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学内容与解析
(一)教学内容: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二)内容解析:圆锥曲线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一般会有一个小题和一个大题,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都是考察的热点,解析几何是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几何问题,所以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求椭圆的标准方程,解决重点的核心是求出椭圆方程中的值.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定义法求椭圆方程;
(2)掌握待定系数法求椭圆方程.
(二)目标解析
(1)用定义法求椭圆的方程,一般要熟练掌握椭圆的定义,尤其要注意两定点的距离和常数的大小关系,以防将情况遗漏致误;
(2)待定系数法求椭圆方程就是要将椭圆中的未知量求出来;当椭圆的焦点位置不明确而无法确定其标准方程时,设方程为+=1 (m>0,n>0,且m≠n)可以避免讨论和烦琐的计算,也可以设为Ax2+By2=1 (A>0,B>0,且A≠B),这种形式在解题中更简便.
三、问题诊断与解析
本节课的内容不多,就是用两种方法求椭圆的方程,对于和椭圆定义有关的题,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问题,所以可以借助几何画板来直观呈现,加深记忆.
四、教学条件分析
对于图形的讲解,一般都要借助于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定义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设计意图】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定义是关键,应注意定义中的常数大于|F1F2|,避免了动点轨迹是线段或不存在的情况.
例1:如图,椭圆+=1(a>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过F2的直线交椭圆于P、Q两点,且PQ⊥PF1.若|PF1|=2+,|PF2|=2-,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答案:+y2=1.
变式练习:已知圆(x+2)2+y2=36的圆心为M,设A为圆上任一点,且点N(2,0),线段AN的垂直平分线交MA于点P,则动点P的轨迹是什么?
答案: 椭圆
问题二: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设计意图】掌握求椭圆方程的方法,除了直接根据定义外,常用待定系数法.当椭圆的焦点位置不明确而无法确定其标准方程时,设方程为+=1 (m>0,n>0,且m≠n)可以避免讨论和烦琐的计算,也可以设为Ax2+By2=1 (A>0,B>0,且A≠B),这种形式在解题中更简便.
例2: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以坐标轴为对称轴,且经过两点P1(,1),P2(-,-),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答案 :+=1
变式练习:已知椭圆以坐标轴为对称轴,且长轴是短轴的3倍,并且过点P(3,0),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答案:+y2=1或+=1
五、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几种求椭圆标准方程的方法?
答:定义法和待定系数法
2、两种方法的实质是什么?
答:构造的方程,求出的值
