这种教育理念的无声挑战。在这个“升学率就是一切”的年代,林老师的故事之所以动人,就是因为其中包含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理想是培养有人格和思想的人,他们能够感到“思想着的的人的可贵”,而不仅仅是拥有“一技之长”。他们可以被培养为医生、工程师或中学教师等等“有用”的人,但前提是他们必须首先是“人”。他们读诗、读哲学、读尼采、读杜甫,绝不仅仅是为了争得高分或达到任何其他“有用”的目的,而是为了“杜甫比歌德更能触动我的心”这样的理由。
未来世界的竞争绝不仅仅是“技”的竞争,更是“人”的竞争,在文化教育层面上尤其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汉语的未来”究竟如何,取决于我们能否培养出有人格和思想的人,或者说,取决于我们有多少个“林芳华老师”。
6.作者认为近年来的“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仍以培养“有用”的人才为理念,下列行为中不能说明此理念的一项是( )
A.父母为孩子买钢琴、带孩子学钢琴。
B.课内外学生拼命去做语、数、外习题。
C.培养孩子打乒乓球将来成为世界冠军。
D.学校开设中外诗歌鉴赏课程,培养诗人。
7.在作者看来下面四种人中哪一种更能使我国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A.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中培养出来的优精尖的人才。
B.热爱民族文化、关心时代社会的医生、工程师、中学教师等。
C.音乐家、世界乒乓球冠军或其他有一技之长的人。
D.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追求自我完善的人。
8.纵观全文,下列推断不符合作者意思的是( )
A.作者认为,一个人具有人格和思想最为可贵,即使他缺乏“一技之长”,不合乎“用”的标准,我们也不应轻易否定。
B.我们的教育长期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社会也以有用作为最高价值取向,因此,人们热衷的也是可学以致用的专业,如理工农医等。
C.学校教育本应强调对人全方面素质的培养,但目前育人的着眼点仍停留在“技”的层面,忽视人格教育,必然无法适应未来世界的激烈竞争。
D.要想成为在教学实践中落实以人格为核心的教育理想的“林芳华老师”,施教者本身首先必须是一个真正“完整”的人。
三、(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0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却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9.下列四句中有关加下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奉
B、居则曰 平时
C、如或知尔 了解
D、以吾一日长乎尔 成长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C、如或知尔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D、如或知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2.本部分共120分。
四、(共20分)
11.翻译下面的句子。(每句3分,共6分)
①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②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各4分,共8分)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此诗原题《思归》,为作者漫游蜀中时作。
(1)这首诗描写的哪个季节的景色?主要从哪些意象中读出?(4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空缺的部分(每句2分,共6分)
(1)夏虫也为我沉默, 。(《再别康桥》)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蒹葭》)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
五、(共3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9题.
谈生命(节选)
冰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般有力的洪涛,向海奔注,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峭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细细的平沙,看见了夹岸的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裴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的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14.作者虽然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但事实实上已经作出回答。作者认为生命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回答。(6分)
15.“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6分)
16.文章结尾说:“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也要感谢生命。”为什么在快乐和痛苦中都要感谢生命?(6分)
17.文中,作者把生命分别比喻成了什么?这样的比喻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6分)
18.请归纳本文的写作意图。 (6分)
19.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认为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又像一棵小树,意在展示生命前进和成长的过程。
B.“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一句,形象地表现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历程时平和宁静的心境,也透出几分惆怅。”
C.“我不敢说未来,也不敢信来生”,这句话反复出现,是属于排比的句群。
D.第二段末句连续使用四个“再”字,重现了“一江春水”拼搏不止的形象,展示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六、(共6分)
20.依照下面的例句,以“你渴望理解吗?”或“你希望成才吗?”作为开头写一句话。(6分)
例句: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七、作文(共60分)
21. 曙光职高决定于2012年12月30日下午2:30在学校运动场上组织“庆元旦,迎新年”的猜谜比赛,请你以曙光职高学生会的名义拟写一份比赛通知。(10分)
22. 成长的岁月中,我们曾经历过很多触动心灵的一瞬:它或许是坎坷中的一个微笑;或许是迷茫时的一个指教;或许是悲伤时的一个引导;也或许是成功时的拥抱,但这些美好的瞬间凝聚成了心里的力量,激励着我们一路前行,在我们心底沉淀成美好回忆。(50分)
请以“行走在美好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不少于800字。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四川省2013年普通高校职教师资班和高职班对口招生统一考试语文样题参和评分标准
一、(共15分)
| 题号 | 1 | 2 | 3 | 4 | 5 |
| 答案 | B | D | D | B | A |
二、(9分)
6.答案:B
7.答案:D
8.答案:A
(以上选择题每选对一项得3分)
三、(共6分)
9.D 10.A
(以上选择题每选对一项得3分)
四、(共20分)
11.(6分)(1)一个中等的诸侯国,被夹在大国中间,用强大的加在它身上,用饥荒使它接连受困。(重点在“加”和“因”两处,错一处扣1分)
(2)平时说:“没有人理解我啊!”如果有人理解你,那怎么样呢?(重点在“居”和“知”两处,错一处扣1分)
12.(8分)
(1)本诗写的是秋天的景色,可以从“高风”、“黄叶”等意象看出来。
(2)这是一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诗中长江悲伤滞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达了诗人的直觉感受,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意境。
(答对得4分,如有不足酌情扣分)
13.(6分)
(1)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2)在水一方。
(3)相逢何必曾相识。
(错字、漏字、多字不给分)
五、(共34分)
14.生命来于自然又回归自然,是战胜困难、享受欢乐、不停前进,去争取成功的过程。
15.把握今生,今生今世要奋斗,要前进,要成长。
16.因为生命让我们享受到人生特有的快乐和美丽。
17.作者认为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又像一棵小树,意在展示生命前进和成长的过程。
18.本文的写作意图是:阐述生命的内涵,并指出应该如何对待生命。
19.B、C
六、(6分)
20.6分
(补句的句式、内容必须与仿句相匹配,写正确得6分,否则酌情扣分)
21.评分标准:(内容4分,格式4分)
22.评分标准
| 类型 | 内容A | 语言B | 结构C |
| 一类卷 (45—50) | 中心明确 内容充实 | 语言准确通畅 | 结构完整 条理明晰 |
| 二类卷 (40—44) | 中心明确 内容具体 | 语言准确 | 结构完整 |
| 三类卷 (30—39) | 有中心 内容较具体 | 语言较通顺有少量语病 | 结构较完整 有条理 |
| 四类卷 (21—29) |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具体 | 语病较多 | 条理不清楚 |
| 五类卷 (20分以下) | 文不对题 文不成章 | 文理不通 | 条理混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