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但识字教学的低效率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汉字是一种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它继承着中国古代知识和文化观念,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因此,识字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活动,它的功能就在于文化传递和文化创造。利用古代文化知识优化小学识字教学,对增加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热爱祖国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利用古代文化知识进行识字教学,还可以将汉字形象化,直观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关键词:
小学识字教学、古代文化、提高识字规律
“语文学习识字始。”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没有人会否认识字的重要性,但识字教学的低效率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所以,我们有必要去研究识字的基本规律,探究科学的识字方法,提高识字的效率。
汉字是一种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它继承着中国古代知识和文化观念,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如果能把古代文学知识深入到小学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去,必能将识字教学化难为易,增强教学情趣和效果。
1、利用古代文化知识优化小学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一)利用古代文化知识优化小学识字教学的必要性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安子介曾用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样的提法来称许汉字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随着历史的推进,其他一些古老的文字如:苏美尔文字、古埃及“圣书字”、中美洲的玛雅等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而只有汉字,却仍然青春永葆。此外,汉字还是至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承载着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丰富的历史沉淀让它拥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这种内涵对于今天的汉字学习使用者来说是祖先馈赠的珍贵遗产。作为中国人,从小就应该了解汉字的起源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这就必须通过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知识来提高学生对汉字优越性的认识。使学生由“喜欢学习汉字”到“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进而达到“主动识字写话的愿望”。
识字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活动,它的功能就在于文化传递和文化创造。汉字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识字教学必须承担其传承中华文明和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责任。利用古代文化知识优化汉字教学对增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热爱祖国文化,提高综合素质,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
(二)利用古代文化知识优化小学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学生(尤其是处于识字初级阶段的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事物的外表到事物的本质,从事物的简单联系到事物的复杂变化,其思维特征是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而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在这个学习阶段中,他们更容易记住一些具体的、形象的东西。而汉字和一般的拼音文字不同,汉字主要起源于图画,汉字象形特性对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大有帮助,并能让学生对汉字充满兴趣。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就像一块大海绵,很容易吸收知识。所以在识字教学中,利用古代文化知识,将汉字形象化,直观化,必将能提高识字效率。
同时,汉字是古代劳动人民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创造出来的,每一个字的构形都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每个汉字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渊源。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从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中抓住汉字的本质,发现汉字的趣味,提高学习的兴趣,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从而提高识字的效率。
二、小学识字教学的现状
我们常常发现儿童在进入小学前,对识字充满热情,往往以认识一个字为荣。可是,进入小学以后,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他们却渐渐对识字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一)识字重点不突出。课课讲,字字讲,甚至还细化到每个笔画。(二)识字方法单一、缺少趣味。(三)不注重方法的指导。教字就是拆字,把一个个富有内涵的字拆成一个个毫无意义的笔画,然后就是抄写很多遍,学生的识字能力得不到提高。(四)就字论字。把识字教学变成学会这些字的样子的教学。目前在识字教学中仍普遍存在着“高耗低效”的问题,这并不是小学教师不够重视识字教学,而是只利用机械的记忆和训练是没有办法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的。
在这样的识字教学中,学生失去了进入小学之前对汉字的热情,他们对这样的识字教学麻木甚至厌恶,并渐渐地对汉字充满恐惧和厌倦。
所以,我们要利用古代文化知识来优化识字教学,避免出现这些问题。
三、如何利用古代文化知识优化识字教学
(一)利用古代文化知识美化识字教学
1、利用古代文化知识寻找识字美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形态方正,结构匀称,音调优美,因而具有整齐的结构美和悦耳的音乐美,无论是书写美还是吟诵美都是世界上其他语言所无法媲美的。汉字一个个写出来就像一幅幅画,有的汉字就是一个故事,有的汉字拥有一个优美的传说。在世界所有的文字中,只有汉字能够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我们利用古代文化知识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采用一些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进行识字教学,并引导学生欣赏汉字的形象美,激发他们的直觉美感,再加以想象,把识字过程转变为一种审美活动。因为形象美是明确、具体的,所以对汉字的审美往往从它的外在形象开始。那如何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发现汉字的形象美,激发他们的美感呢?
利用古代文化知识美化识字教学的重要方法就是追根溯源。象形字源于图像,会意字讲述故事。如教学象形字“山”时,可先展示群山图,再出示“山”的古字 就像连在一起的三座小山。教学“休”时讲述一个小故事:古代人在田里劳作累了,就到地头的树下倚着树休息,那是多么惬意痛快的事情啊。即使是形声字,也能使人浮想联翩。形声字的形符可让人想到该字的意义范畴,如“木”形符的字,能让我们联想到该字表示的是木本植物。利用古代文化知识,并加以图象、动画等适当的手段,把汉字转化为美妙的视觉形象,把识字教学转化为审美过程,这样学生会觉得生活、真实,从而感知汉字的形象美,喜欢并享受识字教学的过程。
2、利用古代文化知识理解识字美
汉字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外形。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说到:“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这一对汉字的经典性评论即指明了文字的工具性,又道出了文字还具有的传承思想文化的作用。有人说,几乎每个汉字都可以汇出一幅中国历史文化图,或考证演绎出一段中国历史文化的“典故”,因而汉字本身就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化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充满时代色彩、地域概念、人文心理特征等动态的文化符号。在利用古代文化知识进行识字教学中,不仅要感受到汉字和识字过程的外在美,更要通过识字过程传递汉字所承载的文化知识。在了解这些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汉字文化的熏陶,感受到汉字博大精深的内涵,逐步认识到汉字是我们祖先馈赠的珍贵遗产,是他们智慧的结晶。识字美也就是把识字教学过程转变为接受文化熏陶,激发爱国情怀的过程。在教学时,我常常把一些典型的象形字先通过实物图或简笔画呈现出,在依次书写出它的甲骨文字,纂体字、楷书等,把它们的演变过程展现出来的时候,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脸上露出了惊叹的表情。这样的识字过程,不仅让学生了解汉字,与此同时,他们也从心底佩服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一股对祖国文字和文化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基于这样的感情,学生就更加想要学好汉字,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这样就强化了学习的动力。
3、利用古代文化知识创造识字美
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是文字学的知识,而是方法的使用。利用古代文化知识进行的教学激发了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但并非每个汉字都要老师带领他们去发现和理解汉字的美。通过知识的增长,和反复的指导和训练,让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因素去诱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帮助学生自己在识字过程中创造美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们是这样说这些字的:“雨”就像天空中飘落下来的点点雨滴;“川”就像是正在流淌的河水;“息”就是休息的时候人的心里就感觉到很自由、很自在;“采”是一个饿了的小朋友正伸出手去摘树上果实……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创造,把一个个枯燥的汉字变活了,让这些汉字成为了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利用古代文化知识创造识字美就是学生自己对汉字进行艺术加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牢牢记住了这个字的音、形、义,同时也提高了审美能力。要提高学生创造识字美的能力,就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能利用古代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寻找和发现更多、更深层次的美,这样才能不断的创造美。
(二)利用古代文化使识字教学趣味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识字教学来说,兴趣同样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作家毕飞宇说过:“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每一个字首先是一个玩具,在孩子们拆开来装上,装上去又拆开的时候,每一个字都是情趣盎然的,具有召唤力的,像小鸟一样毛绒绒的,啾啾鸣唱的。”如果学生能从识字中获得乐趣,获得成功,他们就会逐渐爱上识字,爱上语文学习,也会逐渐培养起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固有的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其实,在美化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能体会到一些乐趣。如从汉字被还原呈现出的一幅幅图画,一个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同时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图画不妨伸出手来画一画,故事不妨自己编一编,讲一讲。引入古代文化知识的形声字的教学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识字的乐趣。形声字有着声符和形符两部分,就像是一块块不同的积木。如何拼搭?拼搭出来的字又能表示什么意思?这些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利用古代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些不同部件所承载的不同意义,猜想拼搭后新字的意义和读音,让学生兴趣十足,也让识字教学变得趣味盎然。
(三)利用古代文化知识使识字教学规律化
列宁说:“规律就是联系,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间的关系。”要想总结出汉字教学的根本规律,应该从本质入手:一是汉字的生成和发展的规律;二是孩子的认知规律。汉字的形象性赋予汉字以大量的逻辑信息,隐含逻辑的形象性教育尤其适合儿童的初期识字教育。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科学的方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0年1月在《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尤为强调“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把汉字特点中的共同性提炼出来,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规律。这样的教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利用适当的规律记忆生字,培养他们识字的能力;另一方面,当学生对汉字的造字规律有所感悟的时候,他就会产生继续探究汉字规律的浓厚兴趣与强烈愿望。
汉字的结构是有意义的。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一种仍在通行的表意文字,支撑其表意特性的是文字系统底层的一个字形(造字意图)与字义(文字最初所记录的语言单位的语意)的对应机制。关于这样一种内在的机制,传统文字学上有一个概括的术语——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方法。我们可以利用古代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些造字的原理,并懂得这些规律,从而依照规律提高学习的效率
1、运用古代文化知识识记象形字
象形是指像绘画那样描画事物形态,是一种用直观构图的方法构造字形的。象形字直接脱胎于原始图画。虽然在汉字发展过程中,很多汉字已经失去它原有的象形性,但是,还是有许多字是由古代的象形字传承下来的,带有明显图画的痕迹。这些字是非常适合通过追溯字源,展示对应的古文字字形,帮助学生理解该字的形义关系和正确记忆汉字的。例如:
了解了象形字的造字方法,运用从图到字的规律识字,学生不但了解了汉字的来龙去脉,而且了解了古代人的一些生活故事,兴趣大增,记忆深刻就很少写错了。古代象形字如同一幅幅古代历史图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寻古代人类生活的兴趣。
2、运用古代文化知识识记指事字
指事字所运用的是一种在事物形象的基础上再加抽象符号来明确所指的办法,来完成字形和字义之间的对应。指事字数量极少,它大多记录的是抽象概念,如果机械记忆的话会比较困难,了解相应的古代文化知识,可以使抽象的意义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对字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朱”(“株”的初文)、“本”、“末”三个字分别是在“木”字的不同部位加上一点,分别表示树干、树根、树梢之义。“刃”是在“刀”口上加一笔,表示刀的锋利部分。
3、运用古代文化知识识记会意字
会意字必须是合体字。把在意义上可能发生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再把它们的意义融会起来以体现新字的意义,这样的字就是会意字。会意字的各个组成部件都起表义作用,并不表音。利用会意字结构规律进行识字教学时,在认识新字的同时,也可以复习已经学过的独体字,掌握大多数汉字是由部件组合而成的规律。在讲解会意字的时候,可以先分析会意字中每个成字部件的意义,再综合讲解整个字的意义。例如:
从(两人一前一后,表示跟从)。
众(三人为众,表示人多,古代的“三”表示数量多)。
吠(由“口”和“犬”组成,表示狗张嘴(口)发声为吠)。
瞎(由“目”和“害”组成,表示“眼睛(目)受伤害会瞎”)。
把会意字的组构规律教给学生,学生就能触类旁通,轻松快乐地记汉字的字形,并通过其组成部件理解汉字的意思。
4、运用古代文化知识识记形声字
形声系统是汉字系统的主体,具有两大特点:第一,字源明显。第二,系统严密。形声系统是由有限的构字部件充当声符和形符,按照固定的结构模式构成的。汉字数量虽然多达数万,但其基础构件却只有几百个。因此,在汉字教学中,只要掌握了基础构件的音与义,明确其在构字中的功能,以基础构件为中心,找出含有此构件的子系统,就可以成批识记汉字。所以说了解形声字的构造规律对认识汉字和进行识字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现行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就有着以声符作为中心,成批识字,即将有同一声符的字几种编排在一起教学。如:一个“青”字,带出“晴、清、请、情、蜻”等字。“晴”中日表意,青表声,有太阳(日)即晴天;“清”中水表意,青表声,水(氵)纯即为清;“请”中言表意,青表声,请本意为请求,是要靠语言(讠)来表达的;“情”中心表意,青表声,感情由心(忄)而生;“蜻”中虫表意,青表声,蜻就是指一种昆虫。学生掌握了形声字的规律,以后再遇到其他未学过的形声字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根据形声字形符表意的特点,抓住这些字的不同形符来区别意义,又可以靠共同的部分减轻记忆负担,这样识记形声字就轻松容易多了。
利用古代文化知识优化识字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在掌握某几个汉字时轻松、愉快、高效。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汉字的同时我们还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揣摩字形、参悟字义中,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不断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去获取和运用汉字的规律性知识,以顺利完成对汉字分析的综合过程,使这个过程更完善、更简化,这有助于识字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利用古代文化知识使识字教学科学化
有老师在教汉字时,用旗是方的,帮学生记忆旗的偏旁,或许这真能让孩子记住这个字,但是,对汉字稍有认识的人都知道,“旗”本身和方无关。有的老师在教学“饿”是说:“我”没有“食”物;教学“鹅”时说是“我”家养着一只鸟。其实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我”并不表义,当这样的教学方法“成功”实施的同时,一个错误的汉字结构信息也就很成功地植入莘莘学子的脑际。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汉字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界还是颇有市场的。这也就意味着,在使用汉字的人群中,有许多孩子从识字起就没有获得正确的汉字知识。
现代汉字早已成为了一个以形声字为主体的、比较严密的构形体系。解释汉字的意义绝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考虑每个汉字在总体系统和子系统中的位置,对任何一个汉字的讲解都不能与其他汉字的讲解发生冲突,更不能对总体系统和子系统产生干扰。如果教育者不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违背构形系统孤立地讲解汉字,后果一定会是讲了一个,乱了一片。所以我们要利用古代文化知识使识字教学科学化,这对于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都是极为重要的。
四、如何避开利用古代文化知识进行识字教学的误区
利用古代文学知识能优化识字教学,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些弱点和弊端。首先,小学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明显不足。如果不进行慎重筛选,对他们讲古代文化,讲字理,学生并不是全部都能够听懂接受的。其次,关于汉字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就算具体到某一个字,它的演变过程也是漫长的,在教学过程中,也容易把握不住重点,偏离识字教学本身。再次,有些形声字在造字之初,声符就难以和正字的读音绝对一致,再加上在汉字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又有很多汉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的象形字和它最初的形态已经很不相像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要利用古代文化知识去进行繁琐的分析,就成了事倍功半的事情。最后,有关汉字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很多老师也未必能够全部了解和正确传达。
运用古代文化知识优化识字教学并不是说每个字所蕴含的文化都要讲。而是要把汉字的文化内涵适时、适量、适度地融入识字教学中去。这就要取得理念和操作上的一致性。首先要正确认识识字教学和利用古代文化知识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和渗入古代文化知识两者并不矛盾,但要以识字教学为主,文化注入为辅,不能将两者平起平坐,甚至喧宾夺主。其次,在操作的时候既要考虑到利用古代文化知识,更要考虑到识字教学法,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能否接受。具体来说:
(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讲授
每个汉字的文化内涵都是很丰富的,如何讲,讲多少,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利用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突出汉字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具体的直观形象中,记住汉字的形态和意义。而对于有一定理解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可以更加偏重于汉字的构成方法和规律,帮助他们理解记忆生字。
(二)了解古代文化知识,正确、科学地讲授
利用古代文化知识优化识字教学不是信口开河,随便介绍、分析汉字。要讲就要力求科学,不要违背汉字的构形规律,不要把汉字系统讲乱,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汉字观,使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前后一致,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利用古代文化知识优化识字教学并不是要学生刻板地去学习古代的文化知识,而是把关于汉字的那一部分古代文化知识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以增强汉字教学的审美性,增加趣味性。这样既能提高识字的效率,又向学生灌输了有关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性质、汉字的结构等文化知识,同时还激起了学生对祖国汉字和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利用古代文化知识能优化识字教学,但它也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利用古代文化知识进行识字教学,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直接相关。对于不同年级的教学对象,应随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而变化,汉字中所注入的古代文化知识也应作相应变化,其中的美育、趣味也应相应深化。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不断扩充教师的知识结构,丰富我们精神文化内涵。作为识字教学的主导——语文教师,我们自身要深入理解关于汉字的古代文化的内在精髓,将这些文学知识、文化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去,并影响学生。
利用古代文化知识优化识字教学,提高识字效率,还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利用古代文化知识进行识字教学是有益有利的。
参考文献:
1、《汉字——中国文化的元素》 刘志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6月
2、《字趣》 胡建锋 上海世纪出版社
2004年7月
3、《语文的魅力》 朱学坤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年1月
4、《汉字应用通则》 王 宁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9年1月第一版
5、《挖掘汉字文化底蕴 感受识字教学乐趣》
白金声 黑龙江教育2004.1.2
6、《汉字形音学》 李思维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1月
7、《解开汉字之谜》 安子介 瑞福有限公司
1990年
8、《汉字的文化史》 藤枝晃 新星出版社
2005年5月
9、《汉字与历史文化》 王贵元 中国人们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